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本善作文400字(善良400字优秀作文)

人心本善作文400字(善良400字优秀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2-16 06:31:11
人心本善作文400字(善良400字优秀作文)

人心本善作文400字【一】

??狗眼看人心有感1000字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狗眼看人心有感1000字,欢迎大家分享。

故事发生在一个作家的家中……

一件狗咬狗的小事,却引出了各路妖魔鬼怪,也无情地揭露了人性。

余峰踏出家门,到门口的车上取东西,背后一阵黑影,发出咕噜咕噜声,藏獒!余峰脸色发白,不敢动,那只藏獒叫大毛,通体黑色,眼睛发红,两颗长长的犬牙露在外面……余峰慢慢往家里的院子挪动,大毛步步逼近,突然窜到了他的身上,余峰拿起伞,和藏獒对抗,很显然,余峰不是藏獒的对手,这时妮蔻出现了,咬住了大毛的脖子……妮蔻被甩了出去,大毛扑上去咬住了妮蔻的脖子,好久才放,妮蔻全身被血染的通红……

电影到这里,虚伪的人性,才刚刚开始。

虚伪的侄女,表面上一副虚心认错、真诚道歉的样子,然而,背地里串通警察,一张账单摆在面前的时候,她的面具就被无情地撕开了。原来,她不过是想讨回被关在派出所的狗。道歉只是手段,要狗才是目的。

嚣张的司机。一出场就是一身***马特装扮,说话时鼻孔朝天,张口钱闭口哥们。说实话,这是一个很有欺骗性的人物。他不仅威胁,还付诸行动,守在余峰家门口,用石头打破他家的窗,抱走他们的孩子,总之,一般人碰到这种人物,是很害怕的,可是,他的嚣张气焰,不是来源于发自内心的强大,而是纸老虎一只,只因为背后是那关系户路家老太太……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儿子,刘博一个海归,但都是空的,当远在国外的刘博打来电话的时候,我和余峰一样,以为事情终于了结了。毕竟,他的态度、他的身份,天然就给人们一种信任感。但是,就在他所找的代理人出面签协议时,我知道自己又天真了,他的目的还是为了狗,再奢侈的香水也掩盖不住他身上的恶臭!

强词夺理的代理人。整件事的对错,谁最明白?妮蔻!以及她的家人,在这位代理人的嘴里,凶狗变成了受害狗,受害者变成了***狗犯,颠倒是非,黑白扭曲。

神秘的老太太。这次事故最应该出现的人是她,她才是背后的人,因为她养了大毛,看护不周,仗着自己的背景,在小区里养藏獒!至始至终没有露面的也是她。她留给我们的记忆,是汽车驶出后的'惊鸿一瞥,是她死之后的灵堂。对于这件事,她始终没有给出说法,我想她肯定也只是以把狗要回来为目的……

还有那怕狗的警察,为了不让自己丢掉饭碗,让他们私下解决!

余峰的妻子,我认为她的想法是错误的,当家里窗户被砸破的那一刻,妻子慌了“爸妈不能睡这儿了,一诺不要上幼儿园了,我们搬家!我们去找有背景的人压压他们的气焰。”余峰认为应该报警!妻子不让,她担心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她的为人是挺好的,没有多敲一笔钱,而是实事求是。

这真是一起精彩的事件,百样人生。一出“狗咬狗”的悲喜剧,将“人心叵测”这四个字阐述得淋漓尽致。

也许,在我们看来,这本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可是,在他们这些人的眼里,这只不过是钱发挥的一点儿小作用吧。没错,他们有钱,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无法无天。

狗眼看人心。如此嚣张的狗,如此嚣张的人,究竟是狗仗人势,还是人仗狗势,谁又能说得清。

电影中的人心确实挺可怕的,但影片的最后——真实事件,四个字,让人触目惊心……

人心本善作文400字【二】

近一个月来读了梁漱溟先生写的《人心与人生》,虽说相对于同时期其他书籍来说已经非常简洁易懂,但是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晦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深深的喜爱。我喜爱那种能把道理说得非常明白的书,梁漱溟先生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在读这一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没人能把人生说的相对透彻。读这本书的感受有两点,一是以上说过的透彻,二可中国一句古话来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梁先生的书,在人生不同阶段阅读,一定有很大的不同感受。

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他的人和他的书,第二部分为心理的认识转变,第三部分为人心的特征,第四部分为道德与宗教等,第五部分为东西学术分途。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关于作者的一些故事,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人类的全部活动能力可以从其机体内外两面来看: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即有所感受,复有所施为,既有所施为,复有所感受的那些活动能力;个体生命所依赖以维持其机体内部日夜不停地活动能力。然后作者介绍了人心的三个方面,即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之后作者讲述了关于宗教和道德,关于生命力,关于道德与习惯,关于迷信,关于马克思伦理学。宗教是一种方法,帮助人提高自己的品德,佛教所谓人天乘、小乘、大乘,乘是乘车、乘船之乘,明显点出方法、工具之意义。道德则要人率真行事,只要你一切老师率真,品德自然渐渐提升,不倾向出世;生命力皆有生来禀赋之一面和后天养成的一面。道德不道德是就看它向上还是向下。梁认为内心自觉之明强方显生命本质,自觉贫弱便随俗流转去了;世俗之见以为道德即是好习惯之谓,这是错误的。好习惯只是生活中所必要的工具条件而已,生命初不在此;迷信,是说人自蔽其明,人为何自蔽其明?心有所牵于外,则蔽生而明失也;梁漱溟认为人生哲学或伦理学应以论究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评价而昭示人生归趣为事。同时,“自然界是人的非有机的`躯体”。即人生息于自然界中,混乎其不可分。从人类历史发展之事实出发,以论究社会理想、人生旨趣者,惟马恩学派,从而认为它是一种较好的伦理学。最后作者介绍了东西学术分途。对于梁漱溟先生介绍的这些,我有些感触的是人心,其他的也许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

对于主动性,梁先生强调了,人和动物之所以区别去宇宙间其他物种,是因为人和动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产生行为。像是水啊,空气也是可以动的,但是他们的动受制于动,是被动,而富有生命者却可以做到真正的主动。此外梁先生还谈到了战争,强调在客观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战争胜负取决于主动性,也就是制于人还是受制于人。人的主动性主要在于他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得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能主动获得相关材料,借助灵感完成作品。那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也可以做到主动出击,能充分发挥主动性,获得好的状态。正如梁先生所说,能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才叫人,那么能按照目的而相应行动的才是成功的人。

对于灵活性,梁先生谈到,不循守常规而巧妙地解决了当前的问题,是谓灵活性,能在各种形式变幻中随时予以适当应付,不落于被动是灵活性。灵活性是生命不受制于物而能恒制乎物的表现。灵活性不能坐享其成,但却也是不可求之的。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个百分之一的灵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活性。此外,灵活性还能体现在可以在不同环境下做出正确的事。很多人都梦寐以求能在考场爆发,能在一些关键场合表现最好,殊不知只有平时有了那样的水平,在特定的场合才可能有那样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水到渠成。

最后对于计划性,梁先生谈到,计划是人们在行事之前,却不行动,而就其所要解决的问题中那些对象事物,先从挂念上运用筹措,以较量其宜如何行动,假定出一方案。人类不同与其他动物也在于此。可以说,我所知道的所有成功的人,他们都有极强的计划性,他们能够规划自己的生活直至到分钟,他们珍惜生命中每一分钟,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做事,长期坚持便做成了大实业。我现在想说说对于计划性我自己的理解。首先要有计划,在此之前就存在一个你要制定计划的原因,既然有这个原因,那么足以证明你有愿望去做这件事。十项以个人完全不想去做这件事,那么他肯定不会去为这件事做规划。其次,计划本身就取决于你自己对事物难易程度和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考量,这算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锻炼。计划的实行,是计划性最关键的一步,不管有多么美好的蓝图,没有实现都只是空梦一场。能坚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对人坚持的考验。那么为什么有计划的人更加容易成功?还记得一个例子,有一个世界马拉松冠军,有人问他秘诀是什么,他就说“超越我前面那个人”,这是一种智慧,人类就是这样的一种生物,人类更加擅长于追求眼前的事物和接近他的事物,这就决定了你要想做到一个伟大目标只能步步微化目标使之成为一个个小的计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因此,没有那一步步就没有最后的终点线。为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制定计划,规划自己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初读梁先生这本书的感受,我还有很多部分不明白,但我可以在下一次阅读时懂得多一些,理解深一些。

人心本善作文400字【三】

加班一天,晚上,看完了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一书。

这是一本用半文言文写成的书,类似小说《水浒传》之类的文笔。但是,内容非常深刻,是作者融合了心理学,哲学,生理学,宗教,以及国内国外这些方面的思想,写成的一本书。该书18万字,历史40年。作者真是有耐心。

作者梁漱溟,在23岁,凭着他的《论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一书成名,破格成为三十年代北大的教授,是当年北大最年轻的教授。之后,他单独前往延安,与***彻夜畅谈两个通宵,对***的思想十分佩服,同时***也十分欣赏他。之后建国后,毛让他做教育部的重要职位。他推测掉,发誓做做官。他的座右铭是“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他曾经当面严厉指责毛对于思想的统治,他希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每个人都可以独立思考。

作者的父亲也是一代文人,从小就对作者灌输儒家思想。同时作者父亲也是以为改革派,认为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同时非常爱国,在日军攻入北京时,依然自***已表亡国之恨。

这本书很深奥。作者说他的创作思想发起于自己在北大的讲课讲稿,后又不断融入它家思想。虽然自由短短的18万字,算不上长篇巨著,但是读起来,内容非常庞杂,旁征博引,可以看出作者学贯中西。很久没有读过这样费心费力的文章了,但是读到精彩之处仍然会拍案叫绝。越是读的累越觉得自己有收获,这就是文章的作用。

现简要引用一些对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作者一直在追寻人生的意义,人与动物的区别。他说,目前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已经停止了进化,唯独人还没有,这是人心的力量。人心为本,人身为用,正是由于人的心智的打开,才能是用双手创造出来今天的世界,并仍然在一步步创造着,进行着。这里的心,并不是心脏的概念,也不是头脑的概念,而是一个形而上的思想,哲学,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的一个综合概念。

他认为,为什么春秋时期的论语,孟子等作品影响了几千年,而后来几千年都没有这样的作品。因为那个时候,人的心智刚刚打开,因此,人们比较淳朴,越是淳朴越能创造出思想,精神上伟大的作品,就如同唐代的仕女图,宋代的雕塑一样;也如同希腊的雕塑,壁画。而中国越向后发展,人们心智发展的越来越完善,开始了关于势力,权利,斗争,欺诈等等不良思想,不再那么单纯,从而也就反而没有了伟大的思想上的'作品。

那么,为什么近代中国孱弱,为西方欺负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一开始就落后于西方。作者认为,人类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人与外界(物)的关系阶段;

2)人与人的关系阶段;

3)人与心的关系阶段。

由于西方开化的较晚(作者从生理学关于体毛等分析),反而更注重于第一个阶段,即人与外界的关系的阶段,也就是自然科学,去认识外界世界,主宰世界。而中国,由于开化的较早,在解决温饱问题后,直接跳过第一个阶段,开始了得二个阶段,即,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第三个阶段,人与心的关系。进而,由于西方“求诸于外”,而中国“求诸于内”,的结果,就是西方自然科学发达,而东方儒家思想活跃,东方更多地是主张认识自己。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是因为发展阶段不同造成。

对于中国的思想,大的,有道家,儒家,宗教的划分。作者认为,儒家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道家是介乎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心的关系;而宗教,就是纯粹的人与心的关系。

作者对宗教又非常有研究,作者认为,宗教之所以在东方产生,尤其诞生在印度和中国,就是因为这里的人们开化的更早,更加求之于心的原因。同时对宗教,就是人与心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作者认为,宗教分为三个阶段;

1)统治阶级的工具(类似西方的政教合一的阶段);

2)小乘佛教;

3)大乘佛教。

宗教一开始,其实是一种统治的工具。慢慢的,发展为小乘佛教,即修今生,修来世,为己为人;之后,最高级别的大乘佛教,即天下大同,不役于物。

作者更加创造性的,将宗教的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联系,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的共产主义阶段,其实就是佛教里面追寻的大乘佛教甚至更加深远的内容。因此作者更加认为,马克思思想,其实从根源上还是因袭了人类发展的轨迹的,其实与佛教,宗教的最终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佛教更多的是东方的一种宗教,而马克思主义更多地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其实二者是可以合二为一的。

同时,作者认为,人类的自然科学的发展程度远远超过心理学等。因为自然科学可以拾级而上,一步步,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创造,每一步都是有理有据。而心理学,社会学不同,往往在起点处就争吵不休,永无止境。因此,其实西方的心理学研究的还很肤浅,还都是在起点处打转转。反而中国的儒家,佛教思想发展的更加深远一些。

其中,更还有关于西方哲学思想,关于矛盾,统一,实践等等很晦涩的内容。如果想要完全读懂这本书,感觉需要将作者之前的3本书,以及一些西方哲学明主读完,才能彻底领悟。估计我倒四十岁左右,也许才能真正领悟了。

关于作者,无论如何我还是很佩服的。他没有役于物。而是不断的在思考人生,人心等问题。而且不是简单的思考,还在广泛涉猎,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主张,主义,内容。当我们还在为生活,赚钱,成功而忙碌时,看看这本书,有时候有一种身心释然的感觉。

同时,作者一本书写了40年,可见其意志的坚定。这也充分说明了,只要一条轮走下去,无论如何,都是可以有所成就的。关键是需要一直走下去。

接的在一个纪录片中看到,当作者在文革中被打倒,无法研究的时候。他每天都去北海划船,因为他认为,浩劫终将最终过去,而自己必须活得更长时间一些,因为自己的作品,自己的研究还没有最后完成。这是一个多么意志坚强的人啊。

作者在私塾受过教育,再接受西方教育,同时经历了国家动荡的年代,又经历了文革,不可谓经历不丰富。

民国时代的这些知识分子,其实是思想受到巨大冲击的一代人。看到儒家思想无用,看到国家,国人无能,看到外敌入侵。任何有点想法的都会向西方学习,认为只要是西方的都是强大的。而作者冷静思考,始终有自己的主张,而没有随波逐流。

同时,作者也是积极用世的,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之所以四十年才完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工作,社会活动太多。作者在抗战时积极组织抗日,鼓舞民心;在内战阶段又积极奔走于和谈。最后解放后也是加入了政协,做了重要职位,始终希望看到国家富强,始终在为社会,为国家做着事情。

正如做着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的题字,“独立思考,表里如一”,这八个字,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学者,也成就了这一段伟大的思想,更成就了这一本伟大的作品。

人心本善作文400字【四】

近一个月来读了梁漱溟先生写的《人心与人生》,虽说相对于同时期其他书籍来说已经非常简洁易懂,但是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晦涩,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这本书的深深的喜爱。我喜爱那种能把道理说得非常明白的书,梁漱溟先生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在读这一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没人能把人生说的相对透彻。读这本书的感受有两点,一是以上说过的透彻,二可中国一句古话来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梁先生的书,在人生不同阶段阅读,一定有很大的不同感受。

本书大致可以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他的人和他的书,第二部分为心理的认识转变,第三部分为人心的特征,第四部分为道德与宗教等,第五部分为东西学术分途。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关于作者的一些故事,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人类的全部活动能力可以从其机体内外两面来看:人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即有所感受,复有所施为,既有所施为,复有所感受的那些活动能力;个体生命所依赖以维持其机体内部日夜不停地活动能力。然后作者介绍了人心的三个方面,即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之后作者讲述了关于宗教和道德,关于生命力,关于道德与习惯,关于迷信,关于马克思伦理学。宗教是一种方法,帮助人提高自己的品德,佛教所谓人天乘、小乘、大乘,乘是乘车、乘船之乘,明显点出方法、工具之意义。道德则要人率真行事,只要你一切老师率真,品德自然渐渐提升,不倾向出世;生命力皆有生来禀赋之一面和后天养成的一面。道德不道德是就看它向上还是向下。梁认为内心自觉之明强方显生命本质,自觉贫弱便随俗流转去了;世俗之见以为道德即是好习惯之谓,这是错误的。好习惯只是生活中所必要的工具条件而已,生命初不在此;迷信,是说人自蔽其明,人为何自蔽其明?心有所牵于外,则蔽生而明失也;梁漱溟认为人生哲学或伦理学应以论究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切行为评价而昭示人生归趣为事。同时,“自然界是人的非有机的躯体”。即人生息于自然界中,混乎其不可分。从人类历史发展之事实出发,以论究社会理想、人生旨趣者,惟马恩学派,从而认为它是一种较好的伦理学。最后作者介绍了东西学术分途。对于梁漱溟先生介绍的这些,我有些感触的是人心,其他的也许是因为自己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

对于主动性,梁先生强调了,人和动物之所以区别去宇宙间其他物种,是因为人和动物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产生行为。像是水啊,空气也是可以动的,但是他们的动受制于动,是被动,而富有生命者却可以做到真正的主动。此外梁先生还谈到了战争,强调在客观条件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战争胜负取决于主动性,也就是制于人还是受制于人。人的主动性主要在于他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得出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能主动获得相关材料,借助灵感完成作品。那么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也可以做到主动出击,能充分发挥主动性,获得好的状态。正如梁先生所说,能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才叫人,那么能按照目的而相应行动的才是成功的人。

对于灵活性,梁先生谈到,不循守常规而巧妙地解决了当前的问题,是谓灵活性,能在各种形式变幻中随时予以适当应付,不落于被动是灵活性。灵活性是生命不受制于物而能恒制乎物的表现。灵活性不能坐享其成,但却也是不可求之的。正如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这个百分之一的灵感就是我们所说的灵活性。此外,灵活性还能体现在可以在不同环境下做出正确的事。很多人都梦寐以求能在考场爆发,能在一些关键场合表现最好,殊不知只有平时有了那样的水平,在特定的场合才可能有那样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水到渠成。

最后对于计划性,梁先生谈到,计划是人们在行事之前,却不行动,而就其所要解决的问题中那些对象事物,先从挂念上运用筹措,以较量其宜如何行动,假定出一方案。人类不同与其他动物也在于此。可以说,我所知道的所有成功的人,他们都有极强的计划性,他们能够规划自己的生活直至到分钟,他们珍惜生命中每一分钟,按照自己的计划来做事,长期坚持便做成了大实业。我现在想说说对于计划性我自己的理解。首先要有计划,在此之前就存在一个你要制定计划的原因,既然有这个原因,那么足以证明你有愿望去做这件事。十项以个人完全不想去做这件事,那么他肯定不会去为这件事做规划。其次,计划本身就取决于你自己对事物难易程度和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考量,这算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锻炼。计划的实行,是计划性最关键的一步,不管有多么美好的蓝图,没有实现都只是空梦一场。能坚持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对人坚持的考验。那么为什么有计划的人更加容易成功?还记得一个例子,有一个世界马拉松冠军,有人问他秘诀是什么,他就说“超越我前面那个人”,这是一种智慧,人类就是这样的一种生物,人类更加擅长于追求眼前的事物和接近他的事物,这就决定了你要想做到一个伟大目标只能步步微化目标使之成为一个个小的计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因此,没有那一步步就没有最后的终点线。为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制定计划,规划自己的生活。

以上便是我初读梁先生这本书的感受,我还有很多部分不明白,但我可以在下一次阅读时懂得多一些,理解深一些。

人心本善作文400字【五】

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概是我读书以来最费心力的一本书。梁老耗毕生思想所得,八十年不断思考,所成的一本其谓之所写最大的一本书,当然不是泛泛就能读而懂,更枉论精髓了。

抗战时,梁漱溟从香港逃亡内地的途中曾致信家人:“我不能死,我若死则天地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 “《人心与人生》写成,我方可以死”。这种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的自信,真有如孔子自道 “天降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梁自认为是一个思想者,其一生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生问题,一个是中国问题。关于人生问题,其一生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的西方功利思想,青少年时期的佛家出世思想,二十九岁以后思想归至儒家思想。从佛家和儒家的思想里,结合西方现代科学发展所得,梁漱溟提出了人心这个概念。所谓人心,我的理解大概是近于心灵的一种自觉理性。他思考人类的智慧从何而来,因何而来,怎样改变人生,又将归向何去。人的意识是个表现,其主体是心。比方说 ,人能听到声音,又能自觉是何种声音,人能说话,又能自觉是说什么话。

人类生命的发展真谛,是力反闭塞隔阂不通而向着开通畅达灵活自由而前进。生命发展要突破个体的局限,力求物我不隔。人与人之间,从乎身分离(我进食,你不饱);从乎心则好恶可以相喻乃相关切,人心不隔。然人心不隔,非特指人与人之间,实则人心无隔与宇宙之大一体。人心产生于静,必也于静中可见。

古东方人有见于人心的智者,如孔子,释迦,能知天命,出世间。人心要借助无私,才能通畅自在。所以圣人要反诸于己,大公无私。知天命,大概非是故做高人一等,实是实践为真也。而释迦更是悟出天人一体,欲出乎其外,则是更高一层也。

人心概人皆有之。唯能反求于自身才能明其本性。估儒家曰人皆可为圣人。佛家也说人人皆可成佛,是此理也!然人多不识之,是人身限于局限中,不能通达故。

试从自身想来,若执着于外物,辄迷于利害得失,则患得患失,心不宁也。而不以私心得之,视若无关,则心宁气和。又如人际关系,若视他是他我是我,有差别利害,则时存计较之心。若彼我无分,利人即利己,融融恰恰。佛家所言破分别我执和破俱生我执,实在是高明且高深的学问。有至深的道理。难怪古往今来有许多博学聪明之士投身佛学。这与普通人的求神拜佛完全两回事。

体会人心,要从静中所得。估东方的静思,冥想显然是修行的一条门道。当于静思冥想中能感悟到人心与宇宙自然浑然一体的至清明合和之境界。这种从儒家佛家而出的学问,寻常人实难理解。在我,若不是前面读过《论语》《心经》对儒佛之学稍有所悟,读《人心与人生》又反复默读,才能了解其所指。又反复思之,又有不少顿悟。此书真得反复一读再读,以期能不断有新的见悟和掌握。

梁书对现代科学和生理学也颇多引证和叙述。此亦十分难得也。概与梁早期慕西方思想有关。其推演自己的学说,从儒家佛家出发,又能从科学中探索本源,故说服力颇高。

此书存疑的是,梁对马克思,恩格斯学说信笃不疑,这与梁所处的时代有关。现在的发展,马恩学说渐有不兴之趋势,梁以其为基础推理出的人类社会之终极,似有不妥。

如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谈心得也一时难以道明说清,莫谓乎“只可自怡悦,不堪赠于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