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有点反鸡汤。我们喜欢听到很多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但数据表明,白手起家大获成功的概率往往很低,或者说除非你一举突破跳出陷阱,才有可能进入另外的天空。实际上,也是中国人常说的,第一桶金。作者走访了很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发现这些企业家做的事业本质上就缺乏发展空间,不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或者边际成本很高。作者也看到很多迅速发展起来的小企业,但是往往这些小企业也很快遇到瓶颈无法突破,进而很多这类企业家只能处于一种小富即安的状态。即使这样的时候,外部也无法能给予他们诸如贷款融资等配套,这方面属于下一点结论内容。
高考状元历来备受关注,其成才的原因与他的家庭背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20xx年北京省理科状元熊文昂一句“现在的状元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那种”引发众人感慨:寒门再难出贵子。
可是寒门真不出贵子吗?20xx沧州理科状元和20xx年河北王心仪的傲人成绩,以及他们的困难家境分明在说,非也。王心怡更是发表文章《感谢贫穷》来感谢贫穷使它成才。
在我看来,一味认为寒门难出贵子不可取,而大力赞美贫穷也不值得称赞。贫穷就是贫穷,并不是一笔可以让人受用不尽的财富。我们应该感谢的不是贫穷,而是贫穷给予我们的毅力与信念。
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描写了种种自己求学时的艰苦与困难,却没有说要求马生也要像自己一样,忍受贫穷与求学路途的痛苦后才能学有所成,而是要求他借助更好的条件,发奋读书,不沉迷于享乐之中。由此可见。贫穷并非人成才的助推剂,他的确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但是有意志接受贫穷的人,即便没有贫穷,他们也一样能够成功。
因此我们没有成功时,不能够以“我没有贫穷的磨练,所以才没有成功”这一的借口来搪塞。相反,我们应该学习的是那些从贫穷走到成功的.人面对生活中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应该学习接受自己无法决定的环境,并从中拼出自己人生的能力。正如庞众望在日记中的话,“既然苦难选择了你,你可以把背影留给苦难,把笑容交给阳光。”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不如意和不顺心的事,如果我们件件都为之悲伤,为之彷徨,那就永远只能在彷徨中空度一生,碌碌无为。只有奋起拼搏,努力将不如意踩在脚下,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面对命运的枷锁,有人害怕了,屈服了,自甘成为命运的奴隶。有人却如庞众望,王欣怡,甚至贝多芬,与命运奋起反抗。呃住了命运的咽喉,微笑着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英雄。
每个人都不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孩子。人生路上总有许多阻碍,有贫穷或者残疾。这些东西都不值得我们去感谢或者追求。但是当这些东西出现在你的人生中时,迎上去,用你的智慧和勇气将它变成财富!
也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这是陷阱中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你一旦缺乏信息,所做的决定几乎都是错误的,错误的决定后果只可能是灾难性的。例如,因为你接触不到某些人或事,所以无法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因为你没有足够的钱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所以无法获得新知识;因为你不知道化肥的作用和意义,所以你只能承受庄家的灾难;因为你没有足够的医疗常识,所以拒绝疫苗抗生素导致疾病肆虐。等等。总之,任何决策(包括生活事业上的任何决定)都需要足够的正确知识和数据,否则决定可能就是错误的。
近年,一位家境贫寒的姑娘考进了清华大学,她在一篇论文中写到,感谢贫穷,虽然它曾让我没有自信……
当然,我们应该祝贺这位努力的姑娘考进了梦想的学府,但贫穷真的值得感谢吗?不,贫穷就是贫穷,绝不值得感谢。
海伦·凯勒,她因为小时生了一场大病,导致她成为了一个看不见、听不见的小女孩,但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著名的作家,难道她应该感谢上帝夺走了她的视觉、听觉吗?她的成就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得到的。
范仲淹小时候是个贫穷的孩子,他两岁时父亲逝世,母亲改嫁,他没钱读书,就一个人来到一所寺院,一边干活,一边苦读。常常读到夜深,困了就用冷水洗脸。他每天只煮一碗粥,等到粥凝固的时候,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用咸菜来下粥,就这样,日复一日,他终于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右名句,我们能说因为范仲淹贫穷所以才成功的吗?他的成功,是靠他的勤奋造就的。
现在的社会,为什么一个家境贫寒的学生考进清华大学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富家子弟上清华是很平常的事,因为这样的例子还是少数,有多少人因为贫穷接受不到好的教育,因为贫穷四处奔波,贫穷就是贫穷,绝不值得感谢,并不是所有的富家子弟都像电视、小说里那样纨绔、荒谬,他们有更好的条件去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的家庭给他们创造了美好的环境,这是他们的有利方面,我们又为什么要感谢贫穷呢?
贫穷就是贫穷,绝不值得被感谢,我们应该感谢的是那个勤奋,努力的自己!
在朋友推荐下,买了《贫穷的本质》一书阅读,刚打开看时有点失望,这是一本与我浑身不搭界的一本书。书中描述了全世界至少8.65亿贫困人口(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的真实生活及其贫穷本质,为从事慈善和扶贫工作的个人、团体及政府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什么形式的援助最有效?”我既不是穷人,也没有钱去做慈善。但可能正因为没有任何功利的阅读,使我看到一些从来没有想到过的东西,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如果上天有意让我先长见识后发财,一定不会辜负这本好书。
作者是两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阿比吉特·班纳吉(印度)和埃斯特·迪费洛(法国)。他们在2003年共同创建了贫困行动实验室,并一直为该实验室提供指导。该实验室的任务是科学制定扶贫政策,从而减少贫困人口。《贫穷的本质》是两位学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书中大量引用了非洲及南亚的例子。
我理解的主要内容有:
首先,很多学者认为有一个贫穷陷阱,即愈穷际遇愈差,从而陷于恶性循环之中。
其次,从穷人主观而言,常常存在目光短视的问题,这是由于信息不畅、缺少教育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例如他们不明白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清楚给儿童接种疫苗的好处,对疾病防不如治,没有存钱的坚强意志等等。
再次,从客观而言,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的地位。例如,金融业从成本考虑,不太愿意为穷人办理存款业务;从风险考虑,不太愿意提供小额贷款。在公共服务上,穷人由于被边缘化,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例如,他们没有自动扣除功能的医疗、养老的社会保障;当市政府对水进行改造氯化时,没有自来水的穷人不能受益。此外,还有一些国家的政治带给穷人生存压力。例如扶贫资金的监管等。
结合上述主客观因素,我们再来看两个贫穷陷阱的事例:一些穷人为了生存,努力白手起家,但由于他们的知识、技能和信息不足,大部分人做着相同的很小的生意,如开小超市,结果却赚不了。又例如,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很快,迅速改变着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富人的孩子和穷人的孩子似乎形成了两种教育体系。
最后,怎样解决贫困问题,此书探究性地提出:社会团体、政府、金融业的可行性改革,如政府完善社会保险,金融业对小额存贷款制度的改进等等。
阅读此书,我还获得了一些意外的知识信息,例如,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世界有能力让每个人都吃饱饭,绝对的食物匮乏并不存在。这要归功于农业科技的发展以及土豆的推广等。台湾地区在1968年就制定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世界上有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的学者(如本书作者)、企业家(如比尔·盖茨)和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如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发起一项国际运动,旨在拓宽穷人获取储蓄账户的渠道。
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创造出天堂的辉煌;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题记
我是个“幸运”的孩子,自幼便和贫穷成了“好友”。
八岁那年,妈妈得了“类风湿”,而恰在这时,妹妹又降临在我们这个“幸福之家”,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为了给妈治病,爸爸倾家荡产,到处求医问药。但最终,一切努力无济于事,医生们都摇头,无奈地说:“这是不死之癌,唉!”妈妈只好在三伏天,依然穿着厚厚的棉衣。即使这样,浑身依然冷得颤抖,疼得厉害,手根本不能沾水。
爸爸心急如焚,他一面为妈妈看病,一面去打工挣钱。自然而然的,家里的一切家务便全落在了我稚嫩的肩上,我一下子由“小公主”变成了“小奴仆”。
每天早晨,天不亮爸爸就下地了,我也早早起来,先给妹妹沏奶粉,然后烧火做饭。一锅水,我端不动,我就先把锅放在灶头上,再一瓢一瓢地往里舀。点火,我不会,总把自己弄得脸上手上全是火。妈妈常含着泪说:“我女儿受苦了。我这不中用的身子,唉!”
秋收时,爸爸一个人干活,忙的很,中午不回来吃饭,我便做好去田里送。我骑着刚学会的自行车去送饭,连水带菜太重了,我时常摔倒在地,饭菜滚了一地,膝盖磕破了,手也流血了。那时我情不自禁地哭起来,但想想劳累的爸爸,幼小的妹妹,病重的妈妈,我仍咬着牙爬起来,收拾好“剩饭”,推着车子一瘸一拐地向前走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深切体会到了!
因为家境贫困,有时我会自卑,所以我特别注重自己的学业成绩,发誓要做到最好,不让别人看不起,也为家里人争口气。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把书当成自己的“知己”,因此,我的成绩从一年级到现在一直名列前茅。
当老师夸奖我时,同学羡慕我时,我的自卑感一扫而光,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的心里溢满了甜蜜:那种成就感,幸福感,让我忘记了所有的艰辛和苦难!
因为贫穷,我能自立自强;因为贫穷,我能出类拔萃。假设我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我还会像今天这样“阳光”吗?感谢贫穷!
贫穷是什么?我问。
“贫穷就是旧社会。”奶奶说,“吃的是粗粮,穿的是素衣,没有楼房,没有电器,那种日子和现在不好比!”
“贫穷就是你从未尝过的一种滋味。”爸爸说,“它清寒,朴实,艰苦,你尝惯了甜蜜,是怎么也无法深味它的。”
“贫穷就是失学儿童眼中的恐惧。”姐姐说,“他们体会不到上学的快乐,感受不到知识的魅力,是它挡住了他们的求知路。”
贫穷是什么?我问。
“贫穷就是想像河流的干涸。”朋友说,“一旦灵感枯竭。创造力消逝,我便无法看到我的梦境,也无法实现我的快乐。”
“贫穷就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催化剂。”老师说,“穷且益坚,穷则思变,穷则思进。无论处在何种困境,都力求改变,积极进取。学生正需要这种力量来推动,而穷是最好的试剂。”
“贫穷就是只有半桶水。”学者说,“整桶水是满腹经纶,而我仅有半桶。至于那半桶,我是无论如何也注不满的,这正是我一辈子所贫缺的。”
“与贫穷相对的是富有吗?”我又问。
“是的。”一个声音告诉我,,‘若想摆脱贫穷,只有达到富足。若想达到富足,只有攻克贫穷。若想攻克贫穷,只有勇敢正视它……”
“正如一枝铅笔,只有学会灵活运用,才能书写好词佳句;正如一张黑白照片,只有真正体会黑白的枯燥,才能冲出多彩的世界;正如一瓶可乐,只有毫不犹豫地开启它,才能享受气泡带来的刺激感;正如一杯咖啡,只有放入洁净的方糖,才品味不出那份苦涩……”
我想我有些懂了:贫穷是一种生活状态,是一种困难处境,是我们想迫切摆脱的一个缺点,更是一个广义的代号。贫穷也只是贫穷,不试着打破,就无法突破。而要达到理想,只有与其抗争,方可看到希望,贫穷才显得有意义。
这便是我对贫穷的理解。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