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有时候只是一个眼神。对我们拥有太多,也付出了很多!
爱,如一首歌优美婉转令人回味。
爱,如一首诗典雅高贵使人欣赏。
爱,如一句话朴素简洁却意味深长。
爱,如一杯水平淡透明却必不可少。
诗人泰戈尔说过:“爱,是亘古不变的灯塔,它定睛望着风景,却兀不为所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的确,爱就是无私的奉献和付出。
如果爱心的丧失源于社会公德丧失那么:人人都需要爱,却不知用自己的爱去爱他人。人人都能付出爱,可是想得到爱就要先学会去爱。
可是,爱有时候是一种伤害。有些父母爱子爱过了头。孩子娇柔造作,说这是天真可爱;孩子口出狂言,说胸有大志。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孩子自由放任。
家长爱孩子本身无可非议。但这爱,不应该是牢笼,不应该是密罐,不应该是保险箱,而应是孩子懒惰时家长颇颇的叮嘱,孩子犯错时家长淳淳的教诲……因为只有这样,蛹虫的蝶才能飞起,只有这样的爱才不是一种伤害。
柏拉图说过:“只有驱谴人以高尚的方式相爱的那种爱才是美,才值颂扬。
爱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呢?
是对她物质上的给予?还是表面上的虚华?不,都不是。很多时候,爱是一句朴素的话或是一个温暖眼神。爱,意味着世上的一切。不是一时的锦衣玉食。而是一生的温暖与关心。
没有一种服装比爱合身;没有一种装饰比爱迷人。有人说无美方无爱,实际正相反无爱才无美。
终于又到了静下心来观看《记住乡愁》的时间了,伴着悠美动听的歌声,听着娓娓道来的解说,仿佛身临其境,这绝对称得上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嚼之有味,回味无穷,本集观看的是《记住乡愁》第四季第三集——《嵩口镇—急公好义》。
说实话对急公好义这个词还是感觉有点陌生,只知道它是一个褒义词,但又找不到太精准的解释,于是查了一下它的近义词,原来它的近义词很多:大公无私、济困扶危、公而忘私、廉洁奉公它的解释是:热心给大家办好事,肯帮助人,热心公益事业,这让我顿时豁然开朗,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嵩口镇和以前观看的`芙蓉镇有相似之处,都是因水而兴的小镇,而且也是由商贸小镇蜕变成了旅游小镇,然而也有不同之处,本集优显伟大、高尚、更具影响力,具有无可代替的独特魅力。
这是一座被“义”字之风包围和浸润的小镇,而且世代相传已有上千年历史,正如片尾所说“义”是渡人的小船,“义”是一担救急的粮食,“义”是慷慨激昂的劝敌书,“义”是邻里间的诚信、互助,它的解释朴素无华,但是却是几代人用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换来的一方平安,一方幸福,“义”字之风吹遍嵩口镇的每个角落,人们以帮助他人为荣,给他人带去幸福为己任,成就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唤起人们的良知,它就是一块未被污染的净土,洗涤、净化着我们的心灵。
可以说我对“义”字不算陌生,也经常在手机上和电视上看到关于“义”字的话题,如义工、义诊、义演、义气,记得最早接触的关于“义”的词是“义务教育”,上学时书上赫然写着义务教育这几个字,记得小时候还问妈妈,什么是义务教育,妈妈说就是国家免费教学生知识,不收学费的,那是就对“义”字有了好感,再后来能看懂书时,还知道三国时曾有个“桃园三结义”还亲眼看到大街上的义务献血车,接头有大爱的人的义演,都让我有所触动。
在此,并不是显示自己多有文化,是因它确实勾起了我的回忆,如果没有这次观看机会,恐怕这些词在无机会拿到桌面上,很有可能随着年轮的增长消逝的无影无踪了,这让我有想起来一个词“后熟”,虽然字面上是指种子脱离母体,还需一段时间生理变化才能成熟,但延伸的意思是指有的人虽然离世了,但是他的事迹,他曾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好事,多年后仍被人重视,成为美谈,影响很多人的命运,就像藏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的诗中所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本片中的毛羽丰、张元翰,陈长仁几位主人公,虽然长眠地下数千年,但他们的事迹仍感动着他们的后人,让后世子孙以他们为荣,永远记录在家族史册中,关于义举、义田、义渡、义行、义务打猎、义务消防等等动人故事更是教育着后人。也成为古镇人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
如今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似乎越来越冷漠、淡薄无情。每天百度上负面新闻也是很多,但是我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现在也经常看到、听到关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好人好事的报道,比如为贫困山区孩子捐款、捐物,助资上学;在飞机上有人突发疾病,总会有人主动站出来去救治,现在的水滴筹,人们自发捐款帮病人渡过难关;在火场为救人献出宝贵生命的消防员;有的餐馆为马路上的清洁工免费提供热水、午餐;加油站工人用轮胎为流浪小狗做临时庇护所,还给配的毛毯子,帮它们度过寒冷的冬天;在马路上交警指挥交通的同时,还搀扶年迈的老人过马路。
虽然这都是些小事,但是作为一个正常人,都需要有最起码的良知,要心地善良,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每年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都会让我们知道世间有这么多至善至美的人物存在,正因为他们的义举,给人们浮躁的生活带来一点感动,给正在建立三观的青少年树立了榜样,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
我们从中虽然看到了自己渺小但绝不卑微,虽然坐不了伟大人,但可以做个阳光向上的人,做个内心干净、品行端正的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理解别人的难处,宁可雪中送炭,不去锦上添花。
如今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退休后能出去走一走,领略一下祖国的大好山河,亲自去福州的嵩口镇看一看,和古迹来个近距离接触,闭上眼睛我仿佛置身于片头的优美画面中,清澈的溪水上一人、一篙、一舟在吱呀的摇撸声中多么悠闲、惬意!
我拿起篮球,朝他走去,接受了他的`挑战,站在篮下,翘起嘴唇,冷艳地看着他,而他却只露出呆萌的笑脸,做着赛前准备。
他的球技并不如我,我怀着99%的胜率开始了比赛。球场上只有我们俩,一排柳树成了观众,我站在篮下,顺利投进球,果然领先的是我。还没来得及炫耀,第二次投篮却失了手,又过几个回合,仍在原地的我一直在抱怨球太轻,手感不好。
球落入他手中,他跳起,投篮并不标准,但球却无阻拦的落入篮筐。柳树摇动,不知是给他的掌声,还是对我的嘲讽。球又一次在他手中投入篮筐,他领先了两分,焦急不安的我愤怒投出了球,生气中听见进球的声音,又如小孩般地向他吐了吐舌头。
“哈,你肯定输!”我放下狠话,自大起来,他却十分稳定,站在那里,准备投篮。
他竟然到了三分球,我看着眼红,便急忙投起球,却依旧没有听见进球的声音。我忽然发出笑声,说:“你投三分球能投一个下午,哈哈。”“别吹了,我现在拿球呢!”我眯起起近视眼,站在篮下,看见他投进了空心球。瞬间,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只能听见柳树的嘲笑,看见他呆萌的笑脸。
“惩罚是20个俯卧撑。”无奈的我撑起双手,边做失败者应有的惩罚,边思考我不该轻敌。1%的胜率,被他完美抓住,我呆呆望着手中的篮球,问自己:你不是比他厉害吗?为什么要自大?也许这次失败是最好的安排。
球场上,阳光下,柳树旁,有一个男孩不会再自大了,他会认真对待每一个对手,哪怕只是手下败将。
《记住乡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选取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是一部以看得见的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
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将选取全国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梳理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聚焦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于2015年1月1日起在中文国际频道隆重推出。
2015年元旦在“黄金时段”晚8点播出了“记住乡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无》,看过之后,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遍重播,觉得很好。
《敬畏之心不可无》是在我的故乡——福建培田村拍的。《敬畏之心不可无》,这个片名起得很好,给培田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了一个很好的解说。
拍这部纪录片时,龙岩市有关部门专程把我和厦门大学的郑振满教授接去参加拍摄。为什么会叫我参加这次拍摄?我估计是编导看过我的《大屋碎影》一书或我的博客有关文章。我有一篇博文《培田传统文化要略》(曾在《闽西日报》发表过),谈到了培田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内容和“敬畏之心不可无”很吻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崇礼的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荀子·礼论》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即大自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不崇拜天地不行。对先祖的尊崇,表达了中国人祖先崇拜和宗族血缘纽带的坚韧。崇拜‘君师’,君是政治权力的体现者,师是伦理道德的体现者,其关键是对师——圣贤的崇拜。这三条体现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特质。
培田正是继承传统,做到三个尊崇的典型。
培田的先人们崇拜天地,认真地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培田村落的选址、建设很讲究‘风水’,事实上就是讲究‘天人合一’。后垅山的‘风水林’及河源溪上游的茂密山林营造了培田很好的生态环境。在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时代,讲究生态、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崇拜天地的结果。
培田人敬重祖先,培田民居建筑中,最主要最显著的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厅’或堂屋,整个房屋布局都要服从这点,也由此形成了厅庭结合、以‘厅’为主体的建筑风格。所谓‘九厅十八井’即为满足大家族多个祭祀空间而设定的。这里‘厅’指的是正厅或堂屋,正厅供奉的是公众的祖先,各偏房中的堂屋供奉的是各支房的先人。‘井’是为厅提供采光通风用的‘天井’。
培田人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祖先上一炷香,因此厅堂香火是常年不断的。逢年过节,***一只鸡,买回几斤肉,首先要供奉在厅堂的神桌上,让祖宗先‘品尝’。每年除夕,厅堂上都要挂上祖先画像,没有像的要换上新写的有历代祖先名字的红纸。
传统的‘祖宗崇拜’和血缘关系纽带形成了传统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与此相关的宗族社会、宗法制度和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传统的培田小社会即由此来实现村民自治和管理。
客家学者谢重光先生在他的《闽西客家》一书中,写到道德风尚:‘客家人的基本价值观是贵重于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培田人当然也是如此。其实这个值观不单是闽西客家人所独有,而且还是我们民族的主要传统之一,‘尊师重教’即是‘礼之三本’之一。当然,以儒学为主导的所谓‘教育’除了‘读书做官’之外还有伦理教化、道德修养等所谓‘修、齐、治、平’。延续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及对中国的影响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研究争论的课题。孰是孰非,至今难以论定。
培田人尊师重教,由来已久。培田历史上经济条件较好,有钱的族人热心捐助教育,并有鼓励上学的奖励机制,使培田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墨之乡’。‘南山书院’也名声远扬。
培田,这一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院,留给人们研究思考的空间是很大的。有人说培田是一部读不完的书,的确如此。培田何以如此珍贵?因为它不仅仅有‘好大一片屋’,而且有‘文化’、有‘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
在《敬畏之心不可无》这部记录片中,上述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解说、补充和发挥,用“敬畏”代替“尊崇”,是十分高明的。
又到了静心观看《记住乡愁》的时间了,伴着悠美的动听的歌声,听着娓娓道来的解说,仿佛身临其境,这绝对称得上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嚼之有味,回味无穷。新入职的我虽然时间不是很长,但是也看过两期《记住乡愁》的节目。可能是我远嫁他乡的原因吧,所以每次看完这个节目让我更加思乡念亲,我想念我的亲人,怀念我的故乡,每次观看完《记住乡愁》的节目,我的心里总是很兴奋,但同时又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兴奋是因为《记住乡愁》的节目每次展现的都是中国积累下来的最深厚的传统文化,记录的都是一个个古老的村落祖祖辈辈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规矩和传统技艺,串连的都是家族传下来的最深情的故事。每次观看《记住乡愁》的节目,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故乡。那种感觉热情又亲切。每次看完后,我都会静静的沉思很久,这些故事里折射出来的都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这些故事都需要我以一颗细腻,谦虚、沉静的心去探索,去体会、去吸取,这些可贵的精神和文化规矩,我们该如何化为自身内力把它传承下去。
从这期节目中的“隐忍立丈夫”,韩信因有远大的志向,抱负和理想,忍了常人不能忍的“胯下之辱”。梁红玉宁愿接受恶吏的任何惩罚、侮辱,都不愿意屈服的精神,还有陈民牛为了多学几个字,被人嘲笑,但是他为了得到上学的机会,而坚持到底,他们一个个隐忍着常人不能忍受的屈辱。隐忍是忍受暂时的屈辱,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常言道:“能忍常人之所不能忍,方能行常人之所不能行之事,能得常人之所不能得之一切。”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美德,宽容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理解别人的处事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事原则。我们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纳别人的短处,缺点和错误。
生活中和工作中的现实教会了我们隐忍,隐忍不是懦弱的表现,也不是退缩和认输的表现。而隐忍恰恰是我们对人和事尊重的品质,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向往。隐忍并不是一件难事,可能你会觉得碍面子,而所谓的面子又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你的不好意思,让你觉得不在当时反驳回去让你丢了面子,当你要面对你的冲动所带来的代价时,你还会觉得隐忍是让你丢面子的事情吗?你就后悔着是不是想如果我当时要是忍一忍该多好!我想大多数人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吧!
这期节目《河下镇-隐忍立丈夫》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学习和钻研,他们的宽宏大度的气魄和坚韧不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更让我知道不管经历什么或者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会隐忍,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因为一时的痛快而冲动做了无法挽回的事,工作中我们也是一样的,不要总是去抱怨或者去争狼斗勇,我们要为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去隐忍和承受。就像前段时间,我们客服人员紧张,领导给我安排了之前同事的区域工作,与其它区域来说,这好像是最大的工作区域了吧,而且这个岗位的工作特殊。我想这也应该是领导给我提升锻炼我的机会吧!虽然工作中有很多的小插曲以及工作特殊的原因,我每天都是早上班晚下班,对于这种情况家人也很不理解,但是我还是要坚持和隐忍。我看过一篇短文:上面说“公司是船,我在船上,只能同舟共济”,这觉得这句话很好。热爱这份工作就是我自身价值的提升与修炼。而他们给予我的严格要求都是对我的一种培养,终将使我成为更优秀的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