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如何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让自己的课更有数学文化的味道,是每一个数学教师时时牵挂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阅读了郑毓信、王宪昌、蔡仲三位教授共同编写的《数学文化》一书,通过阅读,让我真正明确了数学教育的意义及实质,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及达成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从古希腊数学的起源讲到当今飞速发展的数学,在我面前展示了一个数学发展的历史长卷,曾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人物一一跃然纸上,通过对西方的数学与中国的数学发展史进行对比,使我对历代数学名家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及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这本书又不是单纯地历史的叙述,教授以自己的视角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数学能够称之位一种文化,及将数学作为文化看待的意义,让我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
全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从教育的角度看数学文化”这一部分的内容,笔者强调,我们应当注意纠正这样一种倾向,不能一味地强调数学的工具的作用,然而目前,我们中、小学的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将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来进行传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应当更为重视数学思维的训练与培养。从教学的角度看,以下问题就有着特别的重要性,既应如何通过日常的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为“思维活动不是在获得课程内容的知能后才出现的,而是成功的学习过程中整体的一个部分,因此,课程内容须能够挑动思考的灵感,即使在最不起眼、最基本的课堂情境中,亦可启发学生的思考的源泉。”这样的一段话,让我明确了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养成与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相比是更为重要的。由此,我深深思考着我自己的课堂……
“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衰落的,我们应当努力建立民族或国家的清醒的数学意识。”我想,我们应当把思维方法的训练渗透于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去,应当以思想方法的分析去带动、促进具体数学内容的教学。
书中提到肖先生借用了清代文学家袁枚关于“学、才、识”的论述来说明三项数学教育目的,他认为广义的数学教育不是把数学仅仅视作为一件实用的工具,而是通过数学教学达至更广阔的教育功能,包括数学思维延伸至一般思维,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良好的学风和品德修养,也包括从数学欣赏带来的学习愉悦以及知识的尊重我们必须理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比,数学的文化价值(包括思维训练和文化素养)更为重要。
读了朱自清散文集里的《匆匆》后,让我深有感触,受到启迪。文章的开头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表面写了自然界周而复始的现象,实际提醒了我的思考:有什么东西是永不停留,一去不复返呢?那就是时间。
我一句一句地读着,思考着作者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让我深深感到时间的宝贵。工人、农民把握时间,创造材富,获得丰厚的收益,那“时间就是金钱”,医生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一个个病人康复出院,那“时间就是生命”,解放军赶在时间的前头,占领有利地形消灭了敌人,那“时间就是胜利”。证明时间是何等的重要,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啊!
其实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公平的,现在社会上有些年轻人活在世上,没目标,没理想,不学习,不爱劳动,依赖着父母,整天无所事事,幻想着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他的日子正如朱自清所说的时间“从水盆里过去”,“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过去”“从手边过去”“从脚过去了”……到头来,一无所有,一事无成。人生短暂,多么希望能留住时间匆匆的脚步,多为社会作些贡献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只要把握好眼前的一分一秒,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定会有所作为。
“公主”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汇,它原本是指出生于皇家的`高贵女孩,后来,人们也把家境富裕、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幸运女孩成为“公主”。而《小公主》这本书,讲的就是后一种公主的故事。
可是,看完这本书后,你会发现,书中的“公主”只是一件外衣,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外衣,告诉我们,怎样的人才是高贵的。而这一点,小主人公萨拉用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
萨拉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当她来到寄宿学校时,也是最光彩夺目的——有着数不清的漂亮衣服跟金钱和校长宠爱的萨拉就像是一位小公主,不过,拥有这些的萨拉并为因此骄傲、炫耀:她成为了跟她一样没有妈妈的爱哭鬼洛蒂的“小妈妈”;帮助自卑女孩亚美学习法语并和她成为好朋友;和人人嫌弃的可怜小女佣蓓琪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萨拉的谦卑、高尚和友好让大家都很喜欢她,尊敬她。
可是,好景不长,萨拉的父亲得病去世,因事业的失败,死后并没有留下任何遗产。势利眼的校长得知后,对萨拉的态度从最开始的阿谀奉承变成了冷酷无情,并让萨拉成了学校里的小女佣,从漂亮舒适的房间被赶到一个狭窄寒冷的阁楼里居住;穿着从华丽优雅变成破烂不堪的衣服;每天都干着繁重的活,还要受尽别人的歧视……但是,萨拉依旧在心里把自己当成一位公主,用公主的言谈举止来面对他人。最终,父亲生前的好朋友找到了她,幸福重新来临……
“如果穿着华丽的衣服,当个公主是容易的,但是,如果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始终做个公主,那才是更大的成功呢。”萨拉曾这么说过。也正是因为她有这样的信念,所以,不管她的身份是富家少女还是小女佣,在人们心中,她始终是一位公主,始终是一个高贵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人:也许他们身份高贵,穿着高贵,但是却趾高气扬,瞧不起别人;也许他们身份平凡,穿着普通,但是有一颗像萨拉那样高贵的心,大家自然而然也会认为他们是高贵的人。
一个人的高贵,与他(她)的财富和外貌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你有一颗善良崇高的心,你就是高贵的。
近几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题目叫《匆匆》,学完这篇课文,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课文主要是写时间一去不复返,自己的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为此思绪万千,叹息不已。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写得这篇短短的散文,包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它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学会思索自己的人生,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价值,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
是啊,正如文中朱自清所说,时间便如针尖上的一滴小水滴,消逝的是那么快,眨眼间它便无影无踪,无声无息了。所以,正因为时间一去不复返,我们才更应该要珍惜时间,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这个世界留下点儿什么,而不是白白浪费时间,糟蹋生命。
而我们的生活中却偏偏有那些浪费时间的人,回首往事,在后悔却早已迟了。我家对面有一个大哥哥,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但他整天却都把时间浪费在玩网络游戏上面,作业也丢在一边不管,心思全都在网络游戏上,上课时不专心,作业也不写,老师也拿他没办法,最后在期末考试时考了个倒数第一,这一切怪谁,只能怪他自己,他让时间白白地流失,浪费在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最后,对他却一点儿好处都没有。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时间,紧紧抓住时间,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里不免有些沉重。这书里写的,有历史上的匆匆过客,有漂泊一生的落魄文人,有淳朴善良但又愚昧无知地剥夺美的人。读过《道士塔》,唤起自己对王道士的愤怒,更唤起自己对旧中国愚昧、落后的恨。读过《阳关雪》,想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美妙诗句;读过《江南小镇》,江南水乡的柔美,如周庄、乌镇,萦绕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琢磨的文章,对于我来说,与其去批判不如去欣赏,我想欣赏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留给我们读者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下面我想就其中几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道士塔》是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却让人内心不免有些纠结和沉重。像文中写到的那样:“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从国外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①读完这段文字,尚还激不起我内心的愤慨和痛恨之情,然而平实的文字中间却让我读出满满的无奈与遗憾。这是一个历史悲剧,一段沉重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更为我们的民族,发出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王圆箓,是道士,也是落后的农民阶级。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明地将窟中的珍贵壁画粉刷,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西方冒险家们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瑰宝就这样被不等价地交换掉,进而逐渐流失!“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然后怎么办呢?……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②或许有人说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不免有些浮夸,然而他的感慨正吐露了他面对这段不能挽回的历史的悔恨与痛心!他感叹,即使能也将拦住马车或许也难以保存,与其这样不如存放于英国博物馆之中!这是多么悲哀又却是那段血淋淋的屈辱史的写照啊!历史没有假设,我们能做的是谨记,谨记历史的痛;是担当,担当起历史的责任!
“我好恨!”这是《道士塔》给我最大的触动。我原本以为《文化苦旅》全是这样沉重的笔调。忽然之间,《江南小镇》映入我眼帘。这篇散文应该算是全书中篇幅较长的了。由于此前同闺蜜游过杭州,看过乌镇,而如今自己留在南京,我对江南或许是不一样的吧。“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美的石桥…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像是一幅缓缓摊开的唯美的画卷,刻画着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惬意的气息。这都是都市喧嚣所寻觅不到的安逸。看到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乌镇回忆起自己去乌镇的经历,对乌镇的怀念,来自长长的青石板路,来自民宿客栈老板的热情招待。
只可惜,我们恰好选在最热的时候来到了乌镇,但却阻止不了我们对江南水乡的向往。进入西栅,已是傍晚,伴着夕阳,乌镇显得格外宁静安逸。走在“雨巷”中的青石板上,就想去寻几把油纸伞,呵呵,几个伙伴就这样漫步在乌镇的各条小巷中,拍拍照,买买小礼物,尝尝江南小吃……乌镇之行,让我重新认识了江南。如同余秋雨先生所说,江南的小镇没有雀桥、乌衣巷的沧桑感,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它默默滋养着这一方土地,养活一方百姓。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不禁让人去探寻,让人向往。
我想《文化苦旅》苦的不是这场旅行,而是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厚重。这是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可惜,还没能好好品味这本书,往后有时间,定会再捧起《文化苦旅》徜徉在文化中!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