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完一本书。这段时间尽量强迫自己在地铁上看书,为了能讲究一些方式方法,特意找一些可以传授阅读和学习方法的书。在b站上看到蜡笔小勋是一对这个up主的视频(好有趣的名字,是一对姐弟)讲了很多学习方法方面的内容,推荐了这本书就找来读一下。能学到点东西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不要觉得从比自己年级小的人身上学东西是难为情的事,如果你觉得是那说明你没把学东西当做一回事。当然这里面我们既要虚心学习又要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有点扯远了,说回此书。此书作者讲了一些读书的技巧,说明了哪些书可以速读,那些不适合跳读。速读应该在笔记本上做笔记,在读之前有目标,读序和看目录是很关键的,读的过程中提取关键字,可以摘抄做笔记,觉得好的地方应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归纳出来一句话,这样比直接画在书上清晰明了又可以拿过来就看。
读的时候也可以读一段的头和尾,这样中间自然就穿起来了。
于我而言做笔记可能是一件难事。在地铁上用阅读碰到共鸣的可能会直接标记一下,这其实和摘抄到纸上是一个道理。如果说随着在纸上写书目摘录的增多而感到有成就感,那么在读完书在手机上写读后感也可以体会到这种成就感,道理是一样的。
所以你看有时候不一定要严丝合缝按照标准做,要有变通思维灵活运用。
如果读完书发现没记住什么内容,可以参考作者的这句话。
“没有记住大部分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意味着“记住的内容都是对自己有益的精华”。
20xx年,希望自己每天都能坚持阅读,不是负担是习惯,加油!
教师职业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必须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在"做一名善于教育观察的老师""留痕,让你与众不同""要多一些实证研究"中,罗树庚老师提醒我们,教师要视自己为教育教学的研究员,而不是执行教材的工作者,把教学过程做成一个观察、思考、改进、创生过程。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来建立知识体系,使繁多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初中历史六本的知识就像一片知识海洋,如果将这片海洋有结构的表示出来,形成一幅全景图,这将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教学与学生掌握。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利用思维导图使教师从总体上梳理教学框架,也能兼顾细节讲解,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把零散的历史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为提高修养而读书。
这是一个无聊的命题。这是作者说的,不是我说的。
此书名为快速阅读术,似乎更像是在辨析,而不是在介绍方法。如果真的是想学快速阅读,那么看这本书,恐怕得不到你想要的。推荐一本叫做《事倍功半读书法》。
开篇作者提到能仔细阅读又能快速阅读,这样的人,我也很羡慕。嗯,我也做不到,我更偏向于快速阅读。而读书到底是快好,还是慢好,似乎没有定论。我中学时候语文老师说过我,你看那么快,记得住什么。我说,看得慢也未必就记得多啊。当时比较年轻气盛,想什么就说什么了。现在看来,很难说在单位时间内,同样一本书,是仔细看一遍好,还是快速看三遍好。
作者提到一点,我觉得,很有道理。用手抄而不是电脑录入。我从小到大学四年级,都是手抄。但是觉得手抄太慢,携带不方便,检索不方便。所以改电脑录入,那效率的确是蹭蹭上涨,我本来就是写字偏慢的,大概电脑输入是比手写快四倍有余。而正如作者所说,因为速度快了,所以这个也想写,那个也想写。而且,虽然检索方便,但我也很少去回看。手抄,还是录入,这是一个问题。
作者驳斥了为了提高修养而读书,读书提高自身素质这些观点。深以为然。我也不知道从何时起,读书成了万能药(也许真的是),所有励志书、成功书、教育类都会告诉你要读书。
诚然,以我的阅历和年纪来谈论读书能不能提高修养,有点不合适。我只是认为,即便读的是同样的书,每个人读法和收获都不同。而把书,视为解决困境的解药,恐怕,没得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