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罪犯也是追求优越感。然而,由于罪犯追求的是属于他们私人的'优越感,结果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败。我们应该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鼓励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采取其它有关社会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会犯罪的数目也会大大减少。
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书上说到:我们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这种心理对我们文化中重视教育和教育价值的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的,我觉得它也是一种学习心理,因为有矛盾才有进步,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他才能进步。然而,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每个孩子都去追求优越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风格,否则会造就成被称为“生活的失败者”的各种问题儿童。这些儿童会把追求优越性扭曲为追求权力,控制别人,自私自利,或沉溺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而这些错误的优越性追求,正是教育中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注意的地方。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
第一,澄清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相反,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找回自信。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胆量,让学生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在学生能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让学生达到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点“特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第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让学生知道父母和老师说你不对和比别人差,其实并不是说你真的很差,而是为了给你一种鼓励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时的气话,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意,我们应该分析他们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不能捡起话来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真是他们的不对,你也可以事后与他们评理,为自己辩护。对同学们的评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总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帮助学生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阿德勒认为,人这一生必须面临的三大制约(也可以称之为人的局限性):
一、我们都必须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目前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人类与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必须共存,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这个地球。
二、这个星球上,除了我们自己,还有其他人,一切组成这个星球的人类体系。所以我们必须与周围人相互关联,因此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人类有男有女,这同样是个人和社会得以维系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人这一生中都无法绕开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即两性关系。
因为有这三种制约,便有了接下来的三大问题:
一、既然我们的星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人类获得永存?
二、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应该怎样定位,才能达到与人合作的目的?
三、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两性关系”?
而这一切的表现形式都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职业、人际关系、两性关系。这几乎涵盖了我们活着的一切内容。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工作、又没有朋友、也没有家庭和伴侣,是否可以说他是活着的,然后这种真空状态应该是很难的,我们总会与这个社会发生点什么。而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必是将活着视为一个充满危险的事情,尽量避免一切的外来接触,进行自我封闭,最后只有与现实不断失联,生存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相反,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份充满成就感的工作、值得信赖的朋友、美满的婚姻。他将活着视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于是他的生活充满了各种机遇,即使遇到困难,也有超凡的勇气去解决。
因此,阿德勒认为: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作贡献。“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实若非仔细想过,我们很难看到自己处于地球、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利益相关的个体,我帮助了你,你帮助了他,他又帮助了我,都是息息相关的形成一个社会运作系统循环,才会推动社会向前,推动自己向前。而不是自我封闭的个体。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世界,一切以自己的感受、利益为出发点。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呢?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人人生而自卑。那么,为何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如此巨大的才能差异呢?原因在于,每个人利用自卑心理的方式、方向与利用率不同。阿德勒在此提出关于有关自卑的“补偿性”观点:我们都向往优越,而自卑所引发的压力感将驱使我们向优越的方向产生“补偿性行为”。在这个岔路口,如果你选择不断挑战自我,尝试继续解决问题,那么你将会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若是被自卑情绪牵着鼻子走,任由它的摆弄,获得优越感的行为将会“奔向没有生命意义的侧面,真正的问题被无视和排除”。你将在无形中为自己设限,“退缩、停滞,一心避免失败,而不是争取成功”。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我们的灵魂深处有着永远无法被填满的不满足感。自卑正是来源于此,渗透了我们在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阶段。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暗示与说教就可以解决的,个体之间差异的复杂性与生活的多元性,都令心结的打开格外艰难。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帮助我们对身体接收的印象产生积极地、有利于发展的观念。思想与行动一直是捆绑在一起的,想要抛开现实进行人格上的加强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对此,阿德勒在其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贯穿全书的行动方案——答案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希望大家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它,理解、认同并践行它。最后,祝愿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全新的、超越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作者提出:每个人因为对其现时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自卑与超越》主要有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十二个主要论点,共十二章。原书名为《生活对你的意义》。这是阿德勒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阿德勒认为对于人类来说,肉体和心灵二者是生活的表现,它们都是整体生活的一部分。心灵正是指挥肉体朝着一种能使我们获得安全和优越地位努力的。只有那些对他人产生兴趣而又决心要为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心灵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正确技术,使肉体正确行动,从而超越自卑,使自己鼓起勇气前进。
自卑感实际上是人类不断发展的动因。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努力奋斗的结果。优越感的目标取决于每个人所赋予生活的意义,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我们所有文化贡献的源泉。而超越力量的大小,端视自卑心的强弱,以及个性、企图心等。自卑与超越的相对强弱不同,在不同的人身上,衍生出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与行为来。正因这股力量相当强大,若能够妥善运用,则可以成为一股不断突破的动力,否则,将成为另一个失败的开始。
在人的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示着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早期记忆又特别重要,因为它显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简单的表现方式。梦是是人类心灵创造活动的一部分。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方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方法的感觉。每个人做梦时都好像他在梦中必须努力追求优越感一般。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青春期的所有危险,都是由于对生活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交和爱情)缺乏适当的训练和准备所造成的。青春期给人的只是个机会,是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的而有创造性的解答。
罪犯也是追求优越感。然而,由于罪犯追求的是属于他们私人的优越感,结果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全部失败。我们应该指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鼓励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学会与别人合作,同时采取其它有关社会措施。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由自卑走向超越,社会犯罪的数目也会大大减少。
作为生活三大问题之一的职业,与其它两个问题紧密相关。童年时期的经历和人后来职业的选择大有关系,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未来职业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每个人在爱情和婚姻中的表现都与他的生活方式相一致,都与反映出他是自私自利的还是充满合作精神的。
在《自卑与超越》里,作者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了自卑感的形象、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如何克服自卑感,将其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获取光辉灿烂的成就。任何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初都是以感觉来判断是非好恶。刚出生的婴儿到幼年阶段,接收到任何负面的信息,印象都会特别深刻。容貌、身材的高矮胖瘦、课业成绩的好坏、家庭背景的差异等等,都有可能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种下自卑的因子。因此应该以坦然的态度面对自我内心中的自卑情结,使自己在生活、工作、处事上,避免走入自暴自弃或是骄傲自大的偏锋,能够超越自己。
书上说到:我们的文化和国民大抵都有一种“自卑而超越”的心理。这种心理对我们文化中重视教育和教育价值的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的,我觉得它也是一种学习心理,因为有矛盾才有进步,只有把学生置于一种矛盾的境地,他才能进步。然而,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每个孩子都去追求优越感。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引向富有成就和有益的方向。教育者必须确保孩子对优越感的追求能给他们带来精神健康和幸福,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风格,否则会造就成被称为“生活的失败者”的各种问题儿童。这些儿童会把追求优越性扭曲为追求权力,控制别人,自私自利,或沉溺于自我想象的世界之中,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而这些错误的优越性追求,正是教育中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注意的地方。
如果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而得不到及时纠正,对人的危害是严重的。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第一,澄清学生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同时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不能总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相比,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相反,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更要看到自己的长处,这样才能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找回自信。
第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胆量,让学生经常对自己说:“我能行!”和“我能够做好!”,不断给自己增加勇气,树立对自己、对人生的自信心,以这种自信与自卑对抗,战胜自卑。在学生能够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帮助学生,让学生达到跳起来能摘到桃子的目标,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点“特权”,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第三,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让学生知道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误,有了错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让学生知道父母和老师说你不对和比别人差,其实并不是说你真的很差,而是为了给你一种鼓励和鞭策;或者只是一时的气话,并不代表他们的本意,我们应该分析他们当时说话的场合和情境,不能捡起话来就往自己身上套。如果真是他们的不对,你也可以事后与他们评理,为自己辩护。对同学们的评价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总之,我们不能消极地对待别人的批评和评价。
虽然,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心理素质教育,防止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了自卑也应当正确对待。帮助学生树立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这样学生才能健康、更好地发展。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