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经典书籍的作文(阅读书籍类作文)

行走在经典书籍的作文(阅读书籍类作文)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10-01 19:08:38
行走在经典书籍的作文(阅读书籍类作文)

行走在经典书籍的作文【一】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多年灿烂历史,而国学经典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读了《国学经典》这本书后,让我受益良多:

宽 容

“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有些摩擦,在这时,我们如果与之相持不下,则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会越来越差,甚至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反之,若我们各自退后一步,宽以待人,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韩信忍一时的胯下之辱,最后却成就自己光彩照人的一生。“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要我们宽容对待他人人,别人也同样会宽容对待你。

毅 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大事者必有毅力,无毅力者则一事无成。有毅力做事才有始有终,才会有所成就。就如孔子读《易》一书。当时的书都是用竹简编成,翻阅不易,耗时颇多,但孔子不怕困难将这部书三遍,都有不同的收获。这件事告诉我们:“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毅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惜 时

“读书不觉已早春,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中学生,学习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时间也就成了我们学习的强有力的保障。我们青春正茂、朝气蓬勃,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就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要造成“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放会读书迟”的遗憾。

节 俭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应从小事做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总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不断取得事业胜利的法宝。经过历史的积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品格和民族象征。

读了《国学经典》,我知道了作为一名中华儿女,应继承中华民族宽以待人、有毅力、珍惜时间、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并将其发扬广大。这既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成功的垫脚石。

行走在经典书籍的作文【二】

行走在春天里,你最先能感受到轻柔的微风,还有春天的暖阳。

你独自走在春间的小路上,路旁的绿植绿油油的,新芽新叶在装扮着这个春天。自然里的一切都宛若在苏醒之中,春天里的希望渐渐地将你怀抱,不自觉的你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这时轻柔的春风迎面吹来,吹过你的脸庞,吹过你的墨发,你不禁感叹,春天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季节。

你继续向前走着,阳光洒落在枝叶间,透过这些缝隙照在了你的身上。你舒心的享受着这点点阳光,春天的暖阳怕是世间最温暖的光芒了。

行走在春天里,你吹着微风,走在暖阳之下,越是往春天里走,你也就越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妙。

阳春三月一来,春天里的花也就竞相绽放了。这些花用不同的色彩为春天的大地穿上了花衣,你走在花丛里,一朵一朵的鲜花,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美丽让你无不感到震撼。春天里的花太多了,多到让你目不暇接,你一边欣赏着,又一边发出赞叹,赞叹春天里的花太过迷人,让行走在春天的你领略到了无限的春光美景。

花儿在阳光下舒展绽放,它们不仅拥有艳丽的色彩,美丽的外形,还有令人陶醉的花香。春天的微风将歌中歌花儿的花香待到了远处,然后融合,最终混合成了大自然里最独有的香味。你细细嗅着这股花香,顿时花的香味顺着你的呼吸道直达你的心底。

花引来了不少的蜜蜂蝴蝶,使得这些花丛变得热闹无比,展翅的蝴蝶扇动着美丽的翅膀,在花丛的上空忽高忽低,好似配合着摇曳的花朵在舞蹈。

行走在春天里,只有当你真正的踏入到春天里的大自然,你才能够亲身体验到春天的美丽风光。

行走在经典书籍的作文【三】

孙子在他的兵法思想中,论述了对待不同的敌人要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而在商场中面队不同的竞争对手,同样也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要分析自己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对于强弱不同的竞争对手,要采取不同的商业策略,以求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比如商战中经常采用的“避实就虚”等策略就是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商场也是一样,没有永远的胜利者,也没有永远的失败者;没有永远的强大,也没有永远的弱小。在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断创新,在产品、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否则,任何一个实力强大的企业,都会因停滞不前而被市场淘汰。因时而变,因势而变,“饱能饥之,安能动之”。总之只要有利于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切手段都要加以利用,这就是商鞅的成功之道。

企业的经营者是企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是企业决策的核心力量,如果企业的领导感情用事,将会导致决策的失误,从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兵不厌诈”在商战中,设下圈套,从而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正是孙子所言的“登高而去其梯”。对于企业的经营者来讲,一定要弄清对手的真实意图,避免上当。

行走在经典书籍的作文【四】

谈起《孙子兵法》这本书在国内外久副胜名,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保存完好的兵书,不仅古代战场采纳其中的战术战法,就是当今世界军事行动上也延用。它不仅在军事上使用,它的基本原则和思想也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企业的发展、竞争、管理等都重视和应用它,它其中的管理智慧值得企业深思。读这本书最有感触的有以下两点: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企业必须熟知“彼”,比如竞争对手的资料、市场、经济对外政策等,了解本企业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威胁,迅速而准确的进行调整,决断来完善本企业的不足,达到企业目标。对于“知己”,就是认识到企业自身力量和内部决策的执行、生产经营规模,做到企业自己心中有数,奖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结合起来,更好、更高效的运作。

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的社会,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步伐加快,对企业来说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特别严峻形式下,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做到提前预判形式,做出超越其它竞争者的策略,才能由补被动变主动,获得竞争的优势。

《孙子兵法的智慧》在生活中也在不断的体现及延伸,谁运用的最好,那必定是位强者。

行走在经典书籍的作文【五】

今天上午,恰好将一个雕刻有《孙子兵法》内容的竹质笔筒赠送给一名卢旺达文职同事作为礼物——联合国同事之间有交换小礼物的传统。

将笔筒递给她的同时,我正在向她解释笔筒上的内容。一名不认识的卢旺达上尉也在旁边,没想到上尉接过话头,讲得头头是道。

同事听后大喜,自己则又一次颇为感慨,感慨于《孙子兵法》在外军中的影响如此巨大。

我曾连问过5名尼泊尔军官,是否知道孙子和《孙子兵法》。5名军官都回答知道。其中一名尼泊尔少校告诉我:他电脑里还保存有孙武练女兵的英文视频。

坦桑尼亚少校对我讲:他曾在美国培训6个月,结业时美国教官送了他一本英文版《孙子兵法》作为礼物。

还有一次,我与葡萄牙中校争论,葡萄牙中校居然引用《孙子兵法》中的话来支持他的观点。

我也记不清多少次外国军官主动提起《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俨然成为中国军队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在外军中的影响力非同小可。老外提到孙子兵法时,一般也会提到克劳塞维茨及其《战争论》,将二者相提并论。《战争论》被奉为西方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克劳塞维茨则被尊为西方军事理论的`鼻祖。

行走在经典书籍的作文【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有批判传统文化的风潮。总之,王小波先生那时发表的文章是很合时宜的。即使放到现在来看,那些道理也未免过时,在一些人眼里依然正确。

《沉默的大多数》是暑假翻的,基本上把感兴趣的篇目都看完了。这本书涉及的主题很杂,国学,知识分子,道德,信仰,科学等等。笔记中全面的涉及和讨论是不现实的,碍于读书太少,见解也不甚完善。这里摘其对国学的一些看法,杂糅个人评价,漫谈一二。

在《我看国学》一文中,王小波用辛辣诙谐的笔触谈了对孔孟程朱的看法。他说孔子是个一本正经的说大实话的老天真,虽然学不到什么真正的东西,但是向往那时的学习气氛。又说孟子是个凶巴巴令人讨厌的人,甚是偏执,动不动就称人禽兽。王小波一点都不喜欢他。他还说程朱的格物致知和阴阳五行虽是民族宝贵遗产,却失之于简单。与西方的自然科学无法相比。研究伦理学和政治哲学(说白了就是人际关系)的古代儒士们更是无法与拥有天才的思维能力的牛顿爱因斯坦相提并论。一门学问研究了两千年,即使内容本身不值得研究,也足以挟之以自重。而那被研究的东西和研究它们的人,实在难以想象变成了什么样子。

在《智慧与国学》一文中,王小波说中国人对待学问一大问题就是太过于重实用,看重“器物之用”而不关心背后的方法与技能以及对自然的了解。这点大概在晚清“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时最为明显,在天朝皇帝眼里,西方的器物只是器物而已,没有任何别的价值。这荒谬已经达到了令人同情的地步。反过来说,古代中国人也不知道除了“实用”还能有什么。为何读书,不过是做官。而做官以后,早已不在做学问的范畴里了。

四书五经注来注去,注出来的是什么?王朝的覆灭?写满耻辱与黑暗的历史?如果问国学能给人来什么,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君不见皇帝的库房,外国使臣送来的落满尘土的科学仪器。君不见国人曾经极端的愚昧与迂腐。国学给这个受苦受难的国度带来了什么?诚然,有的人会辩解,中华千年的历史之所以得以延续,正因为有这门学问得以维稳。但这门学问能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孕育先进的文明?这恐怕就难以回答了。

恰恰相反,西方人总有一种想让自己聪明和获得真正智慧的劲头和兴趣,所以从古希腊人开始就有辩论的传统,所以他们研究看起来没什么“用”的科学。在他们眼里,中国人研究了两千年的东西不过是些包装起来的废话。

在中西方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也形成了对学习不同的看法。对中国人来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悬梁刺股、十年寒窗。学习从来不可能是快乐的事情,至少在古代,熟背四书五经就是真正的学习了。因为中国人不知道什么叫追求真正的智慧。我一直觉得,博大精深这个词,主要是漫长历史的必然积累,而非真的有许多精妙之处。

他还说到中国人研究学问就像“大山临盆”,壮烈过后生下的是一只耗子。当然,这个例子可能不太妥当,但是也说明了一点东西。历史课上讲到苏格拉底,他说他知道的唯一东西就是他一无所知。而从孔子开始“知天命,不逾矩”,后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中国人早觉得已经懂得了一切,就等万国来敬仰和皈依了。他们觉得自己拥有了超级知识,没有不知道的东西。在无尽的考据和训诂后,只剩无所事事的闲着。

坦白地说,读王小波的文字我是有共鸣的。有的人会说这是崇洋媚外,缺乏民族感情。但无法清醒的认识民族文化就是热爱吗?有的人说这是科学主义,但我只能说你错解了科学主义。

我一直以为,国学就是一个“史”字。考据训诂基本概括了它的内容。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之风,最近几年也是频频强调。我想,也许我们尊敬的,应该是那股勤奋与钻研的民族精神,应该是民族顽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意味着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什么是真正国学,明白我们拥有的,也清楚我们失去和缺少的。

行走在经典书籍的作文【七】

春与冬的恶仗注定遵循以春天凯旋而归的铁律落下了帷幕。轻触岁月簿,大自然总能敏锐的把住春天的脉搏,先于世人探听到春天的轻盈脚步声。渲染之势不断壮大扩张的新绿宛如一面面高扬的旌旗,迅速而悄然地占领了淹没在死寂疆域的每一个角落。这场浩大的行动有条不紊,安静自然。格外优于其它季节的更替,少了大张旗鼓的聒噪和盛气凌人的压抑,反而增添了一份安逸恬然。或许,这也是大多数人喜爱春天的一个重要理由抑或共鸣吧。试想,一直走在曾被年轮碾轧得支离破碎的光景里。突然一回首,一个窈窕的身影倏忽伫立在你面前。这是翻越了沉寂萧瑟之后,多么温情而浪漫的邂逅!

天很蓝,云很白,阳光和煦,空气像过滤过似的,异常清新。娇嫩的草苗顾不上伸懒腰就奋力地钻出了厚重的泥土,迫切地投进了春天温暖的怀抱。新鲜的叶子喝着春风,顺着风流动的节奏已然微醺,围绕在身体的摆幅之间都是喜悦的陶醉。春风连夜用巧夺天工的针线绣出了千朵万朵的鲜花,花朵上沾满了晶莹的露水,饱满艳丽中略带一丝娇羞。赶早的蜜蜂已经忙碌在花香流溢间了。耳边的溪水渐渐变得更清晰,宛如清脆悦耳的灵动旋律。慢慢的,这美丽的细细水花仿佛流进了心灵,流便了全身,浑身有一种说不出的舒畅……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纷纷聚拢过来,齐力描绘出一幅热闹非凡光彩夺目的春锦。鸟儿从南方气喘吁吁飞来,欢呼雀跃地歌扬着春天的美轮美奂。在千姿百态中,你会是最动人的一笔吗?

风继续温柔的吹。像棉花糖融化在人们心底。莺飞蝶舞,无拘无束。思绪也正在拔节。风是绿的,把一种黯涩的色调涂染成明快的欣欣向荣之象。也拂动了人们蓬勃向上的心海。水是绿的,且清澈无暇。用朴实而真诚的心收藏了所有春天,刻进砰然心动的心跳。在水光摇曳的舞蹈里,谁的脸庞,胜过了桃花的盛开?临畔斜倚着树,放眼望去,似曾相识的燕子在筑着新巢。在美好的憧憬与耕耘里,那些往日的沧桑,已被风带去很远很远。

雨跟在风的后面。时而直线滑落,时而随风飘洒,密密匝匝不紧不慢地下着。风搀着雨在日渐盎然的山坡上,口若悬河般讲述着往事和新的期许。干涸冻裂的泥土,如饮甘泉,使劲贪婪地吸吮。花草树木润泽肌肤,洗练一新的景致更加袅娜了。烟雨潇潇氤氲出透明的薄纱,朦朦胧胧中似如梦如幻的童话世界。沿着石板路走来一对恋人,雨打在他们的伞面,似语调低回地朗诵着一首优美的散文情诗。此时,春雨润滑如玉,声声都是轻柔的呢喃。婆娑了情怀,深重了情义,丰腴了灵魂。这场雨打动了恋人,而恋人直接感动了春天。

风雨过后,真应了诗人惜春的诗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惬意被收回。落花是春天最寂寞的绝句。眼看流水接住这伤心的幸福缓缓远去。一些浅浅的暗香从远处潺潺地飘来,撒在四周。其实,人生亦如春花,短暂的芳华,要经得起挫折,忘掉什么叫脸红吧。种下笑容吧,服一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慰藉。远远近近,空气里又会都是芬芳的味道。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