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和日丽,阳光灿烂的早晨,爸爸驾着车,带着全家人前去扫墓祭祖.
大约过了五分钟,汽车到了墓地附近,大家纷纷下了车,拎出祭祖的物品,又走上了一段小石子路,一颗颗小石子儿在我们的脚下“咯咯”作响,好像在欢迎着前来祭祖的游子们.
我眺望着整个乡间景致,尽情地享受着眼前的美景.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麦苗和许多美丽的农作物与蓝天、白云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看着看着,我都被这美景陶醉了!
走进墓地,里面人来人往,烟雾弥漫.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我家的墓碑前.爷爷奶奶从塑料袋里拿出纸钱和其他祭祖物品,我和爸爸妈妈也上前帮忙拆分,并分成了三堆.
一切准备就绪,全家人分别在三个祖宗的墓碑前祭拜、许愿.墓碑后的小房子上又换上了新土,妈妈说:“这是清明的习俗,每年清明节,我们来扫墓,都要换新土,是代表着我们家后继有人!”我不由得点了点头.
爷爷在响亮的炮竹声中点燃了三堆祭品.
扫墓结束了,我们带着深深的怀念,离开了先人的墓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到了,我们买了香纸、蜡烛、鞭炮……然后迎着纷飞的雨点,一家人开车前往乡下的老家。
望着车窗前不停摆动的雨刮器,我不禁纳闷:不是说“清明清明,清清明明”吗?可为什么又是“雨纷纷”呢?要是这样不停地下雨,那待会儿我们在山上扫墓该有多不方便啊!一股莫名的烦恼和忧愁涌上心头。
中午,我们到了乡下老住户六幺幺的家,爸爸的几个未出远门的兄弟姐妹都来了。雨还在流水般地下着,没有停下来的迹象,爸爸说“暮一定得扫,清明纸是一定要挂的”。既然这样,事不宜迟,我们也就顾不上休息,开始武装自己:每个人都穿上雨水里专用的高筒鞋,有的打伞,有的载斗笠,爸爸、姑爷、七幺他们三人还各自背着装满东西的竹背篓,手里拿着柴刀。除了姑姑、六幺和六妈三人留在家里继续准备清明节晚餐外,余下的人兵分三路出发扫墓了。
我们所有小孩子、妈妈、大伯母等在姑爷的带领下,就在离家较近的后山一带,爸爸和七幺他们则要去更远的地方扫墓。后山的路开始还有迹可寻,因为经常有人走,所以路面差不多都有一个人身子那么宽,没有杂草,但却全是湿漉漉的泥巴,滑滑的,姑爷因为负载重,是第一个甩倒的人,弄得浑身都是泥。接下来就是一些荒凉的小路,长满了杂树,叶子上挂满了雨水,虽然大人们不停地用棍子拍打着树叶,用刀不断地修理着路边的杂草树木,但我们的外衣还是全湿了;因为长久没人践踏,所以路面长满了青苔,再加上下着雨,使得本来就很陡峭崎岖的山路变得更加难行了……
终于,我们来到了第一座坟前,要祭奠的是我逝去的大伯伯。大伯母要亲自扫墓,只见她从口袋里取出一个红色的纸灯笼,用双面胶细心地粘贴好,挂在坟头;又把很多彩色的清明纸取出来,轻轻抖开,一一挂在坟上;接着,伯母把带来的酒泼洒在地上,又把一碗肉敬在坟前……
姑姥爷则不停地用刀修理着周边的杂草树木。
妈妈也没闲着,她从背篓的袋子里取出很多草纸,还有一叠酷似人民币的纸钱——上面印着头像,写着一行字:“天地通用”。
天地通用?我疑惑了:“这玩意儿什么意思?”
妈妈解释说:“烧冥纸,就是给你大伯伯送钱,是为了让他在那边世界里也能用到钱,不缺吃少穿,过得幸福。”
我们点燃腊烛和香,插在大伯坟前,随即大家不停地把冥纸分开,在坟前的小坪里点燃,不一会儿就形成了一个熊熊燃烧的火堆,最后还点燃一挂长长的炮竹,浓浓地烟雾熏得我睁不开眼睛。
后来,我们用同样的方式祭奠了我的爷爷、婆婆,还有老太、老太太……
回家的路上,大人们把大把大把的蒿菜带回了家,这可是清明时节特有的、专做蒿菜粑粑用的材料啊。不过,采蒿草过程又增加了身上的雨水,回家后,大家都成了落汤鸡。
因为有那么多人在家准备饭菜,所以清明节晚餐十分丰富,鸡、鸭、鱼肉应有尽有,荤菜素菜精心搭配。“清明酒醉,吃猪脑壳肉有味。”所以,大家最爱吃的还是腊猪头肉。我也拣了一块,大大的、厚实的、很鲜亮、呈腊红色,尝尝,肥而不腻,喷香的!
一切都结束了,大家也该各自回家了,我真有点恋恋不舍。因为这清明节扫暮,不仅表达了对先人们的敬意和思念,更是亲人们团聚的好时机。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节如果没有下雨,就感觉菜里忘了放味精似的,无味。今年清明节非但没有下雨,而且天气异常的好,晴空万里。
早餐后,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扫墓。一路上,妈妈跟我说,清明节是后人祭奠先人的节日,打扫墓地,除去杂草,同时表达我们下代子孙对祖辈的怀念。
来到山脚,我抬头仰望,群山绵延,像似一座座驼峰。山腰上几处映山红已经绽开了笑脸,为整个山头添上了深红的一笔。山涧溪流潺潺,叮叮咚咚,恰似在弹奏着动听的歌曲。仿佛自己就置身于一幅绚丽的彩图中。走过了弯弯曲曲、坎坷不平的山路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曾祖父的墓前。坟墓的四周已经长满了许多野草,我和爸爸齐心协力,迅速把野草拔掉,然后摆放好鲜花、蛋糕、白酒等贡品。在墓前,爸爸给我讲了一些有关曾祖父的故事,当时,由于生活艰难,曾祖父漂洋过海来宁波谋生,在异乡打拼,几经努力,靠着双手建立一份家业,但他们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出示地,带着积蓄回到家乡。
听了爸爸的讲述后,我感受到曾祖父的辛苦劳累,不屈不饶的精神,仿佛那些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作为他们的子孙,也要学习他们的精神,长大报答祖国。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个清明节到了。星期三我们学校组织五年级同学去洛阳扫墓。
我们乘坐着大巴车大约一个小时后,到了第一站“洛阳烈士陵园”。一进大门,我就看见一块耸立在中央的大石头,上面刻着八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我正在思考这八个大字是什么意思?这时我的老师带领我们到了墓碑面前,只看见一位胸前戴满胸章的'红军爷爷,他曾经参加过一九四八年解放洛阳的战争,他就是红军爷爷张团长,我们站在那里,听了红军爷爷半个小时的演讲,张团长讲述了洛阳解放战争的经过。我终于知道,原来洛阳的解放也是经过了血雨腥风的一场激战,听完了张爷爷的演讲,我们有去了“烈士墓园”我把手里的一朵小白花献给了一位叫郭万吉的烈士,以表示对他的怀念。后来,我们又去参观了解放洛阳的展览馆。
下午,我们又去了龙门海洋馆,刚进到海洋馆,眼花缭乱的海洋生物让我欣喜若狂,在那里我见到了笨拙的大海龟、凶猛的白鲨、懒洋洋的海鳗、美丽的珊瑚。我们还观看了“美人鱼”表演,她们的姿态千娇百媚,端庄娴雅,“美人鱼”在水里来回摇摆。一会儿,我还看了海狮表演,海狮表演了倒立、做算术,还到水里跳起一米多高顶起一个绿色的球,我们都热烈的为海狮鼓掌,它的表演真精彩。
收拾好激动快乐的心情,我们依依不舍的坐上返程大巴车,今天我满载而归。
在墓前祭祀祖先谓之扫墓或扫拜,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的齐人篇也曾提及1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间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诎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隶佣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2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拜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此便将清明与寒食并为一了
而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举行,仪式隆重,祭后设宴招待亲友,深具敦亲睦邻的功能。
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也就逐渐延伸为扫墓。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