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取代电子书英语作文(电子书能否取代纸质书英语作文)

纸质书取代电子书英语作文(电子书能否取代纸质书英语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03-19 23:54:27
纸质书取代电子书英语作文(电子书能否取代纸质书英语作文)

纸质书取代电子书英语作文【一】

“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现代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1942年,历经坎坷的女作家萧红离开了人世,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年幼生母病故,继母与她感情淡漠,父亲专职顽固,只有祖父最疼爱她。走进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在呼兰河这座小城内,自由自在地玩耍,为人们的迷信感到悲哀,形形色色的人给他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小天地,在那儿,自由自在地玩,没有人会管你。读到那儿,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画——女孩,在园子中乱跑,植物满园子乱长,祖父乐呵呵地看着女孩……多美的一幅风土画呀!这不就是一个孩子所向往的生活吗?但那座小城也不是欢乐的地方,可怜的小团圆媳妇、有二伯,都博得了作者的同情。小团圆媳妇,从一个活泼美丽的姑娘,到一个病人,到被一家人折磨死。可她的婆婆却不认为是在折磨她而是对她好。有二伯是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他三十多岁到张家做长工,六十多岁了还一贫如洗。他性格古怪,老厨子也因此奚落他,孩子们骂他、笑他,这不正是那一串串凄婉的歌谣吗?

“呼兰河这座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除了祖父,这座小城内已没有什么可以让萧红留恋的了。19岁的她离家出走了,在尾声中,她写出了对幼年自在生活的怀念,那景、那人、那情,她忘却不了,难以忘却,祖父和她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即使在她最困苦时,她也记忆犹新。

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乡土气息,让人读后余香满口。

纸质书取代电子书英语作文【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寥寥数字,融汇了一代高人的心血与智慧,是诸葛世家最精短的传家古训,也成了中华民族两千年来最著名的教子良方。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个具有雄才韬略的出色军事家,他看重道德品德的修养,知天命而尽人伦,怀大志而拘小节,为后世立下“大义”的标准。综观《诫子书》,所谈无非“修养”二字。修养的对象,一则为身,一则为心,亦即修身养性之谓。修养的目标,入世则建功立业、济世利人;出世则入道得法、返璞归真。修身养性还与心性有关。现代作家于丹认为,心性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善恶成分,是判断自我与外界关系的一种综合反映。现代的人都具备了与生俱来而好利的特征,但却很少有人会与生俱来的带有一种良好的心性,这就使人的发展、人命运的改变以及幸福的追求造成了一对矛盾体。心性并不在对外部他人的影响力,而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做事的成功与否,生活是否美满,乃至悲欢离合的遭遇,都在这个“心性”中。在当下这个数字信息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已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落,西方文化的汹涌而来,大大动摇了我们乃至我们上一辈经过数年、数十年培养、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就象封闭的房间打开的一扇窗户,吸取新鲜空气,同时空气中也夹杂着苍蝇,无情的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对于五光十色、纷繁复杂的尘世,我们更要保持一种不动摇的意念,要时时关注自己的言行,有意地修养出一种好的心性,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已经过去了七、八千年,从古至今,凡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德,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学习,为养性修身也好,为追求个人发展也罢。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理念,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虽然简单,却是精辟、现实的。人生一世,何其短暂。一念之失,便入歧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穷庐”之悲,不在家徒四壁,而在心中;“将复何及”之憾,不在时光虚掷,尤其在永恒生命不得保全,而唯有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其独特的警世意义,鼓舞着我们不断向前。

纸质书取代电子书英语作文【三】

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又进入了计算机时代;计算机的出现给社会带来了福音。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人工智能”,这种新型的高科技产品实际上是一种趋向于人类思维模式的计算机。

对于“人工智能”的问世,我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计算机已经拥有比人类更高的效率,连思维模式也在向人类靠近,那它或许会在将来显示出超越人类的优势;由此看来,如果计算机真的取代了人类,会发生些什么呢?

现在市面上有许多以机器人向人类发动战争为素材的科幻电影。实际上,这些导演在脑中构想出“机器人世纪大战”是出于对机器人这个“外来物种”的恐惧罢了。我想,计算机有了人类的思维,那它顶多成为和我们一样的——人类;既然都是同一物种,我们就能够和谐共处。

假如计算机取代了人类,会怎么样?对于这个假设,我认为它会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计算机变成了人,二是人变成了计算机。

假如计算机变成了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倒觉得老师这个职业可以让计算机取代。那样就没必要让人来做这么辛苦的工作;让机器人来教书,它会永远保持一颗耐心,也不知道疲倦。并且,它的头脑中装着“百科全书”,没有任何一个人类教师能比它更渊博吧。除此之外,机器人应用在其他领域也是十分可取的。

我并不担心以上这一情况,我更担心假如人变成计算机,那就可怕了。这样一来,人的思维模式就变得机械化、模板化。学生做考试题,其实就是把思维模式化的一种体现。答数学题时,总是有固定的“套路”可以找到。就算是语文学科,也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灵活多变,它也有规律可循;先答手法,再答表现效果,最后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学生熟烂于心的吧。

我对语文这门学科深有体会,有许多话想说。我热爱文学,也热爱写作,这种热情在我高中时代变得愈加强烈了。可对于语文,我却提不起太大的兴趣;因为我在作文格子中所表达的观点,流露的感情总是被分数衡量。应试教育使学生们的思想受到了一定束缚,不能自由的发散出去。如何让学生们在学习中学会自我探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区别于语文,文学总让我感到愉悦。学习文学,我可以通过观察生活取得素材。从观察一片叶子的脉络,到观察教室中同学的行为举止;从观察自然万物,到观察人文社会,我乐在其中。我想,这便是一种“格物致知”的精神吧。程朱理学主张探索外物获得真知,而陆王心学主张内省获得良知,不都是说要通过亲身探索获取知识吗?

切勿使我们的思维机械化。人类拥有其独特的思维能力,是任何其他外物都学不来的。我们应该珍惜自己这份独特的才能,给予思想自由广阔的空间,而不是把它禁锢在牢笼之中。

假如计算机变成了人,这没什么好担心的。但倘若人类变成了计算机,被它所利用,就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