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个人涵养,是一种文明的传承、美德的延续,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时尚。因为富足,我们有权享受生活,但我们无权废弃和浪费有价值的物质、资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否则,是一种罪过。能变废为宝、节支创收、挖潜资源是智者所为;铺张浪费、挥金如土、今朝有酒今朝醉乃愚人之举。
节俭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可观而必要的储蓄。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我们国家,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全国13亿人就能节约1300万,一年就能节约大约50亿;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32。5吨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81250天,可吃222年;如果每人节约一度电,就可以节约5亿多元人民币;每人节约一滴水,13亿人就可节约126吨。我们不仅是一个大国,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表明我们还是一个穷国:我们有着3000多万失学儿童,26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1100多万低保对象和上亿流动民工,尽管我国大部分人算得上丰衣足食,但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浪费点点滴滴,因为还有很多人需要救助。
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何不让此举成为一种习惯利己利人呢!事情看起来虽小,却体现着一份挚诚的责任心和令人尊崇的内在品格。我国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每件事都浪费一点儿,长期如此,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人口多底子薄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因此我们办一切事情都必须节俭当头。
“国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节俭对于国家大有利弊,与个人得失也休戚相关。“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诸葛孔明“以俭养德”传为佳话;清代徐荣说:“街头庙脚褴褛身,半是当年奢靡人。”节俭使人安乐幸福,奢侈使人没有退路。贫穷需要节俭,富裕不忘节俭,“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才是适宜消费之道。节俭是兴家立业之本,不仅有其经济意义,更有其道德意义。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这是大诗人陆游的金玉良言。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更是一切美德之源。清末中兴之臣曾国藩曾经说过:“勤俭自持,可以处乐,可以俭约”,“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士农工商,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翻开厚重的华夏历史,由勤俭而成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文王成了圣人还亲自上朝,日影偏西还顾不上吃饭。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常坐以待旦。仲山甫昼夜从不懈怠,事无巨细,勤到这种程度。陶侃综理密微,就是竹头木屑都储于有用之物。范仲淹划粥为食发奋攻读,粗茶淡饭砺大志,始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穷奢极欲导致身死国灭教训亦是数见不鲜。夏桀、商纣亡于奢靡无度,荒淫暴虐;秦始皇兴建阿房宫豪华盖世,终为楚人一炬;隋炀帝沉迷于灯红酒绿,不理朝政,落的个身首异地;唐明皇沉醉于享受美色,而至安史之乱,是盛唐趋衰。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人就逐渐抛弃了勤俭的秉性。由节俭到挥金如土,从粗茶淡饭到山珍海味,有的人甚至为了显示自己的气派,在菜肴里点缀金箔,以增加其含金量,另人咋舌。更有甚者,他们拿俸禄、吃皇粮,却不为人们办事。
今天,我们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不知道大家是否由衷的感到过自豪,因为我们国家日渐强大,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下学习成长。可是,我们又曾思考过,这相对优越性的生活由何而来。旧中国水深火热,人民民不聊生,在那样动荡不堪的年代,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用智慧和血肉才换来我们今天的这一片欣欣向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我们怎么敢忘记,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又岂能抛弃?
可是,举手投足之间,浪费却又是我们的惯常之举,面对食堂里面我们一碗又一碗倒去的白米饭,我们可曾有过一丝的怜惜,面对寝室里流过的自来水,我们可曾有过一丝自责。我们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岁月,没有经历过饥寒交迫的'苦楚,因而不知道珍惜和节约的可贵,随即把浪费当作无所谓。可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却还有许多人正在饱受饥饿的煎熬、在死亡线上挣扎啊。
我们学习勤俭节约,是在学习一种道德品质,学习一种人格力量,也是为失败做保险,因为任何一个人,一旦奢侈浪费,必然败家或自取灭亡。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俭朴,用冷静的眼光,着眼于我们的一生。深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节俭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个人涵养,是一种文明的传承、美德的延续,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时尚。因为富足,我们有权享受生活,但我们无权废弃和浪费有价值的物质、资源,“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否则,是一种罪过。能变废为宝、节支创收、挖潜资源是智者所为;铺张浪费、挥金如土、今朝有酒今朝醉乃愚人之举。
节俭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可观而必要的储蓄。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我们国家,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全国13亿人就能节约1300万,一年就能节约大约50亿;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32。5吨粮食,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81250天,可吃222年;如果每人节约一度电,就可以节约5亿多元人民币;每人节约一滴水,13亿人就可节约126吨。我们不仅是一个大国,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表明我们还是一个穷国:我们有着3000多万失学儿童,260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1100多万低保对象和上亿流动民工,尽管我国大部分人算得上丰衣足食,但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去浪费点点滴滴,因为还有很多人需要救助。
其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何不让此举成为一种习惯利己利人呢!事情看起来虽小,却体现着一份挚诚的责任心和令人尊崇的内在品格。我国13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每件事都浪费一点儿,长期如此,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人口多底子薄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因此我们办一切事情都必须节俭当头。
“国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节俭对于国家大有利弊,与个人得失也休戚相关。“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诸葛孔明“以俭养德”传为佳话;清代徐荣说:“街头庙脚褴褛身,半是当年奢靡人。”节俭使人安乐幸福,奢侈使人没有退路。贫穷需要节俭,富裕不忘节俭,“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才是适宜消费之道。节俭是兴家立业之本,不仅有其经济意义,更有其道德意义。
说起勤俭节约话题,似乎老生常谈,众所周知,但仍有不少年轻人特别是中学生会疑问:什么是勤俭,又因何而节约?在建成小康社会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消费理念也日益更新。当在校园里提倡勤俭节约时,似乎不协调,也不合情理,大有牵强附会之说。
校园里,住宿生享受到了生活补助费的待遇,“吃饱吃好”已经成为现实。近几年,民生工程中又实行了学生“营养餐”优惠政策,更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在校生活的质量水平,真正实现了“吃饱吃好”的质量标准。然而,资源浪费在校园里凸显出来!同学间吃喝攀比,乱吃零食,不珍惜粮食,不能节约用水用电,损坏公物等行为屡见不鲜,种种不良习气在校园滋生蔓延,给教育带来新的挑战课题。
作为新时代教育战线上的教师,有义务担当起这种新课题的挑战责任。勤俭节约这种美德承接下去,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艰辛努力。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是一个人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体现。三国时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正体现出节俭对于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自古以来,凡品德高尚者,大都注意勤俭节约。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仍保持富不忘贫、贵而能俭的品德。明代清官海瑞死后,点其行囊,只有“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其俭素之德,令人赞叹。而***总理又以“简朴”为座右铭,成为令人敬佩的领袖。不难看出,节俭对于修身养德是大有禅益的。对青少年进行勤俭节约养成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节俭行为。
中国,一个伟大、独特、充满东方神韵的国度,有十三亿多勤劳的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正是因为有了人们勤劳节俭这一美德,国家才得以生存、发展乃至繁荣壮大。
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以“勤以修身,俭以养德”著称。那千古遗传的勤劳节俭便为中华赋予了新的灵魂与不屈的力量。
勤,是古代孔子的“韦编三绝”,反复读书,勤以补拙,最后成为圣人;是苏秦的“头悬梁,锥刺股”,勤奋刻苦,努力学习;是匡衡的“凿壁偷光”,为了学习,给自己创造条件,勤奋努力!
俭,是不浪费,是约束,不放纵。就如我们伟大的***总理,他总是以“俭”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件衣服补了又补,事事想着老百姓却不管自己的生活多么朴素,村里的领导要翻新他老家的房屋,可他却说要先把普通老百姓的房子先安排好!又如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她小时候过着清贫的日子,那是迫不得已,可长大后,她有了工作,有了丰厚的收入,可仍是那么节俭,衣服旧了、破了舍不得丢。真可谓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我小时候出生在农村,到了忙月看着爷爷奶奶不辞辛苦,早出晚归地干农活,回到家里,他们从不抱怨自己干活是有多么辛苦。他们这种勤劳的精神让我耳濡目染,也养成了勤劳的习惯。如:看到家里有堆积的衣服没有洗,我立马拿去洗净;看到家里有垃圾,就拿扫把马上清理。
我还有节俭这一特点,正是因为受到妈妈节俭美德的熏陶。有一次,我看到妈妈正在清理一些旧衣服,并将爸爸的一件旧裤子拆掉,然后剪起来。我说:“妈妈,把这件衣服丢了吧,都这么旧了。”妈妈笑着对我说:“是有些旧了,但是改小一下可以给弟弟穿!”我又瞅了瞅那件衣服,深感怀疑,就说:“膝盖部位快破了,你还能改得多好?”妈妈二话没说,三下五除二几剪刀下去,架上缝纫机,一件帅气儿童牛仔裤展现在我眼前。我用钦佩的目光看向妈妈,不由自主翘起大拇指说道:“妈妈真了不起!”
从那以后,我家每有小或旧的衣服也都拿来改造一下,变废为宝,有的可以剪成小书包,手机带等等,这些都得感谢于我母亲的言传身教。
勤劳节俭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美德和精神,我们要从小养成这个美德,勤劳节俭,从我做起!
夏天,越来越热。
茶余饭后,我们习惯搬一把椅子坐在梧桐树下乘凉。这时,外公总是在我们身边坐下,又滔滔不绝地讲起他以前的事情。对于这些话,弟弟妹妹们早就听烦了,只有我还坐在那里,目不转睛地盯着外公,津津有味地听着。
“我们小时候没有饭吃,早上很早就起来,走两三个小时才到得了学校;下午放学了去山上挖野菜、割猪草,又走很远的路去卖菜,回来都是6点了,这时候把作业做完,9点钟才吃饭,桌子上只有一盘菜,一小块肉,要是动作不搞快点,菜就被别人吃了……星期六星期天到山坡上去放牛、放羊啦,啊哈,我们把鞭子扔了就爬到树上去打游击战,要么跑河里打水仗……”外公语气慢了下来,望着天,好像很怀念童年。
确实也是,外公很倔强,几乎从来没有改变过。现在生活好多了,爸爸妈妈想把他们接到城里去,把地交了。外公倒是很不乐意,他坚持说:“我还没有老到那种程度,我还走得动,我还能干活,好好的田留着不种太可惜了。”爸妈也没有强求,外公日常生活恢复正常,只是逢人便说自己没有老。从那以后,我们一家经常提着大包小包去看外公外婆,但是外公总埋怨妈妈不该买这么多东西。但我们来的时候,他总要抓一只鸡来炖。
中午,太阳最毒的时候,外国在田里劳作,双脚踏在淤泥里,仔细查看着稻谷,好像它们会走丢一样。看着外公辛苦耕耘的情景,我真想喊几声,让全世界都听到:“喂,你们看见了吗?我有有个世界上最好的外公!”
外公确实老了,老得我都啃不动了。不过我一直把他当成榜样学习着,我要像他一样做一个勤劳节俭的中国人。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