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让孩子们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直接进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维与情感引发主动积极的情态下,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让文本生色不少,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模拟被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励同学与死神搏斗,争取时间最后获救的情景,让学生从身心参与中感受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丰富了阿曼达的勇敢坚强的形象。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和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老人生前视海鸥如亲人,从他十年如一日般坚持给海鸥喂食中,从他对海鸥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中,可见他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鸥们十多天找不到这位与它们相依相随十多年的老人,它们心中是多么的焦急、忧虑啊!当它们眼前出现老人的遗像时,它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当时可能说些什么呢?当海鸥们意识到人们要把遗像带走,它们要与老人永别了,“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再一次“大声鸣叫着”,它们多么希望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遗像能多留一会,它们的大声鸣叫想对老人说什么?想对人们说什么?此情此景,海鸥们的伤痛、无奈、焦虑,千言万语让学生们流泻于笔下,人鸥情深的一幕便永远定格于学生的脑海中。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革命烈士诗抄.陈辉诗》
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李大钊《厌世心与自觉心》
国既不国,家何能存?
爱国不分先与后,徘徊终久误前程。朱蕴山《赠台湾旧友》
爱国如命,见义勇为。蔡锷《致柏文蔚电》 爱国,是一种极高贵的感情活动。茅盾《给青
年作家的公开信》
爆裂同拚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
临患不忘国。《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唐.李白《独漉篇》 苟利国家生死似,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
匈奴不灭,无以家为!《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身有地初非惜,报国无时未免愁。宋.陆游《登慧照寺小阁》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指南录.扬子江》
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史.卢产伦传》
一身救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夜泊水村》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
假期中,拜读了一本《语文教学策略30讲》,最大的收获是对比列举的教学设计案例和说课案例,在理念、策略、实践的交替思考中,逐渐明白小学语文教学中原来有这么多可以变化的策略。
语文作为一门学科,首先在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可替代性”。课堂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它制约着教学设计及实施的方向,制约着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对教学程序的确定,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重要依据。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宰,用怎样的方法教,师生之间的活动怎样开展,怎样组织,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科学合理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力保证。
通过读《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这一书,出现了一些对教学目标的片面认识,在这里,我想根据自己的感觉谈三点个人的看法: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出自意大利文学家但丁的代表作长诗———《神曲》。我觉得这句名言说的没错,我自己也很赞成这个观点。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部落,他们很早就发现一片丛林,有许多人都进去了,试图从中走出去。但那些青年从未出去过,有的甚至没有回来。从此,就没人再敢进去了。许多年之后,那个部落的.酋长从部落里挑选出两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让他们去完成这个任务———从丛林中走出去。他们告别了酋长,便出发了。他们来到了那片丛林后,便分头去找出去的路。第一个青年走着走着发现前面有一条满是脚印的小路,看起来有很多人走过,于是他就沿着这条小路向前走去……第二个青年走着走着也发现了这条小路,但他想了想,去并没有像第一个人一样去走这条路,而又调转方向,自己又开辟出一条道路,最终走出了这片丛林,获取了成功。
这个小故事,我是三年前读的,只能靠回忆,也许我回忆的不对,但本意却都是一样的,都告诉了我们一个同道理:要走自己的路,不要一昧的去模仿别人,最终是对你有害而无益的。有些人,为了省事,而去抄别人的作业,在考试时,靠见不得人的方法来获得成功。其实,这些人我们身边就有很多。
在1904年美国圣路易举行的第3届现代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中,出现了现代奥运第一个冒牌冠军————美国选手弗雷德·洛茨。弗雷德·洛茨在比赛开始时一直处于地拉,但当跑完12公里后,他便两腿抽筋,只得放弃比赛,搭车回运动场。当汽车行驶了17公里后,他感到体力有所恢复,又下车继续跑回体育场。弗雷德为了赢得冠军而作弊,失去了诚信,最终连冠军也丢了。他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以他为教训,走自己的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完成一件事,这样我们才有所收获。
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只要我们是正确的,就不要怕别人的嘲笑。
最近一段时间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对我的启发很大,解决了困扰我的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的性质,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语文教学不是文学的教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语文课为什么要重视口语交际,如何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等,在盛夏中读来犹如一泓清流,洗涤着我干旱的心灵。下面就叶老先生关于写作教学谈一些我的学习想法。
“作文教学”在本书中是有专门的一辑来阐述的,说得全面而透彻。对今日作文教学犹有很大作用。他在《论写作教学》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学生)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跟生活的进展而进展,在生活没有进展到某一阶段的时候,责备他们的积蓄不能更正确更深广,就犯了期望过切的毛病,事实上也没有效果”“(教师)唯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等。他在此文中强调了作文就在于写出自己平时的“积蓄”,只有写出了自己的积蓄,这样的文章才摆脱了八股习气。这些观点让我思考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
目前从小学到高中,学生视作文如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每每遇到作文,便大呼头痛。这种厌恶是学生自己的原因还是我们教师的原因?我觉得我们老师的原因是主要的。就像叶老先生说的,作文题目不管是否是学生的积蓄,作文要求不论学生的认知的'深广度与正确度,而硬是要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厌恶作文。我久久地思考作文的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作文有兴趣呢?我觉得第一,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写自己所看、所想,第二要打破作文每两周一篇的固定的格式,给以宽松的时间范围,只要是两周内完成了,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只要是自己心中最为想说的话就是好文章。第三,学生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日记不是流水帐,是记下一天中最为可记的内容。内容可多可少。
说到写日记,有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这是因为我们老师指导或坚持的不够。日记题材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样遥不可及。如这一天里,记下我们一时的心里想法,记下我们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或一个动作,一个场景,我认识了一种花,我学会了一个词,我看了一部电视剧……要求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后,他就会不自觉地坚持下来了,这对于他自己来说是受用一生的。日记不嫌琐碎,一切皆可入记,这也就是叶老的所说的积蓄了。它们会使我们的作文有物可写,有情可抒,不再千篇一律,而是下笔千言。
我再说说作文题目的制定,我们老师布置作文往往是就教材中所要求的在某一个单元之后,写一篇与单元内容近似的文章,目的是借鉴所学过的写法,但学过的文章只有一些特别好的才会被学生自动的模仿,而且模仿大多是就某个句式或某个写法,很少会关注所学文章内容与所作文章内容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进行作文呢,我以为,只要是学生在作文前有所想,那他完全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人或事写出来,作为本次作文的内容,而不必依赖于单元作文的要求,也不必要求某种写法,长短皆由学生的意愿自己做主。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教师再加上一些合适的要求和一些技巧,这样就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他们不自觉地接受了作文和写作技巧,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真正地提高,写作才有意义。
最后我再说一说写作辅导,我们老师往往会投机地认为让学生学会开头和结尾就能得高分,因为阅卷老师他们往往关注的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这样投机取巧的做法是损害了学生作文的创造力,这些程序化的东西,不是出自于内心,只能是附庸,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有自己特色的开头和结尾,都不是固定模式所能框住的,因此千万不要教给学生所谓的开头和结尾,不要为得高分而做无用功。
叶老是著名的作家也是大语文教育家,他谈的语文教育从自己的教学和创作体会出发,这本《语文教育论集》是我读到的第一本关于语文的专著,对于我的语文教学会有巨大的指引作用,这些精粹的思想或许我一辈子都不能完全领会,但我会像蚂蚁搬东西一样,不惜微力,用心用力,做好语文教育教学工作。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最终也是要服务于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教学想取得成效,一定要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确立教学目标必须既立足实际,又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既要考虑认知目标,又要将学生在诸多能力、情感和社会化方面的发展列入教学目标范畴。否则,教学目标定得高,脱离实际,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定得低,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发展。
除了考虑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教材实际。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教学目标要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教学目标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类型的课文,其需掌握的字词、需体会的具体内容和情感也会因课文的不同而有差异。
尘埃积累,注定我们的命运,不会是镶嵌在黑夜里的璀璨,漫长而永久,思念把希望覆盖上荒凉,把荒凉吟唱出悲伤,擦亮后变得透明,禅房断魂,芳草萋萋,双莺双咛,千种风情浮水淑,古道长亭,桃花折,鸳鸯散。独去漫步,在这乍暖还寒季节,雾气凝重,依稀能看见湖面透出的光,寂灭的,苍凉的。突然想起那个夕阳深处的你,眸子映成琉璃的颜色,那般纯粹和绝望,尔后与你瞬间交汇的目光,就已是沧海桑田。迷离的夜晚,萤火虫在花间飞舞,闪耀如星光,眼泪潸然落下,为那一路风尘我跟随你身后的日子。
时光翩翩起舞,无涯的荒野里,盈盈如画也只是卑微的开出花来,清寒细雨,为君沉醉,桃花乱落如红雨,一蓑烟雨茫茫醉荡,尘缘相误,你依旧是你,独我面目全非,忘记来时的路,怎能回归。张爱玲说,流泪,是因为寂寞,孤独的游子,无关风月,一样刻骨。那我们,几载年华,携手而过,而今,独留我演绎寂寞,伴着余留的烟香,散落天涯追往事。岁月流逝,经年弥漫,烟雨缥缈,季节荒芜,庭院深深空几许,依依梦里寻何处,春江慕残,惆怅依旧,凭阑意,图一醉,不闻慰藉,只见镜里朱颜瘦,终不悔。凤凰,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梧、桐本为雌雄双株,梧为雄,桐为雌,相依相伴,至死不渝,故为,凤栖梧,我非凤,今生无缘与你结连理,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月明人静漏声稀,千丝万缕相萦系。
一点清愁,凄哀入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夜长人奈何,只盼君一顾。文君语,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只惜我心里的黑洞,在你身边从未出现过,身在情长在,怎好诀绝……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