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我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主讲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讲座,感受颇深。
第一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意非常深刻的故事---《大树和孩子》,我深受感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我们孝心的故事。现在的我们自我意识非常强,尊老爱幼意识薄弱,我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爱心。孝是基本的,有了孝还要有仁爱心。有了这两颗心,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于丹教授说:““仁”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就是说两个人相处好了才能体现仁的含义。所以说我们要多交朋友,自己处理好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自信、自立、自强。我们自信、自立、自强的习惯,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才能培养出来。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自己独立完成。有时候爸爸妈妈的事情还可以问问我们的建议,不管对错,都要鼓励。不要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度依赖性。一个有爱心、自立、自信的孩子更能融入社会。
第四个主题如何教育我们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只要我们有心、用心,我相信,我们都是最棒的。
于丹教授关于中小学人格教育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很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教育、人格、沟通、学习、健康成长的问题。
于丹教授演讲的几个主题分别是:1.父母应怎样正确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于丹教授的演讲非常精彩并且运用小故事更形象具体:
1.父母应怎样正确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于丹教授建议要关心的问题是今天的孩子快乐吗?并运用了禅宗小故事,告诉我们一碗米的价值因人而异,孩子的价值空间也是因人而异,重要的是怎样让孩子自己来认知。
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跟前,对他说:“孩子,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这个男孩便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小男孩去篱笆跟前看,他这一天就钉了30多颗钉子,他十分惊讶,怎么自己一天中就发这么多次脾气呢?他自己都没感觉到。这时,爸爸走到他的旁边说:“要想让钉子更少就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小男孩就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于是每天钉的钉子越来越少:十几颗、十颗、五颗、三颗,终于有一天,他高兴地跑到爸爸跟前说:“爸爸,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爸爸说:“那就把钉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钉子全拔了后,爸爸又对他说:“今天一颗钉子都没定这固然很好,但你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的钉子孔还是会留在别人的心上的。”。这个故事深深震撼着我们家长的心灵,是啊,有时我们对于孩子过于情绪化,完全把他们当成私人物品,高兴的时候能容忍孩子的一切错误缺点,不高兴的时候却会为一点小事对孩子大发雷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和要求孩子一样要求自己不要乱发脾气。
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这个主题于丹老师运用了孔子对于孝的解释“色难”------千难万难难不过給长辈一个好脸色看。孝敬老人,善待孩子,家长孩子要孝敬老人,态度要和颜悦色,一种好的表达有的时候跟沟通的内容同样重要,不能过分溺爱孩子,让孩子懂得感恩。而在这于丹老师又引用了孔子的一段话:一个人的成长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家庭教育最为主要,然后是社会教育,最后才是书本教育,所以我们这些父母都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是多么的重要。
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运用陶罐的故事和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好的老师和好的父母不但要教育好孩子不能躲避挫折,更应教会孩子在挫折中修复生命。
总之,看了于丹教授的讲座给人启迪很大,希望我们的家长、老师、社会都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让孩子走进社会、学会沟通、善于协调、融入群体、勇于承担,做一个生活的强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是我完美了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自己的人生!
于丹教授是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她精炼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是人叹为观止。
孝是什么?于丹教授用一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孝就是当父母老了是去陪他们。那个寓言中的树就如同我们的父母,用他的全部来成就我们的一生。但他们不求回报,只求在他们老时我们能陪在他们身边。
人一定要有人际关系。在300个小学生中,有百分之五十点七的同学因缺玩伴而独自一人在家玩电脑、看电视;百分之十三点三的同学喜欢喝保姆、家长等长辈玩;百分之三十六的同学没有固定的朋友。在生活中,人一定要有朋友,不能在别人心中扮演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感恩,其实并不是那么难做到,我们只要学习好,晚上在家时,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对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植树节那天抽点时间和家人一起去植树,这就是对大自然最好的回报。
通过看于丹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大点:孝,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感恩。
我们家长和孩子按照学校的通知,一起及时收看于丹教授《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电视讲座。主要是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为主题的一个讲座。受到了一次极好的教育,看完之后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于丹老师通过讲述和举例,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通过“一碗米的价值”的阐述,比喻一个人、一个孩子的价值的创造。明潦又深刻。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家长要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教育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价值。懂得了“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开发。这是大家都企及的一种教育的境界。并严肃的指出“我们陪伴孩子成长,不能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一定要遵从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实走好每一步!
第二:于丹老师剖析了《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让我从孩子的身上去感受、注意和发觉这一点。懂得,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快乐地接受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味的让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作为家长,特别是作为老师,虽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也要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在课堂上或家庭学习中加些带有孩子感兴趣而且结合学习内容的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学习并接受新的知识。
第三: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使我印象更深。有个孩子特别爱发脾气,他的父亲就在墙上钉钉子来记录发脾气的次数,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钉了那么多的钉子,自己也傻了,发誓要改掉这个坏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颗钉子,慢慢地钉子拔完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钉子虽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却永远也抹不掉,你发脾气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你痛心呀!”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总是发生“五个过分”的问题;在学校里受点委屈,家长就会找老师论说,试想这样对孩子的发展会有好处吗?!
第四:于丹老师讲了自己和孩子一个关于“小花篮”的故事,也让人很受启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要经常鼓励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困难,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孩子,达到了勇敢面对一切困难,积极想办法去解决的素质和品德的目的。
第五:于丹老师还讲了几个有关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压力过大,以及在生活和人际交往等事情中,想不开就产生和发生轻生的倾向及事件的真实事例。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培养孩子人格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不可掉以轻心。
总之,在我认真仔细聆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进一步明潦:无论在家庭或者学校,家长还是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中,不但要教给孩子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健健康康地为自己的将来而学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让我们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共同努力吧!
《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观后感450字
昨天早上,我看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主讲的《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讲座,感受颇深。
第一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孝心。于丹教授讲了一个寓意非常深刻的故事---《大树和孩子》,我深受感动,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我们孝心的故事。现在的我们自我意识非常强,尊老爱幼意识薄弱,我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二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爱心。孝是基本的,有了孝还要有仁爱心。有了这两颗心,才能更好的融入社会。于丹教授说:““仁”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人,就是说两个人相处好了才能体现仁的含义。所以说我们要多交朋友,自己处理好和小伙伴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主题如何培养我们的自信、自立、自强。我们自信、自立、自强的习惯,要在日常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才能培养出来。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做主,自己独立完成。有时候爸爸妈妈的事情还可以问问我们的建议,不管对错,都要鼓励。不要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过度依赖性。一个有爱心、自立、自信的孩子更能融入社会。
第四个主题如何教育我们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只要我们有心、用心,我相信,我们都是最棒的。
我们家长和孩子按照学校的通知,一起及时收看于丹教授《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电视讲座。主要是关于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为主题的一个讲座。受到了一次极好的教育,看完之后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于丹老师通过讲述和举例,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通过“一碗米的价值”的阐述,比喻一个人、一个孩子的价值的创造。明潦又深刻。一个孩子的空间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师和家长要帮助他发现最大的价值空间,更重要的是教育他自己来认知自己的生命价值。懂得了“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拥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完成自己的开发。这是大家都企及的一种教育的境界。并严肃的指出“我们陪伴孩子成长,不能用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教会孩子在面对挫折,让孩子独立去完成自己的发现,去完成自我成长的修复。”一定要遵从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实走好每一步!
第二:于丹老师剖析了《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让我从孩子的身上去感受、注意和发觉这一点。懂得,在学习一种知识的同时,掌握它不如喜欢它,喜欢它不如快乐地接受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味的让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识,并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相反,久而久之,还会适得其反地厌恶学习。作为家长,特别是作为老师,虽然是传道、授业、解惑,但也要为孩子的快乐着想,在课堂上或家庭学习中加些带有孩子感兴趣而且结合学习内容的作料,使得孩子能够有兴趣学习并接受新的知识。
第三:于丹老师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使我印象更深。有个孩子特别爱发脾气,他的父亲就在墙上钉钉子来记录发脾气的次数,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钉了那么多的钉子,自己也傻了,发誓要改掉这个坏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颗钉子,慢慢地钉子拔完了,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钉子虽然拔完了,但是那么多的洞却永远也抹不掉,你发脾气的时候,让多少人为你痛心呀!”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总是发生“五个过分”的问题;在学校里受点委屈,家长就会找老师论说,试想这样对孩子的发展会有好处吗?!
第四:于丹老师讲了自己和孩子一个关于“小花篮”的故事,也让人很受启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要经常鼓励孩子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困难,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孩子,达到了勇敢面对一切困难,积极想办法去解决的素质和品德的目的。
第五:于丹老师还讲了几个有关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压力过大,以及在生活和人际交往等事情中,想不开就产生和发生轻生的倾向及事件的真实事例。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培养孩子人格和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不可掉以轻心。
总之,在我认真仔细聆听了于丹教授的讲座,进一步明潦:无论在家庭或者学校,家长还是教师,在孩子的教育中,不但要教给孩子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健健康康地为自己的将来而学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课题。让我们为了孩子健康成长,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共同努力吧!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