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家的墙上,挂着一幅特别大的全家福。
照片上坐在中间的两位老人就是我的爷爷奶奶,爷爷是我们这一大家的一家之主,对我们很是关爱。不幸的几年前爷爷患上了胃癌,无限留恋地离开了我们,我们大家都十分的想念他。奶奶虽然近70岁了,但身体很硬朗,很幽默,很乐观。就说爷爷去世这件事吧!她虽然很难过,但是仍然很坚强。每逢过节,奶奶就忙碌一整天亲手做许多菜肴,等待我们的到来。
在最顶端的三个人分别是:爸爸、大伯和二伯,他们对爷爷奶奶非常的孝顺。记得爷爷在西安化疗时,都是他们一个个抢着去照顾爷爷,毫无怨言。现在,他们又经常去看望奶奶,不管多忙,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是周末,都会去陪伴奶奶。
第二排的就是我的妈妈和两位伯母,她们三个就像是奶奶的女儿一样,经常去奶奶家给奶奶做饭,洗衣,陪奶奶聊天,即使爸爸很忙,迟一点儿去陪奶奶,妈妈也会早早地去给奶奶做饭。
在奶奶和爷爷旁边的是谁呢?当然是我、大姐、二姐和哥哥了,我是一位小学生,大姐有了工作,二姐现在在西安读书,哥哥现在也在榆林读书。虽然我们的年龄相隔很远,但是,总是互相帮助。
家是幸福的港湾,家是快乐的栖息地,在这个大家庭里,处处洋溢着欢乐,洋溢着一种说不出的爱。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过小年祭灶的食品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爷的节日。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早在宋朝,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个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腊月二十四的小年习俗历史是更悠久的。
那么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呢?这就要到清朝了。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我家的相册中,每年都会增加一张全家福。它记录着全家老少的欢笑,也记录着我的成长。其中,有两张全家福有着重大的纪念意义。
第一张是在好些年前的春节拍的。那天,天气很好,太阳暖暖的,好像春天已经来到。我们如约来到老家去探望太婆婆。大家给太婆婆带了许多补品,有铁皮枫斗、元邦、氨基酸、青春宝……太婆婆已经90岁了,她是我们家的老寿星。她正坐在屋外的椅子上晒太阳呢!和我同岁的堂妹正在一旁给太婆婆捶背。太婆婆虽然两鬓斑白、满脸皱纹,但是精神焕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外婆走过去给太婆婆续了杯茶。听妈妈说,那时候我也很体贴太婆婆,常常给她唱歌。太婆婆最喜欢听我唱歌了。大家围坐在太婆婆旁边,陪她聊天,商量着要拍一张最棒的全家福。姨妈搬来一个凳子,把太婆婆扶到凳子上坐下,自己却站在了后面。妈妈抱着我,和大家一起绽开笑容。只听“咔嚓”一声,在老家的大花园里,留下了太婆婆90岁、四世同堂的全家福!
今年春节,我们又拍了一张全家福,这是外公70岁的全家福。那天,大家都来了,唯独少了太婆婆。太婆婆在去年暑假因病去世了,但是,太婆婆以前教导我们的话语一直在我心里铭记。现在,外公外婆的年纪也渐渐大了,我要做个男子汉,照顾外公外婆。你看今年全家福里的我,已经快和妈妈一样高了呢!
现在我常常扶着外公,去家门前的公园散步;给外婆剥瓜子;给爸爸捶背……如果太婆婆知道我这么懂事,一定很高兴吧!
我们到了摄影棚,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首先让我们去挑选拍照的\'衣服,妈妈试穿了好几套才选好,我和爸爸试穿了一次就OK了,女人真是挑剔啊!换好衣服后爸爸妈妈还去化了妆,做造型。我就无所事事了,在一边玩了起来。发现摄影棚里真是有趣,有好多稀奇古怪的道具,我刚想去看个究竟,叔叔就叫我去拍照了,真是郁闷啊。
正式拍照开始了。摄影师指导我们全家应该如何站位,如何摆姿势,摆好后还不能乱动,一张不行就再拍一张,可爸爸总是闭眼睛,害得我们拍照效率很低。我都笑得不自然了,拍照真累啊。
接下来是我个人拍照的时间了,叔叔拿了好多道具给我,有木马、风筝、鼓、纸飞机。一开始我的动作很僵硬,老摆不好姿势,叔叔就不其厌烦地教我怎么做动作,渐渐地我的动作越来越自然,很多照片都是一次性过关的,特别是拿风筝奔跑的那张,大家都说拍地太好了。
我和爸爸拍照时,他又经常闭眼,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重拍,直到摄影师说OK才行。和妈妈拍就又快又开心,还一起玩起了游戏呢!
随着摄影师的一声:“好”此次的拍照结束了。虽然有点累,但我们全家都很开心。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上游段自贵德至绥远省河口镇,长一千五百多公里。黄河在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长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接着穿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因汇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关为华山所阻,折向东流,过三门峡到盂洛,便进入平原地区。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长八百七十多公里,由于泥沙淤积,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则笔直。从兰州到潼关,河水绕流一个长方形的`三边,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约长二千公里。古时下游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南夺淮流入黄海,两者相距达五百公里。
在历史上,黄河流城经常泛滥成灾。据记载,二千多年来,黄河下游溃堤达一千五百多次,较大规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灾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苏、安徽,广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河水夹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平均每年超过十六亿公吨。由于下游段地势低平,河道坡降平缓,流速减低,大量泥沙于是沉积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亿公吨,其余泥沙则流到河口,冲积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陆达二十多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