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周敦颐《爱莲说》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世间百花争芳斗艳,为何单单荷花能成为周敦颐口中完美的“君子”?心中抱着疑问,我独自来到荷塘边为自己解惑。
还未靠近,荷花那缕醉人的.幽香便扑面袭来,使我顿能体会到“香远益清”之感。待临塘边,香气愈发浓郁。驻足凝望,眼前是一朵完全盛开的荷花。彻水而望,只可见浅浅一摊清水,在往下便是大片大片的淤泥了。荷花从淤泥中抽茎而起,却不留一丝泥污。她的花瓣由底部的嫣红,越往上越显淡雅,到最上方已经变成了无暇的白,缀着几点如玉般透澈的露珠,宛如豆蔻年华的少女,面抹粉黛,心中又有万千愁绪,化作几滴相思泪,淌落面颊。
凝望眼前这一塘盛放的荷花,思绪仿佛又回到千年以前的南宋,跟随着李清照一起醉后泛舟,体验“误入藕花深处”般那偶然的邂逅。穿梭于荷塘之间,忍不住采下一支莲蓬,细细咀嚼其中的莲子,先是一口淡淡的甘甜,然后便有一丝苦涩,使我顿能体会到易安的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忽地,看到“一双鸳鸯入深藕,荷香饶水乐同游”,便划桨前进,去看个究竟,那曾想却“惊起一滩鸥鹭”,倏地把我拉回现实。
在回家的路上,回想刚刚眼前和脑海中的一切,竟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正是荷花作为君子的洁身自好,而“香远益清”则是荷花作为君子,以自身的良好品格和身体力行,感染身边的人。与此同时,莲花本身也浑身是宝——花朵是供欣赏的上品,莲蓬和莲子还可供食用或入药,这不正如君子一般那牺牲自我,造福他人的高尚品格吗?
莲,花之君子者也。
1.在困境中著书
我国清代杰出文学家吴敬梓,生活贫困。在他创作《儒林外史》时,经常因为家中无米下锅而挨饿。有一次一连两天吃不上饭,饿得头昏眼花,躺在床上喘气,还向妻子要笔继续写书。妻子流着泪劝阻他。恰好此时,有亲戚送来三斗米、两千文铜钱。吴敬梓吩咐妻子点火做饭,自己立即从床上爬起,走到桌前奋笔疾书。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作家伏契克被德国法西斯关在牢房里,他受尽酷刑,遍体鳞伤。昏迷几个星期,刚一清醒,他就向同情他的狱座克灵斯基要来纸笔,趴在床板上写文章。每写好一章就托克灵斯基秘密带出监狱。他忍受着浑身伤口的疼痛,额上黄豆大汗珠,滴湿了稿纸,浸湿了床板,仍坚持写下去。他牺牲后,他写的书出版了,就是现在人们读到的名著《绞刑架下的报告》。
2.受挫不馁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意志坚强,演艺精湛。一次演《花蝴蝶》折断左臂,演《狮子楼》又跌折右腿,后来又接错断骨。他在一连串挫折面前,毫不气馁,为了艺术,他毅然把接错的腿骨打断,重新接人事。他这种不怕挫折,通往直前的精神,终于铸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
3.奥斯特洛夫斯基不向噩运低头
前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不向命运低头,决心写长扁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开始时,他口授,让人记录。后来他想老是让别人代劳总不是个事。于是,他用硬纸做成一个框子,放在稿纸上,用手摸着框子写。他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咬着牙一页一页地坚持写下去。用了将近五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部世界名著。
慎独,这个词,就是说在独处的时候要慎重的坚守原则。
一个人,如果做到慎独,小则能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轻松实现自己的目标;大则,能益国益民,为后人树立精神的榜样。
古往今来,一个个名人志士的例子,也告诉着我们慎独的重要性。
一代伟人***,便是个慎独的人。在那个众人追名逐利的年代,他许多的同学都参加科举,想考个功名,以享有名利。但***,却恪守着报国报民这个原则。他于功名利禄不屑一顾,粪土当年万年侯。投身于危险的救国运动中,并几十年不变。
报国救民,是***的慎独。正因为他的这种慎独,才能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才能让新中国在神州大地上崛起。
邓亚平,一代乒乓巨将。遇入国家队时,她身高不足1米5,没有乒乓训练的基础与天赋。但是,她却有着不放弃的慎独精神。凭着这种精神,别人吃饭时她练球,别人睡觉时她练球,别人放假时她还练球。坚守刻苦;便是邓亚平的慎独。
正因为她有着这样慎独的'精神,让她练成了世界上最快的发球速度,让她成为了世界上最好的乒乓运动员,让她为祖国捧回了一个又一个荣誉,更让她成了全民敬仰的对象。
无论是***,还是邓亚平,都告诉我们,想要做好事,想要做成大事,必须慎独!
当然,这个社会中,也有不少人丢弃了慎独,不坚守原则,而身败名裂。
一些黑心商家制造毒奶粉、毒大米,毒鸡蛋,为了谋利,而置百姓安危于不顾;一些不法分子制造分裂,滥***无辜,造成了多少的恐慌与不幸;一些国家蛮横无理,硬是要抢夺别国的土地,又造成了多少民愤民怨。
丢弃了慎独,不管是人,还是国家,都受到人民的唾弃。由此可见,做人,一定要坚守慎独,切不可置原则于不顾。
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慎独体现在那里呢?
学习时,当别人谈天说地时,我却静心读书,这是慎独;吃饭时,当别人浪费无度时,我克己节约,这是慎独;睡觉时,当别人上网看小说,我尽早安睡,以保持明天的好精力,这是慎独;遭遇到与老师,同学的矛盾时,我换位思考,宽容大度,这更是慎独。
慎独,那是修身的根本;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是迈向成功的桥梁。一个人学会慎独,生活会美好;一群人都学会慎独,世界会美好!
今天早上,我刚起床,就听到外面寒风凌凌,光听那声,就冷得我牙齿直哆嗦,妈妈看我那哆嗦的'身体,充满母爱的对我说:“我给你去熬碗粥吧!“话音刚落,妈妈就走到厨房去给我熬粥去了。我被那寒风吓得穿了一件厚厚的棉袄,刚从房间走出来,妈妈就端出一碗冒着热气的粥,我看着那碗粥,呀,那颜色,白白的粥上,有了青菜胡萝卜的衬托,既不失典雅又不失高贵,再闻闻那香味,有着一种原生态的香,从骨子里散发出来,我不顾还未梳好的长发,就拿起碗筷,迅速的吃了起来,吃一口粥,喝一口汤,瞬间觉得那外面的寒风算什么呢?
冬日里的一碗粥,又是一碗妈妈熬的粥,在冬日里能和和喝这样一碗粥,是何等的幸福?
外面是寒风,里面是充满爱意,在这样冷的天气里,我却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人间倾情……
冬日里的一碗粥,也许,在你们看来是一碗平凡的粥,但却让我感到了温暖……
孔子曾曰:“无入而不自得”。意为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的确,在世人的心中。君子正乃安贫乐道,心闲天地宽者也。刘禹锡虽居陋室,却仍可苦中作乐,笑语曰:“虽是陋室,惟吾德馨”;周敦颐不落俗套,自成莲花一派,出红尘之秽而持赤子之心,看淡了名利,一篇《爱莲说》成为了君子的典籍;颜回仅一箪食,一瓢饮,亦可作出潇洒。
但是,所谓“君子”,真的都如他们一样,在乱世中悠哉生活,安然自得吗?
孔夫子用“无入而不自得”,以“身处任何境界皆可安然”衡量何为君子,这真的正确吗?
我认为,这一定是谬误的。
我们以屈原为例,他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爱国诗人,不管从哪一方面看,都不得不承认屈原的确是位“笑傲于古”的君子。但是,回顾屈原一生,却看不见半点的安然自得、岁月静好,只有说不尽的愤世嫉俗。从一句“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中便可概括其永恒的一生。但若以孔子的观点而言,那屈原这位浊世中的清者,岂不连君子也算不上了?
君子,并不一定要在任何环境下都无半点波澜,悠然处世。相反,若真是这样,那么所谓“君子”,便也成了无血肉者。
苏东坡曾在丧偶后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体现的是一对夫妻阴阳两隔时的肝肠寸断,心如刀绞。但若苏轼为孔子臆想中的“君子”,看淡了生死,只一笑而过,那何来如此佳作,夫妻情深?何来世人的泪流满面?
一个人在国破家亡时仍安然自得,无动于衷,这不叫君子,叫懦弱;一个人在痛失所爱时不掉一滴眼泪珠,这不叫君子,叫无情;一个人在浑浊世事中以避世求安然,而不力挽狂澜,这不叫君子,叫消极。
相反,一个人在世俗中唯己独清,见国将消亡而心灰意冷自沉尼罗,可称之为君子而非软弱;一个人痛失爱妻眼泪长流,也可称之为君子,是重情重义而非可耻;一个人,有勇气大骂时局特务,这亦是君子。
几千年来,世人君子的表现,打破了孔子的“无入而不自得”。原来,君子的表现也有很多种。
《礼记·曲礼上》有言:“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最早是贵族的统称。在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一词经过孔子的阐释,内涵丰富为“圣人之下,富有礼仪规范的人。”君子的定义成了“具有高道德标准的人”,并成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孔子当初广收弟子,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铸就君子。何为君子?我认为,君子应该是以追求仁义为目标,坚持修身养性的人。那就是可以做到十年如一日,将修身行善贯彻于心,且永不懈怠的人。坚持和修身养性,独做一件的话,自然容易,两者一理结合之后,就如同石墨与催化剂结合一般,发生化学反应。前者成就儒家仁义典范——君子,后者生成世上昂贵的矿物——钻石。钻石的生成需要历经烈与高压的双重磨炼,而君子的成就又何尝不是呢?
宗圣先师曾子则提倡“君子三费”,后世对君子规范中也有“君子四不”。此外,《曾子立世》中还有大量对君子的严格要求。君子之道,行之艰难,不免让人望而却步。君子并不是由他人评选而出,所以我们不必拘泥于他人的评价,只要初心不变,贯行仁义者,就是君子
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些人的事迹、作品、精神被后人推崇,流传于世,他们也被尊为君子,或许他们的初心并不是成为君子,对他们而言君子是一份外在的荣誉。君子之人,所期盼的并不是君子之荣,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呕心沥血,追求理想,穷尽一生。那些将君子式人格作为理想的人,所追求的也并非为后人赞扬的君子,而是成为君子本身,一辈子学做一个君子。
君子如星,以自身树立起崇高品德的标杆,后来者们仰望浩瀚星空之时,方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更好地脚踏坚实大地去引领社会的道德正义,让仁义之理深入人心。君子如风,在历史烟云中不断涌现,如唐宋八大家中的苏门三君子,戊戌变法里的六君子等。君子如风,一代又一代,他们在璀璨的华夏文明典籍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君子”一词随着文明的进步,内涵也不断丰富。战争时期人们渴望和平,君子人格中应有勇敢仁爱;和平时期人们追求幸福,君子人格中应有积极进取。但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无论沧海又桑田,君子人格永远是时代洪流里的中流砥柱。
***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做一个君子不难,难的是独处时也做君子。
“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历览前贤,历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诗人屈原,虽身处浊世,惨遭罢黜流放,仍能“沐后弹冠,浴后更衣”。四知堂上那一声断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令污者抱头鼠窜,令美德彪炳千古,从而成为“君子慎独”的注脚。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诚实,方能对他人守信。《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好一个“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君子慎独,对自己诚实,就像是空谷中的幽兰,即使无人知晓,也始终散发清香;而那些不懂得“慎独”之人,徒然地欺骗着自己的良心,内心最终会成为一间臭不可闻的鲍鱼之肆!
“君子慎独”还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当颜面亿代未易的星图高悬头顶,你能够因为无须顾及旁人而放纵身心吗?不,灿烂的星空遥望着你,皎洁的月亮守望着你。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仿佛是灵魂对自己的拷问,在这独处的静谧里。君子慎独,他的灵魂始终谨慎不苟。
当一轮新月升起,照在空寂的幽谷里,有一株独生的兰花,冰清玉洁,直立在自己的芬芳中。就在这独处的正直中,他赢得了满天星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