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念人,所感事》不是我看的李荷西的第一部作品,认识李荷西的文字,还是去年无聊刷豆瓣的时候无意中偶遇的。那时候她在豆瓣上连载一部长篇,看了两三篇后我就彻底沦陷了,不分昼夜地把所有的连载一口气看完,然后我的日程安排里就多了一件事,每周可怜巴巴地坐等她的连载更新,更加丧心病狂的是某天突然接到一个通知,荷西停止连载更新了,因为要出书。她就这么轻易地把我们这些喜欢她文字的人抛弃了。
上个月荷西的公众号里甩出了她新书的海报,我才知道那篇连载的名字叫《没道理的爱情》,拜托,如果我在豆瓣第一眼看到的是这个名字,一定以为又是什么落入俗套的爱情故事,然后就与荷西这么美好的文字擦肩而过了。开始没有买那本书,是有点抱着赌气的心态,不想为抛弃读者那么久的作品买单,直到某天,荷西发了连载里面某个人物的一篇番外,我一下子又掉进了那段追连载的日日夜夜里,然后默默地把购物车里的那本书付了款。哎,没办法,谁让自己喜欢呢,就像呵护一个宝宝的成长一样,呵护一个作品,总要包容它成长途中的任性和不懂事吧。
《所念人,所感事》是荷西之前的作品,明显在驾驭人物和控制结构上还没有《没道理的爱情》那么成熟,所以是一个个小而精湛的短篇,还是以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勾勒出百态的人生。在荷西的文字里,能看到青春的美好,年少的男男女女们做过的梦;看到现实的无助,在成为世故圆滑的社会人之前吃过的苦和受过的伤;看到时间的残酷,命运经过时间的纠缠,有的各自圆满有的物是人非有的`满目疮痍。所有的故事够真实、够真实、够流畅、不矫情、不狗血。你能感觉到,明明是你生活中可能认识的人、可能遇到的事,可是荷西却能不动声色地组合成一个个清新脱俗的故事。
可能是学生时代偷看言情小说落下的毛病,也可能是青春期追偶像剧时上的瘾,对于爱情故事,我是见识过不少的。所以比起《所念人,所感事》里面的故事情节,我更喜欢的是荷西的语言,对场景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真实到让人觉得触手可及,自然到让人身临其境。形容女孩的纯真,她说“眼睛里面可以飞出白鸽”;形容夕阳的美丽,她说“像煮熟了的咸鸭蛋黄”;形容岁月静好,她说“奶茶店的'老奶奶,在生锈的铁炉旁,慵懒的狸花猫舔着爪子”。不需要晦涩的词语,不引用深奥的大道理,简单朴实的文字,经过荷西的排列组合,呈现出一片美好。
荷西是擅长用第三人称的,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告诉你每个人物除了呈现出来的状态之外,还有着每个人的秘密,和不得已的苦衷。比如荷西公众号里发的那篇老胡的番外,老胡是《没道理的爱情》里面一个出现频率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物,拍成电视的话这个人物顶多需要一个群众演员。但是荷西的那篇番外让我看到了老胡的心理活动,如果从他的角度着手写,应该也是一部很棒的作品。这就是我喜欢荷西的文字的原因,每个人都是主角,要看你是在站在哪个圈子,从哪个角度看进去,每个人都有美好一面也有平凡的一面,要看你恰好遇到的是哪一面。
说到这,想起一个题外话,有人说我写的东西是心灵鸡汤,抱歉我觉得不是唉,因为我自己也是拒绝听一些大道理的。许知远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看这个世界都是带着偏见的。”经历不一样,得到的结论就不一样,把自己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归纳成一段普世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是不是有点自以为是了。而我更倾向于过程的描述,默默地做一个敏感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恰巧我们有同样的感受,那我会欣慰、欣喜、心心相惜……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把自己的笔端打磨的足够锋利,能把自己遇到过的人、看到过的风景、听说过的故事,记录、组合、美化、呈现、封存,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所念人,所感事》不是我看的李荷西的第一部作品,认识李荷西的文字,还是去年无聊刷豆瓣的时候无意中偶遇的。那时候她在豆瓣上连载一部长篇,看了两三篇后我就彻底沦陷了,不分昼夜地把所有的连载一口气看完,然后我的日程安排里就多了一件事,每周可怜巴巴地坐等她的连载更新,更加丧心病狂的是某天突然接到一个通知,荷西停止连载更新了,因为要出书。她就这么轻易地把我们这些喜欢她文字的人抛弃了。
上个月荷西的公众号里甩出了她新书的海报,我才知道那篇连载的名字叫《没道理的爱情》,拜托,如果我在豆瓣第一眼看到的是这个名字,一定以为又是什么落入俗套的爱情故事,然后就与荷西这么美好的文字擦肩而过了。开始没有买那本书,是有点抱着赌气的心态,不想为抛弃读者那么久的作品买单,直到某天,荷西发了连载里面某个人物的一篇番外,我一下子又掉进了那段追连载的日日夜夜里,然后默默地把购物车里的那本书付了款。哎,没办法,谁让自己喜欢呢,就像呵护一个宝宝的成长一样,呵护一个作品,总要包容它成长途中的任性和不懂事吧。
《所念人,所感事》是荷西之前的作品,明显在驾驭人物和控制结构上还没有《没道理的爱情》那么成熟,所以是一个个小而精湛的短篇,还是以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勾勒出百态的人生。在荷西的文字里,能看到青春的美好,年少的男男女女们做过的梦;看到现实的无助,在成为世故圆滑的社会人之前吃过的苦和受过的伤;看到时间的残酷,命运经过时间的纠缠,有的各自圆满有的物是人非有的满目疮痍。所有的故事够真实、够真实、够流畅、不矫情、不狗血。你能感觉到,明明是你生活中可能认识的人、可能遇到的事,可是荷西却能不动声色地组合成一个个清新脱俗的故事。
可能是学生时代偷看言情小说落下的毛病,也可能是青春期追偶像剧时上的瘾,对于爱情故事,我是见识过不少的。所以比起《所念人,所感事》里面的故事情节,我更喜欢的是荷西的语言,对场景的描述,对人物的刻画,真实到让人觉得触手可及,自然到让人身临其境。形容女孩的纯真,她说“眼睛里面可以飞出白鸽”;形容夕阳的'美丽,她说“像煮熟了的咸鸭蛋黄”;形容岁月静好,她说“奶茶店的老奶奶,在生锈的铁炉旁,慵懒的狸花猫舔着爪子”。不需要晦涩的词语,不引用深奥的大道理,简单朴实的文字,经过荷西的排列组合,呈现出一片美好。
荷西是擅长用第三人称的,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告诉你每个人物除了呈现出来的状态之外,还有着每个人的秘密,和不得已的苦衷。比如荷西公众号里发的那篇老胡的番外,老胡是《没道理的爱情》里面一个出现频率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物,拍成电视的话这个人物顶多需要一个群众演员。但是荷西的那篇番外让我看到了老胡的心理活动,如果从他的角度着手写,应该也是一部很棒的作品。这就是我喜欢荷西的文字的原因,每个人都是主角,要看你是在站在哪个圈子,从哪个角度看进去,每个人都有美好一面也有平凡的一面,要看你恰好遇到的是哪一面。
说到这,想起一个题外话,有人说我写的东西是心灵鸡汤,抱歉我觉得不是唉,因为我自己也是拒绝听一些大道理的。许知远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看这个世界都是带着偏见的。”经历不一样,得到的结论就不一样,把自己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归纳成一段普世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是不是有点自以为是了。而我更倾向于过程的描述,默默地做一个敏感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恰巧我们有同样的感受,那我会欣慰、欣喜、心心相惜……
如果有一天,我也能把自己的笔端打磨的足够锋利,能把自己遇到过的人、看到过的风景、听说过的故事,记录、组合、美化、呈现、封存,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读到克里斯多夫对他的邻居之一---奚尔曼太太所产生的影响这里,很有感触。
这个不幸的女人死了丈夫,一年后又没了女儿,和婆婆住在一起,她沉浸在失去女儿的悲伤中,几乎是个‘活死人’了:“深色的眼睛没有光彩,没有表情,有时射出一道黯淡的阴沉沉的火焰,照着她蜡黄的扁平脸和瘪陷的'嘴巴”。
首先是克里斯多夫的音乐无意中触动了她,她早已枯涸的眼泪再次流了出来:“音乐好比雨水,一点一滴地渗透了她枯萎的心,它又活过来了。”
即使如此,她也并不想认识克里斯多夫,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彻底地融化了她心里的坚冰……
喜欢和克里斯多夫一起玩的孩子们在经过奚尔曼太太家时,有个孩子对她的妹妹说:“轻一点,吕塞德,你知道,克里斯多夫说过,别打搅那位伤心的太太。”于是,另一个变放轻了脚步,低着声音说话。
奚尔曼太太终于忍不住去抱孩子们;对她们笑,虽然她的笑有点僵硬,因为她没有笑的习惯了;她跑出去对着孩子们说些突兀的亲热的话,正如作者所说:“……她生活的本能与爱的本能都已经苏醒,再也压不下去了。”
之后,在华德莱先生突发心绞痛不幸去世后,他的义女,那个以后毫无依靠的女孩子在奚尔曼太太的争取下,由她抚养了,这下她彻底地从往日的不幸中走了出来,带着那个女孩离开了巴黎,去乡下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你看,在之后,克里斯多夫在奚尔曼太太说他救了她,他还懵懵的,不知何故。
好多时候,你一句善意的话,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一次不在意的善举……或许真的可以救一个人。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吝啬你的善意,照亮了别人,更是照亮了自己……
往山上一看,一排排橘子树上挂满了橘子,有黄的,有绿的,还有那些半黄半绿的,好像向着我们点头微笑。辛苦的农民伯伯正用卡车一次又一次地把橘子运到山下来卖。
往右边的'竹林里一看,哇!高大青翠的竹子好像一个个猛士,挺立在山林里。几只可爱的鸟儿正在竹林里穿越、追逐,还不时发出几声“叽叽”的叫声。
远处一看,一群群白鹭一会儿排成一个“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个“W”形,阳光照在它们的翅膀上闪闪发光。落叶松的叶子全黄了,有的还变红了往。一棵棵雪松高大挺拔,披着一件件绿油油的衣裳,好像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
我们坐在水库边上,用手摸着凉丝丝的湖水,拿着鱼杆钓水库里的鱼,摸石头边上的螺丝。过了大约三个小时,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想:“秋天实在太美啦!”
在回来的中上,一辆卡车停在路边,车旁放着一筐筐金黄的橘子,这是农民伯伯刚从山上摘下来的,看着农民伯伯忙碌的背影和灿烂的笑容,想:“今年一定有好的收成。”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