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吃一惊,说:我去,小野,这是不对的。
这句话的结果就是小野又学会了一句“我去”。
她说:我去,是奶奶说的。
这是我一直想和她探讨的一个观点,但我想了很久也没找到合适的措辞。为此我和我母亲还争辩过:对于那些虫族,所谓的有害与有益都是相对人类而言,但你让小孩子有了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贴上标签即可捕***的想法,并不利于她的身心。我母亲反驳道:那蚊子咬她怎么办,难道还要养起来?害虫就是害虫,小孩子不能好坏不分,《农夫与蛇》的故事你听过没有?
毫无疑问,这事一时争不出个结果。但小野飞身***虫让我很生气。我站了起来,以前所未有的严厉再次责问她:你可以么?你可以这样做么?
她从未见我如此,退了一步,有点畏怯道:它是坏的小动物,它是苍蝇。(那时候她把一切在空中飞的小昆虫都叫苍蝇。)
我突然思路开朗,构建出了关于此事完整的.哲学体系:什么叫坏的,什么叫好的?伤害你的小动物就是坏的,不伤害你的小动物就是好的。这个飞飞的小动物伤害你了么?你把它打死了,它的家人找不到它了,会很难过知道么?你不可以伤害它们,如果它们没有伤害你,知道了么?你这样做,它会很痛苦,所以你错了,你要做那些让它很快乐的事情,你知道么?你想想,如果你找不到家人了,你会难过么?
也许是我语气太严肃,小野突然一句不说,两眼通红,凝滞几秒,瞬间大哭了出来。
我没有即刻安慰她,继续追问:你说,你做错了么?
小野已经哭得没法说一句完整的句子,但抽泣之中,她还是断断续续说,我错了。
我上前抚了抚她的脑袋,语气缓和道:那你现在要做什么呢?
小野哭着走到那只飞蛾那里,蹲下身子说:对不起,你很痛苦。
看着她好几滴眼泪都落到地板上,我心疼不已,更怕她为此反而留下更大的心理创伤,便心生一计,说:别哭了,我们一起帮助它好么?
小野噙着泪水,道:好。
我把飞蛾捡起,带上小铲子,牵上小野到了一片土地。我挖了一个小坑,让小野把飞蛾扔了进去,顺便也告诉她,这是飞蛾,不是苍蝇。我教小野把土盖上以后说,这只飞蛾以前是个动物,现在它死了,我们把它埋了起来,它就会变成一朵花,变成另外一种生命,就不会再痛苦了。小野,你快去拿你的水壶来,我们要浇水了。
小野飞奔入屋。
我瞬间起身,跑到十几米外摘了一朵花(罪过罪过),折返回去,把花插在刚才埋飞蛾的地方。完成这个动作,小野正好提着水壶从屋里出来。她走到那朵花前,惊诧得说不出话。我说:你看,就在刚才,它变成了一朵花长了出来,说明它已经原谅你了。
小野破涕为笑,依偎到我怀里,说:它这么快就有了花。
我亲了她一口,说:是啊,我们又是它的好朋友了。它很快长了出来,说明它很快乐。
小野开心地笑了。
我说,别难过了小野,那只飞蛾变成了花,现在就像我们一样快乐。
夕阳洒下,我抱起她,走向远方。我想,所谓教育,也许就是这样,爱与耐心,加上孩子能明白的方式。这世界不是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但这世界上的很多东西不能只用好或者坏来形容。初秋,已经开始吹起凉风,但此情此景能温暖一切。
她轻轻贴到我的耳边,说:嗯,爸爸,那我们再去打一个飞蛾吧。
前面也说了,作为桥梁的舆论,连结的是真实的意见表达者,而这种真实,则是每天面对面交谈实现的。
所以塔尔德暗示了新闻业蓬勃发展下的舆论,虽然是一种社会合意,但仍要回到微观的个体互动之间去观察,也就是要回到面对面交谈中去。
报纸只是一个传播的源头,而“交谈是一种经久不衰、无所不在的媒介,是一条看不见的涓涓细流。它渗透在一切时代,一切地方,虽然它未必很有规律。”
虽然交谈包含一切可有可无的讨论,但是塔尔德强调“如果没有交谈,报纸就没有用武之地......如果没有报纸,交谈也不会对任何人的头脑产生影响。”。
这里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报纸中蕴含着许多社会中反映出来的信念、态度等,如果看了报纸的人不在交谈中反映出其中的判断,那么报纸的传播就没有意义,因为发明没有被模仿,也就没有进步可言;反过来,当人们心中的判断,没有媒介得以扩散,也是没有什么进步可言的,因为同样得不到模仿,无法在对立中调和,影响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如此看来,塔尔德把交谈、会话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他认为“会话是强大的模仿动因,也是传递情感、思想和行为方式最强大的动因......交谈着在近距离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许这就是塔尔德最愿意看到的模仿以及调和的过程吧。
塔尔德给交谈做了很多的分类,最值得去整理的分类是以下两种。
一,舌战和交互式谈话;二,义务性交谈和自愿性交谈。
第一种中,可以类比为吵架与和解。无疑,塔尔德看到了其中的思维碰撞,以及碰撞后的和谐。社会中的人们确实是在避免矛盾,但总会发现有着新的矛盾出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种中,义务性往往体现着地位的不平等,和仪式性生存的存在。而自愿性交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性。而这种平等性是自古以来都难得一见的,相比之下仪式化、带着社交目的的义务性交谈更加常见。但是平等性的交谈是更加现代、文明的交谈形式。这里体现现代性的就是报纸了。
报纸具有强大的力量,“使人们在交谈内容上统一,使交谈更加活跃,使之在空间上异质,在时间上多样。”
塔尔德列举了很多学科领域所认为的.交谈的结果,并指出社会学中,交谈的结果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即交谈的运作和舆论的变化会改变社会结构。
人们的地位、威望、权力都会被其改变。在舆论的关注下诞生了一种特权,可以参比王室的特权。
人们都对“至高无上”有着一定的追崇,底层的人民也会使用书信给报社投稿。书信文学在报纸中蓬勃发展,这其中就有一种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原本在个体之间的交谈,通过报纸变成了个体面对群体的交谈,当这实现并且成为长久可靠的事实,那么无疑,这个个体的威望是不断上升的。
所以塔尔德也指出,“报纸是一种公共的书信,公共的交谈;它来自于私信和交谈,正在成为私信和交谈的最大的调控力量,正在给它们提供最丰富的营养。”
那么最后再重新回顾一下塔尔德的舆论观。
报纸,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抽象的和独立的群体——公众,也就是舆论参与者们。舆论始于交谈,在通信的技术支持帮助下得以延申。舆论中是诸多个人意见的融合,逐渐扩大地域影响的同时形成了公共头脑。公共头脑其实就是一种反应判断和需求等社会信念的集体心理,个体要与集体保持一致。随着人数增加,舆论的强制力就越强,人们就越难抗拒。
所以舆论在塔尔德看来不仅是一种社会控制,更是社会偏离的主要推手。
一件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一个已经脍炙人口的名字,偏激、狂妄、玩世不恭的韩寒带着他的《三重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以及《毒》,在经历了六门功课亮红灯后,高喊着“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离开了学校。
其实在当今社会,有个性的少年,会舞文弄墨的,甚至中途退学的并不只他一个,但像他这样玩儿文字玩的这么出色,装深沉装得这么地道,抨击社会抨击的这么彻底的,也就他一个。他注定是一个不安分的角色。
由于媒体的大肆炒作,我也弄了几本他的书来看看,并且有了一些想法。
我觉得社会没有必要对他这样苛刻地要求,他的独特,他的\'另类,他的叛逆,他的才华,他丰富的知识,他的过人之处,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但他的确具有狂傲的资本。不管他的未来如何,或许会江郎才尽吧。当今社会需要的是人才,而不见得是全才,只要是有个性的人才就好。如果他要是好好学习,如果他要是听话,那就不会有《三重门》等书的出现,那社会上只是多了一个平凡的大学生而少了一个不凡的韩寒了。
韩寒的作品绝大多数是以叛逆的形象,来抨击社会的阴暗面,这恰恰是应试教育中的一块禁地,老师们都说写“不能”抨击社会的假恶丑。韩寒是用自己的笔杆子,在当今视分如命的教育制度下,希望唤醒逆来顺受的人们。这件事说起来挺无奈。因为他选择了与我们截然不同的路,所以他可以不用,所以他可以嘲笑考试,但是你可以吗?你有韩寒的胆量和文采吗?当然没有。你敢在考场作文上写初恋骂应试教育吗?也许你敢,但我不敢,所以我无奈。
对于韩寒选择弃学从文,我也曾为此欢呼过,但过后一想,或许才华横溢的韩寒就会因为这次的“壮举”而最终荒废一生,不是我不看好他。试问,在当今社会,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人将如何立足?一旦韩寒江郎才尽,那他该如何生存?我不禁替他担心未来的道路。
桌上放着一杯水,而我,也只是看到了一杯水而已。所以,我很无奈。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