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学习,我就会长叹一声:苦啊!
整天八节课程,老师讲的津津有味,我却觉得枯燥无味,真是昏昏欲睡。上课时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头点得如同小鸡啄米,一副恍然大误的样子,其实
吧,还是茫然无知。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时间再长也没有用啊!这是上课。再说下课吧,老师依然要占据高处,唾沫点子四溅,我们已经在心里呼吁了千万遍:下课
吧!可老师直到上课铃再度响起后,才意犹未尽的结束了长篇大论。现在,提到学习我就觉得厌烦,学习,我真恨你呀!
我恨习题。
谈起做习题,我一定满脸惊恐样,作业太多了!
这不,每天我背着那沉重的能压死我的书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奔回家。一头扎进书堆,开始做题。做啊做,做啊做,手都发麻了,这才做完了家庭作业。
本以为可以舒舒服服的睡一觉,谁知,一堆资料又推到了我的面前。“数学老粗心,多做做资料。”“英语需要巩固,把这套精华卷再做一遍。”“奥数......”
唉!接着做吧,我大笔一挥,“胡思乱写”起来。就这样,我做了无数题,学到的是0.0 的知识。习题,我真恨你呀!如果世界上没有这么多的`习题,那才做到
了省时高效哩!
我恨。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考试过后,那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如果考好了,家长老师那是笑脸相迎,好吃好喝堆一桌。如果考不好,那可就有我受的了,妈妈爸爸又得浪费许多口水了,
我还会免费受到一顿暴打。没有考试的话,我的心理负担一定会大大减少。我恨考试!!
好了,诉说之后,我心里痛快多了。无论如何,以后还是免不了这习题那习题,这考试那考试。唉!这样的学习真的能学到知识吗?
书是历史的记载,记载着一个时代的世故人情,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诉说着人们的控诉与心声。读过老舍先生的很多作品,初次拿到《我这一辈子》这本小说,有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我,让我能够在品读中渐渐靠近他们的世界,理解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凉。
《我这一辈子》反映了在社会变革与战乱横行的年代普通百姓的人生悲剧命运。书中主人公聪明,勤奋,善良,但这一切的品质却没有用,并不能让他摆脱困境,逃出悲剧的命运,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成梦幻般化成了泡影。他单纯善良,对于妻子与师哥的暧昧,没有产生丝毫的怀疑,有时觉得妻子有点“野”,但却不进行干涉。他的“善良”没有换取妻子的爱,给了她与别人私奔的机会。对于不如自己的师哥,他困惑,迷茫,始终被包围在雾霭一样的困惑之中。
当他做了巡警后,我们看到的是官场的腐败,军队的涣散,一片骄奢好逸的生活。在混乱的世界中,人格,尊严丧尽,甚至发生兵乱是,当兵的强盗抢东西,抢劫的百姓比当兵的还多。老舍先生没有对他们批判,命都没有了,还讲什么尊严与道德,不由让人心中生出悲哀。
文中写道“我”要强,自信,在“我”心目中,自己一直是聪明的,“我”记得好几段《聊斋》到如今还能说得很齐全动听,不但听的人都夸奖我的记性好,连我自己也觉得应该高兴,这样的一个聪明人,却一生坎坷,多灾多难。“我”的字写的不坏,自信可以做个很好的“笔帖下”,连字不如我好,连整句话都说不出来的人都可以做高官,我为什么不能呢?我怀揣这样的梦想,却在十五岁是被家里送去作学徒,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整个故事表现了“我”的沉痛,委屈与义愤,却只能用笑来表达,当笑与泪碰在一起的时候,却分不清哪里是笑,哪里是泪,但是还是得笑,笑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笑着让世界换个样儿。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我”已经心死了,才会如行尸走肉般的存留在这样污浊的世界。
想想当今的社会,有多少人因为社会的不公平造就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品尝着世间的冷暖。用自己的悲惨命运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演绎着他们的悲欢岁月。人生苦短,也只仅仅数载,每个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用智慧与激情去逾越道道坎坷,用坚实的手掌托起自己的命运。回首往事时,看着自己曾经留下的奋斗足迹,也许会欣慰的一笑,能说自己的一辈子是有意义的,虽留有遗憾,却更能衬托出它的美丽。
前不久读了老舍的力作《我这一辈子》,读后颇有感触。
书中描写了一个旧时代的小人物,他平凡而普通,但他也要强,对生活他也是充满信心,可是生活却一次次的和他开着玩笑,心爱的妻子被朋友拐走,为了孩子,为了生活,他学习手艺,可是就这样他的生活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时代的变迁,他的手艺没有用武之地,无奈之下,只能做起巡警,困苦的生活一直眷顾着他,就是这样,他依然能笑对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
看后,我的心情很沉重,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为什么始终不能摆脱自身的困境?生活为什么总是开他们的玩笑?他们的每一次的努力与付出,为什么最终终成泡影?总也走不出悲剧的命运啊?我想,老舍是通过小说中主人公的思想变化带着我们去审视这个社会,告诉我们旧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生活要想变得正义与光明,除非变了天。
忆入往夕,看今朝,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啊,人们丰衣足食,和这个旧巡警比起来,我们的日子简直是飘在云里一样,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呢?
每天定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我这一辈子》,觉得每天两集的播出进度太不解渴。
与老舍先生的“京式幽默”神交了几十年,这回又一次品味了他老人家让人“含着泪花苦涩的笑”那种独特的滋味儿。
《我这一辈子》没有强加于人的概念,也不是那种几近于素材化粗陋之作。古话说:说书唱戏劝人的方。我想,这“劝人的方”大概就是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教化功能了吧。福海的厚道、死性,刘方子的阴险、钻营,赵二的庸俗、痞气,他们的处世为人决定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福海一辈子善良为人,尽管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在赵二感召之下小小不严地学了点“汤事儿”的把戏,可该“汤”的大事却始终被巨大的“良心”所弹压,没有信心去“汤”。
而刘方子从小就是一个闹事放刁之徒,与福海正相反的是,他始终信奉“有奶就是娘”,谁有势力他“傍”谁,比他势力小的人惹了他,他一准往死里“灭”,那点聪明劲儿全用在逢迎巴结、投机钻营上了。可奇怪的是,我们在观剧时,并没有把福海作为道德楷模,也没有把刘方子视为十恶不赧,反而认为只有这两种人都存在才算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有了他们之间的矛盾,生活才能称其为生活。
主题与情节,情节与人物,内容与形式,在《我这一辈子》里,恰似一块巧手厨师和出的面,光滑、滋润,分不清哪些是面粉,哪些是水。我们感受不到被教化,可我们却在津津有味的观剧中品味着生活的真谛;我们总是试图为剧中人设计下一步生活道路或命运走向,却发现剧情的进展却总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永远高我们一筹。
今天,看完了老舍先生的《我这一辈子》。特别佩服这些大家们,就是不一样。薄薄的一本书,里面不过十几个小故事,却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暗娼,巡警,农场管理人,镖局,留洋博士,泼妇,虚假善人,开医院的骗子,到社会底层的人,性格截然不同的哥俩,穷学生,争强好胜的人,简直就是一个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巡警,我们可能都会以为是一个肥差,一看才发现这是一个受气包的差事。看到事情得管,又不能得罪人,还得完成任务,又没人给你撑腰。夹板气得受不说,还得人模狗样的装,装管事的,其实是孙子。
作家往往都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老舍先生的作品包罗万象,他的知识面太宽了,经历太丰富了。
老舍先生的语言非常有特点,用普通的话来描写,看起来却特别有滋味。三言两语,就将事情交代清楚,一点也不啰嗦。凡是重复说的地方或者是细说的事情,一般都是有伏笔的,后面会有进展的交代。
老舍先生的故事,你不一定能看了开头就猜到结局。这样的故事才能吸引人,让你大开眼界。
所以,读书要读经典,看书要看大家的作品,这样才不会浪费时间。
今年看了不少大家的作品,有丰子恺先生的,梁实秋先生的,汪曾祺先生的,蒋勋先生的,太值得了。这些人的作品都不卖弄文字,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写普通人的生活,说老百姓的事。
事情倒也不复杂,上午第三节课是劳动课,我早早把制作的东西做好了,便津津有味地读起一本小人书。“哎呀!我的手上突然一阵刺痛。猛抬头,原来是同桌夏德阳正用劳动制作材料里的一枚大头针戳我。我气急败坏,一把抢过大头针,“看你那德性,这次就算饶过你,不过这大头针就归我了。”我扬扬手里的大头针怒气冲冲地对他说。
“老夏”一脸无奈,但随即伸过手来一抢。“可惜呀”,我边说边躲闪开,“嗨,男孩的手终究是没有女孩灵活。”夏德阳没说什么,看似失望,又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我可管不了这些,低下头继续品味起我的小人书来。
“叮铃铃——”,放午学了。夏德阳马上离开了教室,我把大头针放进笔套,也离开了教室。吃完饭,我走进教室,看到桌上的笔还好好的',便做起了作业。做着做着,我不知怎的就睡着了。猛然间,小臂上又觉得了一种熟悉的痛疼。我一个激灵,“大头针,大头针”,我尖叫着坐起来,同学们都用异样的眼神盯着我。我一低头,迅速拧开笔套,大头针果然不见踪影。再看看夏德阳“老人家”,头埋得老低,眼里却闪动着激动的神色。我再次大叫:“老山羊,我恨你——”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