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被惊吓到,这本书是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该书集合了电视、广播、报纸、杂志资深编辑和记者的采访手记,这种形式的书看起来确实有挑战,没有想象中那样有趣,但幸好还是小有收获。
虽说电视、杂志、报纸、广播的深度报道都是在突出讲故事,都强调怎样把新闻做真,但是谈到具体的时候还是有差别。电视的深度要来自视听兼备的传播特性,比如在调查事实的.时候,可能报纸只能把回答写出来,而电视却能够展示记者质问时的表情,当事人眼睛乱转,欲盖弥彰的表情。但文字造就的深刻,可以跟大脑媲美,而电视则不具备这种深刻,你必须把话说通俗,而不能太抽象。而杂志的报道更强调事实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求记者提高采访质量,通过采访将充分的事实和严密的逻辑关系结合好,最完美就是将讲故事和讲道理同时完成。广播是这几类里最不容易让听众集中注意力的,它更必须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只有特别形象、生动,听众才能接受,并需要注意节目结构的松紧,不能严谨过头,应该从听众习惯角度来做到舒缓有度。
现象的东西可以穷尽,预设性的主题可以穷尽,但新闻事件不会穷尽。新闻故事是什么样的,决定悬念有多大,观众有多关注一则精彩的故事不是取胜在其接连不断细节,如果陷入琐碎的细节,不能够判断叙述的事实所要反映的问题之间有什么本质的联系。事实和问题之间必须有逻辑关系,读者看完事实报道后应该也就知道了发生这些事实的原因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媒体的价值观念。
“以前觉得高而大的才有意义,或是观念性的东西才有意义。现在越来越理解到,提供好的文本,能够触动观众,哪怕只是感情层面的,也有意思”《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如是说。看得出来,新闻越来越注重市场,越来越注重读者的声音,而不是一味附和枯燥的宣传报道。
这本书中所有受采访的编辑和记者都强调一个记者业务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新闻专业的只是是最基本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有质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识和平等的视角。很多人说,做记者是天生的,他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能抓住平凡生活当中的新闻点。确实如此,我现在的视角很薄弱,既然先天不足,那就只有后天努力了。不只是专业知识,要广泛涉猎,把每次采访都当成学习机会,不仅是完成一篇报道,更是了解这个领域内、社会现象,接触和认识其中的人,逐渐形成自己的新闻理念。
一定的视点无不打开一定的视野,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盲区。它老提醒你,不能随时随地都是对的,当你持一种观点时,可能就背离了某种东西。这仿佛是在说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事情,每件你认为的必然都可能会出现转机。故事的结局随时都会发生变化,抑或者,一直没有结局,因此,我也不能只相信故事只有一种结局而一成不变。把自己看作是时代的记录者,追随时代千千万万的变化吧。
描述内容,要尊重客观事实,与客观世界保持一致,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能感染读者,即便是虚构也要符合艺术真实的要求。(客观上能发生);同时在再现客观世界的时候,要突出作者的主观倾向,让读者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思想。离开客观的主观表达是表白,空虚无力;离开主观倾向的客观再现,是没有灵魂的文字,是文字中的行尸走肉,不属于文章,更与好文章无缘。
他们,没有华丽的衣服,只有粗布旧汗衫。他们,没有一日三餐的美味佳肴,只有米饭和咸菜。他们,没有带花园的欧式别墅,只有在工地旁边随便搭起的一个小棚棚,里面只有几床散发着汗味的被褥、一些破旧的衣衫和干活用的工具———这,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就是由几个或十几个农民组成的泥水工装修队。
几年前的夏天,家旁边的一个富商要装修一栋五层的套房。照富商的钱势,他完全可以请正规的建筑队,为自己已经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的楼房铺帖上瓷砖,但是,他却出乎意料的请了那由10位农民组成的泥水工装修队。
在当头的烈日下,泥水工们开工了。工具虽然不是崭新的,但他们个个干得起劲。在他们黑油油的皮肤上,有很多的伤痕,这是辛勤劳动留下的纪念。泥水工们的肩膀上搭一条灰破的毛巾,累了就擦擦汗,接着继续干。不时响起他们阵阵欢笑声。
泥水工们没有和我们一样的一日三餐,他们只有午饭和晚饭。每次送饭的,都是他们中某位工友的儿子———今天是你的儿子,明天就轮到他的儿子;饭菜虽然不丰盛,只有自家做的米饭和自家腌制的咸菜,但是他们吃得很香。饭菜虽然不多,但他们都谦让着吃,从不你争我抢。偶尔富商给他们送来饭菜,他们都是笑而谢绝。傍晚,收了工吃过晚饭,他们就借着城市的灯光,在工地旁席地而坐,谈天说地,然后挨个睡去。
不久,富商的家大功告成,可漂亮了。在付给泥水工的工钱时,富商很想多付一些钱给泥水工们,可谁料他们却婉言谢绝了。他们中一位看上去年纪最长的泥水工,用粗糙的'手把富商递过来的多付的钱转递回给富商,露出一口白牙,笑了笑,说:俺们虽然穷,可这多付的钱说啥俺们都不可以收啊!只有用的是俺们汗水换来的钱,心里才踏实。于是,其他的泥水工也都笑了笑,表示赞同年长泥水工的话。泥水工虽然没有说出哲理深奥的话语,但这普普通通的几句话,却深深地感动了富商。
后来,泥水工们悄悄地走了。但他们留下了一种珍贵的东西朴实。
泥水工们虽然穷,但他们身上具备着一种千金难买的东西朴实的灵魂。这朴实的灵魂,胜过世上的一切山珍海味,胜过任何的奇异珍宝!
我赞美你们————高尚、朴实的泥水工。
一踏进山里就有股清新的绿叶气息扑面而来,我便陶醉在这连绵起伏的山中,他远离了都市的嘈杂与烦嚣,用千百年的光阴坚守着安然与宁静。它用特别的方式—淡然和魅力迎接我的到来。我迎着柔软的阳光,云朵飘扬去,开始我的探险。
站在山外向里望去,山平平坦坦的似乎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奇险高峻。可站在山脚下抬头仰望,真怪!山里的山简直变了个样,他们的'形状与在平原望上去大不相同,他们变得十分层叠杂乱雄伟而奇特。向上仰望,山就是山,天也是山,前后左右尽是山,好像你的鼻子都可能随时触到山。
向上攀爬,台阶层层叠叠,望不到尽头,两旁的山将我左右夹至,台阶上长满了碧绿的苔藓,很是危险,陡峭的石壁和高低不同的石阶又增加了一层危险,使人心惊胆战,忐忑不安。
一阵微风吹过,花儿们翩翩起舞,那舞姿可真是美极了,伴着荧光蓝的蝴蝶,显得那野花比玫瑰还耀眼,还美丽。野花的香气剽掠围绕在我的鼻尖又瞬间逝去。鸟儿们远远鸣叫,小溪从山上向下流淌着清澈的溪水,伴着五颜六色的鹅卵石,奏出了自然交响乐,我的心似乎不再那么忐忑,那么紧张,而又有了一番享受,一番亲近自然之感。
小树似婀娜多姿的少女,又如蹒跚的老人。树木和藤萝仿佛是一对默契的知己。
一路上的山光水色,将我的眼去吸引而去,各种美景编织成了一部生动的电影。快要爬上山顶了,渐渐发觉地势不再那么陡峭,石阶也不是布满苔藓,潮湿的石阶要被烈日烘烤干了。
终于,我攀上了山顶,哦!我成功了!我满怀欣喜与激动向四周呐喊。向远处眺望,真是一幅绝美的山水画,我将美景尽收眼底。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烈日的骄阳将我炙烤的满头是汗。我们只有下山去了。
下山可没我想象的那么容易。坡陡的地方可真不好走,你会不由自主的两腿向下跑去,我只有小心翼翼的一步一个脚印的向下走去。真是到上山容易下山难了。
这时的阳光已经散发完它的激情,落日的黄昏伴我离开了这个人间天堂,但他至今令我魂牵梦绕......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