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到了种葫芦的时候,那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长得枝繁叶茂,开出了几朵洁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黄澄澄的小葫芦,小巧玲珑的葫芦吸引住了那人,他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叶子上长满了蚜虫,他赶紧拿了一瓶农药喷向长满蚜虫的绿叶,蚜虫没了,那人高兴极了。
没过几天,叶子上又爬了一些蚜虫,他自言自语的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他没有去治那些蚜虫,又过了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邻居见了,对他说:你第一次治了蚜虫,第二次要保持啊!那人听了说:什么?叶子上的蚜虫还要治,我第一次都治了,叶子上的蚜虫早已被我赶跑了,不用治了。邻居听了,叹了口气走了。
不久,葫芦的叶子渐渐变黄了,小葫芦掉落在地上,那人后悔极了。
在小鸟的劝说下,青蛙终于跳出了井口,它跳啊跳,跳到了河边。
河水清澈见底,鲤鱼们在河里跳龙门,多么壮观的情景啊!它继续跳呀跳,跳到田野里,看见树上沉甸甸的水果,看见麦苗儿金黄金黄的就像金灿灿的黄钻石。
而后它跳到了辽阔的草原,看见湛蓝的天空,看到碧蓝的大海,看见小花儿一朵朵竞相开放,每一朵美丽的小花儿就像一位位害羞的小公主。
农场上牛羊们成群结队地在吃草。
它不禁感慨万分:原来这个世界原来这么大,要是当时我相信小鸟,我就可以早点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美丽呀!
青蛙跳出井里,看见天空无边无际,小鸟说:“朋友,要不我带着你去城市里看一看吧!”
青蛙说:“啊!城市里真美丽呀!”
小鸟高高兴兴地说:“我去草原上看看吧!到了草原上,那里有许许多多的山羊、小草,特别美丽。”
小鸟兴高彩烈地说:“我们去花园里玩耍,公园里有五彩缤纷的小花,还是路上行人。”
小鸟欢天喜地地说:“我们一起去树林里玩耍吧!树林里树木长得特别茂盛!”
小鸟眉飞色舞地说:“我去看看田地,田地里有农民伯伯。”
青蛙说:“谢谢你,朋友,让我长了见识,再不是一只井底之蛙了!”
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了,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
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留下许多风俗。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
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中午皆吃“老龙布蛋”。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
其实,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多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个人每天都去给小葫芦浇水、施肥,小葫芦长得可快了。有一天,邻居听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就想去看看。于是他就来到了那个人的家门口,对那个人说:“你种的葫芦好可爱呀!而且一只蚜虫都没有。”那个人笑着说:“我每天给我的小葫芦浇水、施肥,那当然是这样的结果啊!”邻居也笑着说:“你今年的种植方法是对的,上一年的种植方法是错的,你现在知道怎样种葫芦了吧!”那个人回答说:“知道了。”秋天葫芦成熟了,他俩吃着葫芦,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