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眼中稍纵即逝的流星,一闪而过,悄然隐去。我惋惜这相逢的短暂,但更珍惜这短暂的相逢,因为,你一路燃烧而来,你曾将我的一段人生历程照亮。
生1:有浓浓的诗情,但有点朦胧。
生2:第二人称的使用使怀念之情更浓,但“你”到底是谁应在下文中点明,不能朦胧到底。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 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导入
生背诵《观书有感》
(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生:我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据老师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
(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
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生:当“打开“讲
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的同学)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阅读能力。)
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样?
生:好高兴呀!
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
生3:水还会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生5: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师: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老师曾看到过一个小池塘,里面漂满了污物,夏天还有浓浓的臭味,要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池塘,又会写出什么诗来呢?
生思考后急切地动起笔来。
师选择一生习作,投影出示
观塘有感
陈桥
半亩方塘不见开,
一片污物在徘徊。
问渠哪得脏如许?
为有世人乱扔来。
指小作者朗读,该生一脸愤怒状
师:你好生气呀!我知道你是要世人保护好水源是吗?
(联系生活情景,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并适时让学生学诗练笔。)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细看课本,作迷惑状,知道老师想什么吗?
生:老师肯定想: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
师:你跟老师想到一起了,难怪这么肯定。可老师想不通呀?你们再帮帮我,好吗?
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读了关于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了吗?
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
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本,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眼光从书本移向方塘并吟诵《观书有感》,忽然师似有所悟。眼光从池塘回到书本,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师:你们终于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师:你们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
生1:谢谢您,朱大师,您让我明白了人应该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更聪明。
生2:朱熹啊!您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呀!
生3:朱熹啊!您不愧是一个大理学家,一个池塘也能让您想到读书的道理。
生4:您的题目真含蓄呀,让我们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
生5:我一定要向您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走进诗人。)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其他文章片段的评价,并形诸文字。
同学们,上周,我们游览了鸣凤山风景区,哪一处景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音湖、云霞洞、八卦图)
师:其实鸣凤山风景区内最美的景点莫过于新修建的观音湖了,让我们一起再来重温观音湖的绮丽多姿。
课件播放观音湖图片。
二、指导观察,并指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1、指名说:你喜欢哪一幅图片,你为什么喜欢它?
生1:我喜欢湖,因为湖水平静,倒映水中,水中的倒影很美丽。
生2:长廊也很美,红漆的栏杆,红漆的柱子,在碧绿湖的映衬下分外鲜艳夺目。
生3:观音塑像也很壮观,观音坐在莲花蓬里,很慈祥,雕刻者把观音雕得栩栩如生。
2、刚才我们大略浏览了观音湖景色,观音湖真是美不胜收,我们怎样把它写具体呢?
★出示栈道图片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个栈道?
生:这座栈道修在左边的山崖上,由三角形的支架架在裸露的.岩石上,栈道宽约一米,上面铺着木板,人走在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感觉自己像要掉下去似的,有些紧张。
师评:看他不仅讲了栈道的样子,还讲了自己走在栈道上的感受。谁也来谈谈自己走在栈道上的感受。
生: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栈道。生怕木板会掉下去一样。
★出示长廊图片
师:最引人注目的无非是这建在拦河大坝上的长廊了,谁来介绍介绍。
生1:绕过山路,远远地看见了一坐长廊,这座长廊修筑在一丈多高的拦河大坝上,大坝下面有向个石洞,涌出白的浪花冲击到岩石上,发出哗哗的响声。
生2:像观音湖在奏响一曲高山流水曲,那么欢快。
生3:远看,一眼望见大坝,大坝上面修筑着长廊,水流从坝上和长廊底下飞流而下,长廊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像一条长龙卧在大坝上。
生4:这长廊古香古色,置身长廊,仿佛自己变成了一个古代诗人。
★出示观音湖图片。
看,这湖多么像一位风姿绰约的女子,让游人浮想联翩,谁来介绍。
生1:观音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师:你真会描述!
生2:观音湖水碧绿碧绿的,有的地方是深绿,有的地方呈翠绿,有的地方呈墨绿色,像是画家用颜料染过似的。
生3:观音湖起初是静寂的,后来远处驶来一条游船,溅起一层层浪花,打破了湖面的平静。
师: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生4:这船划过的浪花像是一条白色的尾巴。
生5:两岸郁郁郁葱葱的树木倒映在水中,好象是在镜中欣赏自己的容颜,而观音静静地坐那湖中心的小岛上,好像在倾听人间的声音。
★出示观音塑像近图。
师:谁来具体介绍我们近看到的观音塑像。
生:湖中心有个小岛,居老师介绍,在修大坝前,这小岛是一座小河中的山石,现在,这山石只露出三分之一的部分,山石上耸立着一座洁白的观音塑像,她神态安祥地合坐在洁白的莲花台上,左手抱着玉净瓶,右手好像正往湖中洒水。
三、指导有顺序有重点地对景物进行完整描述。
1、师:观音湖的景色真是美不胜收,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些景物说清楚呢?
生:按一定的顺序。
师:我们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
生:参观的顺序,先讲我们远看大坝,再介绍我们来到大坝上看到的长廊和湖水,最后介绍坐在游船上的所见所感。
生:还可以是方位顺序。从左到右等。
师:还要注意些什么?
生:抓住景物特点,把景物介绍得生动形象。
师:对,这一条非常重要,要让没有去过的人听了介绍如身临其境一般。
2、师指导选材。观音湖很美,景物很多,如果我们要把每处的景物都介绍清楚,这要花很多时间,也很难,所以我们在介绍时,要抓住你认为最美的景点重点介绍,其他的景点可简单介绍。
3、想想你自己准备介绍哪些景点,按什么样的顺序介绍,然后同桌互相说,互相补充。
4、指名说,注意把话说通畅说连贯,尽量使用学过的好词好句,把观音湖的美说清楚。
生:绕过山路,远远地看见了一坐长廊,这座长廊修筑在一丈多高的拦河大坝上,显得非常雄伟,长廊下面有十四个石洞,河水从石洞溢出,撞击在大坝下面的岩石上,飞溅起两尺多高的,发出哗哗的响声,像观音湖在奏响一曲高山流水曲,清脆悦耳。大坝上面修筑着长廊,长廊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像一条长龙卧在大坝上。
--姐,天气凉了,可增添了衣裳?
生:一句问候情意深长,余味无穷。
师:好。看来关于文章结尾的评价我也没有更多的话要说了。下面请大家接着谈谈关于写人记叙文结尾要注意的方面,可以结合一些典型范例来谈。
生1:要能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生2:要能抒发真情,感染读者。
生3:最好能令人回味,发人深思。
生4:结束语应像豹尾,简短有力。
生5:我还是觉得臧克家《老哥哥》一文的结尾值得我们学习:“又是秋天了。秋风最能吹倒老年人!我已经能赚银币了,老哥哥还能等得及接受吗?”
师:大家做了非常好的总结,关于结尾的要求我也进一步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板书):揭旨升华。“揭旨”就是揭示主题;“升华”是指使情感、境界能进入更高层次,耐人咀嚼回味。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将写人记叙文的要求最后浓缩成五个字(板书):格、事、脉、戏、情。“格”就是写人记叙文(其实所有文章都这样)要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式,也就是说是起、承、转、合的基本模式;“事”就是要有特定的事情,具体的描述;“脉”就是血脉相连,所写的事与事之间有内在联系。这三个字体现了文章的基本要求。“戏”就是记事富有戏剧性,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情”就是字里行间饱蘸感情,用真情撞击读者心扉。
又是绵绵的小雨,我来到了外婆的坟前,四周一片寂静。坟上,已经开出了小小的紫花,那是外婆最喜欢的。“外婆,我来了。”我轻轻地呼唤着。可是,却没有人回答。我的眼泪一滴滴地落下,勾起了对外婆的回忆。
生1:景与情结合得好,把作者带到特定的情境中。
生2:有些语言还不够自然,最后一句改成“我轻轻地呼唤着,眼泪一滴滴落下,历历往事涌上心头”更好些。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