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师的推荐下,好不容易在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厚厚的《马克思传》,准备好好地去了解一下伟人的传奇一生,想知道是什么成就了如此一伟人。然而,那种愉快的好奇心随着翻阅几页《马克思传》逐渐地消失,第一感觉是这种书有点枯燥和深奥。后来,慢慢地静下心来品读,逐渐的有点喜欢读《马克思传》了,从中也收获了不少。
从书中我了解到马克思的一生竟是那样的坎坷。想想自己碰到一些倒霉的事总是喜欢抱怨,觉得上帝不公平。然而,马克思在坎坷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的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带给我心灵上震动。我以前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跟马克思一生的坎坷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自己实在是太幸福了。他的坚强,乐观深深地震撼了我。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是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段话是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的话,之所以引用这段话,是叹服17岁的马克思就有着为人类谋幸福的高尚理想。而我们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在大学里就有如此多的自由安排时间,也不再像高中一样有老师、父母管着,不像高中那样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然而面对安逸的生活,自由的大学氛围,曾经满怀梦想的我们渐渐变得懒惰,早把曾经许下的理想抛到老远。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荒废了学业,同时挺多人过得很茫然。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要是自己一直这样茫然的下去,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大学里混日子,那么四年后的自己将会是这么样呢?我不禁扪心自问起来。我也感觉到了危机,再不行动,再不努力奋斗,难以想象毕业后的情景。
“患难见真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让我很感动,同时也给让我很羡慕,在内心深处更加唤起了我对友谊的渴望。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难,要维持一段已有的友谊更加困难。朋友之间需要宽容。而如今,生活中的我们常会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吵,甚至打架,最后变成了敌人,其实大学能成为同学已经是莫大的缘分了,能成为室友更是难得,来自各个地方的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要好好珍惜彼此之间的缘分,平时多谦让一点,收获的不是眼前的利益,而是最美的友谊。
虽然没有全部读完《马克思传》,也没有透彻理解每一章每一节,也没有完全领悟到马克思一生中伟大的思想,但却也从中学会了一些东西,思想上得到了一点点升华,对生活多了一些思考。了解了马克思坎坷而又坚定的一生经历,让我多了一份勇气去面对困难。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巨著,在书中他对很多经济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诞生那天起,这本艰深的著作即让众多读者望而却步。《<资本论>修炼宝典》一书,由堪萨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大卫•史密斯和漫画家菲尔•伊万斯合作,通过轻松的笔调和有趣的插图,为读者提供了一本优秀的入门读物。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在书中,他对剩余价值这一中心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诞生的那天起,这本艰深的巨著就让很多希望读懂它的人望而却步。现在,学者大卫•史密斯和漫画家菲尔•伊万斯通过轻松的笔调和有趣的插图,打破了这本革命性的经典之作很难为大众所理解的“困难神话”。通过200页漫画书,认识230万字《资本论》,这是一本优秀的入门读物。
故事够平淡的,平淡的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如同它所采用的黏土动画形式,笨拙、平凡。大多是独白,自言自语似的的独白,配合着写信的独白,有点像画外音。
唯有耐心观看下去,才渐渐感到平淡中渗出的温暖,犹如寒冬里手握一杯白开水,很不起眼,直到你慢慢地喝下去,心口就慢慢地暖和了。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有如此的味道。
玛丽(Mary),孤独的澳大利亚小女孩,没有朋友,在学校总被人欺负,不被老师喜欢,也不被妈妈喜欢,额头长着巧克力色的胎记。正如她妈妈所言——玛丽是一场事故。
玛丽的爸爸在她年幼时候忙于工作无心顾家,等到了退休却意外身亡。玛丽的妈妈爱抽烟老酗酒,一日酒醉之后误服毒药也去世。玛丽终于和心仪已久的爱人结婚,结果男人跑到新西兰和笔友生活一起。
怎么看,玛丽的人生有点凄惨。
而马克思(Max)这个美国糟老头,孤独、自闭、脆弱、无法理解周围的世界,在他看来,生活是不理智也不讲逻辑的一团糟,最要命的是马克思患上一种神经官能病,从来没有过朋友。马克思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中了乐透大奖,却不知道怎么花,就买了一屋子的巧克力······剩下的钱就送给邻居老太太。
怎么看,马克思的人生也有点凄惨。
原来世界上,有许多人都在孤独着,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这些人都卷缩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房子里,莫名地自闭哀伤。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女孩玛丽是老头子马克思的前半生投影,老头子马克思是小女孩玛丽的后半生标本。换句话说,玛丽的人生就是几十年前的马克思,如果更不幸的话,玛丽几十年之后可能也会过着马克思的生活。
当孤独遇上孤独的时候,有一些犹如冰撞上冰,结果还是两块冰;有一些犹如水融合于水,最后成为一流清水。玛丽遇上马克思,青涩的孤独遇上苍老的孤独,就如流水汇入湖水,他们在思想情感上深切地融合了。
他们将对方引为知己,互诉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遭遇和那些难以启齿的心情。好像生活的尴尬、痛苦、不解、无名的焦虑都可以化为笔下的文字,写给远方的笔友。友情就转化为文字对文字的倾诉,信任就转化为写信寄出,等待、阅信、再写信的循环,在这样的循环中,两个人不再孤独,在匆匆来匆匆去的尘世里找到支撑生活重心的坚固点,找回自信和自我。
他们也差点绝交,因为玛丽用马克思的病情案例写了论文。马克思感到被背叛被利用,断绝信笺来往。人生初起步的玛丽也倍受打击,消沉酗酒得过且过,两个人走回到原来的暗淡人生路。
所幸的是他们最后冰释前嫌,重拾安宁的生活。但当玛丽千里迢迢看望马克思之时,马克思已经安静地离开了世界。
电影固然平静,可在平静之下有汹涌,试问:这个世界到底有多少朋友仅凭信笺来来往往去互相理解、温暖、安慰,整整20年!
信来信往陪伴着玛丽这个孤独的小女孩勇敢成长,信来信往也陪伴着马克思这个孤独的老头子走完人生路。他们写的不是信,而是心,是流浪在尘世里的孤独。孤独本非他们所愿,当孤独遇上孤独,可以互相坦诚互相温暖的时候,孤独就成为心的两只翅膀,飞翔在宁静里。
PS:由这部电影所引发的感想。
正月初五,某届学生开同学会,邀请我参加。席间,得知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结为情侣。我笑问他们:恋爱时候写了多少封情书?男孩笑说:一封都没有!都打电话发短信。
某次,遇上一位同学,他说起他还记得我寄的明信片。虽然有十年了,他忘记了许多电话,却记得一张明信片。十年前,大家都流行短信问好,我却寄来一封明信片。
很多年前,我曾经有个人生目标:结交一个笔友,写它多年。当然,目标没有达成。
前几天,跟我的一位同学去看了这部《青年马克思》的电影,因为我本科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直接隶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学马克思的,所以,对于马克思算是比一般人了解一点了。
但是,去到电影院,却发现除了我跟我同学之外,就只有一个人在电影院坐着,我们三个人包场了。在我看来,马克思真的是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是,好多人好像对他不是蛮感兴趣,也不是蛮了解他的。
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他是1818年5月5日生的呀。所以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德国及法国的电影制片公司联合创作了这部影片。
电影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从相遇开始一直到他们最终创立《共产党宣言》,推动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主要写的是马克思24岁之后一段时间的'故事。
马克思24岁时,由于没有当成大学教授,只能去《莱茵报》当主编,可是他的观点才激烈了,受到当朝政府的抵押,最终《莱茵报》各个成员都解散了。
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其父亲是大资本家,使用的管理工人的方式就是去剥削、压榨工人。恩格斯非常不同意他父亲的这种管理工人的方式,并与一位很有个性的在其父亲工厂工作的反动派女性相恋了。恩格斯会经常去探访工人的情况。
没有工作的马克思境况非常窘迫。他的妻子燕妮与他非常相爱。燕妮出身于大户人家,长得非常漂亮,比马克思大四岁。不过在她的骨子里不喜欢大户人家中被束缚的生活,还是非常崇拜马克思的,觉得他是位非常有思想的人。燕妮为马克思生了几个女儿,这位马克思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后来,他遇到了恩格斯。恩格斯可以说是位非常好的朋友。他本来是不喜欢从事他父亲给他的所谓资本家的工作的。但是为了支持马克思的工作,他竟然还是当了很多年的资本家,只是帮助马克思解决经济上的困难。
在他们为工人发言的过程中,当然遇到了非常多的阻力。当时工人运动中支持力度最大的两个战线都认为把工人组织起来,只要他们力量足够大,就足以推翻当时的反动政府,然后建立工人阶级的世界。而马克思、恩格斯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必须要为工人树立一个纲领,让他们能够内心非常服从地去参与到工人运动中去,这个纲领自然就是《共产党宣言》。
整个影片看下来,可能就是觉得在很平淡的描写马克思的传记。但是这部影片也能够引发我们当代青年人的一些思考。马克思、恩格斯这些人物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有自己的思想,其实马克思的很多著作的思想在其三十岁之前都已经基本形成了,无疑他们都很聪明。但是他们为工人阶级发声,写出了非常多的在哲学界、经济界、社会界都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他们的思想是颠覆性的,这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人去学习的。就像马克思的墓志铭所写的,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都是在解决怎么认识世界的问题,而马克思则解决了如何改造世界的问题,这无疑是非常具有创见性的。
正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观看了《青年马克思》影片,115分钟,为我们能讲诉了1843年《莱茵报》被查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的短暂青春故事。
影片开始为我们讲诉了莱茵省的林木盜窃案。莱茵省的穷人为了生计不得已前往森林捡拾树枝,而莱茵省议会认定树枝属于国有财产,颁布了相关议会法令,穷人捡拾树枝的行为被判定为偷窃。众多老人妇女儿童死在贵族的权利下,铺垫出后文的背景。紧接着《莱茵报》在科隆被查封,言论自由被普鲁士君主钳制,马克思被驱逐出境,被卢格带往巴黎,创办了《德法年鉴》;恩格斯在英国的曼彻斯特纺织厂目睹了工人的反抗,为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现状,深入贫民窟,并爱上了女工玛丽,开始了解的贫富双重状态,完成了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
影片刚开始是双线叙述,从马克思恩格斯见面开始并线。在卢格的家中,恩格斯与马克思再次相逢,被生活所困、脾气暴躁的马克思与贵族出生、沉静如水的恩格斯在争锋相对后志趣相投,畅饮到深夜,并对蒲鲁东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批判,燕妮取名为《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可以看出这位出身于德国贵族"特里尔舞会皇后"的非凡之处。电影中后续的点滴也说明马克思的成功,与背后妻子的支持和理解是分不开的。
恩格斯的另一半玛丽,是工人活动家,刚开始做为恩格斯家的纺织工人抗议资本主义,后续帮助恩格斯了解工人阶级状况,引荐恩格斯和马克思与正义者联盟的领袖见面,对后续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取代"人人皆兄弟"的口号的实现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布鲁塞尔,作为比利时的首都,欧盟的主要行政机构所在地,是马克思驱逐出巴黎的逃难地,在这里因为自己潦草无法获得工作时的失落,体现出贫困无法支撑妻儿生活的无奈,在收到恩格斯的救济时对付完上门讨债的人后的喜悦,使恩格斯的形象更加普通化、立体化。
知识界永远都会有争论,魏特林、蒲鲁东和巴枯宁,这些角色各自代表的政治流派和立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激烈争执,《贫穷的哲学》和《哲学的贫穷》,透漏着唯物主义辩证思维,以及对于自我观点的勇敢表达。在恩格斯在酒吧中提议马克思去读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如李嘉图等,也是为最终《资本论》在1968年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影片最终以1848年油灯下创作《共产党宣言》为结尾,整个影片讲述了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和伟大友情,他们的革命友情创造了历史,启发了人类的思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一提到马克思,人们往往便想到他伟大的贡献,深刻的思想以及崇高的精神,却忽略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忽略了他成功的背后有一个不离不弃的朋友,一段长达一生的友谊。
马克思于1818年5月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的家里。青年马克思就有着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并付诸于行动,因而他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长期流亡在外。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马克思长期流亡,生活艰苦,常常靠典当维持生计,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的寄给马克思。不仅仅是在生活中,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合作。他们同住在伦敦时,每天下午,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去,一连几个小时,共同探讨各种问题;分开之后,他们几乎每天通信,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之间的关怀还体现在时时刻刻给予对方以帮助,都为对方事业上的成就而感到骄傲。马克思答应给一家英文报纸写通讯稿时,还没有精通英文,恩格斯便帮他翻译,必要时甚至代他写。而恩格斯从事著述的时候,马克思也往往放下手头的工作,编写其中的某些部分。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有很多感人的故事。1863年初,马克思一家已经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马克思打算让大女儿和二女儿停学,找个地方工作,自己和妻子燕妮,小女儿搬到贫民窟去住。恩格斯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忙打电报劝说马克思别这么做,又迅速筹集了一笔钱,汇给了马克思,使马克思一家暂时渡过了难关。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恩格斯,你寄来的100英镑我收到了。我简直没法表达我们全家对你的感激之情。”
在恩格斯需要帮助的时候,马克思同样竭尽全力,毫不犹豫。1848年11月,恩格斯逃亡到瑞士,由于走的时候很匆忙,身边没带多少钱。还在病床上的马克思得知,连忙挣扎起来,到银行将自己仅有的钱取出,全部寄给了恩格斯。
然而,与普通人之间的友谊一样,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尽管伟大,也经历了一些小插曲。1863年,恩格斯的妻子玛丽患心脏病突然去世。恩格斯以十分悲痛的心情将这件事写信告诉马克思,信中说:“我无法向你说出我现在的心情,这个可怜的姑娘是以她的整个心灵爱着我的。”第二天,马克思从伦敦给恩格斯写回信。信中对玛丽的噩耗只说了一句平淡的慰问的话,却不合时宜的诉说了一对自己的困境:肉商、面包商即将停止赊账给他,房租和孩子的学费又压得他喘不过起来,孩子上街没有衣服和鞋子。一句话,魔鬼找上门来了……生活的困境折磨着马克思,使他忽略了对朋友不幸的关切。正在极度悲痛中的恩格斯,收到这封信,不禁有点生气了。这次,一直隔了五天,恩格斯才给马克思回信,并在信中毫不掩饰地说:“自然明白,这次我自己的不幸和你对此冷冰冰的态度,使我完全不可能早些给你写信。我的一切朋友,包括相识的庸人在内,在这种使我极其悲痛的时刻对我表示的同情和友谊,都超出了我的预料。而你却认为这个时刻正是你表现你那冷静的思维方式的卓越性的时机。那就听便吧!”
波折既然已经发生,友谊经历着考验。这时,马克思并没有为自己辩护,而是作了认真的自我批评。10天后,马克思写信向恩格斯致以真诚的歉意。出于对朋友的了解和信赖,收到回信的恩格斯立即原谅了马克思,还寄去了一张期票,以帮助马克思度过困境。自此,两位同甘苦共患难的友人重修旧好,友谊得以延续。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之久,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正如列宁所说的:“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各样十分动人的友情故事,后来的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友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一段并不强烈却始终深厚,不舍不弃的友谊。其实再伟大的人也会拥有平凡而深刻的情感,也需要关心和帮助,也离不开友情的滋养。在我们身边,一直有一些默默相伴,不离不弃以致常常被我们忽略了的朋友,以及一段段令人难忘,始终不变的友谊,在支持和激励着我们。君子之交淡如水,淡淡的友情就如淡淡的茶香令人沉醉,让我们共同珍惜身边的人,安静感受这份静谧微暖的情感,用心经营我们离不开的友谊。
人人都有病,人人都有‘裂缝’,没有一个人能逃脱,所有人的现状,都一样。
只是,同样的现状,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去面对。而这不同的面对方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可以是你想得到的任何结果。你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你清楚吗?
这个世界上,真正对我们自己重要的事情,并不多。
就像MAX的人生愿望,只有三个。这些对我们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并不关键(它可以是任何事情,甚至就像收集娃娃、吃巧克力一样,简单)…关键在于这些事情是不是对你真的重要。然后,让它以这样重要的状态,一直出现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做到了,重要的事情,自然有重要的样子和它该有的结果,不错的结果。
这个世界,对于MARY和MAX来说,相当幸运。虽然经历了种种,他们都实现了自己最重要的目标。MAX安详了离去,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但是,就像前面提到过的,世界并不都是如此,还可以有其他无穷尽的可能。只是,没有一个可能是白得的,得到的同时,你终须付出些什么,而这个‘什么’,最大的可能是失去‘收集娃娃’、‘吃巧克力’等等…对于旁人来说,失去这些,真的不算什么;只是对我们的自己,这些就是我们的命,或者叫我们自己定义的我们自己存在的价值。
看清了,我们才能更好的面对自己,面对因为我们的决定带来的每一个结果。
事出有因,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我们自己带来的。因为,我们虽然不能改变现状或者现在的外在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境。那么,任何现状或者外在世界,都不是影响我们自己的理由,能影响我们自己的,只有我们自己。在我们改变自己的同时,现在或者现在的外在世界,已经被我们所改变了…
以电影里的一段台词作为结束: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瑕,我也是。人无完人…当我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我和椰子。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By《玛丽和马克思》)——我们真正原谅的,并不是别人,只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己,而已。原谅了自己,世界就有机会变成我们希望的样子。这就是路径。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