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于漪的《岁月如歌》,我最大的感触是学无止境,教育应当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而教师的成长首先需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书中,于漪老师的一些观点让我有切身的体会。
她说:“我总觉得别人分析教材写的资料,是别人潜心研究所得,对我来说,总隔了一层,只有经过自己独立钻研,所得体会才是真切的。犹如不知名的小花,虽不名贵,但植根于土壤,有活泼的生命力。拿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学习,就不会沉迷于空洞的概念、大话、套话,学生就能真正受益。”
于漪老师主张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要独立思考,对于语文的每一篇文章,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的解读,都要亲力亲为,毫不含糊。此外,于漪老师在《岁月如歌》的“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一章中还提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一定要非常明确,只有把文道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进行教学,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才能使学生在弄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受到启发与感染。”
南方的冬天,总在温和间透着些许无奈与忧伤。
我缩了缩脖子,把脸埋进厚厚的围巾里——似乎这样就可以不再畏惧一切。
望着光秃秃的梧桐树,我不由得想起外公和他的旱烟杆。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外公喜欢带着我在田野间游玩。他把我抱起来,高高地举在半空中,让我骑在他的肩上。我发出的“咯咯咯”笑声,就是给外公最好的奖赏。外公总会爽朗地大笑起来,用手拉着我的两条腿,大喊一声:“妮妮,坐好啦!”我嚷着叫外公快跑。外公一跑,他腰间的旱烟袋就合着节拍摇摆起来。那时的我,就像是童话世界里的小公主。
中午,我喜欢搬张小凳,跑去邻居家蹭动画片看。那时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变成《哆啦A梦》中的大雄——那个天天考零分,却拥有一个无所不能的机器猫的大雄。有了机器猫,我和外公就可以去城里过更好的生活。我还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扮演那些令我好生羡慕的角色……
梦幻般的童话岁月如花盛开,外公却像梧桐树的落叶一样,回归大地,只留下了他的旱烟杆。
“小姑娘,让一下喽。”一个环卫老爷爷将我拉回了现实。
“哦,对不起啊。”我回过神来,连忙退了一大步。
“没事,我孙女也和你这么大了,要是她有你这么懂礼貌就好啦……”老爷爷一边扫落叶,一边念叨着。
当年的外公,不也是一提到我,说话就刹不住车吗?那时候,外公总喜欢坐在青石铺成的台阶上,叼着旱烟杆,“吧嗒吧嗒”地抽上一顿旱烟。抽完烟,外公把旱烟杆挂在腰间,沧桑的脸上绽开幸福的笑容。接着,外公便眉飞色舞地向邻里们夸我。
恍惚间,我又坐在外公宽阔的肩上,嘴里吃着外公买来的丁丁糖。
“姑娘,该回家了。我孙女这个时候应该在家里等我吃饭了呢!”
“哦——谢谢爷爷!”我如梦初醒,赶紧往家的方向走去。
天灰蒙蒙的,正如我的心。
那些日子,在医院的病房里,外公的脸庞失去了昔日的红润,苍白得让人心酸。
“妮妮,你小时候不是特别想拥有一个机器猫吗?外公这么大年纪了,不能帮你实现这个愿望了。不管怎么样,希望你能一直开心,永远活在自己的童话世界里!”
外公下葬的那天,淅淅沥沥的小雨让原本陡峭的山路变得寸步难行。悲哀的乐曲响彻山谷。外婆踉踉跄跄地跟在人群后面,雨水、泪水和汗水在她脸上肆意流淌。时光荏苒,我再也找不回当年笑眯眯抽着旱烟的老外公了。
时光不能重来,但外公与我的故事,就像一部永远也叙说不完的岁月童话。
岁月匆匆,匆匆岁月。曾享受过事业成功时的喜悦,也饱尝过失败时的痛苦;曾醉倒在爱情的脚下,也忍受过失恋时的痛楚。岁月赋予我们的有诗意、有灿烂、有成功、有喜悦……可它同时也会赋予我们的有彷徨、有失落、有痛苦、有哀伤。
岁月是一个最公正的法官,它的裁决对每一个世人都不偏不向,它给与我们的礼物也都是同样的。
在岁月面前,没有人能够在事业上占有永久的成功,也没有人能够在事业上处于永久的'失败。在岁月面前,我们不要在为梦想的失落而忧郁,也不要再为破碎的梦幻而悲伤。这轻风佛面,鲜花盛开,清澈的河水,轻歌曼舞的日子,不正是我们所渴望的生活?
人们常说:“岁月如梭”。在我看来,岁月如同一首优美的歌曲,只可惜唱着就将近尾声了!三年的时光一眨眼就过去了,回想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一起拥有的美丽回忆!
曾记得三次运动会,曾记起刚进初一,还不熟悉的同班同学,连在一起说话都会脸红的一大家子。就要面临着三年时光匆匆流逝而分别,曾记起在学西校举行的拔河比赛、篮球比赛、那时一班同学的合作和与别班同学竞争、多么令人激动、多么令人难忘啊!篮球比赛只要进了一个球全班人都会高兴的尖叫,为进的那一球而喝彩!那是的我们多么快乐!尽管最后没有赢,但我们合作、团结就是最好的收获,尽管掉下了眼泪,但我们是不会认输的,因为在我们901班永远都不会存在"输"这个字。想到一个大家庭即将分开,那是多么不舍啊!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有辛酸,有快乐的回忆!每次遇到快乐的事情发生,我们会一起笑、但遇到伤心地事情发生,每一个都会不开心!这个大家庭凝聚了我们901班多少的同学情、师生情啊!
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即使三年如歌一般逝去,我相信我们会永远记住彼此!让我们乘上岁月的帆,即使在某一个港湾错过了彼此!但我永远坚信有缘自会相遇!让曾经的901,现在的901,以后的901永远不随时间而泯灭!
《岁月如歌》是一本自传体散文,作者于漪。在参加淄博市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时,曾经听于漪老师讲过课。于漪老师已经年过半百,两鬓斑白,但依然神采奕奕。两个小时的时间,她用温润流畅的语言,智慧而坦诚地解读了为师者的真谛,赢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她五十余载的教育生涯,走出了一条改革和创新之路,硕果累累,被冠以“教师的楷模”,甚至成了当代教育的坐标。
在《岁月如歌》这本书中,于老师用她最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毕生从事语文教育的思想轨迹,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教师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一辈子学做教师”……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读完于老师的《门在哪儿》这篇文章时,我感触很深。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入门了吗?没工作以前以为当教师,只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只要把知识讲清楚,把题目讲明白,学生有问题问不倒就可以,可如今看来,仅仅如此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要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桶水,一缸水,而且是一泓流动的清泉。因此,只有大学里学的知识,远远还不能胜任教育工作。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这既包括学科知识的补充,也包括教育思想的提升。原来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已经不适应如今的教育形势,合作学习,学生为主体才是教学的符合教育实际的。于老师还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通知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生“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而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因此于老师的教学还形成“老师教学生、学生教老师、学生教学生、学生间互学”的立体化有序教学结构,使得于老师的课堂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其次,作为教师不单单只是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心。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停留在讲课,听课,辅导,考试,选拔,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教师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必须坚持“目中有学生”的唯人是教的原则。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学的大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于这个大目标,为实现这个大目标服务。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犹如导演一般。导演的胸中时时有观众,目的在于引导观众进入剧情,调动自己的感情,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受到熏陶感染。“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但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对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真爱”。“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学生是活泼的生命体,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培育他们成长、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们,从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教书必须教心,教心必先知心。知心不仅仅是了解学生而且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只有学生信任了你,才会对你袒露出自己的内心世界。
学无止境,只有坚持不懈的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时间飞逝,白驹过隙。我们已经从当初懵懵懂懂的孩童成长为如今懂事的少男少女了。刚出小学校门的那一刹那,真的真的好想哭。那首《送别》还依稀在我的耳畔响起,毕业时那些爱哭的女生和那些故作倔强的男孩,依稀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不知不觉,眼眶红了。
可如今又要分别了,刚相处好的三年友谊又要被毕业那狂潮给冲垮了。三年里我收获了很多,有他们对我的鼓励,还有我终于明白了父母的不易。我坐在这偌大的教室里,想做些什么又不知道做什么,真纠结啊!彷徨间好像又回到了三年前,一样的场景,一样的离别,还有一样的泪。只是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罢了。
留不住的时光啊把我们分离,请把我的情意留在你们的心里。白云悠悠飞暮渡,我会时刻托它问候你。现在我正走在校园的小路上,我还想在踏一回教室的楼梯,还想再摸一把老师的桌椅。我想向那个我曾经伤害过的老师说一声抱歉,我想向曾经鼓励过我的那些同学说声谢谢,我也想对那个我曾经暗恋过的学长说声再见。
熟悉的校园啊我还想再看一眼你,我想把你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近期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可以说是醍醐灌顶,感触颇多。书中详细记载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从教经历,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断成长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句话。“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这句话真的是深深地触动到了我,它不仅体现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也传达于老师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殷切期盼。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并且要付诸行动的。
于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
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的,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学科。
作为一名新的美术老师,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彷佛被人在后背上狠狠的鞭打了一下,我不禁扪心自问: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基本功到底如何?美术学科不同于文化课,我们的专业划分的特别多,从大的方面可以笼统的分为美术技能和美术理论。美术技能里包括了国画、油画、水粉、素描、速写、剪纸、雕塑、纤维、还有各类设计等等,而美术理论当中包含了各类美术形式的发展史,艺术学的概论以及各类美术学界最新的论文理论研究成果等。这其中随便一项都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去练习,想要在我们大学这匆匆几年的时间里将这些繁多的美术种类一一吃透,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平常虽然都有接触,但说到底更多的是个皮毛。就像我的研究生导师说的那样,大学期间只是大范围粗浅的学习了一下,让我们了解整个美术学,之后需要你们花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地去练习,不断地去精进。
我想,我们有一生的时间去修炼自己,但学生在我们的手中学习只有短短的几年,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或许只是我们漫长从教生涯中的一两届,我们没有教好,还有其他,可对于学生而言,我们就是他们的全部。
作为新老师,今年我被安排了教一年级的七个班,说实话,我一直是战战兢兢的,很多人或许会觉得一年级的美术课程内容很浅显,很容易。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我不断地告诉自己,我是这350位孩子进入小学的第一位美术老师,孩子们对美术认知的起点或许就是从我开始的,多年以后,当他们想起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也许脑海里会浮现的就是我给他们上课的情景。在开学前的那几天,我脑补了各种教学的画面,努力地让自己平静,但当我真的站在讲台上的时候,第一次面对讲台下五十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时,说实话我的内心很震撼,他们安静地看着我,目光齐刷刷地投放在我的身上,那一刻,我觉得我的职业不同于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因为它有着无可代替的重大意义,我们承担着育人的责任。那一刻,我理解了享誉教育界的那句经典名言”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我让孩子们拿出自己的图画本,我注意到孩子们都亲切地叫我”画画老师“而不是”美术老师“,我问他们是否知道这节课是什么课?他们答道:”美术课“,我问他们是否知道美术课和画画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家伙们都很疑惑的不出声了……
我的第一节,我用自己简单的语言告诉了孩子们美术是什么,它不仅仅是画画。
晚上放学后,我写了一篇自己的教学心得,我们总觉得美术技能很重要,但其实美术理论也应该每时每刻的得到关注并加以运用。我也在想,未来等我教高年级的时候,或者孩子们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提出的问题我是否能回答?我是否能够做到在每一节美术课上都能让孩子们有所收获。我想这应该就是于漪老师要求我们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的原因吧。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的确,教师责任大如天,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地探索下去。
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漪老师的心路历程,彷佛是在倾听于漪老师的谆谆教导,钦佩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坚定信念;钦佩她在被疾病所累,仍执着于教育教学,身体力行;钦佩她面对困难时的坚定,面对荣誉时的淡然;钦佩她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孩子,用爱感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次的洗礼,无数次将自己设想在于漪老师当时的处境之中,然后询问自己我是否能做到?
这样的想象,往往令我无地自容,同样为人师表,同样热爱教育事业,为何我达不到这样的一种境界,这样一种高度?我想,或许仅仅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还要有无私、执着与坚持不懈,这些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就像于老师在上海师范大学讲座上谈到的那样:”要把教学视为“精神成长的过程”,学做人师,首先要不断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讲台无论高低,思想必须要有高度,在教学相长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于漪老师的人格与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学习。
假期中我利用空余时间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深有感触。
《岁月如歌》这本书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写的。了于老师无私奉献的教学生涯,她真正做到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典范。读《岁月如歌》,于老师告诉我太多太多为人师的真谛。
于老师告诉我:“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于漪老师每备一篇课文,总要查清时代背景,推敲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脑子在课文里来来回回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追根寻源,弄清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三言两语能够准确地拎出来,毫不含糊。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也要反复推敲,咀嚼,从不同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她钻研教材的精神让我钦佩不已。以此对照自己,感到有着极其遥远的距离。同样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以“科班出身”自居,踏上工作岗位后,很少再去读书;备课时不能做到“目中有人,胸中有书”,所以课堂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对于语文的教学很少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
每逢备课,我只是看两遍课文,然后把能够找到的教学参考书仔细看一遍,苦思冥想一番后,我才理出属于自己的备课思路,确定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我备课时很少能带着“学生意识”,想着学生面对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认知状态和情感态度,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帮助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
于老师告诉我:身为语文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个老师除了举手投足、衣着服饰等外在或清新、或端庄、或时尚、或雅致的风格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充实的文化底蕴。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老师一定能引领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穿插自如,开合有度。20xx年省优质课一等奖《马》的授课者但小梅老师,年纪尚轻,但鼓励的眼神、得体的举止,生动的描绘,课堂的结构都给人春风拂面之感。《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授课老师方燕平,让听课的老师都为她的课堂品味、丰富学识、独到理解而深深折服。这些老师授课如此独到,如此感人,都源于她们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于老师告诉我:用语言粘住学生。
“好什么啊?他讲了一百五十多个‘这个’,其他我什么也没有听到”,这是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在听完一位著名专家的报告回答于老师的一句话,这句话让于老师敏锐地感觉到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不注意教学语言,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于老师从自己教学语言的不足出发,努力克服了罗嗦、词汇贫乏、语病。教学语言的改善,使得于老师的语文教学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教学语言也同样是面临的问题,太过于专业化的术语,肯定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老师的语言要力求精炼,这点我还有许多要改善的地方。
于老师告诉我:要注重教后反思。
于老师在书中写到:“读书要会读,如果终日读书,学而不思,其实算不得读书,只是”对书“而已,面孔只对着书,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回顾与反思是我必修的功课之一。课前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学校和借鉴别人创造的有益经验十分重要,而及时并持之以恒地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至为重要。”当我读到这一段文字时,内心为之一震。我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那么认真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水平总停止不前呢?为什么我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方面的书,写论文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呢?此刻我顿悟了:如果我只是“对书”而不思,那就只是劳倦眼睛,收获不多。如果学而思,学一点,消化一点,即使时间零碎,日积月累,真才实学也必大有长进。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每上完一节课,我都应该问自己几个问题——这节课我达到教学目标了吗?用其他方式会不会更好?学生的表现还有哪些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感谢于漪老师,感谢《岁月如歌》,读完此书,让我一清如水,心无旁骛,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于漪老师,一路笑着走来,一路书声,一路阳光,她的教育教学生涯正如她说的“生命和使命同行”。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以于老师的名言为教学的准则和范本,不断地认清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期待和学生共同成长。
读了于漪老师的书后,我所感悟到的不是我用语言所能表达得完的。我将在实际工作中用心体会,细细品位,以于漪为坐标,一辈子学做教师!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