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本上,我看到这样一幅漫画:冬天在一个车站专供母子上车的地方,几个衣冠楚楚的大男人却站在那里,对于旁边“母子上车处”的牌子却视而不见。车站旁边,站着一位抱孩子的妇女,十分无奈,却又敢怒不敢言。
看完这则漫画,我感到十分气愤。他们真得是文盲吗?不是吧。当今社会,真正的文盲有几个?真是文盲还会觉得自渐形秽也没有脸面站在这儿。而且,他们中有的人一副干部模样,有的人还故意闭着眼睛,怎么可能是文盲呢?
在生活中,这种假文盲、真自私的行为很多,令人反感。如在公交车上特设的“老、弱、病、残、孕”专席,许多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却坐在哪里。而当真正的特需乘客上车时,却没有人让座,对于车上赫然贴着的“请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的标语,许多人视而不见。倒是一些六、七岁还不太认字的小孩,会给他们让座。假文盲们不管,不太懂事的小孩能做,这是什么现象?他们难道连小孩都不如吗?!我想,这对于那些弱势群体来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会感到寒意,是心寒!
说实话,在贴有明确标语的地方装成假文盲去故意违反规则最令人厌恶,比起违反那些没有明确、基本指出的规则,这种“假文盲、真自私”的人是真正的小人。真不知道这些人为什么要这样做,难道按标语要求做就会损失很多吗?不会。最多不过是多走点路、多站会儿、多等会儿、累一点儿,可这又有什么呢?久违了这么一点点儿,去做一次“假文盲、真自私”的彻头彻尾的小人,值吗?做一次也许没有什么,但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做下去,你真得是赚了吗?不,是赔了,赔上了公德。
所以,我呼吁:不要为了一时图省事儿而做“假文盲、真自私”的小人,哪怕累一点儿,也不能在品德上打折扣呀!
其次,我又想到了一个问题:除了自身的素质外,又是什么助长了这种行为的嚣张气势呢?我想到了那位妇女。她上车的位置被占,而那“母子上车处”的牌子就是证据,真理在妇女手上,完全可以说服那群男子。妇女为什么不走上前去,指着牌子对那些男人说“同志,您们站错了!”我就不相信,那些男人的脸皮就这么后,面对妇女的指责就一点不感到脸红!也许,弱小的妇女并不是男人们的对手,但毕竟,在对于错的较量中,对总会取胜。如果因能力的强弱而改变了对于错的胜负,那么社会成了什么样子?! 华君武先生的《假文盲》生动形象,具有很深的蕴味,他批判了“假文盲、真自私”的行为,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待错误要大胆提出,不能因能力而改变对于错的胜负。
不久前爆发的“韩白骂战”闹得沸沸扬扬,在这里,我不谈事件根源,也不论孰是孰非.我不懂文学,当然也就不会争论什么文学不文学的,(这事儿恐怕不是文学争论那么简单咯)只说说从中看到的几个社会现象.
现象一:帮亲不帮理.
帮理不帮亲是中国历代传承的行为准则,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已不是这样子啦.譬如说吧,某人在街上被狗咬了,这人理所当然地向狗的主人讨要医药费,而往往狗主人只会敷衍一两句,然后狗主人的儿子就跳出来大讲“道理”,接着儿子那当官的老丈人也跳了出来,骂被咬之人撒泼使赖,对狗咬人一事却一字不提.天理何在!“韩白骂战”也是这个样子.先是白烨不止一次说韩寒的文学不够文学之类的话,韩寒看了那些话就骂了白烨,而白烨不答话,然后白烨的哥们跳了出来,接着哥们的儿子也跳了出来......跳来跳去,全是些不相***人,都只听说自己的亲朋好友被骂了,就不管孰是孰非,这个说韩寒是“红卫兵”,那个要抽韩寒俩巴掌,这都什么乱七八糟啊,典型的“帮亲不帮理”.
现象二:长辈的话就是至理名言.
长辈说:“不对,你是错的.”那么你就是错的.如果你说自己没错并指出长辈的错误,就会被说成叛逆不尊重长辈,然后一群长辈围着你骂(一般地,他们不会耐心教育.还教育个屁,他们连是非黑白都不辨,就他们说的是真理).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晚辈应该尊敬爱护长辈,但是,我认为长辈并不就是年龄比自己大的人,对那些不辨是非歪曲事实甚至诋毁别人的人,纵然他们的年龄比自己大也不必把他们当长辈来尊敬,而是要大胆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毕竟爱心的泛滥,只会让他们错上加错;等到他们改正了错误,晚辈还是要视他们为长辈,而且加倍地尊敬他们.
现象三:暴力倾向严重.
在“韩白骂战”中,“抽嘴巴”“付出血的代价”等暴力字眼出现频率极高,由此现今社会暴力倾向严重可见一斑.作为长辈,作为有社会影响的人物,成天个把打啊***啊血啊等话儿挂在嘴边,这社会的暴力倾向能不严重吗?孩子从长辈那里得到一个讯息:以拳头解决问题.从家庭暴力到校园斗殴再到社会不良青年打群架,难道其中没有 值得反省的东西?
以上是我从“韩白骂战”中看到的几个与现今社会现象有关的问题.至于“韩白之争”,我看那是必然的,即使没有韩寒骂白烨,也会有其他人骂白烨或其他胡诌之人,在整个事件中,韩寒不过说出了年轻一代的心声.姑且把“韩白之争”看作是现今社会某些长辈(勉强这么称呼他们)心胸狭隘自以为是或不了解后辈,而年轻一代渴望被肯定被尊重的一个见证吧.
梦想需要实践,实践需要指标,只有竖起标杆,定下指标才能在太阳下更好的实现梦想。
梦想,原只是浮华,只有我们奠基以品质才能实现。
富贵不能淫是梦想制定的潜规则。在安逸生活的*中,节制自己的*,拥有对自身品质和信念的坚持的人,才能够实现梦想。正如同十二月党人,不受金钱的*奢侈生活的引诱,时刻提醒着自己所拥有的梦想,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出没于惊涛之中,坚守崇高的信念。放下戳手可得到*之神给予的财富,最终,虽然得到的是繁重的苦役,没有光明的黑暗,但梦想终缠绕于身,永远的得到慰藉。
贫困不能屈是梦想给予的磨练的结晶。在贫困中也不改变最原始的信念—梦想。我国豪放派诗人辛弃疾,一生虽然可谓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为一名精神上的愁苦大众,但不可不说他更是一名生活中的贫苦大众。青年一朝为官,壮年归隐山林,屈居于草棚之中,出入粗布短褐,但这并不阻碍他勇敢的守卫自己的理想,勇敢的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威武不能屈是千帆中应对梦想时的自我升华。在*武力的威胁之下依然保有梦想。文天祥,零丁洋里留丹心,应对敌军中掌管生***大权的执政者,应对敌军的千军万马,应对自家妻子儿女的规劝,在劝告与*中,凭借着那么一份气节,对梦想的坚守,流芳百世。梦想的坚定,坚守,使他一身忠骨致死尤保国的气节得以呈此刻我们眼前。
梦想,取鉴于古,在思想中做出计划埋下坚守,在效仿中理解,在自我思考中得以巩固。最终的最终,下一个起始点上我们才有资格和勇气回首坚守过的梦想,梦想中的岁月,岁月中积淀下的一切。
书中说:“成长的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也正因为成长的问题就是成功的问题。成功的问题是最难面对的问题,因为我们总是认为一旦成功了,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大多数管理者都不明白,他们的态度必须随着企业成长而改变。他们老是喜欢争辩:同样的态度和行为在过去可以成功,应该在未来也能成功。”我认为对外不能与时俱进,对内不能更新迭代,这是大多数企业走向衰退的根本原因,这个规律是普遍客观存在的,谁也无法逆转。
西尔斯公司曾经是美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私人零售企业,但在20xx年的10月申请了***保护,这家企业就是因为因循守旧,不愿与时俱进,管理僵化而面临***。
一个企业要想长久的存活于这个日渐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不仅需要管理者眼光的长远与制定措施的果断,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环境。
看完两位同学对《管理的实践》一书的感悟后,相信同学们对管理与实践又有了不同的认识。
今天,当我还在床上美美地熟睡时,妈妈把我从睡梦中叫醒,说是今天要带我去乡下采菱。我一听到这个喜讯可着实乐坏了,一骨碌从床上爬起,以最快的速度穿好衣服,三下五除二地吃完了早饭,和爸爸妈妈一起坐车直奔乡下。就这样,采菱生涯就这样悄然无声地拉开了帷幕,而我今天的生活也随着采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富有乐趣。
来到河边,我一眼望去,大片大片的菱叶,把水塘挤得满满的。菱叶又大又宽又绿,就像许多小绿伞,而红彤彤的菱,就躲在这几把小绿伞中,若隐若现。仿佛是个害羞的小姑娘,可爱至极。
看着一只只可爱的菱,老爸已经等不及了。你瞧,他已经把一只小船放入水中开始采摘了。他坐在船上,两只手像船桨一样划着,木盆所划过的地方,便留下了一条水路。随后,妈妈也坐在菱桶里采起来。我东张西望,只见他们俩人采得真可谓是“不亦乐乎”,忙得不可开交。没多久,我就开始了,我难道在这儿只是看爸爸妈妈采菱的吗?不,我也要采!我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劳动。所以,我也加入了采菱的队伍,忙活了起来。
我跳上船,兴致勃勃地采起来。但不一会儿,我就发现我不怎么懂得技巧。我便开始注意观察大人们采菱时的细微动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通过妈妈采菱时发现:要采菱的话,就一定得把菱盘先翻过来。我这才看见原来在菱盘下面有一个个大小不等的菱角,把成熟的菱角摘下来即可。是呀,听起来似乎毫不费吹灰之力似的,但做起来却是相当辛苦的。因为我还发现:采菱不仅要用手把菱盘翻过来挑成熟的菱,还要弓着背。哎,你说这能不称得上是“辛苦”吗?当然有时候一定有一些“斜意外,就是我不小心把菱连根扯断……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了,不知不觉,已近中午了。啊!腰酸死了!我挺起背,坐在船上,把一只红菱去皮,放进嘴里。哇!咬起来脆生生的,吃起来甜津津的,果然是刚摘下来的菱,新鲜得不得了!
不一会儿,我们采菱都采好了,菱可真多,足足有两大筐呢!更令人欣喜得是:吸在泥土和菱叶上的螺蛳也堆了小半桶!分给左邻右舍一些,我们还剩很多,中午我们开开心心地吃起了菱饭,可真是味道鲜美可口啊!更重要的是,这里面有我自己靠双手劳动的成果啊!因此,我吃了满满一大碗耶!(我可是很少吃一满碗的噢!这次采菱生涯,不仅让我大饱口福,还让我学到了一些平时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生活常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亲自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且,正是通过这次的采菱生涯,让我体会到了自己平时所吃食品的来之不易,使我学会珍惜粮食。这也正应验了一句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从这次采菱中所学到的东西真是太多了,可谓是“实践出真知”啊!我也相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领略到这些耐人寻味的道理吧。如果有机会,我一定再来采菱!
动手实践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技能,如果人们生活中有疑点或是困惑,必须要去实践,实践,才会让你得到真正的答案。
实践操作是我们许多名人成名的主要因素,有这样一个名人的例子: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最后使他的书法艺术到达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津津有味的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而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他书法。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此刻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最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到达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此刻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羲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明白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稀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
王羲之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去动手实践,不能只求外表。
实践是为人的原则,只要你肯去实践,就必须会获得真正的答案。这个答案会使我们更加的相信实践。
人生道路上荆棘无处不在。你迷茫地在原地徘徊时,不要去空想,该怎么做从何开始,从而使自己变得焦虑,记住,最重要的是把一切付诸实践。
在实践中,你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变成一个智勇双全的大人。你从一个迷茫的孩子变成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学霸。在实践中成长,感受成长的滋味。
一次,一个贫穷的乞丐来到一个小村庄里,到一个普通人家里讨饭。小孩儿和他的妈妈一块儿从家中出来,孩子的妈妈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边的砖搬到另一边去,我就给你饭吃。”乞丐答应了,但小孩儿迷茫地问他的妈妈:“您为什么要这么做呀,直接给他不就行了,他看起来很可怜的。”妈妈告诉他说:“如果直接给他,他下次还是会继续,不如教给他如何在实践中生存。就好像我给你一条鱼和交给你钓鱼的方法是一样的道理。”小孩子懂了,之后乞丐帮她搬过了砖,得到了他丰富的饭菜。从那次之后,乞丐再也没有要过饭,而是凭借自己的双手在实践中养活自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在学校中,每个同学都曾有过相同的困惑:明明想要好好学习,却不知从何开始;明明有一堆的问题,却不知从哪个问题开始;明明想好了一切,最终却都付诸东流。当你迷茫时,不要去想该怎么办,从哪里开始。从当下做起,把每件小事做好,这就是最大的进步。当你的问题积累的无从下手时,就从最简单的下手,一个一个的解决。在问题面前,不要只是空想,去做行动的巨人,当你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时,当你会付出一切时,在努力去实现梦想的过程,你会找到人生的方向,行动不会让你在漫漫人生路上迷失自己的方向。
没有一个科学家不是经过几十次、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时间去完成一项作品的;没有一个学生不经历几十次、几百次的失败就能能成功;没有一个孩子不是经历几次,几十次的摔倒就能学会走路。
实践很重要,把一切付诸于实践,它将引领你走向成功。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