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因为看过《素媛》《熔炉》的原因,感觉这部电影没有那么的震撼人心,故事的背后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俩个主人公有了新的生活,最后奔跑的男孩前面是大道,旁边是绿油油的大树,跑向了美好的人生。据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但是其中也加入一些浪漫色彩反而有点失真。看豆瓣评论,很多人提到了杨永信(提倡点击疗法第一人,可能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也在发生这这么一些事情吧。而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像校长的家长,口口声声的说是在为了孩子好,麻痹了一些东西。
亲爱的朋友,你学习中的烦恼是什么?老师的题海战术,学习方法,还是考试成绩?至于我,最烦恼的是考试。
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习的命根。过去我只要考试,就心跳加速、直冒虚汗。生怕自己考得不好。
这不,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
语文97.5分,从表面上看考得还不错。可仔细一看,都是不该错的题错了,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别人都能定对的,自己为什么就会错呢?我失望极了,
瞧!数学老师来了。应该是公布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吧!唉,算了,能考多少考多少吧!我干脆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当老师念到:涂雨璇93分的时候,我伤心极了。看到班上有两位同学得100分的,我与他们相差整整七分哪!是多少名啊?班上重分的人多么多呀!
期中考试卷发下来后,有的同学高谈阔论,有的同学兴高采烈,有的同学却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唉!真是有人欢乐有人愁啊!考得不好就不好吧!下次再努力。
在如今社会中,有些人说,一切向“钱”看;在学校里,一些学习则向“分”看。我也不例外啊!为了考高分,我们真的好累啊呀!
这时,眼泪直在我眼中打。哭了许久,我脑中只有那个不停回旋的93分。
走在回家的`路上,一直在想:难道我付出了那么多的辛勤劳动,付出了那么多汗水,换来的却是失败吗?一颗颗晶莹的泪珠从眼眶中滴了下来,我似乎万念俱灰。一阵风吹来,路旁的小树摆动着身子,在我看来,像是在指责我:你可真没用,连95分都拿不到,不如不考。仿佛我又看到了老师对我遗憾,我感觉到无地自容。可是,我又对自己说:不要紧,失败乃成功之母。在过去的几年中,经过多少次挫折,多少次考得不好的分数,加油!只有从失败中爬起来,才能获得成功!
是啊!不自卑,不放弃,才是成功的起点。只有不自卑才能进步。我只有满怀信心地朝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奋斗目标前进。否则妄自匪薄,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只能灰心丧气,怨天尤人,结果一世无成。
我只有对自己有信心,才能将学习成绩提上去。寻求适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创造性的学习。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是不能从失败中爬起来,再向前。
这是一部2016年拍摄的丹麦电影,之所以在很久没写影评之后,想要就这部电影表达一点想法,是因为我觉得这电影不好,而同时很多人觉得它很好,也就是说我对这部电影和很多人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所以才有了表达的愿望。当然,对同一件事物的不同观点来自不同的角度,也应该是生活之常态,而这部在我看来非典型的北欧电影,引发我去表达一些基本的价值判断。
电影的情节非常简单,失去亲人的两兄弟在寄宿学校遭遇到暴力与欺凌,一系列的抗争之后,正义最终得到伸张。我不喜欢这样的电影,首先作为电影,我只消看五分钟开头,就可以知道两个小时的情节发展与最后的结局,其间每个角色在他第一次出现的一张脸上就把整个角色的轨迹演进完全显露,这样的电影在我看来,实在是太过无聊了。
这是无聊的部分,不过其实现实中的无聊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往往很多无聊是必须要予以泰然处之的。引起我第一层不喜欢的,是电影传达的简单价值判断,这就需要阐明一些我的立场。我觉得复杂是任何判断的基础,人性、生活,甚至细微到现实的某个断面,都是不能做出断言式判断的,是非善恶之类仅是在一定时空环境下对某一不断变化事物的短暂评判。任何简单的判断都是值得怀疑的,就如同电影所传达的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如果每个人都被确定的分配给好人与坏人的位置,那么就不会有人想当坏人,坏人就完全失去了被理解的可能,而没有沟通与理解,正是所有暴力得以孕育的土壤。
第二层不喜欢,恰恰是这样一部电影,会有很多人喜欢。另一部与此类似的.韩国电影《熔炉》,高居豆瓣电影Top250第20位,人们对弱者的遭遇表达放大且不负责任的同情,希望看到正义的伸张,或者也可以称作复仇的即时生效。类似情感的泛滥与无可厚非,正是这个时代的重疾之一。煽情无处不在,而往往缺乏理智基础支撑的感情只能沦为维持时间很短的生物电波效应,追求速度是很多人的愿望,这速度涵盖了生活的很多方面,有身体的速度,也有情感的速度。如此短暂又高频的情感刺激,造成的结果可能就是让本应深沉细腻的情感体验逐渐麻木。
第三层不喜欢,涉及如何看待生命中的苦难。电影中的苦难具有明确的指向,也有明确又单一的摆脱之道。似乎离开寄宿学校,兄弟二人的苦难就会终结,这是如此幼稚。生命并没有人们所赋予的太多意义,而苦难更是几乎会伴随整个生命历程的,在巨大的空洞面前,个人生命的渺小与脆弱才是真相。也许我这样的看法是偏执与悲观的,但如果一个人喜欢的文学作品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人性的枷锁》,是《玻璃球游戏》,是《日瓦戈医生》,那么他可能就会和我有差不多的想法。
挺久时间没有写影评,并不是没有在坚持看电影,(刚刚看的电影《狗镇》,这样的电影才可称典型的北欧电影吧)只是很多时候由电影引出的情感与思绪会被自己渐渐归类,只有某一类东西积累到足够充盈的时候,才会有想表达的愿望。随着观影数量的增加,电影所能带来感触的频率自然下降。但一如生活本身,在平静中度过的那些日子,才是点滴铸成自我的时光。
父爱是最腼腆的,父爱是最孤独的,父爱是最冰冷的,但有一种独特的温暖,它叫父爱。
上天还真是恨下心来,让刚刚还湛蓝的天空,一会就乌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放学了,因为没带雨伞,我只好呆呆的站在校门口等着父亲来接我。见同学微笑着和我道别,我又觉得那笑容又是那么刺眼。父亲怎么还没来,都那么久了,他是想让我一天都待在学校吗!
终于,父亲来了,踏着大步子,把我挽进了宽大的雨衣里。咦,这雨衣怎么这么破旧,外表还有几个补丁,拉链也坏了,背后那也有一条大大的裂缝。父亲怎么不拿我的新雨衣,要是被同学看到定是要被笑话一顿的。想到这,我挣脱出父亲的怀抱,把刚刚堵着的气一并撒到父亲身上。“喂!你干嘛不拿新雨衣出来,我才不用这破雨衣呢!”我站在一旁,即使变成“落汤鸡”也不愿穿上这雨衣。
父亲低着头,像个翻了错的.小孩子一样,“都怪我,一时赶时间就找不到新雨衣了,我这就回家去取。”父亲把旧雨衣披在我身上,丝毫不畏惧地在风雨中穿梭。
我独自一个披着雨衣,在角落边等待父亲。我有些后悔了,我想,自己刚刚不应该这样对待父亲。父母生我养我,他们没有欠我,我也不应该对他们发脾气。雨越下越大了,树枝都被雨水洗刷的垂了下来。路也被白茫茫的雾遮掩住了,温度也渐渐降低,
我被冷的瑟瑟发抖。可我并没有担心自己,开始为父亲着急起来,他这样在风雨中奔跑,定会淋湿的,接下来就是感冒了,他看得清路吗?会不会摔跤呢?
我在风雨中为父亲祈祷,父亲提着一个塑料袋,在白茫茫的风雨中露出了身影。他将雨衣从塑料袋中拿出来,还一边对我开着玩笑,“你看看,你这大小姐脾气,我都不敢去碰你的雨衣了!”父亲把雨衣取了出来,却被我制止了,“我们披着这旧雨衣就可以了,省得回家后又要多洗一件雨衣呢!”我把旧雨衣一齐披在父亲身上,我依偎在父亲的怀抱中,感觉是那么温暖,那么美好。 最后,一对披着雨衣的父女消失在风雨中。
——题记
惊喜是什么?什么是惊喜?
惊喜啊,就是先让你为之惊讶,然后又为之惊喜。
记得有一次吃西瓜,西瓜的籽随意吐在一个地方,好像掉进了一块裂开了一道狭窄的缝隙的砖头里,偏巧就掉进了那道狭窄的缝隙里。西瓜籽就勉强的塞在那小小的容身之所,心想:在里面就在里面吧,不用清理了反倒更好。于是那颗小小的西瓜籽就随着那块砖头遗忘在了角落。
几天之后,我无意中发现:那块被遗忘的砖头居然萌发出了一颗幼小的嫩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思来想去才暮地回想起那颗渺小渐被遗忘了的西瓜籽!想到这里我不禁为之震撼了!这多么奇妙啊!这无疑是一个大大的惊喜啊!一颗种子,在没有养料没有阳光没有雨水的情况下,在那潮湿拥挤黑暗的砖头里呆了几天居然顽强的萌发出一株小小的柔嫩的绿芽!不!它并不渺小!它多么伟大!它的生命是多么顽强!它用行动证明它的存在!它告诉我们不该忽视它!当它努力生长破砖而出的'时候,看着砖外的世界的时候,它就赢了!赢得多么漂亮,那孱弱的身躯蕴含着巨大无比的刚强。给了我一个多么大的惊喜!
因此我给这株可爱的嫩芽命名“惊喜”,是的,惊喜!
可不久之后它便枯萎了,不再生长,可是我仍记得,记得它给我带来的惊讶带来的欣喜,惊喜。
那是一只美丽的蝴蝶,一个顽皮的孩子正在蹑手蹑脚的走进她,正在辛勤采蜜的她却丝毫没有察觉,那个孩子手疾眼快的伸手捏住她美丽的翅膀,她慌了,却不知如何是好,拼命的挣扎。或许,她上一秒还在想着采完蜜去干什么,是在花丛里优雅地跳上一支舞,还是在蓝天下自由地翱翔,不知。
在那个孩子把她放在地面上还她自由时,她已遍体鳞伤,一动不动,像是死了,我蹲在那里静静地凝望着她,确认是死了,突然,她扑棱着翅膀,想要飞起来,吓了我一跳,不免后退几步,看着她。可是她也只是挥舞了几下那曾经让她引以为豪的漂亮的翅膀,却再也飞不起来,躺在地上纹丝不动,走进却发现她的脚有轻微的颤动。
这使我多么惊喜!她顽强的生命力!那在临死之际仍想翱翔天空的渴望多么强大,就像陈欧的广告词就像魏晨的歌词:即使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
她给的震撼不小,给的惊讶不小,给的惊喜不小,给的欣喜不小,她,是惊喜的化身。
惊喜,惊喜,惊喜!
人生,总有那么一次惊喜!
我想说问题不仅仅出在校长和老师身上,家长的责任更大。
一开始以为是个孤儿院,可是当发现这些孩子都是被家长送来的,顿时觉得校长和老师所作的恶也不过如此。试想一下让你去管理这样一群叛逆期的少年,你会怎么做?反正不是自己的孩子,家长又什么都不管,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你会跟他们讲道理?
所以我觉得电影不仅仅表现了老师们的恶,黑的更深刻的是不负责任的家长们,是他们给了这些恶魔生存作恶的空间。有人生,无人养,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这些孩子的家长受得什么样的教育?如果孩子们没有被解救(现实中没被解救的肯定占多数),那以后他们又会怎么对自己的孩子?想想俩兄弟刚到学校的时候,别的孩子怎么对他们的。老师们对孩子作的恶只会激发他们内心的恶,本来不坏的人也会变坏。
回头看看中国,年轻人都拼命往大城市挤,那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的遭遇又会是怎样的呢?而且中国的教授之流,比之片中校长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