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二百多页的时候,一口气看到最后,有点心累,有点奔溃,有点不知所措,甚至还有点恶心。
凶手是惠美和惠子,尽管凶手结局没有交代,案件中的谜团一步步揭开,也够让人释怀的了。其实,在看这本书之前,无意中看到评论里有说凶手是谁,所以在看的的过程中,一直沉迷于作案动机和手法,甚至自己也苦苦寻找密室***人的各种方法,但结局总是那么的出乎意外。
我感慨,作者描述凶手的***人动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对于一个把死都看的无所谓的叛逆期青少年,***人有何畏?只不过是求一个内心的安稳。就好比一个人身上的缺点,拿放大镜去看自然是越放越大。惠美放大了自己的缺点,放大了别人眼中的她,造成自己内心的`扭曲,造成两个老师的死,从而去寻得一个心安理得。
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展现整个故事,各种伏笔,各种猜测,铺垫也很多,觉得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作用,不可小觑。让人崩溃的三个转折点,第一是知道凶手作案手法,第二是了解凶手的作案动机,第三就是“我”的妻子也要***我,虽然是最后一章,看的也是热火朝天,引人深思。
读东野圭吾的作品可能起步有些高了,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是嫌疑人X的献身,这是第三本。
学校的题材确实吸引人,东野的成名作总体上讲还是不错的,在侦办此案的过程中,我们跟着主人公和大谷警官研判分析了所有人,学生,老师,校长,妻子,学生的朋友,似乎每个人都嫌疑,但是每个人又都差那么点意思。整个分析的过程很精彩,也因此显得最后的破案,感觉并不是豁然开朗,却是有一些突兀。
比较可怜男主人公,本就是一个平常容易受点欺负的老好人,却被生活逼成了一个侦探员......最后还被绿了。
主人公的妻子应该是很纠结的,平日里总听主人公说学校有人要***他,本想着借刀***人坐收渔翁之利。等了又等发现学校的***手不行,总***错人,还是自己来吧。
最后讲一下东野老师对警察人物的描写真的很细,作为一个从警四年多的小警员,每当读到大谷警官就会联想到带自己出警办案的老侦查员,读到跟班的白石警官的时候,就会想到同为小白的自己[憨笑]希望有机会可以跟你们一起办个专案。
本月利用十几天的时间读了东野圭吾的《放学后》这本书。我的感觉是:这是一部经典的推理小说。
读罢小说,深深佩服东野圭吾的故事设计能力,从有人多次要***主人公开始,故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谋***案扑簌迷离,引人入胜。作者不愧是学理科的,也和故事主人公一样理性十足。我对故事主人公有一个印象,他很像个机器人,他的机器性格造就了他的人生悲剧。在家因为太理性了,精于算计而剥夺了爱人生育的机会,最终引来***身之祸;在学校也是因为像机器人一样没有人情味而被学生利用,成为连环***人案中的一枚被人设计的棋子。
书的结尾:“一直以来有人要我的命,其实只是被利用而已——今天我才明白这一点,却是以这种方式,并且是被自己的妻子追***,多么讽刺!”他最终被刺倒在马路上,还在想着怎样开脱他爱人的罪责,“但我不能死,死在这里也留不下什么,只会让裕美子成为***人犯”。主人公多么富有理性,什么都算到了,就是没有算到被爱人追***,实在是一个笑话。
这个学期我上学必经的庆丰路要扩建改造了,我每天乘坐的4路公交车也改道了。没办法,我只能步行回家。于是,放学以后有了很多和同学边走边聊的时间。,当然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最搞笑的一次是我们差一点儿迷路了。
因为要绕道走,大家都觉着走得挺累的,尤其还得背着沉重的书包。有一天,我突发奇想:那边不是有个“环北新村”吗?我们可以从小区里穿过去呀。小区总有个后门什么的吧。我把想法一说,大家都觉得好。于是我们一行欢欢喜喜地跑进了小区。那显然是个陈旧的小区,没有门卫,我们可以自由地进入,当然小区里也没有保安什么的。我们正高兴地说笑呢,吴秋泽发现问题了:“我们该从哪里出去呀?”是啊,小区里都是一幢幢的楼和一条条的.路,根本没有指示牌。我们都没主意了。正发愁,有个奶奶接了小孙女回来,我们像看到了救星,立马跑过去问。奶奶很热情地指点着:“往那条路走,再向北走,过两幢楼再往东……”我们听得一头雾水,但也只好说谢谢!尝试着按着奶奶说的走过去,不一会儿,大家有分岐了,一个人说得走这条路,另一个人又说得走那条路,我是个没有方向感的人,所以只能听他们的。东走西走,转得头都晕了,我们还是没找到那个出口。
渐渐地,太阳好像也准备回家了,我们都有点心急了。突然,有辆车开过来了,我们都飞奔进去。听我们说明后,那个叔叔爽快地说:“跟着我的车走吧,我知道,我也是抄近路的!”我们欢呼起来,总算有救了!我们几个人跟着车子一路小跑终于出了小区。我们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大家相视而笑,想着今天浪费了太多的时间都跑着回家了。
现在,庆丰路的北段已经基本峻工了,我们又可以从庆丰路上通行了。这件事也已经过去有一段时间了,可每次从那个小区旁经过,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次“迷路”的经历,然后都会大声笑着走过……
东野圭吾的《放学后》阅读完了,这是一篇十分细腻的文章,文字中间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一般侦探小说的冷静风格迥然不同,这也是东野小说的特点:除了推理与侦破之外,他的文章中总是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放学后》开篇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讲述校园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尔遭受不知名的偷袭之外,没有出现其他的案件痕迹,这常常令渴望尽早进入推理过程的读者有些不耐烦,然而,读完全书之后你会发现,东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章里,书中各个人物依次出现,并且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学生与老师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现代学生的两性观念、老师心中阴暗的一面、每个人的个性等等,都进行了完整的展现,也为阐述凶手的动机埋下了伏笔,当作者在结尾处情节突然急转弯时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劳应该记在第一章的铺垫之上。
案件发生后,东野通过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进行推理,同时也一步一步地误导这读者。由于我自己习惯于边看书边自己进行推理,所以,对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选,我并没有落入圈套。然而,东野除了如此明显地误导读者之外,还在更深层次对我进行了误导,应当认为,这种误导是有意的,这从几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1、每当主人公听说刑警获得新的线索时,总是迫不及待地进行追查,并且表现得非常紧张,这让我感到十分可疑;
2、主人公几次遭遇袭击、他与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换了化妆的内容,这些都没有第三人可以证明,完全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说辞,真实性令人怀疑;
3、刑警怀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据主人公的推断来锁定的,这让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纵案件的侦破进程;
4、每次刑警对证人进行侦讯过后,主人公都会主动询问侦讯内容,在他与惠子的对话中,对话内容都是围绕问题和答案进行,听起来很像是两名和作者之间的对话。除此之外,根据案情来看,主人公如果与惠子合作***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时间。
至于动机,东野也通过其妻子的反常表现给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凶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动机就是,主人公怀疑自己的妻子与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是两名死者呢?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锁抽屉的细节:主人公因为遭遇袭击,一直有给抽屉上锁的习惯,然而,当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后,主人公的警惕性放松了,认为完全没必要给抽屉上锁;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紧张起来,还是决定继续给抽屉上锁——这当然可以理解为主人公对袭击的恐惧,但是由于我已经被误导,所以我想当然地认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给抽屉上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需要谋害的对象已经被***害了,因此心理上松弛了下来。
而第二次上锁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必须提到在给抽屉重新上锁之前的一个细节:刑警大谷曾经用一块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对这块白色手帕产生了特殊的感觉,紧接着这个情节之后,就是主人公重新给抽屉上锁……根据以上推断,我得出了所谓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为妻子红杏出墙,并且在校园内遭遇袭击,从而怀疑第一名死者与其妻子有染,遂与一直对自己有好感的惠子进行合作,进行了第一次谋***,并且放松了警惕,连抽屉也不再上锁;第一次谋***之后,他发现妻子的神态没有改变,说明与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于是进行了第二次谋***——这次谋***惠子也应当参与,这从第二次谋***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测到几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谋***之后,主人公偶然发现大谷刑警用来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于是明白与妻子有染的其实是大谷,自己的敌人并未消除,于是他再度紧张起来,重新将抽屉上所。
在整个侦破过程中,为了误导侦查方向,主人公总是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于关于密室的问题,既然主人公是与惠子同时发现的密室谋***,并且他们又是同谋,那么完全可以认为,所谓的密室一开始就不存在,雅美关于更换锁头的推断,只不过是为了提供不在场证明的一个障眼法。
由于做出了那样的结论,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等待着大谷刑警被谋***——意外的是,这种情形并没有出现。当高阳原子证明了密室更换锁头一事的确是障眼法,并且将此事告诉了主人公时,我为她感到非常担心——因为她的目击更加证实了我的推断,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凶手”的主人公一定会将她***害以灭口——然而,意外又发生了,主人公虽然隐瞒了她的口供,却并没有***害她。这让我感到迷惑不解。
而真相也很快浮出了水面,当主人公在射箭场发现了那支箭的事情时,他头脑里轰然一响,我的头脑里轰然一响,至此,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作案的人中的确包括惠子,但是与惠子合作并不是主人公,而是另一名学生——这从他们在案发当时的表现可以看出来。案件就这样被侦破了。
不能不佩服东野圭吾,他在最后才揭示真相,但是却毫不显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动机也令人感叹,日本学生那种特殊的心态展露无遗,让人在叹息的同时也差生深思。
而关于其妻子的伏笔,也在最后得到了解释:主人公遭遇的袭击并非谎言,这一切都是其妻子与第三者之间的合谋,而主人公在最后终于遭遇了终极伏击,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个惊心动魄的感叹号。
《放学后》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现场证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环节,用来构筑密室的木棒实际上只是伪装,真正构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现场证明这个环节,关于锁头交换的说法非常有说服力,并且这种说法并不是凶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过辗转再辗转,几乎让人毫不怀疑地揭示出来,这点很令人欣赏。
总的来说,《放学后》是一部逻辑严密、文笔细腻的小说,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值得细心品味。
一口气读完全书,心里直惊叹,东野圭吾真是个天才,无论《嫌疑人X的献身》还是《假面山庄》,亦或是《放学后》,每本书一个故事,每个故事一连串案件,每一连串案件都描绘得精彩绝伦甚至天衣无缝。
东野圭吾的小说精彩之处莫过于一开始一头雾水,一直在讲一些看似与主题并不相关的细节,即使看到三分之二处依旧一头雾水。这样那样的细节的强调,让读者心中都忍不住去推理出这样那样的结果,然而真相往往出人意料。越是不起眼的人隐藏的越深,越是被视为不重要的细节恰恰是案情进展的关键。读完全书总感觉东野圭吾就在远处看着各位读者,任你如何揣测,都在我掌握之中,真是佩服。
以前曾一度觉得此类小说不过是把一个小故事放大了来讲,吸引眼球,让读者享受推理被推理的刺激,并无深度可言。不过回过头细细想来,小说当中融入了太多作者对待世界的态度,对人性或善或恶的刻画,如此反观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心理,倒感觉字字珠玑,写的很是深刻。
《放学后》有很多篇幅都写到女子中学的男老师对女学生们的邪恶之思,不雅之举,尤其是主人公“我”有家有室却和两位女同学搞暧昧,虽未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字里行间却无不透露出“我”的贪得无厌,虽知不可能,却还总是抱有幻想。这大概是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最好刻画。另一方面,老师“我”对于当教师的态度自始至终都仅仅是赚钱的工具而已,无所谓什么高大上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心理在主人公“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实中虽不像这般极致,但也确实应不乏少数。
再就是对于女子中学高中生这个年纪的学生心理的把握和刻画,也真是相当精彩,这个阶段的学生“若以为她们是大人,却会意外地发现她们根本就是孩子;若以为她们是孩子,她们又会惹出不亚于大人的麻烦。”真乃相当精辟的总结。高原阳子被老师拒绝后渐渐梳理了自己的学霸闺蜜,和小混混一起骑摩托车飙车变成问题学生,惠子惠美为保护这个年纪最想保护的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而构筑起的一系列***人案件。
最终的结尾仿佛有些仓促,却令人产生无线遐想,仿佛还没到结局,却又像已是最好的结局。关于社会的态度,关于人性的善恶,关于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关于人活着的意义的思考,这大概就是此书的伟大之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