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之美,美在分享;社会之美,美在大同。
近日,中国的“共享单车”火了,作为单车的交通工具,因为“共享”二字,有了全然不同的意义。
有的人会说,“共享”真的会实现吗?以目前的道德修养水平来看,“共享”似是存在问题的。
然而,更重要的是,“共享单车”代表的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美好的社会愿景,也是一个能够实施的切实的便民基础公共设施。
林达曾言:“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都只露出了冰山一角。”的确如此,“共享单车”的背后,是我们每个人愿意分享乐于服务他人的美好情愫。
也正如近来的中国高铁技术输出与美国的春田车厂的产业技术研讨和共同提高,无私的中华民族正以合作共享的姿态大踏步地走在发展的道路上。
中国高铁技术之伊始便走在了世界的前沿,现如今则对附近的东亚国家进行技术上和硬件上的输出和指导。这一幕似曾相识,百年前一个叫詹天佑的小伙子赴美学习,后来他成为了中国铁路之父。如今中国交通便利,运输发达,与百年前中美的合作与共同发展密不可分。
球场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伟大的对手通过相互学习使自己更伟大,也使对手更伟大。”
我想,中国这样一条腾飞的东方巨龙,在自己充实自己不断更高、更快、更强之余,也密切地关注着每一位朋友的进步和发展。
当今世界的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闭门造车并不能赢得成功。相反,成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打开紧密的封锁的心门,需要每一个民族诚心诚意地合作交流。
这是属于“共享的时代”,这是**的时代。在这共享的时代序章里,你我可为同伴,可为竞争对手,但我们都明白,竞争不是你死我活,你我将携手共赴美好前程。
这是贴上“共享”烙印的中国,友善而慷慨的东方龙正盘旋在世界的每一处,尽**的能量为世界的稳定和发展做着贡献,在时代的推进中,与各个民族相互扶持,砥砺前进。
这是最美的中华民族;
这是最美的我们。
祝,“共享”之风轻拂你的面庞!
您的中国朋友
"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正是这句简洁到仅有十二个字却充满着对青春无限的追求、挑战与动力让他选择自己的内心——卖米粉!对!就是卖米粉,这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职业让在场的几位青春分享人对一个北大出身的他提出种种质疑。这个选择,真的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吗?我认为不!对于张天一来说,他学到的知识早已深刻嵌入他的思想里!尽管,当场的质疑说"即使卖米粉是一个普通人来干,也必定会因为实验的改进,技术的改良与时间的积淀而做的日渐美味,却与他是硕士、博士抑或是本科生并无太大关系"但,我想回答说:对于传统行业,知识也许并无决定作用;但是,一个人所学到的知识,那种面对问题时的思考方式、处理方法抑或逻辑能力必然是没有知识做基础的人所比不了的!知识在无形中早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思维方式,处事待人的人方法。
而张天一的回答更是一语中要点"知识是为了解放我们,并非束缚!北大不可以成为我卖米粉的束缚!"既然青春,何必思考过多;既然青春,就去闯荡;既然青春,就不要让自己留有遗憾!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才是对于青春被完美利用的.最好解读!才不会让自己的以后那光明一片的将来被白白虚度!不会在抱怨声中浪费!不会让自己的生活被枯燥无味的不喜欢的事所束缚!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不至于让自己白青春一场!所以,追求自己最初的梦想就是我看后最丰富的收获!
更简洁明了的引用杨石头老师所说的话"走米粉的路,跟前辈的期望兵分两路,担当是一切的开始,时间会给你答案!"
所以,我在追求梦想,坚持自己的道路上始终铭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雅典奥运会染红北京的天空,中国体育健儿勇夺金牌,整个华夏民族的血液都在脉动,沉溺于奥运的兴奋,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 xx年7月13日,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瞬间,北京沸腾了!中国人沸腾了!人们在世纪坛上载歌载舞,庆祝申办成功,人们振臂高呼:“中国万岁!”,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声音被激动所硬咽……世界给中国一个机遇,中国将还世界一个惊喜。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 one dream),不管居住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我们都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属于同一个世界;不管来自什么国家、什么种族、什么地区,我们都聚集在奥运会五环旗下,和平、友谊、进步,是我们共同的梦想。xx年6月26日晚8时16分,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像一粒种子,深深扎根在这片融汇了五大洲梦想的圣土上!xx北京奥运,已不再单单是一场体育的盛会,而是遥远的海洋文明与悠久的大河文明的一次伟大交融,是欧亚两大文化圣域的激情相拥!
我们属于“同一个世界”,我们拥有“同一个梦想”。我们将在北京奥运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当代全新文化,展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让世界认识中国、认识中华文明,让中国走向世界。我们还将进行更广泛深入的国际体育、文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加深相互之间的认识,建立和深化相互之间的友谊,使我们的奥运会,不仅成为连接世界各国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而且为促进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并真正实现“给中国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遗产”。
奥运吉祥物说,北京欢迎你!这是祖国的荣耀,全国人民的.骄傲。百余年的奥运历程,无数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无数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我们即将向全世界敞开大门,在xx年8月8日这个盛大的日子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运动员和国际友人。中国的百年奥运之梦,即将在我们这一代变成现实,中国人即将抒写奥运新篇章,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尽管历史有着客观的必然,我们无法阻拦,但作为抒写中国奥运历史的我们,我们有条件在实践中去创造历史。
“百年奥运,中华圆梦。”我们相信,在xx北京奥运场上,中国选手将以刚劲的汉字笔画,和谐的中华龙姿,向世人展现中国朝气!向世界展现中国文明古都的风采!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在不断强大。我想那时,世界没有理由读不懂中国。
英国生物化学家。1958年,测定出胰岛素的氨基酸排列顺序,首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0年,又发明测定DNA碱基排列的方法,再次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致21世纪中国青年科学家的一封信
我很幸运地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我的工作能得到这么高度的认可,这当然是非常令人激动的,但真正的乐趣却蕴含在工作本身之中。科学研究就像发现新大陆,你不断地尝试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新事物。这些尝试中有很多是没有效果的,使你不得不尝试另外一些新的事物。有时,尝试是奏效的,并且告诉你某些新东西,这的确是令人兴奋的。不管怎样,也许一点点新发现就能伟大到足以让人产生“我是知道它的惟一的人”的想法,然后你就会有兴趣思考所发现的东西将指导和决定下一次尝试应是什么。科学研究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你总是可以进行一些不同的尝试,它从来不会使人厌倦。事情进展顺利是令人高兴的,事情进展不顺利是令人痛苦的。有些人在遭到困难时就泄气,但我在计划遭受挫折时从来不着急,我会开始设计下一次实验,整个探索的过程都充满了欢乐。
有了新发现,这是非常令人激动的。有的人也许会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来宣泄自己的激动,比如驾热气球周游世界或步行到北极。现在,地球上可供人类发现的新地方不多了,但在科学领域却可以发现许多新东西。踏上探索未知领域的征程是相当有意义的,也是相当激动人心的。
有时候我问自己:“要获得诺贝尔奖,什么是我必须做的?” 我的答案是“我不知道,我从没试过”,但我知道有一种方法是得不了奖的。有的人投身于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得奖,而且一直千方百计地考虑如何才能得奖,这样的人是不会成功的。要想真正在科学领域有所成就,你必须对它有兴趣,你必须做好进行艰苦的工作和遇到挫折时不会太泄气的思想准备。
在这个国家,如果你在大众报纸上阅读到一些有关科学的文章,也许你会有这样一种感觉:科学很像是奥林匹克运动或一场足球赛,所有的科学家彼此之间互相竞争,看看到底谁能首先作出发现和获奖。事实不是这样的,科学家为了人类利益一起工作,就像一支队伍,他们不仅仅为了“看看谁是最聪明的”而竞争。我所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是紧密建立在其他实验室别人的前期工作、建立在与别的科学家有益的讨论和建议的基础之上的,而我的一些工作成绩也为其他人的发现作出了贡献。当然,也有很多明显的对抗存在,但这不是有益的,也常常不是严肃的。
我认为我最重要的发现是测定DNA核苷酸顺序的“直读法”,这一方法现在正被用来解读人类基因组序列。人类基因组也许是最重要的化学物质,因为它包含了我们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所有信息。如果我们把它比作一本说明书,那么它就是一本大部头的书,事实上它更像一个图书馆,因为它包含了30亿个字母。一本书也就由26个字母不同的组合组成,要想表达的意思和想传达的信息都包容在这26个字母的顺序中。DNA仅有4个“字母”,即A、G、C、T(当然这些不是真正的字母,而是化学物质),基因的信息就包含在这顺序中。现在,许多国家的许多研究机构都在研究这一顺序。实际上,DNA不仅仅像一本包含遗传信息的说明书,DNA也做许多诸如催化生命进程的事。
人们对了解基因组序列能实现什么目的已经有很多推测,一些政治家和报纸已经预言“它将可能治愈癌症或使人活到130岁,这些在目前还是无用的推测,但我认为它也许将对医学有益。如果你有一部机器,比如一辆汽车,它出了故障,那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说明”书,了解一下它是如何运转的。到目前为止,这在医学上还不可能,但我相信如果我们搞清了基因组序列,那么就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身体是如何动作的,并且当我们生病时,我们就能知道是什么出了毛病,这是可能实现的事。的确,科学家对遗传性疾病的了解已经越来越多,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你有一本书,它是用你所不懂的一种语言写的,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字母的顺序。在你能弄懂这种语言并且搞清它说的是什么意思之前,你还将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同样地,当我们有了基因组序列,在完全明白它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它能让我们达到什么目的之前,我们也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这将是这个新世纪的重要课题,它将导致激动人心的新发现,它给每个有兴趣加入这项带有冒险性的探索、有志于成为科学家的年轻人提供了好机会。
让·多塞
法国免疫学家、医学家。发现人类白细胞表面抗原系统及其在输血和器官移植中的作用,荣获1980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
致中国的青少年和他们的父母
我向青少年和青少年的父母们建议:
一、请尊重他人,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他和你一样,也是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的人。
二、请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惟有让其自立,才能使其自尊。
三、不要给他人造成痛苦,不论伤及的是肉体还是精神;在你伤害他人时,也将给自身造成伤痛。
福井谦一
日本化学家。提出化学反应中的前线轨道理论,成为解释、探索化学反应的有力工具,荣获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
大自然引导我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我喜欢在雨后的山路上散步。我常走的那条山路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崎岖小路。雨后走在路上,泥水裹脚,一步一滑,常常弄得浑身是泥。不过我还是乐于此道。尽管我已年逾六旬,然而这种弄得我浑身是泥的散步,至今仍给我带来说不出的喜悦。我喜欢把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儿时的回忆,几乎都是那些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得来的体验。也许这些体验并不那么可靠,但这些体验使我认识了大自然,它给了我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我切身体验到大自然那无比的深奥、美丽和微妙。我生长在一个与科学没有什么缘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切身体验,使我后来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仅把我引向了化学王国,它也是我探求化学理论时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师。我正是由于在少年时代亲近大自然、被大自然的深奥所吸引,才走上了研究科学之路。当自然科学已成为我终生事业的时候,当我要尽力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时候,我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那令人无比敬畏的存在。
西德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分子生物学家。发现核糖核酸RNA的生物催化功能,荣获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关于科学的一些想法
在我12岁的时候,得到了一本塞里格·海茨所写的《原子的说明》一书。这本书简明地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的结构,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本书使我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设计不仅是科学的,并且是十分优美的,而元素周期表对于当时人们尚不知道的元素也作出了科学的预见。这一切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以肯定地说,这本书唤起了我对原子物理学的爱好。
我的父母总是鼓励我学习,并培养起我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认为:读书、接受教育和努力工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我相信,这些道理在任何地方,对任何人都是至理。
皮埃尔-吉勒·热纳
法国理论物理学家。将为研究简单体系中的有序现象而创造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之中,荣获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致辞中国青年
善于做精细工作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这在工艺和艺术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中国人也能够显示出同样的优势。
年轻的中国学子们不应当只关心计算机、通信等流行技术,你们首先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自然的深入理解上。或许下个世纪指21世纪,编者注,最需要我们加深了解的是有关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方面的问题,以及我们对未来社会伦理道德的思考!
科学发展加重了我们建立公正、自由的新世界的责任感。
乔治·夏帕克
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开发了高能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粒子探测装置———多丝正比计数管,荣获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永远不怕为时已晚
如果还为时不晚的话,我也愿意离开我生命旅途中的这个阶段,离开粒子物理学的战场,做一些其它尝试。那将是一个情况更复杂、更触及人性本质的新战场。我在集中营时的同伴教会我:永远不要怕为时已晚。梦想明天,就是已经设计了未来……那么,也就是做好了一生的安排。
詹斯·C·斯科
丹麦生物化学家。首先发现人体细胞内转运离子的酶———钠离子、钾离子-腺三磷酶,荣获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
致中国青年
科学进步对社会发展是重要的,而年轻人对科学和科学传播的兴趣更重要。
科学包含许多方面,可区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基础科学以增加我们对自然界的理解为目标,并没有直接的.实用价值。基础科学质疑已被人们接受的事物,拓展我们的知识疆界。应用科学利用基础科学获得的成果,并把它们转化为有用的东西。
基础科学研究首先是在大学里进行的,它的特点是其研究结果不可预测。为了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让科学家排除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自由地选择研究课题是很重要的。即使这些研究的成果在开始时似乎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但它最终———有时会延迟许多年——会变得有用。因此基础科学是应用科学的基础,从而也是全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
做基础研究是令人激动的事,在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时你是自由的,或者至少应当是自由的。质疑人们已接受的事物、努力拓展知识的疆界、得到从未有人获取过的新信息,是对你想象力的挑战。你决不会知道你将取得什么成就,从平凡的、到最出人意料的、以及最重要的成果,都有可能。但是,如果你仅对结果感兴趣的话,就不要作出当科学家的选择,否则这种选择就可能成为一件令你失望的事。
绝大多数科学成果,都是全世界科学家共同参与建筑的科学大厦的一砖一木,因此自由交换信息是很重要的。那种某一研究成果直接构成新大厦基础的情况极为罕见。只有乐于思辨和系统地阐述问题,乐于努力追寻解决的办法,并且能够从日常的理论或实验中获得满足,你才能真正成为一名科学家。而且一旦你成了科学家,你就不可能再找到比做科学家更好的工作。谨致最诚挚的祝福。
如果你选择作为一名科学家,祝你好运!
汉斯·德默尔特
德裔美国物理学家。发展了原子精确光谱学和改进了离子陷阱技术,荣获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致中国青年
或许你会对科学产生兴趣,那就去读一下《浮士德》这本书吧!
(摘自《4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寄语中国》)
近来,类似“中国女博士打破牛津大学八百年纪录,功课全满分”、“19岁的牛津博士———中国天才少女扬威英伦”等激动人心的文章被一些报刊、网站炒得热气腾腾。
昨日,文中的主人公致电本报,认为这一批和她有关的新闻存在部分“想当然”的事实错误,对科学精神、对其本人名誉均有损害,希望通过本报澄清一下。她声明:
一、我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二、我所学的学科———数学和计算科学不是百分制。
三、所有关于我的新闻报道,记者均未亲自采访过我本人,成稿后也从没有经我核对或同意。
四、敬请各新闻媒体、杂志、网站不要再转载关于我的这类文章。
记者附记
主人公吴杨,英国牛津大学本科学生,现在中盛集团(香港有限公司)实习。
一些报道误称吴杨“获得博士学位”,将其优异的专业成绩写成“满分100分”。吴杨一直谢绝记者采访。不幸,依然让执着的记者们在迂回的探访之后,写出了此类文字。不知内情者,会以为这些故事都出自她自己之口,这使她感到非常窘困和尴尬。
而碰上对“正面”赞扬自己的文章如此“挑三拣四”者,也是记者难得一遇的“不幸”。
一个20岁的大学生,面对国内外的“盛誉”,以平常心待之;对非己之荣,绝不泰然领受。其严谨求实的生活态度,令人心生敬意。(李志强
■新闻事件:
神话流传已近一年
近一年来,关于“牛津少女”的报道引人注目。去年12月20日,某报称吴杨“在大学一年级期末中,数学、计算机等11门功课全部考取了第一,这在牛津大学建校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并称牛津大学破格授予这位中国女孩博士学位和6万英镑的最高奖学金。
然而昨天,牛津大学圣休斯学院院长德里克·伍德声明,关于吴杨的报道严重失实。吴杨本人也称,记者根本没采访过她。
据报道,“牛津少女”神话的出笼始于吴杨的父亲和客人的一次饭局谈话。人们想知道,为什么这种根本经不起推敲的神话能流传如此长的时间。
■社会学者:
杜撰英雄是落后心态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杰博士说,此前有百多篇关于“牛津女孩”的报道,其实只要我们冷静想想:在法制化程度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获得奖学金、学位的程序非常严格,怎么可能出现这样的神话?我们的现代化属于“晚发型”,在这一阶段,急于求成是国民的典型心态,通过杜撰英雄表达对社会发展的愿望有一定的社会需求,迎合了部分人在海外成功成名的愿望。但科学和学术上的英雄从来不可能横空出世,杜撰英雄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心态。
■教育专家:
要珍视孩子的独特性
北师大教育系主任劳凯声教授说,许多人为了进入高层次生活,把梦想寄托于教育,对子女产生过高的期望值。但家长应该看到,每个孩子的天分不一样,要珍视孩子的独特性,让孩子在适合的方向发展。如果全社会的父母都将目光只盯着哈佛、牛津,将给多数孩子造成更大的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应予以正确引导,不能随波逐流。如果媒体当初就尽快对“牛津女孩”神话予以质疑并正确引导,就不会出现今天的结果了。
■国际交流官员:
不要虚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尤少忠认为,近年来,诸如《哈佛女孩刘亦婷》、《轻轻松松上哈佛》等书籍大受家长欢迎,反映了中国人迫切走出国门深造的心理。的确,中国绝大多数学生在海外都非常优秀,学成回国的也不少。在这种背景下,介绍中国学生在海外取得的成绩能满足许多人的需求。但这种介绍必须尊重事实,不能炒作,否则将形成虚幻的民族自豪感。梦幻破灭时,带来的更多的是伤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