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甘肃省的著名关隘,不得不提嘉峪关。嘉峪关,这个名字不知多少次在各种文献资料中被提到过,它是长城的开头,在中原大地上已经矗立了上千年。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这个词,明白它是长城的起头处,并有天下第一雄关之名,但是一直没能一睹它的真容。直到现在,我才真正亲眼目睹了天下第一雄关的风采。
嘉峪关的东闸门城郭,是雄伟的。现在的嘉峪关城楼是清朝维护过的,色彩鲜明,却不免有失古代气息。城楼上挂有一块黑漆大匾,上书天下第一雄关六个金字。望此关此匾,果是名副其实。好关!
过了东闸门,就是一个不缓不陡的上坡。这坡之用极大:一来,甘肃地区长年少雨,这个小斜坡可以在雨天收集更多的雨水;二来,一旦敌军攻到关城之下,这个斜坡对于御敌可以起大作用。仅仅是这么个小小的坡,就凝聚了古人如此多的智慧!若是继续往里走,时不时能看到一些人身着盔甲立于两旁。真个身披铁甲团花灿,头戴金盔嵌宝浓!正走时,逐渐望见演兵场。演兵场的后方有一栋楼宇这也是清朝时期翻修过的矗立,两旁各有十数枝军旗,迎风飘动,猎猎作响,就如千军万马一齐奔来,很是威风。
再往前走,过了戏台这是将士休闲娱乐的场所和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庙,就到了城根底下。登上城楼极目远眺,近处的戈壁、远处的绿洲和与天连接着的嘉峪关市尽收眼底,容不得一点遮挡和阻碍,目光从这座历经沧桑的城楼上可以自由地延伸,延伸到了遥远的古代,不禁让人想起那幅张骞李广俱往矣,秦燧汉关今犹在的名联。登上嘉峪关的城楼,能让人的心灵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气息。
嘉峪关,这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河西走廊上的明珠,将会永放光芒!
该片用讲述组建02部队的历史背景开篇,将观众的视线带回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让人们充分了解和认识这支部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同时更加理解新中国建国之初,钢铁与国力之间的重大关系。并从国际国内形势角度,展示了这支部队受命于危难之间的真实历史,从而凸显了这支部队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
该片记录展示了,这支部队官兵在恶劣的气候、生活和地理环境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随时面临牺牲生命的艰苦条件下,从事施工作业。讲述了官兵们英勇献身的悲壮事迹,章显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
该片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复原与回顾,堪称是一部英雄史诗。更是一部现实所需,宏扬基建兵无私无畏,甘于默默奉献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明朝正德年间,嘉峪关第一任游击将军(具体姓名忘记了)领兵在此,与西域的一个部落首领展开了一天一夜的艰苦战争,最后明朝的游击将军中箭身亡,明军全军覆灭,由此延伸出了一幅大明军民顽强抵御西域少数民族入侵关内的浴血抗争图!
信步踏上古老的台阶,耳边好象突然响起了士兵激烈交战的呐喊声,使人仿佛一下又置身于过去兵戈相见的古战场上,嘶***金戈之声不绝于耳!
"射箭,射箭,一元一支"城头上商贩的叫卖声,一下子又将我从幻想中拉了出来.本觉得一个人站在这古城墙上眺望关外,放眼那漫漫祁连山,茫茫戈壁滩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无奈拗不过朋友的善意非要我去射几箭,感受一下古代士兵守城护城的感觉,于是我轻舒猿臂,张弓搭箭瞄准目标(两个带着头盔的草人)尽力射去,只见第一枝箭"飕"的一下飞了出去,不偏不倚落在了"草人"的脚下.望着那众多游客的目光,心想这下可给西安人丢人了(幸亏只有一个朋友知道我是西安人).为了西安人的面子我决定豁出去了,立马搭上第二枝箭对准"草人"心脏部位放箭.呵呵,大家猜猜怎么了?原来,第二箭直接射在了"草人"的胳肢窝上,朋友们哈哈大笑,我也心中暗笑,反正胳肢窝离心脏这等要害部位也不远了~
顺着青砖铺的整整齐齐的石路继续往前走,突然眼前一亮,一个四四方方的"瓮城"出现了,纵览四周都是高高的城墙,脚下一片开阔的平地,只有西边和南边有两扇黑漆漆大铁门,问过懂行的朋友才知道,这样设计有着很科学的道理.原来西边的`铁门是通往关外的,当侵略者进入铁门后,会看到东面是一片开阔的平地,而南面又有一扇大铁门敞开着通往关内,定会一窝蜂的往进跑想占领整个城关.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等刚跑到南门时南门会迅速关闭,紧接着他们进来时的西门也会马上紧闭,这样入侵者就被死死的关在这个四方的"瓮城"里面,任由城墙上守城的士兵放箭,滚木雷石等等随便招呼下来,估计无人可以生还!原来此"瓮城"取"瓮中捉鳖"之意呀!呵呵,想到这里不禁为古人的伟大和智慧而感到骄傲~
嘉峪关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的迅速发展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城市的活力。它由原来的定西县一跃变成了定西市,足可以证明它的实力。
嘉峪关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嘉峪关,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市西南隅祁连山脉嘉峪山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
麓,因山而名。明洪武五年(1372)修筑万里长城时置。当时明征虏大将军冯胜看中嘉峪山西北麓的险要地势,选为河西第一隘口,开始筑城设关,以后经历一百多年时间扩建,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防御体系。明弘治年间,为防吐鲁番东侵,曾进行重修。这关雄伟壮观,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定西的消费场所有很多,人们的日常消费很方便。比较大型的超市有西部超市大众店等。这些超市的建立方便了市民的消费,也是定西的韵味。
嘉峪关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韵味深长,它既有浓郁的文化、娱乐的气息,又有欣欣向荣的经济产业,还有一股现代化的气息。
嘉峪关,它在向你招手,欢迎来到定西!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一首长城谣,激发了无数中国人的爱国之情。长城,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象征。对于长城,我一直很感兴趣,我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而长城是最有代表性的。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了嘉峪关长城,着实感受到了长城的魅力。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始建于公元1372年,比素有“天下第一关”美称的山海关还要早9年。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天下第一雄关、连陲锁钥之称。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初建时,是一座6米高的土城,占地2500平方米。现存的关城总面积33500余平方米。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
望着雄伟的嘉峪关长城,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一幅幅壮丽的画面:刀光剑影,鼓角铮鸣,黄尘古道,烽火边城。抚摸着粗糙的墙身,我感到了历史的厚重感,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因为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对军人总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当接到《嘉峪关下的钢铁雄师》的拍摄邀请时便欣然应允。摄制组一行五人于20xx年的寒冬季节从深圳出发,走遍全国九省十市,横跨半个中国。在走访02部队老兵的过程中,听到了许感人的故事,也在他们的讲述中了解到了当年02部队的老兵们建设酒钢的艰辛岁月。不过说实在的,如果不是亲身体会,真的很难想象他们所说的戈壁滩是怎样的恶劣,他们又是如何的在这片茫茫戈壁中艰苦奋斗的`。
随着摄制进度的推进,我们来到了02部队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当我们步入嘉峪关和酒钢时,并没有感觉到这里的环境有多恶劣,也许这是因为我们站在的是02部队的先辈们和历代革命前辈们建设好的繁华之上。
听说要进戈壁滩了,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劲。在车上往外看,感觉到了这里的荒凉与艰苦,下了车才发现,更难受的是寒冷与风沙,零下十几二十度,对于当年大部分来自南方的老兵们和我这个从未踏足北方的人来说,感受是相通的——难以适应。当年的02部队前辈们在这片荒凉的戈壁滩上艰苦奋斗时的环境更恶劣,没有暖气取暖,也没有高楼大厦遮风挡雨,我相信他们当时的难受程度要比我现在所感受到的更加难受成千上万倍。
来矿区的路上,我们坐在车上翻山越岭,看到的都是光秃秃的大山,我在车上一直想,他们当年在这里吃什么,喝什么,是怎么生存的?如此差的生存环境,能待得下去吗?
矿区的拍摄要求我们上高山下矿井,找寻当年02部队老兵们的足迹。矿区山高路陡,我们从低海拔地区来到了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手脚都有点不听使唤,呼吸也开始变得困难,走几步路都要喘气,这才感受到02部队老兵们当时是克服了多大的艰难困苦,在这片荒凉的大山中建矿报国。在矿井还好一点,没有呼啸寒风,但那里的环境也很恶劣,里面又冷又潮湿,而且还黑咕隆咚一片,走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嘉峪关下的钢铁雄师》虽然已经成片了,但每当我想起这段拍摄经历都会由衷的对02部队老兵们燃起一片敬意,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