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的切身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课上,我先让学生扫清生字障碍,然后通过辩论的方式,针对“第一封信和第二封信哪一个更好”为辩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第二封信,观点就是:爸爸远在国外,不想让他担心家里的事。而也有人觉得第一封信更好,理由是第二封信写得那么欢乐,然后又说思念爸爸,就会觉得很虚伪。但是因为第一次辩论,孩子们热情过于高涨,在孩子们激烈的辩论后,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作文本上。这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理解了露西的心情,把学生带进了露西的内心世界,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田间吹来一阵风,轻轻地拂过我的脸颊,耳捎的发丝也随之起舞,使人如痴如醉……
嘿!那路上是什么东西?黄鼠狼?还是松鼠?或许是夕阳的原因,它的皮毛看上去黄得发亮,泛出一点儿红,尾巴好似哈雷彗星拖着的长长的彗尾,耳朵尖得能听见方圆百里以内的'声音。本想走过去看清它的真面目,但它听见我渐渐走近的脚步声,便飞也似地逃走了,气得我只能在原地直跺脚。
我朝着它逃走的方向看去,立刻发现农作物后面露出了一个小脑袋,唉!这不就是刚才看到的黄色生物嘛!原来是一只松鼠呀!只见它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还没等我反应过来,那只松鼠就已经一窜一跳地躲进农作物中。我浮想联翩,脑海中不断隐现着一团烈火,消失在这夕阳中。
这是条多么灵动的生命啊!从不待客,从不挽留,只顾着自己嬉戏于田野中,享受着大自然带给它的黎明、正午、黄昏。
我低着头沉思着刚才那只松鼠。这时,迎面走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夕阳的照射下,银发变成了金色。她硬朗的身子骨挑着一对重重的扁担,想必一定是刚做完农活。和她擦肩而过的一瞬间,一股强大的磁力把我的目光吸引到了她的身上。
只见老奶奶一瘸一拐地走路,如果不仔细看,真会被人以为她在跳着走路呢!咦?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化身?那松鼠逃跑的姿势和这老奶奶走路的姿势颇有几番相似呢!
我望了望天空中的夕阳,那夕阳从微微泛红变成了满是血气的脸蛋,妖艳得使人眼睛都睁不开。
回想着它与她,我的脑海中渐渐地放映出一位银发老奶奶走在夕阳底下,变成了一只松鼠,那只松鼠,又遇到了一位大脑中满是幻想的小女孩……
1、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没有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导致学生比较盲目,没有目的性。
2、在教学生字时,我只是让个别学生起来分享他的识字方法,说完之后就一带而过了,也没有让大家一起重复,所以导致生字词的掌握不够牢固,没有加强记忆。
3、课堂设计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吸收;缺少“读”,孩子读得少;在课堂上也没能教孩子书写,练习写字。
尊敬的游客们:
大家好!欢迎 大家来到世界遗产北京颐和园。我叫陈炫劲,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现在由我带领大家去参观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首先,我先介绍一下颐和园,颐和园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位于北京西郊,占地面积足足有290公顷。它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我们先来参观一下颐和园有名的长廊吧。这条长廊特别长,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兼游廊。大家请看,这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是不是一眼望不到头?
我来告诉大家,这长廊有700 多米长,分成了273间,大家看,每一间的横檻上都有五彩的画,瞧,画上画着人物,花草,风景。而且这么多幅画里没有两幅画是相同的。
长廊的两旁载满了花木,有四季不败的鲜花,芳香扑鼻。
好了,走完了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大家抬头看一看,那里有一座八角宝塔形的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方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座塔就是佛香阁,这可是慈禧烧香拜佛的地方。再看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这就是排云殿。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已经站在万寿山的山顶了,站得高,看得远,大家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叫昆明湖。瞧,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湖上还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十七孔桥了,这座桥的石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石柱上雕刻着小狮子,各个都姿态不一,活灵活现。走过十七孔桥,我们就可以观赏湖中心小岛上美丽的风景,那里更有一番情趣。
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今天的讲说就到这里。祝大家玩得开心,谢谢大家!
生存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必备条件。《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就是一个不怕困难,积极乐观,懂得怎样生存的人。
法国拿破仑曾说过:“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所以,我们都应该学会怎样生存。生存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比如:交通问题。过马路时要先观察信号灯,绿灯亮时才能通行。红灯亮时要自觉等候。各种车辆要各行其道。汽车要走快车道;自行车要走慢车道;行人要走人行道。如果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导致事故发生,人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学会生存就要遵守交通规则。
我们还应该学会独立。就像种树一样,如果定时定量地给树浇水,树就会养成依赖心理,根无法深入地下,就长不成百年大树。我们应该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就样,在困难的时候,也能自己照顾自己。
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乌鸦站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兔子看见了,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什么事都不用干吗?乌鸦说:“当然,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兔子在树下空地中休息。忽然,一只狐狸来了,它抓住兔子,把它吞了下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兔子不具备乌鸦那种生存的能力,所以被狐狸吃了。学会生存还要学会生存的能力。
让我们也像鲁滨孙那样,做一个学会生存的人!
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本单元的4篇课文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的生活。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之一是“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
《一封信》是本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记叙了主人公露西的爸爸因出国工作,要半年才能回来,露西因为想念爸爸而给爸爸写信的故事,字里行间透露着真挚、温暖的亲情。题目是“一封信”,实际故事中的露西前后写了两封信。第一封信是露西独自写的,句句都是她的心里话:因爸爸不在,生活中有很多不开心的事,她有满腹的委屈想跟爸爸倾诉;第二封信是在妈妈的帮助下完成的,循循善诱的妈妈成功地将露西的情绪调整过来,在信中向爸爸报告了生活中快乐的事情,把这份快乐和爸爸分享。两封信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是都表达了对爸爸的思念,期盼着爸爸的归来。
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学习生字词后充分读文,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读懂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是让学生找出两封信的内容进行对比。在第一封信的朗读中,学生越来越能体会到露西伤心的感受,特别是几名留守儿童。我问他们:“你们是不是和露西一样想念自己的爸爸?”孩子们回答:“是的'。”我话锋一转,接着问:“可是,爸爸在遥远的地方,当他读到这封信,会是什么感受?”“伤心、难受、不高兴、担心、不放心……”虽然很多词语的意思是重复的,但是他们能真正体会到一种真挚的情感。然后学习第二封信,我让学生先找出信的内容后进行朗读指导,提问:“读着第二封信,你有什么感受?”很多学生说越读越开心了。
接着,我通过课件,先出示第一封信,让学生找出第二封信相对应的内容,对比阅读,抛出问题:露西前后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我让学生先思考,再小组讨论,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后指名汇报。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喜欢第二封信,因为第二封信能让爸爸放心,安心工作。第二个学生站起来,这是一个回答问题十分积极,但是站起来常常不知道要说什么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蹭了半天,终于说出喜欢第一封,我继续鼓励他说出喜欢第一封信的原因,但是他说出的原因仍是让爸爸放心,与第一封信相反了。
另一个孩子举手了,这是一个有点懒散,学习不够积极,但表达还比较清楚流畅的孩子。他站起来,很明确地回答了他喜欢第一封信,孩子们又以为是他说错了,部分学生已按捺不住,有的甚至发出了“么、么”的质疑声。好像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喜欢第二封信就是固定的答案,只有回答喜欢第二封信才是正确的。我告诉他们: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能说出原因都是可以的。然后再次问站起的那位同学,你喜欢的是哪一封?他还是很肯定地回答:喜欢第一封。停顿了片刻,他接着说:“我的爸爸从小就没有照顾我,妈妈从小照顾我,很辛苦,我想让爸爸知道。”我突然感觉眼睛有点模糊,孩子的回答是我不曾意识到的,他真实的话语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但接下来我有两点需要好好引导学生:
1、表扬孩子真实的回答,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并告诉大家平时要能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自己的见解。
2、引导孩子们正确看待父母的不在场,学会体会父母的辛劳。因为孩子们都是农村的,很多父母不得已外出打工,缺少了对孩子的照顾与陪伴。
通过引导,孩子们体会到了父母虽不在身边照顾自己,但他们一样爱我自己,他们在外面上班也很辛苦。最后我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结束这一课的教学:你想做个怎样的孩子,不让爸爸妈妈总为你担心?孩子们现在能各抒已见,说出一些具体的想法。
通过《一封信》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到了:教学中要尽量给予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对孩子们的思想、言行引导也才更有针对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