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学在“点题”时,喜欢玩“心跳”,喜欢玩“无厘头”。“点题”之语,来之无影,觅之无踪,无根无蔓,让人抓不着,挠不着。这样的“点题”之语,无论有多精妙,都只会给人“穿靴戴帽”之感。
那么,“点题”之语应该从何而来呢?应从记叙文所叙之事而来,应缘“事”而生“理”。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个“洞明”“练达”的过程,就是“点题”之语生成的过程。你的“点题”之语只有从对所叙之事的“洞明”“练达”而来,由实及虚,亦实亦虚,它才能“虚实结合”,既得“实(事)”之触感,又得“虚(理)”之高标。
记叙文在“点题”时,“无根无蔓”只会带给读者“贴标签”之嫌,“亦实亦虚”方能带给读者“言近旨远”之妙。
记叙文《烂香蕉的滋味》讲述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母亲每次到学校看望女儿,都要带一大串香蕉为“我”加强营养,最后一次送香蕉正值复习迎考,“我”一头扎进忙乱的考前复习之中,早已把那串母亲送来的香蕉置之脑后.待到结束,整理东西时,突然发现母亲送来的那串香蕉大多已经烂了,在宿舍里,母女俩进行了下面一场精彩对白:
我掰开香蕉,嚼了一口,仍是甜的,再嚼一口,还是甜的,于是我坐下来慢慢地吃完了所有的香蕉。我觉得它和新鲜的'香蕉一样的香甜,甚至比新鲜的更好吃,因为它少了那股进口时的苦涩。我抬起泪眼,问母亲:“妈妈,为什么烂香蕉却这样可口?”母亲轻声说道:“其实,烂了的滋味是一种成熟的滋味。”
女儿遗忘的难道仅仅是几只香蕉?不,那是一颗被遗忘的爱子之心。女儿咀嚼的难道仅仅是香蕉的滋味?不,那是母爱的香甜。成熟的难道仅仅是香蕉?不,那是我在母亲的爱河中一天天地成熟起来,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一颗母亲的心——那颗质朴而又浓烈的爱子之心。上文中,何为“实”?“(吃)香蕉”为实。何为“虚”?“(品)母爱”为“虚”。这“亦实亦虚”的点题最大特点是,既扣得起来,又想得开去,故而意蕴袅袅,余韵绵长。
当你第一封情书没能打动对方的时候,请不要放弃!
没有回应不代表拒绝!
拒绝了也未必代表真话!
总之,多写两封没错哦!
免得错过良缘哦!
题外话:收情书的人你自己也要斟量下自己的重量哦!可能由于你的没反应或拒绝而错失一个很好的选择哦!当然如果你很多人追,而又看不上眼的那就无所谓了!如果看上的那就考虑清楚哦,毕竟人家未必没有其他选择!
好吧,来看看一位连续写了28封情书的恋爱者吧!!!
3月28日,给你写第28封情书,想想还是挺有感觉的。
最近好多人问我,我想你么?我总是回答:还好。我想你吗?我也不知道,我常常在睡觉前和醒来后想你,每天都想,我喜欢每天就这样想你两次,躲在被窝里,暖和和的,想想你说的话,或是伸手刮刮你的鼻子(小熊熊就代替你了,我冲你笑,冷不丁在你脸上啄一下,用脸蹭蹭你的脸。然后很幸福的睡去,或是很满足的起床。
其他时间呢,走在大街上的时候,看到一个gg帮一个mm挡风就想到你,不是羡慕别人,而是可开心可幸福的知道我还有你,我还真的很少羡慕别人呢,是不是心里有了你,你就等于幸福,于是看到别人的幸福,自己也像飞到天上去一样。
也常常在校园里快步走的时候一下子看到太阳落山的样子,西半天红红的,太阳躲在某座高楼的身后,有时候露出半个脸,有时候把云彩染美丽,有时候让一群鸟儿飞起。这时候我也总会一下子慢下脚步,让整个心都跟漂亮的景色揉在一起,想起也许你正在某一个角落,在同样的一瞬间可以看到一样的美丽,又或者以后,我们傻傻的找个时间,找个山坡,傻傻的坐着靠着,等待这个景色的.到来,没有人打扰,多幸福。
又或者有人问起你,我就絮絮叨叨的跟他讲你,给他看你的照片,我总觉得男朋友这个词太呆板,gg这个词太亲密又说不出口,于是总是彪悍的说:我男人怎样怎样。亲爱的,我猜其实你也很喜欢我的彪悍吧~
你说你喜欢我肆无忌惮的笑的样子,我好喜欢这个词呀。希望我们一辈子都不被外事所牵累,肆无忌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就那样无所顾及的开心,我可以的,你可以的,我们可以的。
有些同学在“点题”时,自觉是“高人”,总是嫌作品中的人物太“草根”,激情缺失,心智愚钝,思想苍白,于是路见“草根”一声吼,不该开口也开口:“就此打住,且听我给你指点迷津。”
也有些“聪明”的同学,自觉此举有点太“喧宾夺主”了,于是玩起了“小精神”——让“代言人”开口。何谓“代言人”?就是作者凭空虚拟的一个高人,其作用是在记叙文中及时出场,来替作者发言。其经典造型有二:一是武侠版的仙风道骨的老者,二是文化版的穷经皓首的圣哲。一开口,不是“真谛”,就是“哲理”,让你霎时“灵魂出窍”“肃然起敬”。
殊不知,我们都是生活在大干世界的一介“草根”,虽然身份“卑微”,但对生活、人生、社会的感悟并不“卑下”。在“点题”时,草根开口,虽还有点青涩,但它是只属于记叙文中人物的独特感悟;而高人聒噪,虽高纯而高标,但它已是“我们地球人”的共同感悟。记叙文中“点题”的震撼力,生成于“我的”个性,而绝非“我们的”共性,而且还有着自身独特的“质感”和“况味”。
在记叙文《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中,一位来自大瑶山贫困农村的老父亲是这样教育自己与城市同学比条件的孩子的:“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这句话虽出自“草根”,粗糙而又土气,但它是原生态的,有着“硬汉”的血性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刚性,它比任何“高人”的“真理”更富有生活的质感和人生的况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