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只鸟,一只从小就被主人禁锢的鸟。
风在刮,我却感受不到,只见窗外柳条摇摆;雨在下,我却体会不到,只听窗上滴答声响。
我只躲在小屋里,窗外的世界与我无关,所以我不会被风吹,也不会被雨打。我安逸的生活里一点风浪都不会有。我可以懒得一天都不用动弹,也可以吃一天的美味佳肴。
每当我看到窗外的鸟儿们经历风吹雨打,饿得有气无力时,我就高高的扬起头,向他们炫耀我的安逸。
可它们却从来不屑一顾,倒是反过来嘲笑我没有自由。
自由?那是什么?能拿来吃么?我心想。
“自由就是无拘无束的飞翔,那是我们该做的事。”它们说。
我沉思起来。
有一天,主人忘记了锁小屋的门,门虚掩着,一丝光从门缝中溜了进来。我注视着那道光,想起了鸟儿们说的话。
也许是我早已厌烦了安逸,亦或许我早已向往了自由,总之我嗖的一声窜出了门。
那一刻,我睁大了眼睛。
原来,窗外不只有风雨,还有一片望不到边际的蔚蓝的天空。
生命尤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后记
深夜的天空已被厚重的黑色所布满,云缝中,几颗星星散发着微弱的光芒。此时,我正在梦乡中遨游,忽然被一场噩梦所惊扰,满身冷汗地惊醒过来。抓过闹钟一看,已是凌晨三点。房内冰凉的冷气吹到我身上,我已是睡意全无。“呼呼”的冷气声在寂静的房间里听起来甚是惊悚,好似一个魔鬼沉重的呼吸,我赶紧关了空调,打开窗子。
一阵清风裹着大自然的芳香气息扑面而来,使我顿觉心旷神怡。与此同时,我听见了窗外美妙的声音。自然的晚风擦过树叶,发出好听的“沙沙”声,比冷气声悦耳多了;“吁——吁——”的虫声传遍整个夜空,声音清脆柔美;偶尔有晚归的人开着“轰轰”响的摩托车或汽车奔入小区,平时我特讨厌这种机械声,可现在听起来宛如一面大鼓的鼓声,气势十足,霸气侧漏。
正在这时,窗外忽然下起了微雨。微雨不像暴雨一般发出“哗啦啦”的粗暴的声音,像要撕裂大地似的,而是“沙沙沙”的,温柔动听。微雨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带着满满的爱意温柔地亲吻、抚摸着大地万物;微雨是清洁工,轻柔地给建筑物与树木洗刷身上的灰尘与污渍,洗刷得一尘不染,甚至透出好看的光亮;微雨是音乐家修长灵巧的手指,落到哪处都发出不同的美妙声音,大自然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微雨轻柔的“咝咝”声就好似歌者随心的吟唱,虫子的“吁吁”声则像伴奏的葫芦丝,风的“呼呼”声是歌曲的和声,车子的“轰轰”声是铿锵有力的军鼓。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实在是一首天籁之音。
听着美妙的“天籁之音”,我渐渐进入了梦乡……
距离产生的不是美,是想念,时时在想,刻刻在念。
母亲你可曾想过,我们相距多远吗?我们相距不到十万八千里,可却又比十万八千里还要远。
寒风不断从窗外吹来,把每个人的睡意吹灭了,把每个人的手冻红了。课堂上,老师发下一张张空白白的试卷,我拿着笔缓缓写着,30分钟就这样过去了,我把写完的试卷里里外外检查了一遍,觉得没什么差错,放下试卷,眺望远方。葛地,脑海中不断浮起你的身影。远方是一座座山峰,远方的远方还是一座座山峰,密密麻麻的山峰连续不断,层层白雾绕着,挡住了我的视线。
这么冷的天,我在温暖的教师里写作业,不怕风吹,不受雨淋,而你,我挚爱的妈妈,你是不是正拿着冰冷的锄头在开地?还是肩上挑这笨重的水桶呢?粗糙的双手,黝黑的脸庞,在辛苦的劳动。一阵寒风吹来,心更凉。有时有一种冲动,有一种想法,想学愚公移山,把挡住我视线的大山全部全部移开,这样下课时,或者能看到我们温暖的家。或者还能看到你忙碌的身影。下课铃声把我拉回了现实,怎么可能移得完那么多座大山,是我太傻,还是太天真,不,都不是,是因为太想念,我挚爱的妈妈,我想你,但愿你在远方要注意天气温差,注意好身体,等我以后有了出息,我和你一起尽享人世间美好,一起幸福渡过。
是妈妈赋予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绿意与生机。不管我和你相距有多远,不管我是否每天能看见你的脸庞,不管我每天是否能握着你的手,我都会很想念你。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妈妈我很爱你。
风轻轻的来到了我的身边,温和的乐曲传入我的耳中,我抬头望向了窗外,几行泪珠无声地落了下来。
那是多少年没有看到的景色呀!在烈日炎炎的午时,在风姑娘的吹拂下,几个儿童正欢乐的游玩着。不知不觉中,我已默默的站到了窗前,凝视着这些令我羡慕的儿童,他们才是真正快乐的,我只不过是一个只知学习的“痴情”人罢了。我低下头,心中很不是滋味,虽有千言万语,皆化作一声轻叹。
再一次注视着他们,看着他们高兴的脸上,尽情奔跑着,我仿佛看到了从前的我。打卡,玩溜溜球,这些虽然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玩具,却能使孩子们忘掉一切的不快乐,无忧无虑的过着自己的童年。我为什么却有如此烦恼呢?是我长大了,还是我想的事太多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宁可永远做一个小孩子。
……
不知不觉中,那几个孩子已经离我家的窗户几米近了。其中一个小声说道:“大哥哥,我们一起去玩好不好呀?”听着他幼稚而又有些害怕的话语,我笑了笑,并没有回答,只是推开了门,走到了他们的跟前,点了点头,马上几声欢呼响了起来,原来是他们太激动了呀。这时我才发觉,我也是有很多小朋友的,一颗童心悄然在我的身体里发芽了。我慢慢的将他们抱了起来,带着他们玩着小时候的游戏,原本略带忧伤的心情早已改头换面,充满了阳光。很快就到了傍晚,我挥手告别。
第二一早,我再一次来到了窗前,微笑地看着那些玩耍的孩子们,一股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久久无法停下。
窗,家与外界的一个口岸,曾寄托我们对外界的渴望,不论是浩瀚无垠的宇宙,还是自家供玩耍的花园,如今,再度望向窗外,那个世界,变了吗?
窗外第一眼映入的,是那株老樟树。多少年了,它仍顶着那浓密的`叶,枝干上刻入的痕迹,印证了它所经受的风霜,树皮是如砂纸般粗糙,却莫名亲切。夏季,我曾从它舒开的臂上摘下一片嫩绿的叶;冬天,我曾从它粗壮有力的膀上折下一段沧桑的枝。人们都说它好,同时也说它幸运。它当初的同伴,同样带给人们阴凉却倒在了轰鸣的电锯下,它是最后一个,也是最孤独的一个。这棵老樟树,可能只是像风烛残年的老人般想多留一会儿,看看熟悉的一切,欣然接受自己的命运罢。我也再未去折过它,只听得绿中磨出的沙沙声,伴我入眠。
移开视线,小区内供人娱乐的球坪又引起我的注意。水泥地面不比得柔软的塑胶,坚硬得使人脚生疼;球架上生了锈,在夕阳下,如名家笔下的一幅油彩,显出自己的韵律。一旁的椅凳略显简陋,由几块大理石板铺成,光泽鲜亮,小时,是我与玩伴嬉戏之地。如今,秋日里那老樟树褪下的泛着暖的落叶,一针一线似的织成了一幅斑斓的地毯,我虽未走进,却令我生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悲伤。呜呼,景不曾变,人已走。
关上窗,窗外的世界变了,那我呢?
我坐在一张小凳上,望着窗外的景色,从那里可以看到成片的竹子和天空。
竹子,一种顽强的植物,在我的记忆中,它还是一颗小竹笋。经历了风吹雨打,现在成了大竹子,那翠绿的竹叶上趴着一只长大后会变成蝴蝶的毛毛虫。它悠闲地吃着竹叶,一圈、两圈,一片、两片。竹叶上还有着清晨留下的露珠,露珠遇光照,便会闪闪发光。你尝一下,还会觉得有点儿苦呢!那微弱的光照在露珠上竟会变得如此刺眼,在我的眼睛里形成一道光束。
竹子的旁边有几株樟树,树上停着几只小鸟。鸟妈妈和鸟爸爸仿佛在树上找虫子,找到了,带回去给宝宝们吃。樟树的树叉上有个鸟窝,大概,那就是它们的家吧!
仰视窗外,便会看见一朵朵美丽的云霞。云朵肆意飘散着,一会儿又聚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蓝色的天空渐渐变黄了,落日时分已经到来。看,落日把天空染得绚烂极了,粉得像小孩儿的脸蛋;紫得犹如一块巨大的玛瑙;金得彷如是一座覆盖着金子的矿山,那颜色,我敢保证,颜料盒里是绝对没有的。
提起笔写字,刚抬头,窗外太阳还挂得老高,竟在这一瞬间掉了下去。很快,落日便消失在天边,太阳落山是真的快呀!
时间如沙漏一般过去,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黄昏变成了夜晚,这短暂的时光像是两片不一样的仙境。路灯开了,把黑夜点亮了。光亮透过稀疏的竹子,竹林里繁星点点。抬头看看天空,发现又多了些星星,那颗最亮的,就是北极星,这么一想,我好像还从来没有那么仔细观察过周围的景色了。现在才知道,原来我眼前的这片世界,竟是如此的绚丽且动人!
不知不觉,一篇文章在我的手中完成了。我抬头望窗外,此时,窗外那幕美丽夜色却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每当看书看累,学习学倦了的时候,我总喜欢放下书本,把目光投向窗外,静静地看着眼前的风景发呆,不经意间,思绪便飞了,飞到了某个遥远的地方。
春天,窗外万物复苏。远远望去,冰雪消融了,溪流也在缓缓地流淌着。树木经历了风雪后都焕然一新了,纷纷吐出嫩芽来,遍野的花草在春光的滋润下也争先恐后地为大自然绽放自己的美丽。打开窗户,一阵阵和煦的春风轻轻拂来,任凭它吹拂着,似乎能抚平我们心中的不安与烦恼,让一切都变得愉快舒坦了。夏天,窗外热浪弥漫。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只有那似火的骄阳照耀着大地。柳树长出了长长的枝条垂落在小溪边上,有时一阵惬意的风吹来,它像是一个梳着小辫子的姑娘迎风飘舞着。树上的知了仿佛也被热得叫了起来,树荫下,老人们惬意地在那乘凉说笑,捉棋对弈,孩子们在天真快乐地嬉戏着,他们跑着,跳着,闹着,给炎热的夏天带来了几分生动的气息。秋天,窗外秋风萧瑟。往远处看去,一大片金黄色的树木映入眼帘,叶子都像仙女下凡般,飘落在地上。公园里,人们在这美丽的景象中,踏着一路秋叶,静静地走着。大雁们也都排成整齐和谐的队伍,正往着南方飞去。冬天,窗外银装素裹。树叶都被秋风带走了,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枝,但腊梅却开放了,为这白茫茫的冬天增添了几分色彩。孩子们在雪地里欢快地玩乐着,堆雪人、打雪仗,又跑又跳的,在雪地里留下了一个个可爱的脚印。
对于我来说,窗外又是另一个世界,让我忘掉忧愁,留下宁静,春夏秋冬,亦是如此。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窗外的一年四季,风雨雷电,让我为之而沉醉其中……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