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人类总是不断探寻生命的真谛,不断探究生命的意义,“死亡”成为了生命终止的代名词,人类也在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但活着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吗?当有限的生命遇到无限的人生究竟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或许能给予人们一点启发,或许能从中领悟到生命的真谛。
本书的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是美国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于1977年生于亚利桑那州,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学霸,先后获得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随后就读于剑桥大学,在此期间取得了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最后就读于耶鲁大学并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医学院毕业。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但上帝还是不经意地对他开了个玩笑,20xx年,在从医多年之后且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突然被诊断患有晚期肺癌,一种治愈率极低的癌症。曾几何时,他也曾幻想成为一代名医,用手中的柳叶刀撼动达摩克利斯之剑,虽然他已经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但他并不想止步于此,他想走的更远走的更久。但不幸的是,保罗于20xx年3月离开了人世,上帝并没有因为他的特殊身份对他网开一面。从确诊到离世,不足2年时间,《当呼吸化为空气》这本书就是在他确诊之后开始动笔,讲述了他与死神同行的故事,没有确诊后的自暴自弃,没有离世前的慷慨激昂,只是用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或者说一个邻居的`身份,在一个阳光和煦的午后,沏上一杯浓茶,将他的故事对你娓娓道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确是那么真实,震撼人心,充满力量。在饱受病痛折磨的两年里,保罗不断思考生命、医疗、道德与哲学的关系,从医生到患者身份的转换,使他能够切身体会患者的不易,进而使他对医生这个职业和使命有更为深入的思考。他感悟到“医者的职责,不是延缓死亡或让病人重回过去的生活,而是在病人和家属的生活分崩离析时,给他们庇护与看顾,直到他们可以重新站起来,面对挑战,并想清楚今后何去何从。”他明知自己时日不多,但却依然乐观理智的继续生活,在最艰难的那段时间,文学作品让他重获新生,他用朴实的文字记录着自己的生活,感动亿万读者。“我无法前行,但我仍将继续”,“我将顽强地活着,直到真正死亡的那一刻”。他决定重新找回自己,在肺癌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后,在家人及同事的鼓励下,通过艰苦的训练和顽强的意志,他重拾柳叶刀,重返神经外科住院医生的岗位。保罗又重新回到了手术台,凭他娴熟的技能完成了一台又一台的手术,重新回到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的节奏中。在一切似乎又重拾光明的时候,病魔再次卷土重来,这一次,他彻底倒下了,在确诊22个月后,安静地离开了。
我们无法预知死亡,更无法规避死亡,我们终将逝去。有时我们常常抱怨人生苦短无常,但我们很少停下脚步思考生命的意义,或许觉得这个话题太大,或许因为这个话题太空洞,觉得只有智者才能思考如此有哲学思想的问题。但生活是自己的,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感悟不同,没人能替你总结你这一生的成败。我们要尝试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思考是什么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意义,不要觉得太空泛,不要觉得太虚无,去寻求,去思考,去探索。
保罗在书中写道:“别因为你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而是要找到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许多人会在弥留之际盘点自己的人生,总会为没有完成的目标或心愿而懊悔不已,可我们无法预知死亡,我们终将逝去,生命的沙漏不会停留。“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去做”,我们无法控制时间的流逝,但是可以改变对待生命的方式。
借用书中一句话作为结尾:I can’t go on,I will go on。(我无法前行,但我仍将继续)。
又经过了无数个绵绵的春雨之夜,啼哭的生命成长为现在16岁的我。16年生活旅途上的风雨将年轻的男人吹打成一个成熟千练而又慈爱的父亲。16年来,我在那无微不至的父爱的精心呵护下长大,从不曾缺少什么但又总觉得若有所失。16年来,妈妈在我的脑海中始终是一片空白,除了影集,妈妈所留给我唯一的东西便是我名字中的“楠”字。如果真的有时空隧道,我唯一的'愿望便是能回到我出生前的那一段时空,听听她的声音,把她的一切深深烙在我的生命中……
我身穿洁白的护士服,手捧一束淡雅的康乃馨推开了病房的门。呆望着床上静静躺着的病人。那是一张苍白而美丽的脸,乌黑的长发披散在洁白的枕上,显出几分憔悴,几分凄然。
“谢谢,护士小姐。”她凝望着我手中的花,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好美的花啊。”
妈妈,床上的女人是我的妈妈,我感到她那束射过来的目光,忙低下头,才抑制住那想哭的冲动。我笑了笑,摆弄着手中的康乃馨,把它插在床头的花瓶中,淡淡地道:“明天,是母亲节。”
“母亲节?”
“对。”我想着这个让我不知所措的节日,望着16年前曾孕育我的母亲,泪水凝聚在眼眶中。
“啊,真是,明天就是宝宝出世的日子,我就要做母亲了。”
明天?母亲?我再也抑制不住,相水夺眶而出。透过泪光,我看到了她在轻抚自己隆起的腹部,眼底正流露出幸福。
这本书在我的书架很久了,这几天突然想着看完。开头的时候我很急躁,没有特别触动我的点,但是越看越令我动容,看到尾声时禁不住流泪。也正是随着保罗生命的不断消逝,让我不得不怀着畏惧而又敬畏的心态,经历这场落幕,这是一个很残忍的过程。
作者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依然全身心的写作,毫不避讳的直面死亡,让读者能对死亡和癌症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真的很了不起。看完这本书我的确对死亡有了更深的认识,究竟是接受关怀治疗关注生命的质量还是选择疗效好的手段延长生命的长度?在生命的最后是选择自己的理想还是家人的陪伴?如何与疾病抗争?如何安慰自我?
面对这样的悲剧,我想保罗应当是同样不幸遭遇中最为幸福的人,他的家人给予他最温暖的抚慰和陪伴,他的伴侣能够如此尊重和理解他,他的人文修养使他能够比常人更为清醒而理性地理解疾病和死亡。
我惧怕死亡,我曾经想过如果我得病了一定选择安乐死,但看完这本书我有些动摇,痛苦也应当经历,否则人生不是完整的。
这本书在我的书架很久了,这几天突然想着看完。开头的时候我很急躁,没有特别触动我的点,但是越看越令我动容,看到尾声时禁不住流泪。也正是随着保罗生命的不断消逝,让我不得不怀着畏惧而又敬畏的心态,经历这场落幕,这是一个很残忍的过程。
作者在生命垂危的最后时刻依然全身心的'写作,毫不避讳的直面死亡,让读者能对死亡和癌症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真的很了不起。看完这本书我的确对死亡有了更深的认识,究竟是接受关怀治疗关注生命的质量还是选择疗效好的手段延长生命的长度?在生命的最后是选择自己的理想还是家人的陪伴?如何与疾病抗争?如何安慰自我?
面对这样的悲剧,我想保罗应当是同样不幸遭遇中最为幸福的人,他的家人给予他最温暖的抚慰和陪伴,他的伴侣能够如此尊重和理解他,他的人文修养使他能够比常人更为清醒而理性地理解疾病和死亡。
我惧怕死亡,我曾经想过如果我得病了一定选择安乐死,但看完这本书我有些动摇,痛苦也应当经历,否则人生不是完整的。
当呼吸化为空气,我们还剩下什么?
保罗·卡拉尼什在他生命将尽的时候,写下《当呼吸化为空气》。原本是三十而立的青年医生,未来也充满希望,却在病情确立的一刻,一切分崩离析。从医生到病人,从家庭里强壮的丈夫到最需要照顾的人,他开启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也让我思考自己的生活。
一生很长,岁月很短。
恍若昨日,我还是那个懵懂的,刚步入大学的新生,今天,已然站在大二的尾巴上。这时光这么快的从我指间溜走,让我措手不及的回望和迷惘。我悲伤的发现,我并没有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追悔莫及。那个当初微笑着说“幸福是你来到这世上注定要做的事,幸福是你所从事的事业和你的本性是一致的”的女孩已经遥不可及。做了很多背离幸福的事情,比如因为害怕写稿子退出了广播台,每天无所事事,浪费时光却没能提起笔写下一些感动,书香亦渐行渐远了。
那我在做什么呢?忙着为了综测和面子东奔西走,在图书馆装模做样实际上在玩手机?这世上有太多的诱惑让我背离本心。今天,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回归和开始,继续安静的做幸福的事情。
那么,当呼吸化为空气的一天来临,便也不枉此生了。
这本书的真正让人读后难以忘怀就是因为作者没有去写生存的意义,没有为我们灌死亡的心灵鸡汤,面对绝症他有怀疑,悲伤,有苦痛但却没有感受他的绝望与歇斯底里,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与对待死亡的态度像我们娓娓道来。
就像译者所说的那样,读这本书之前我们虽然知道作者保罗已经离世,虽然有这个认知,然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却没有什么别样感觉,就像作者向你讲一个其他人的故事一样,然而越往后这种感觉就越真实,尤其在读到作者妻子写的后记的时候才真真实实明白,哦,原来作者是真的离世了。这时候才真正明白前面那些貌似漫不经心的人生故事原来就是一个人鲜活的人生。保罗的形象会渐渐在我的心里鲜活起来。
再回顾作者面对癌症的经历,没有绝望,也没有奋斗,没有在生命的尽头大快朵颐及时行乐,而是继续着为人的日常,探寻着为医者,为夫者,为父者的意义,这样平常的人生反而不寻常。却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他的人生本来就是有意义的,也不禁让我反思,我的生活呢?尤其后面每当看到他描写的每一个生命最后的其乐融融的时刻,却远比控诉所表达的情感让人感觉强烈,有多少欢乐,在这欢乐下面就会隐藏着多少伤痛。
像译者说的那样,带着这份淤积的情感,是很有必要再重新回顾这本书的。或许再读就能真正理解保罗想真正传达给我们的是什么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