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练习是一种非常的有效的记忆方法。比如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养成自问的习惯:这篇文章说的是什么,我从中学习了哪些内容,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再现。
《有效学习》讲到,提取练习可以分三步,首先回忆学习过的内容,然后进行总结概括,最后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表达出来。
施瓦茨说,提取练习不断地提醒我们,这些内容存放在记忆中的哪个位置,也就更容易在需要时就像搜索引擎一样,立即从大脑中提取出来,并加以应用。
知识的应用可以深化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看完一本书,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书中的精髓,给了我们哪些新的启事,教会了我们哪些技巧,学会了哪些方法,了解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等等。
我们可以把书中的关键点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书的结构一目了然,知识点也非常清晰。人的记忆特性决定了人们记住图形的机率要比单纯文字要高得多,所以思维导图除了清晰结构为,同时也可以帮助记忆。
我们自认为比实际上懂得多,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人聪明、比一般人漂亮、比一般人技艺高超。在工作中,我们总觉得自己比旁人工作效率高;在聚会时,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屋子里的一般人更有魅力。
过度自信最终会阻碍有效学习。当我们处于过度自信的状态,就停止了学习的过程。不会再进行练习,也不会继续追问。过度自信可不单单是影响监控学习进度或者认知方面的问题,而是停止了努力思考、停止了反省,不再努力把学习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习惯。
我们或许很努力,每天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看起来忙碌而充实,可是好像啥也没学到。
在今天这个碎片化时代,知识似乎变得更加廉价,也更容易获得,反正有什么问题,一搜一大把;人工智能进入了很多领域,银行业务、金融的数据分析可能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我们花费几十年学习到的知识可能毫无用处。
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其实一直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你也许会说,学习谁不会?重复阅读,多做练习,刻苦努力,死记硬背,这不就掌握了知识了吗?
我觉得,目标明确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认为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入课外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把内容引申出去,都会起到事半功倍。但有时漫无目的地讲,对学生就会分散注意力,教师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假如我们不想学,或者认为自己根本学不好,学了也没用,我们也就根本学不会。赋予学习过程某种意义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首先是发现意义。从事任何一项学习活动,我们都希望获取价值,成年人的学习尤其如此。比如你想学习插花,你可以学会感受生活的美好,提高你的幸福感;学习跑马拉松,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学习心理学,可以学会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学习哲学,可以提高认知水平,让自己更加智慧。
所以在学习一样东西时,我们要问问自己,它可以给我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它能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更通俗一点来说,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其实就是把知识与自己建立强联系。
其次是创造意义。比如学习写作这事件,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人读,好像也产生不了任何经济价值,那我学习写作还有什么用呢?写作可以纪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成为一种梳理情绪的工具,也是一个了解自己的途径。
很多人最初只是写着好玩,并没有想太多。而如果一件事情没有价值,它就很难长久地坚持下去。主动去寻找意义,制造价值感,就成为了我们继续学习的动力。比如,作为一个职场的文职人员,写作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高水平的公文写作水平可能会带来升职或者加薪;通过写作分享自己的职场经验,可能会带来收益;写作可能会获得一定的知名度,产生更多的需要,而需求又会倒逼我们去学习,去输出,这就是意义给我们带来的良性循环。
通过学习知道,一节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自己的教学。一旦发现学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发挥教学机智,通过调整内容、方法、管理三个方面去激起学生的积极状态,如果内容太深了,就该尽量的浅显的方式来揭示的本质;如果进程太慢了,就该立刻加快来完成;如果学生太疲劳了,就该改个方法,如改讲授为议论或谈话,甚至讲个与为课题有关的故事。
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把课上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