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抗坏血酸的作用不仅于此。人们在熟肉制品中经常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两种作用:一是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二是抑制细菌生长,实现防腐功能。加入抗坏血酸,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过程。许多人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其实,它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的亚硝胺才是一种致癌物。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在不需要亚硝酸盐的肉类食品中,有时也会加入抗坏血酸。因为肉中油脂氧化会释放出不好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抢先消耗周围的氧气,从而保护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鲜”。
⑤抗坏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脱氧抗坏血酸。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在面食加工中,常常加入抗坏血酸,改善面团性能,增加面团筋道。面粉中含有谷胶蛋白,其中有许多巯(qíu)基——就是带着一个氢原子的硫原子,脱氧抗坏血酸会掠夺其氢原子。当我们揉面时,巯基中的氢原子就会被脱氧抗坏血酸夺走,剩下的硫原子就会两两相连,形成所谓的二硫键。当大量的二硫键形成,面团中的谷胶蛋白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增强其筋道。⑥大多数情况下,食品添加剂都是为了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等等,本身并不具有营养意义。但是抗坏血酸并不属于这个“大多数”。在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它通常被叫做“抗坏血酸”。而它本身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维生素C不稳定,空气、光照、加热、与金属容器接触,都会使它失去活性或者分解。但是,正是它的这种不稳定,使它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在体内,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加到食品中,它舍己为人先被氧化,从而保护食品中的其它成分。
1.题目“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有营养?请具体说明。(4分)
2.请仔细阅读第②—④自然段,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4分)
(1)抗坏血酸添加到果蔬汁的作用机理是:它能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能
(2)抗坏血酸添加到加入亚硝酸盐的熟肉制品中的作用机是;能抑制亚硝酸盐一肉中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胺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
3.联系上下文,请你说说下列句子中黑体词语的意思和作用。(4分)
(1)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
(2)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
4.本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5.人们一般认为,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有害的,往外谈“剂”色变。读了本文,你对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有了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4分)
参考答案
1.(1)病毒。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受到干扰;接触使病毒引起疾病传染。
(2)引用法。强调说明了病毒会随环境变化繁衍速度快,生命力强,突出了病毒的威力。
(3)干扰、破坏了生态平衡,就有可能诱发病毒爆发;运用比喻生动说明了病毒极易被诱发。
(4)加强环境保护;不人为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不随便***死和食用野生动物;积极预防、治疗;等。(不限于以上条目,只要有科学道理,答出三条即可。)
2.(1)(4分)指抗坏血酸。(2分)抗坏血酸就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1分)它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保护体内细胞免受氧化损伤。(1分)
(2)(4分)(1)直接被氧化,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2分)(2)促进亚硝酸盐与肌红蛋白反应,加快“发色”过程。(2分)
(3)(4分)①“可能”表不确定性,说明了亚硝酸盐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胺时,才有致癌的风险。(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②“败家”运用比喻,(1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抗坏血酸很容易被氧化,从而生成一种物质——脱氢抗坏血酸。(1分)
(4)(3分)举例子,(1分)具体地说明了抗坏血酸作为食品添加剂运用广、作用大。(2分)
(5)(4分)并不是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有害,有的食品添加剂有营养价值,有的食品添加剂能改善风味、口感,增加视频稳定性,不必谈“剂”色变。(2分)只要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对人体是无害的。(2分)(如果答成食品添加剂都是有害的,不给分)
(摘自上海市初中语文补充教材说疑)
1.文中第一个”断言”的词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是不能改成”要敢于疑,也要善于学”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吗?”这一句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若把这个句子改为陈述句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议论性文字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1.这道题考查对词汇的.积累和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含义的能力,”断言”是动词,意为”给某件事物下结论”。
2.这道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在”学”的过程中才会产生”疑”,”学”是”疑”的基础和前提,改后,就成了”疑”为”学”的前提了,不符合实际。
3.这道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和句式的掌握,这个句子是个反问句,即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它是个否定形式的反问句,若将其变成陈述句,应是肯定形式的陈述句,这样才不会改变原意,答案为:都是敢于向权威的错误论断挑战的结果。
4.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写作思路或论据的作用来认定中心论点,作者在文中举了若干事例,有一个事例详写,即伽利略通过实验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电磁场,原子能的发现等例子写得简略,举这些例子目的就是为了证明本文第一句话:对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学,也要敢于疑,这句话即是本文的论点。
【题型分类】
1、说明对象:答题技法:看题目或首尾段。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病毒》一文的说明对象:病毒的危害),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说明文题目就是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征: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注意段意、中心句。每一段的开头或者结尾尤其是第一段的开头和结尾可多留意。
(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3、给被说明的对象下定义;
4、从几句话中提取概括信息;
5、从一个段落中提取概括信息;
6、从几个段落或全篇中提取概括信息
【方法技巧】
1、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xx是xx”的句式。注意和作诠释作区分。
2、(1)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2)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3)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段落或文句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作诠释、打比方、列图表、摹状貌、引用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9、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0、引用说明:A、引用具体的事例;B、引用具体的数据;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C、引用、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如果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格式: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与实际不符合。
【题型分类】
1、对某一段或某几段内容的概括
2、对相关内容的概括
3、给概括出的内容找对应段落
【题型示例】
例1:北京市语文中考课标B卷“人禽流感”第16题第②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禽流感存在着人人相传的迹象,并造成人员死亡。
【方法技巧】
1、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词、关键句;
2、结合段落中说明特征或几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3、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4、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联合,并简明的表达。
11.示例:①对于这些古建筑,我们只是托管者,我们只有维护的义务,没有随意处置的权利。②每座城市有它的历史和传统美学,要重视。 ③可以让回乡寻根的人们有个精神的家园,有曾经的记忆。④可以成就一个历史文化名城。(4分,一点1分)
12.北京大剧院是一座外形怪异的现代式建筑,未能融入中国的传统元素,与古城的历史氛围格格不入。(意对即可,3分)
13. D(3分)
14.①不仅要保护古建筑本身,而且对其周围环境也要加以保护。 ②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调查、登记和保护要系统,不遗漏一处值得保护的古建筑。③不任意处置古建筑。④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不要在追求现代中忽视了传统。(4分,写出其中两条即可)
中考说明文阅读知识要点及答题技巧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
二、说明文的分类:
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或知识小品文)。
3、按写作方法分:
(1)、介绍性说明文:一般是介绍实体(如建筑、用品等)事物,如《中国石拱桥》。
(2)、描述性说明文:说明与描写结合,形象、具体地说明事物,具有一定文艺色彩,如《看云识天气》。
(3)、记述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记述,常用以说事物的发展或生产、操作过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4)、阐释性说明文:说明结合议论,阐释抽象的事理,如《向沙漠进军》。
三、说明文的特点
1、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其它表达方式。
2、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四、说明方式。从语言的表达方式看,说明方式分为: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1、平实说明:就是用通俗、准确的语言客观的说明事物。
2、生动说明:就是用生动、形象的的语言说明事物。在说明事物时,多运用形象性的动词、形容词和多种修辞手法,有时在说明时为了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往往引用神话故事、传说和历史故事。大多数说明文采用生动的说明方式。
五、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以时间的推移说明事物的变化过程,即以时间的先后安排说明内容,介绍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事物的制作步骤、制作过程。主要特征是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2、空间顺序:按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内,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式的进行说明。如《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见有十种逻辑顺序:
①由现象到本质;②由特点到用途;③由原因到结果;④由整体到部分;⑤由主要到次要;⑥由概括到具体;⑦由具体到抽象;⑧由简单到复杂;⑨由特殊到一般;⑩由分析到综合。
六、说明结构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两种:
1、总分式:(事物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1)总—分,如《苏州园林》(2)总—分—总,如《故宫博物院》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常用的结构形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如《向沙漠进军》。
分析说明文结构的方法:理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认清段与段、部分与部分是
怎样组合的,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七、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
1、分类别: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需要根据其性质、功用等不同的标准、角度,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别,分别加以说明。如《看云识天气》按光彩分:晕、华、虹、霞。
2、举例子:运用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收到对事物认识具体、印象深刻的效果。如《中国石拱桥》在写出了石拱桥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坚固耐用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使读者对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认识具体化、形象化。
3、打比方:运用比喻的方法对事物和事理进行形象化的说明。可以增强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看云识天气》中“有时象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象一块洁白的绫纱”,运用打比方的方法,不但使卷云的特征更为具体鲜明,而且生动优美。
4、列数字:运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数字说明分用确数和概数(约数)。确数,用准确的数字资料加以说明;概数,用概数对事物作准确说明。有些事物用具体数字加以说明更容易突出事物的特征。《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文中用一系列数字说明,准确具体。
5、作比较:用相关联的相同或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的一种说明方法。作比较有横向比较(类比对比)和纵向比较两种,作比较说明更益于把事物或事理说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大自然的语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其中用了举例子和作比较。
6、下定义:用判断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简明、概括的说明,就是给事物下一个准确定义,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如: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同时放出了废气——氧,这就是光合作用。《食物从何处来》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7、作诠释:对所说明的对象的属性进行解释、说明,使人们获得明确、清晰的认识。如“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恐龙无处不在》。这段文字,对“板块构造”说进行了诠释。
8、摹状貌:用描写的方法,摹写事物情状的方法。如“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
9、列图表: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说明。
10、引用:引用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作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添文章的趣味性、艺术感染力。
八、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准确无误。如何体会说明文的准确性呢?
1、通过确切的数字,体会说明文的准确性。如《死海不死》中有这样一句话:“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确切的数字用语科学准确的反映出死海的前景。
2、通过表示揣测、估计的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中国石拱桥》中“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文段中加横线的词语都是表示估计、揣测的词语。
3、通过抓修饰限制性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向沙漠进军》中“征服沙漠的
最主要武器是水。”“最主要”修饰武器,明确的表明水是征服沙漠的根本武器。
九、说明文的中心句与支撑句
1.中心句:段落里能体现中心的句子。往往位于段首或段中或段末。有时段中没有现成的中心句,但是有中心,可以通过阅读概括出来中心句。
2.支撑句:对中心句起支撑作用的分析、解释、举例的句子
中考说明文内容和目标要求
1、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进行联想、想象;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8.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理解。
——近年来中考说明文
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
说明文的阅读、解题步骤
在第一遍通读全文时,我们对各段的所说明的主要内容就有了印象。这样,我们回答问题时候,再回读文章时,就能很快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写出答案。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在题干中就明确了在哪一段中寻找答案。
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试题类型
一、内容概括题型,二、结构分析题型,三、信息提取概括题型,四、词句理解题型,五、说明方法运用题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