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孩子开始学习说话的时候,我经常对爸妈说:"你们要跟孩子讲普通话,不要讲方言,不然他学会说话后很难改变,普通话也会说得很慢很不标准。"事实上,孩子不论学习哪一种语言,都是越早接触越有利于不同语言的掌握。
如果你想让孩子学习外语,最好是越小越好。Dr魏说:"如果小孩子从小学习双语,两种语言在他的大脑里的表征区是网状交织在一起的,像马赛克一样。"但是,如果是成年后再学习外语,大脑的表征区是泾渭分明的。所以不要等孩子掌握了母语之后才开始学外语,而是越早让孩子暴露在双语环境里越好。
这也叫"浸入式学习",就是让孩子浸泡在外语环境里,像学母语一样自然而然地吸收外语。这比长大后用背诵单词、记语法的方法学习外语有效得多。
其次,越早学习外语发音越标准。大脑是有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它们之间会随着环境和经验的改变而产生变化,进而重塑大脑结构,小孩子从小就可以区分语言间的细微发音区别。一旦成年后,长期的单一语言刺激孩子的听觉和语言功能也会变得很单一,不敏感,导致了发音也不准确。
因此,想要孩子掌握外语,能早不能晚,这点我们学校的先进理念就走在时代的潮头,一年级学生就开始学习新概念英语。靠潜移默化的习和润物细无声地学,早早地发展孩子对外语的爱好和信心。
很庆幸自己在王校长的带领下加入了共读群,也很庆幸自己能跟团队坚持读书,这些收获毫无疑问都是来自阅读的力量。在阅读中让自己学到了知识,同时也学到了科学理性的育儿方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用到,真是一举两得。笛卡尔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确实,用心读一本好书会使我们受益匪浅,更加明智,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再来说说作者魏坤琳,人称Dr。魏、“叨叨魏”,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控制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人脑的工作方式。关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的人都知道,他是连续四季的科学判官,经典台词是“科学是我判断的唯一标准”,因此被大众称为“科学男神”。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科学男神怎么会跳转成科学奶爸呢?
据说,这主要缘起于7年前他大女儿的.出生。像我等父母一样,宝宝的到来,让魏教授开始密切关注各种。结果他发现,很多在科学界已被批判多年的概念理论,仍打着“脑科学”的旗号在市面上大行其道,比如“右脑开发”“大脑只开发了10%”等错误观点。还有些商家出于商业目的,对科学理论进行了曲解、篡改或恶意夸大。
作为一个脑科学工作者,魏教授对这种现状很无奈,也很痛心。在他看来,伪科学育儿观点的流行不但让家长白花冤枉钱,更是浪费了孩子的成长时间和机遇。于是,两年前,他跟多位从事儿童脑科学、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家好友们共同发起了早教平台爱贝睿,通过写文章、公开课、开专栏等形式,给家长普及靠谱的科学养育知识,旨在让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的宝宝。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这本书就是这些努力的结晶,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全书不发鸡汤,也没有纯粹基于个人经验的方法,而是立足脑认知科学和儿童心理学,提供可靠的科学。这本书不仅能给家长们带来了最新脑科学研究的理念和工具,还提供具体的育儿方法,扫除了很多伪科学误区,让家长少走弯路,可以算得上是一本干货满满的科学育儿指南。
如今大家都在提倡鼓励性教育,那么如何对孩子赞美才能起到正面的作用呢?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这本书建议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1、表扬努力,而不是表扬聪明。
2、表扬过程,而不是表扬结果。
3、表扬成长,而不是表扬表现。
经过心理学家长期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秉持的观点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你告诉孩子"你真棒""你真聪明"的时候,表面是在鼓励孩子,实际是在潜移默化的帮孩子塑造成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觉得事情做得好是因为自己有天赋,做的不好则是没有天赋,所以面对困难时就选择知难而退。这样表扬孩子的方法不对,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反而可能妨碍他将来的发展。
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我们的校长就常常鼓励我们表扬学生要具体,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在表扬时对学生较吃力的同学经常说:"老师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能行!"对有奇特想法的学生说:"你很有创造力,但是还要继续努力。"对说话声音小的同学说:"你的声音真好听,能再大点声吗?"对于从不发言的同学说:"你今天的表现让我感到骄傲。"今天成长型的表扬方法正跟我们平时学到的具体表扬方法相吻合,所以只要这样表扬孩子才会让孩子对自己建立起自信心,提高学习、思考、积极表达的兴趣。
孩子做得好时,要用成长型的表扬方法,同样在批评孩子的错误时,也要用成长型心智模式来看孩子的.品质。
批评孩子的错误时,《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这本书建议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1、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
2、不要放大错误行为,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3、要告诉他如何改正。
批评孩子的真正目的是要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发泄你的情绪,所以当孩子做错时,老师跟家长一样都应该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这样孩子才能改进,才能成长。如果我们不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只顾自己发泄情绪,这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只会使他越来越讨厌我们的批评。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只讲他这件事错在哪儿,千万不能翻旧账,不要把他一次的错误无限放大。无理由的扩大批评的范围会造成失焦,也给不了孩子具体的指导,而且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抗拒和反感情绪。
所以,孩子犯错不是不可以批评,而是要用正确的方法批评。用成长型的批评,孩子会成长;固定型的批评,既不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也不告诉孩子该怎么办,那不是批评,而是发泄情绪。这样批评出来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没有个性,缺乏自尊和自信。我们老师和家长在这方面也应该注意批评的方式,让孩子明确改正错误的方向,这样对孩子的终身成长才会有益。
(1)多利用零碎时间,用来学习;(2)多接触一些好学生,俗话说:近朱者红,近墨者黑嘛,我应该学习他们的优点;(3)上课认真做好笔记(4)多翻阅好的书籍,可以跟其他同学交换,这样就有看不完的书啦;(5)多参加一些社会组织的活动,多去实践,不断突破自己。
对于小宝宝,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可以从礼貌用语开始,因为语言是行为的窗口。孩子会开口说几个字的时候,你就可以教他说,谢谢,这是父母教会孩子礼貌的第一站。孩子两岁的时候在跟亲人挥手时应该会说你好和再见这些词了。
运动脑。在未来脑计划的运动脑模块,本书将关注孩子的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有氧运动,再讲了孩子非常重要的一项粗大运动——走路,以及父母关心的近视问题,最后聊了手势如何促进孩子大脑发展。
深感时间不够用的中年父母,读到一本高质量的书,才不会觉得浪费生命。学习了几年育儿知识后,明显感觉到各类育儿博主的局限性,即使是最真诚的博主,为了转发量和体验有时也不得不牺牲内容。更不要说碎片化阅读不可能让学科成体系融会贯通了。碎片化阅读只适合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参考了许多学霸的建议后,发现无论学习哪个学科,阅读内容都是需要分级的。
1、最好能直接阅读高质量期刊的论文。
2、其次是经典教材。
3、接下来科学家本人写的科普书籍。
4、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实践者写的真诚的分享也可供实用参考。
5、非专业的深度业余爱好者写的内容
以上内容的含金量有先后次序。(其他既不专业也不爱好,纯靠转发量驱动的内容不计算在内。)
只是对于非学术圈的父母来说,不仅很难找到含金量高的论文、书籍,即便找得到,这些内容几乎都是专业的英语,普通人真的很难读下来,结结巴巴的读下来了也要花很长时间消化理解。最重要的是还要辨别优劣,来者不拒不仅浪费时间,万一学到错误、过时的内容就得不偿失了。
偶然看了魏坤琳博士的得到专栏,随后买了这本书来看,心里忍不住雀跃啊。一是开心,自己总结的路子是正确的,书中的内容印证了看过的论文、教材。而是好多内容似乎以前读过,但不甚理解。经过叨叨魏的解释和实践,不仅帮助理解,还能举一反三了。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值得买的原因是,在大多数人看一手资料困难的前提下,这本书里的理论和原理,都来自被反复验证、最新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换句话说,所有的理论都能在高质量的论文里找到来源。这就足够让信息不畅的非学霸惊喜了。
除此之外,叨叨魏举的各种例子和建议的方法,也都更符合中国国情,更贴近中国父母的养育环境。对于即使阅读了论文却苦于理解和实际操作的我来说,这些案例甚至无需思考,不仅可以直接用还能再激发我创造更适合自己的方法。
认识了爱贝睿觉得很幸运,并不完全是为了孩子。如果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只是出于兴趣爱好,学习真是件有趣的事。前提是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是不是可行、是不是正确。不必在众多被反复演绎的知识中推理辨别真伪,能直接靠近优秀科学家的结论,真的是节省了太多时间。虽然想要学习真正的一手知识,还是绕不开英语能力,但一边练习英语一边学习最靠近源头的知识,听从真正权威的专业人士指导,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