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圈里有熟悉的环境、认识的人、习惯的事。这就是所谓的舒适圈。
诚然,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出于对安全感的需求而需要这样一个舒适圈,以求规避不必要的挑战,求得心理上的安逸。
然而,长期处在这名为舒适圈,实为避难所的圈子里,我在得到安全感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进步的机遇?在求得轻松的同时,是否也丢失了更美好的未来?比起安于舒适圈,我们更应该跳出舒适圈,于未知与挑战之中,寻得个人价值,寻得真理与进步。
跳出舒适圈,意味着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人在面临未知与挑战时,最有可能激发出自身的潜能,成就更高的生命价值。王洛勇离开故土亲人,只身来到语言不通的大洋彼岸,在文化不同、经济拮据的异国淬炼自己,终成百老汇华裔第一人,可见,国外的世界固然荆棘遍地,但个体唯有面对未知与挑战方能真正成长。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跳出舒适圈更意味着文明的`进步与延续。当原始人第一次走出熟悉的洞穴,面对无边的世界,人类的历史从此起步;当哥伦布离开欧洲大陆,开启探索远方的征程,文明的足迹开始蔓延。反观19世纪的旧中国,一味沉醉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闭关锁国,安逸于自己搭建的舒适圈,终走上被时代抛弃的消亡之路;而敢于跳出舒适圈的文明方可见进步的曙光。
跳出舒适圈,更是一条通往真理的大道。回望近代物理的发展史,面对摇摇欲坠的经典物理,有人畏畏缩缩,留恋于自己熟悉的领域,终无所获;有人却敢于跳出舒适圈,开辟量子物理的新天地,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中终窥得上帝的骰子。真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发展之中的,一味安于前人划定的舒适圈内而不思、不敢向外一步,只会成为无知的村民,终其一生也走不出无知山谷;唯有敢于跳出舒适圈的先行者,才能寻得那山谷外的真理。
而要真正做到跳出舒适圈,个体必须要有对未知好奇与无畏,以及一颗永不安定的心。后者驱动着我们对圈外世界的好奇,而对未知的无畏让我们坚定自己探索与前行的步伐。同时,社会必须要有进步与宽容的眼光,在外界变化的大趋势中窥得自身的局限,并通过不断地尝试从而跳出固有的舒适圈,在圈外的挑战中寻得发展与进步的机遇。
舒适圈能给我们一时的安全感,却无法带来真正意义上的进步。唯有跳出舒适圈,跳出这个安全的茧房,我们才能在圈外的狂风暴雨中,真正迎来云层背后的曙光。
毛毛猴它很顽皮,每天都在树上攀来攀去的。有一天它一不小心被树枝咔在了树上下不来了。“哎哟好疼啊。”淘气的毛毛猴这下可动不了了,心想:谁能帮帮我啊!
这时候,大象伯伯走了过来,看到大象伯伯毛毛猴高兴极了,急忙说道:“大象伯伯,请您帮帮我。”大象伯伯看了看毛毛猴没说什么,伸了伸长长的鼻子,然后轻轻一勾,噌的`一下就把毛毛猴从树上勾了下来了。这下毛毛猴可松了口气,连忙说道:“谢谢您大象伯伯!”大象伯伯看到毛毛猴这么懂礼貌,笑眯眯的回答说:“不用谢,这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说完大象伯伯也高兴的走开了!
还有一次淘气的毛毛猴又在树上跳来跳去的玩,突然它听到“扑通”的一声,怎么了?毛毛猴回头一看,原来啊它不小心撞到了喜鹊妹妹的新家,喜鹊妹妹伤心极了,气冲冲的对毛毛猴说:“你弄坏了我们的新家,你赔!”毛毛猴看到喜鹊妹妹不高兴的样子,觉得很不好意思,急忙回答道:“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帮你弄好吧!”喜鹊妹妹一听毛毛猴的话不哭了,“没关系,你真懂礼貌!”
哈哈,毛毛猴和喜鹊妹妹盖起了一座新的房子!
舒适并不必然是好事,一个人长时间处在“舒适地带”,会形成惯性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定势,即便得到了安静、稳定、闲适,失去的东西却多得多。心理学将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每个人都乐于在自己有限的最适区里展开常规活动,把压力降至最低,把焦虑拒之门外。离开心理上的“安乐窝”,总会有接纳新事物的'不适感。可如果不去打破舒适区的枷锁,怎能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
“舒适地带”于为官从政者也不例外。从前,一些干部“一杯茶、一张报、一天会、一台车、一席宴”的标配,如同温室一般将自己笼罩在安逸中,当官甚至被人视作“天底下最容易的事”。但凡需要加班熬夜或者下基层蹲点,一些“娇气”官员在心态上和身体上都难以适应。不仅工作环境,做事方式上同样存在“舒适倾向”:习惯被周围人捧着、惯着、宠着,却不愿在群众的监督下做事;习惯在鲜花和掌声中争取功名,却不愿到默默无闻的岗位上奉献付出;习惯在顺风顺水中打“顺风球”,却不愿在山重水复时开山辟路……
过于讲求“舒适地带”,创业劲头可能会被磨平,改革动力可能会被耗光。群众中有声音说,“日子过得舒服,是官员缺少改革动力的重要原因”,可谓切中要害。更关键的是,由舒适安逸走向奢靡享乐,可能只有一杯酒、一根烟的距离。包下酒店常住,出入高档会所宴饮游乐,不遵守工作时间外出打高尔夫,这些做法固然让身心舒服,可作风之患也因之而起。古人云,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此中深意,不言自明。
安于“舒适地带”,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贫困。把自己关在“城堡”里太久,精神上必然缺乏追求和闯劲,陷入一种简单层次上的自我重复,很难有进步和改观,这就是“内卷化效应”。克服“内卷化”,避免自我懈怠、自我消耗,需要靠外界的纪律规矩约束,也要靠自我严格要求。就像组织“不能在‘温室’里培养干部”一样,干部自身也要有走出温室、打破安逸的自觉,才能走出精神和追求上的洼地。多一些本领恐慌,不畏难不避险,越是硬骨头越要啃,党员才有党员的样子,公仆才有公仆的本色。
人毕竟不是仅仅为自我舒适而生,党员干部更应在个体冷暖安危之外,有更高的理想追求、更大的自我期许。“牧民省长”尕布龙,哪里工作最苦最累就会出现在哪里,从副部级岗位卸任后投身山林绿化。独龙族干部高德荣“用身影指挥人,而不是用声音指挥人”,风餐露宿,倾尽全力带领老乡致富。放弃了优渥待遇,他们却都收获了不平凡的人生,得到百姓的交口称赞。
民之所望,施政之所向。群众的满意度和舒适度,远比干部自身的舒适度更值得付出心血。***说,“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懂得了这个辩证法,走出自己的“舒适地带”还有什么好为难的?
一只青蛙住在井里面,听说外面的天空很大,风景也很美,于是它打算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这只青蛙跳出了井口。它看到天空果真比它在井里看到的大,四周风景如画,真是比井里美多了。
这只青蛙东看看,西瞧瞧,蓝天白云,花红柳绿,微风轻拂,它陶醉在大自然里,感觉到从来没有过的舒服。于是它又是唱又是跳,兴奋极了。
不一会儿,青蛙饿了,于是它开始觅食。一只小飞虫飞过来了,它赶忙伸出舌头,可是小飞虫一个俯冲又飞上去了,它没有够着。又一只小虫子飞来了,它刚要伸舌头的时候,旁边一只青蛙已经把虫子吃到嘴里了。它就这样寻觅着,只顾着找虫子吃,突然,旁边有一条蛇悄悄袭来,要不是这只青蛙躲闪得快,恐怕就成了蛇的美餐了。
这只从井里出来的青蛙累极了,它感觉到还是井里的生活安静又安全,于是,它又蹦蹦跳跳回到井口,“咚!”地一声,跳到井里过它原来的生活去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