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背靠着墙壁时,母亲手拿着书,用书背轻轻地放在我的头上,尽量与墙壁保持垂直。我在那里耐心地等着,等候着母亲为我量身高,我知道,这能给她一点欣慰感,所以我尽量站地直直的。待她对好后,便用一支笔在墙上深深地来回划着横线,嘴里时不时地念着:“长得比妈妈都高了。”画好后又凑近墙面,把墙上以前所画的痕迹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嘴角时不时可以看到欣慰的一丝笑容,像一个雕塑家正在欣赏自己的雕塑作品。
这时,我发现了她的白发,密密实实的夹在昔日的黑发中。我努力地想去数清它,可它早已是我英语单词中的不可数名词。不对呀,我分明记得昨天我还牵着她的手,抬头望着她,望着她美丽的面庞,望着她华丽的黑发,在她的怀里撒着娇,那时的她,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炫目。可是怎么一转眼却已换做母亲抬头仰望我了。那张略显沧桑的脸庞,满怀期望的眼神。让我至生难忘。
我不禁回想起那顿饭,有我最爱吃的红烧牛肉,我伸出筷子夹起了一块肉,尝了一下。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东西。
“妈,这牛肉少放了点什么东西吧?味道没以前好了?”我大声的嚷嚷着,对着正在厨房里忙碌的妈妈责怪着:“不好吃,我不吃了!”“少放了什么?”妈念着,努力的回想起来。“少放了……”“哦,花椒油!”“对的,起锅时没放花椒油!”妈终于想起来了,满脸愧疚的表情,让人忍不住想去抹平!
怎么了,母亲无声无息的老了。她用她的青春雕刻着我们。她对我们的爱就像那美丽的风景,永远地映在了我们成长的路上。可让我惭愧的是,我平时的日子里总是忽略着这道美丽的风景。我天真地以为妈妈会像我每天上学路过的那棵桂花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随着季节散发着她的迷人的身姿和芳香。我只是恣意地享受着。从不付出。
母亲,我错了,我会记得用我的爱去维护着您的时光。我会认真刻苦的成为你骄傲的雕刻作品。让我和您一起,成为我们彼此心中最美丽的那道风景!
批注:这是一篇叙事文章,文章描写细腻,特别是关于妈妈为我量身高的细节描写动人心魄。文章同两件事情,反映了妈妈对于自己的关爱,记叙描绘中也表达了作者对于妈妈的感激,以及对于生活真谛的认识。
车上很忙,我等了好久,才等到了一个空位,我坐了下来。这时,汽车到了站,一位年迈的老奶奶吃力地向车上走,只听排在她后面的人不耐烦地说:“快点呀,我还要上呢!”老奶奶由于上车找不到座位,便对身边一位带孩子的妇女和蔼地说:“可以让你的孩子挪一挪,让我坐一下吗?”那妇女连看都没看。这时,我连忙起身,让我老奶奶坐下。老奶奶说:“谢谢你呀!”“不用谢!”我说。
到了少年宫,老师让我们拿着画板到室外写生。一出教室一股臭气向我扑鼻而来。我赶紧捂住了鼻子。少年宫的风景很美,有一个小河,河岸边还栽了许多杨柳呢!我一看,咦,河水怎么黑了一半?哎,原来是船在做怪,一滚滚黑水从船尾排出来。哎,空气污染了,美丽的`风景也被破坏了,我们只好回学校了。
人类什么时候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品行和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的重要性呢?
有些同学在“点题”时,自觉是“高人”,总是嫌作品中的人物太“草根”,激情缺失,心智愚钝,思想苍白,于是路见“草根”一声吼,不该开口也开口:“就此打住,且听我给你指点迷津。”
也有些“聪明”的同学,自觉此举有点太“喧宾夺主”了,于是玩起了“小精神”——让“代言人”开口。何谓“代言人”?就是作者凭空虚拟的一个高人,其作用是在记叙文中及时出场,来替作者发言。其经典造型有二:一是武侠版的仙风道骨的老者,二是文化版的穷经皓首的圣哲。一开口,不是“真谛”,就是“哲理”,让你霎时“灵魂出窍”“肃然起敬”。
殊不知,我们都是生活在大干世界的一介“草根”,虽然身份“卑微”,但对生活、人生、社会的感悟并不“卑下”。在“点题”时,草根开口,虽还有点青涩,但它是只属于记叙文中人物的独特感悟;而高人聒噪,虽高纯而高标,但它已是“我们地球人”的共同感悟。记叙文中“点题”的震撼力,生成于“我的”个性,而绝非“我们的”共性,而且还有着自身独特的“质感”和“况味”。
在记叙文《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中,一位来自大瑶山贫困农村的老父亲是这样教育自己与城市同学比条件的孩子的:“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这句话虽出自“草根”,粗糙而又土气,但它是原生态的,有着“硬汉”的血性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刚性,它比任何“高人”的“真理”更富有生活的质感和人生的况味。
人们都说父爱如山,但那一次,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细致的爱。——题记
自从进入初中,就大考小考不断,而我因为前几次考试名列前茅,就开始有些沾沾自喜,对待学习再无从前的认真了。于是之后的一次考试,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我一下子掉进了一个无尽的深渊里,无法自拔。
当时妈妈听到了这个消息,只是不住的叹气,可是爸爸的反映却很强烈,他气得摔门而出。我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哭泣,心里懊悔不已,同时心里也在为爸爸的过激行为而生气。
就在妈妈和我一起分析原因的时候,爸爸一直没有回家,那时的我,固执地认为他不是我的亲爸爸,我不想要这样的爸爸。几天之后,爸爸风尘仆仆地回来了,手里多了一个复读机。
后来我听妈妈说,爸爸本来去了新乡,只是因为我的英语学的不好,想去买一个复读机回来,在新乡没有合适的,便转去了郑州,这样的麻烦,只是为了给我买一个质量好的复读机。那一刻,我追悔莫及,原来爸爸出去几天,都是为了我,我后悔没有好好学习,后悔不该这样埋怨爸爸……那一刻,我心里毫无恨意,有的只是无尽的感动。
之后的几天,爸爸一改往日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性格,开始帮我分析错题原因,制定学习计划,告诉我以后要怎么做。爸爸这时做什么都十分细心、无微不至,他的爱在那时也毫无保留地体现出来。从此以后,我又恢复了以往的认真,开始一心一意地对待学习,因为我不能辜负爸爸妈妈的苦心。
现在的爸爸,还和以前一样,懒懒散散,不拘小节,并很少表达他对我的爱。但爸爸那细致入微的爱,无须言表,尤在我心。
批注:这是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情感真挚,人物形象突出,活灵活现。采用了顺叙,叙事条理,娓娓道来。在一次不经意间,体会到了父爱的无微不至。过渡自然,先后有序。
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提纲,提纲是一整篇文章的概括。就如一棵大树的枝干,而提纲以外的`那些文字就是点缀的绿叶,就这样形成了一棵大树。
要写好写作提纲,首先要想明白你想写的是什么?仔细观察周围,或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之相结合,就能明白自己想要写的是什么啦?如果实在没有什么经历或者想不出来的话,也可以在网上寻找相关的范文(切记不可抄袭,从范文中取得灵感,然后就可以接着下一步啦。其次,想好要怎么写,例如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修辞手法,还有写作手法等等。这些可以模仿范文,但是还是要说那句话,切记不可抄袭。最后,这些都想好以后,把这些记在纸上,就可以开始动手写文章啦。
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如何运用以及案例。
有些同学在“点题”时,喜欢玩“心跳”,喜欢玩“无厘头”。“点题”之语,来之无影,觅之无踪,无根无蔓,让人抓不着,挠不着。这样的“点题”之语,无论有多精妙,都只会给人“穿靴戴帽”之感。
那么,“点题”之语应该从何而来呢?应从记叙文所叙之事而来,应缘“事”而生“理”。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个“洞明”“练达”的过程,就是“点题”之语生成的过程。你的“点题”之语只有从对所叙之事的“洞明”“练达”而来,由实及虚,亦实亦虚,它才能“虚实结合”,既得“实(事)”之触感,又得“虚(理)”之高标。
记叙文在“点题”时,“无根无蔓”只会带给读者“贴标签”之嫌,“亦实亦虚”方能带给读者“言近旨远”之妙。
记叙文《烂香蕉的滋味》讲述的是一个感人肺腑的亲情故事,母亲每次到学校看望女儿,都要带一大串香蕉为“我”加强营养,最后一次送香蕉正值复习迎考,“我”一头扎进忙乱的考前复习之中,早已把那串母亲送来的香蕉置之脑后.待到结束,整理东西时,突然发现母亲送来的那串香蕉大多已经烂了,在宿舍里,母女俩进行了下面一场精彩对白:
我掰开香蕉,嚼了一口,仍是甜的,再嚼一口,还是甜的,于是我坐下来慢慢地吃完了所有的香蕉。我觉得它和新鲜的'香蕉一样的香甜,甚至比新鲜的更好吃,因为它少了那股进口时的苦涩。我抬起泪眼,问母亲:“妈妈,为什么烂香蕉却这样可口?”母亲轻声说道:“其实,烂了的滋味是一种成熟的滋味。”
女儿遗忘的难道仅仅是几只香蕉?不,那是一颗被遗忘的爱子之心。女儿咀嚼的难道仅仅是香蕉的滋味?不,那是母爱的香甜。成熟的难道仅仅是香蕉?不,那是我在母亲的爱河中一天天地成熟起来,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一颗母亲的心——那颗质朴而又浓烈的爱子之心。上文中,何为“实”?“(吃)香蕉”为实。何为“虚”?“(品)母爱”为“虚”。这“亦实亦虚”的点题最大特点是,既扣得起来,又想得开去,故而意蕴袅袅,余韵绵长。
记叙文的“点题”,有人称之为“画龙点睛”。既然是“点睛”,就应该有“一点即飞”之功力。你如果没有这成功力,在“点睛”时唠唠叨叨,颠三倒四,就不是在“点”“龙之睛”了,而是在描“熊猫眼”了。
“点睛”之笔是叙事火候达到lOO℃时的一次升华,它贵在精辟,贵在简明扼要,不需要你再去婆婆妈妈地诠释和论证。在记叙文写作中,这种内涵上的诠释和逻辑上的论证,都应该是通过记人叙事来承载和昭示的。你如果在“点睛”处还大段地诠释和论证,就在向议论文的方向“滑翔”了,这就犯了记叙文写作的大忌——文体不清。
记叙文的“点睛”之笔,应以惜墨如金为上,以“一语惊醒梦中人”为妙。为此,我们广大同学应练就“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金手指,只有这样,我们在“点题”时才能收“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之效。
在记叙文《圣诞书签》中,一个学习资料推销商在圣诞节到各教室送了一叠书签,但只够两人一张,班里一个活跃分子自告奋勇在每张学桌上发了一张,“我”先下手为强,抢到手中,真是爱不释手。不善言辞的同桌借阅,被“我”一句话呛了回去,但随后“我”便懊悔起来,于是有了下面的一幕:
我感觉自己好卑微,礼让何在?同桌之情何在?我忙撕下一张纸工整地写道:“圣诞快乐!”附在书签上一起送至同桌面前。他先是一愣,接着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位圣诞老人。
文末的这句“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一位
圣诞老人”,虽然只有区区15个字,却将本文的主旨从个人喜好升华为同桌深情,将“受惠者”升华为“施爱者”。卒章显志,虽则一句,但胜却万语千言,无尽之意,尽含其中。
上述“三宜”旨在“开前门”,正面引领;“三忌”旨在“关后门”,反面警示。我们坚信:你只要能让最适当的人,用最适当的方式,在最适当的篇幅里去“点题”,就一定能使记叙文写作更加“给力”,更加“抢眼”。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