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成规律。
寻找固定的场景去重读,例如睡前或是洗完澡后,也可以安排好重读时间,确定重读频率,例如一周一次或三天一次。
如果不想特意去限定每次重读的时间,规定自己「笔记本用完后」一定要重读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 想要简单回顾时查看读书笔记。想要回忆更多时,查看书中的重点段落。想从头开始看时,重读原书。
最后,培养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开始做的时候一定不要太要求完美,否则反倒会有抵触心态。
找到自己方便的方式,保持轻松的心态,「随意」地记录起来吧!
活页本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笔记。便于分类,节约纸张也便于日后查阅。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是李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粹,全方位地阐述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李老师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与教育情感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富有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读着书,让人不禁为之激动、赞叹、折服!
启示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李老师提出教育者是否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心灵。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应该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作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启示二: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李老师深深打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终如一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爱”是李镇西老师永恒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过年,一起玩雪、拼照相,真正融入学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师爱”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间。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自己过去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爱,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
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爱,也不应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惩罚”。
爱,不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而是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一起欣喜”。
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
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只有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师如何做研究,说到做研究,总觉得是件很抽象的事儿,貌似和我这个只有三年教龄的年轻教师没有太大关系,就像优质课评比一般都有几年以上教龄的限制条件一样,资历尚浅,没有做研究的资格。认为现在应该做的就是熟悉日常的教学常规,把精力放在教法和学生身上。
然而,郑金洲老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让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教师的研究可以是对自身实践所作的持续不断的反思,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受到的启发、获得的经验也可以看做是教师的“研究成果”。书中所说的“做研究”不是专业研究者的研究,不需要研究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这样说来,教学研究是为日常的教育教学服务的,年轻教师恰恰需要做这样的研究,才能使自己尽快成长。
书中介绍了五种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我们对这些形式并不感到陌生,我会把一天中发生的有启发的事情以博文的形式记录在博客中,这不就是书中所说的“教育日志”“教育叙事”吗?看来,做研究是件很具体的事,它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做,“从你清晨跨进校门起到傍晚离开学校,都会有一些值得你回味的事例”,这些“事例”都是我们研究的素材。当然这是最最基本的研究形式,然而刚刚接触教学研究恰恰应该从“教育日志”“教育叙事”这种基本形式入手。
对教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也从书中学到了教学研究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这就是我读此书的一点收获吧!教师做研究并不难,难在坚持,我希望我能坚持下去,在这里记录下我的所思所想。
读书是需要一种环境氛围的。为了让孩子爱上读书,学校在每个教室里贴几句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引发的是学生的理性思考;我也常组织讲故事比赛,读书征文竞赛等活动所激起的是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教室的花架上放几盆别有情致的花卉和盆景,营造一个美的环境,让学生在欣赏时,不觉中舍弃顽皮和浮躁,使内心回归平静与闲适。通过班级环境的渲染和氛围的营造,对同学们而言,潜移默化中使之产生“我要读书”的内在驱动力。
说到做研究,总觉得是件很抽象的事儿,貌似和我这个只有三年教龄的年轻教师没有太大关系,就像优质课评比一般都有几年以上教龄的限制条件一样,资历尚浅,没有做研究的资格。认为现在应该做的就是熟悉日常的教学常规,把精力放在教法和学生身上。然而,郑金洲老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让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教师的研究可以是对自身实践所作的持续不断的反思,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受到的启发、获得的也可以看做是教师的“研究成果”。书中所说的“做研究”不是专业研究者的研究,不需要研究多么高深的教育理论,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这样说来,教学研究是为日常的教育教学服务的,年轻教师恰恰需要做这样的研究,才能使自己尽快成长。
书中介绍了五种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我们对这些形式并不感到陌生,我会把一天中发生的有启发的事情以博文的形式记录在博客中,这不就是书中所说的“教育日志”“教育叙事”吗?看来,做研究是件很具体的事,它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做,“从你清晨跨进校门起到傍晚离开学校,都会有一些值得你回味的事例”,这些“事例”都是我们研究的素材。当然这是最最基本的研究形式,然而刚刚接触教学研究恰恰应该从“教育日志”“教育叙事”这种基本形式入手。
对教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也从书中学到了教学研究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这就是我读此书的一点收获吧!教师做研究并不难,难在坚持,我希望我能坚持下去,在这里记录下我的所思所想。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