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觉得“孤寂”的书名,是当初吸引我去翻阅这本书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原因就是这本书据说曾被翻译成二十三种以上的语言,还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停驻了近二十年。一翻作者简介,发现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家,难道这是一本心理学书吗?随手翻阅一下,却发现语言很平实,还有一些真实的事例,于是,我开始了此次阅读之旅。
一向以来,作为特教教师的我,当被其他人问起职业时,他们都会追问两句:是小学还是中学教师啊?是教什么的?当了解真相后,大都会“夸”上一句:很有爱心的工作啊!“爱”这个字眼似乎总会在我耳边响起。固然,在他人,甚至是自我看来,做教师的都要有一颗爱心,而做特教教师的,这颗“爱心”的分量应当还要重!所以,我也曾单纯地认为,只要抱着对学生的爱,就能胜任这份工作了。但当我读完《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分“爱”时,顿时哑然失笑,我对于“爱”的理解看来是有失偏颇的。
诚如书的作者说道:“爱是自律的原动力”、“爱是长期的和渐进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我,也是爱他人”。看来,爱不仅仅是为了促进他人心智成熟,还是为了促进自我心智成熟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像这样,对于“爱”的一系列的阐述,顿时让我觉得心域宽阔了许多。这又让我突然记起导师在我们新教师带教会上提及的“爱”的意义:“用爱打开心灵”!是啊,要走上心智成熟的旅途,要让自我的心灵更充实丰腴,就必须要怀有“爱”意。
要爱我们的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要爱我们的家人,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要爱我们的工作,这样才会找到自我的人生价值!
要爱我们的生活,这样才会让热情和自信充满每一天!
在哥哥的推荐下,我带着好奇心,开始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它引领我们学习爱、学习独立、学习成为更有理解心的人,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一个,并做一个真正的自己,试图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丰富而又不失快乐的生活。
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因此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百分百的心理健康者寥寥无几。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己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勇敢直面困难。
人生有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难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就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去面对各种人生的难题。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快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付出,不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己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就像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己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挡风避雨,时时包办代替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挡风避雨中,是责任心的缺失,在包办代替中是自理能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帆风顺的。很多事情,总是需要我们去面对、去克服、去解决。我们随着年龄长大,会遇到心动之人,会谈恋爱,会结婚;在这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像电视偶像剧中,完美遇见。我们也会失恋,也会伤心。我们可以伤心,但我们也别忘了爱自己,爱他人。
迎接困难,尊重事实,继续向前。心若向阳,生活才会更美好。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而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作为新时代的女青年,我们应该面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本书共分四个部份:自律、爱、成长与宗教、神奇的力量。其中以“爱”为中心,书中告诉我们什么是爱的本质,帮忙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告诉我们如何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获得心智的成熟。
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而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问题的倾向,所以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无几。所以作者斯科特.派克尖锐指出: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时间不一样而已。所有逃避者,都在阻碍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本书开篇即说: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连串的难题。而解决人生问题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用心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职责、尊重事实、持续平衡。
其中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欢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应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欢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反映出人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的心理。直面问题,会让人感到痛苦。而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若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并且可能会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痛苦,持续的时间也会更长。例如:我此刻正在写这篇读后感,其实已经拖了很久,总觉得有个事没完,令我心神不安,可是不写永远不会有。当我应对现实,放下搞笑的游戏和小说,虽然这个过程中做了很多的心理建设,可是静下心来去写的时候,心理上却感到很简单下来。也许需要绞尽脑汁,没有了玩乐的简单,当我写完之后,感到情绪舒畅,好像放下了一个包袱。而类似的事情其实经常会出现,有时候会我们能够直面问题,以用心的态度去解决它,而有时则推三阻四,能拖就拖,得过且过。并且越是安逸的时候,越是不愿意用心应对,也就是不愿意推迟满足感,这也许就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吧。
记得有过这样一个实验,实验人员给几个四五岁的孩子每人一块糖,然后告诉他们如果此刻就吃也能够。可是如果能够等到明天早晨还没有吃,那么就能够再得到一块糖。然后观察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立刻就吃了,可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坚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块糖。在这之后,实验人员跟踪观察这些孩子,发现那些坚持住的孩子在他们长大后都获得了成功,成为杰出人士。想想就会明白,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够应对糖的诱一惑,做到了推迟满足感,这种自律的精神和潜力在今后的成长中会给他多大的助力啊。
自律是人类心灵进化的重要手段,自律的原动力则是——爱。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才能体验欢乐的极致。爱,就要不断的努力,促使自我和他人获得成长,从而促进心智的成熟。真正的爱不仅仅仅是付出,不仅仅仅是奉献,更重要的是你的爱是否令自我获得成长,同时使你爱的人也得到成长。
就像我们爱自我的孩子,但绝不愿意将他们放在自我的羽翼下,而是要让他们去搏击风浪,在风雨中变得更坚强。而那种处处包办代替,时时嘘寒问暖绝不是真正的爱。因为在包办代替中,是职责心的缺失;在嘘寒问暖中是自理潜力的退化。“付出真爱的人,就应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作者是一位心理医生,所以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许多心理治疗的例子来解释自我的观点,所以使人在看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并且作品中不乏一精一辟的观点,凝练的语言,读后令人深思。
“成熟的心灵务必持续中立,能够容纳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悖论,个性不要轻易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
“勇气,不意味着永不恐惧,而是应对恐惧也能坦然行动,克服畏缩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来。”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一习一,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才是使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你只能自行选取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到达人生新的境界”。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并且值得一精一读的书。
昨天下午,在房间看书。天气热,我就开着空调,盘腿坐在地上,背靠着床沿……看着看着,脑子里突然就觉得,现在看书的这个场景,在很久以前我的潜意识里似乎有呈现过这幅画面,真的觉得很神奇。我不知道大家在生活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我经常碰到这样神奇的事。
再比如,有一天我在超市碰到多年未见的一位同事(曾经关系很好,渴望再见),好像是冥冥中注定我们会在这里相遇,因为这个重逢的画面早就已经存在于我的潜意识中。这样的恩典我很难表达出来,简单的说就是我内心的期许会在某个偶然的时间里实现。
也许,这可以归结为一种信念;奇异恩典,今得看见;心之所向,无所不达。
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有时候遇到了问题总想回避,甚至慌不择路,拖延时间,希望问题自行消失;甚至不敢接受新的挑战。
曾经有段时间,情绪特别低落,生活和工作上总提不起精神,拖延着,工作效率也大打折扣。越是这样,越是焦虑,甚至觉都睡不安稳。持续了一段时间,终于鼓足了勇气,静下来心一件件一桩桩事捋一捋,哪些当下能立即完成,哪些排在计划表里在什么阶段来做怎样去做等等,发现问题也没那么可怕不可解决。就这样理清楚了,自己心理也有数了,焦虑与不安也随之散去。有时候过多的考虑未来的不确定性,真的不如做好手头上的事情来的实在。
人生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人生苦难重重,会出现很多让我们痛苦的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又会带来下一个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痛苦会让我们痛不欲生,但是就这些问题这些痛苦,它们能帮助我们成长,让我们心智成熟,并且会让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面对问题最聪明的做法当然是鼓起勇气不怕艰辛,去解决它并且战胜它。而大多数人不会选择这种聪明的做法!因为问题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显而易见人们天生就害怕痛苦,所以当遇到问题他们就会慌不择路,望风而逃。或者不去理它们,等问题自行消失。也有的人会干一些别的事,不去想这些问题,一个很极端的做法就是用毒品来麻痹自己或者沉迷于虚幻的世界里,逃避现实所带来的痛苦。
解决问题的态度分三种:第一种也是最好的方法,那就是冲上去克服困难,只要肯在这个问题上花时间,不畏惧苦难,我相信除非是智障,如果不是就没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第二种就是缺乏耐心,想迅速的把问题解决掉,因为花在这个问题上的时间少,这个问题有可能会解决,但是效果不是很好,还有可能没有解决则越忙越乱。这种解决方法大多数人多会这样做。而第三种方法或者也不能说是一种方法,只能算是在逃避,出现问题,不去管它总是自己安慰自己,这个问题会自行消失,其实这种人是在自欺欺人,最后不但问题没有被解决,还会出现比这个问题更可怕的结果。
不去解决问题,它们会一直存在,它们是妨碍心灵成长的永远的障碍!
但是怎么才能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呢?怎么做才弄鼓起勇气去面对它呢?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自律!所谓自律,是以积极而主动的态度,去解决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保持平衡。个人觉得想要用自律来约束自己,必须需要从小养成这种习惯!所以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的教育是很重要的,首先我们的父母就要用自律,也就是这四个方面来约束他们自己,从而才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这种做法是对的,他们才会很自然的去像父母学习这些,所以一切的原动力那就是——爱!
看完三本《少有人走的路》,感觉作者派克先生还真是很了不起啊,这个系列写得很深刻透彻,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让人在觉得释怀的同时又感觉到压力。就好像派克所说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个人却可能以为自己的心灵旅程是独一无二的,而派克告诉我们,其实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实他人亦然;没有绝对幸福的童年,把一切归咎于童年受到的伤害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所谓人性,并不是指一成不变的某种特质,其实是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的;人们会觉得始终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视心灵;而当心灵被忽视压抑得太久,就会通过别的症候表现出来。呵呵,这篇读书笔记其实几乎还是抄录的派克先生的话,我不过是按我的需要把它们串联了一下。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错综复杂,几乎所有人的心理都会出现问题,或者说我们的心灵总会面对天性中的弱点,比如只顾当下,比如懒惰。让我觉得释怀的是,知道人类都是如此,都面对着如此的命运,这让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不足为奇的了。这也解释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众人所谓的优秀成功人士,为何我却总觉得他们有所欠缺。之前我以为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关,现在我觉得说人格这样的格调太高了,事实上绝大多数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当然包括我),就好像当年金大侠对人类寄予厚望的结果多半是失望。其实我们未必需要拥有那样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孙未说“英雄和暴君一样,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们所应该做的,其实是追求我们心灵的开阔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从书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灵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当然没权利做出这样的结论,不过派克就比我有资格多了吧,呵呵。因为这条路很难,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断地学习,如此种种也让我感觉到压力,而且因为多数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会感觉到寂寞。
我觉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觉得他非常睿智豁达,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说过其实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医生,某些心理医生其实只是把你改造成社会所接受的模式,而让你彻底失去了自己——这个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说中已经表现过了——“现代心理治疗目标是让患者恢复‘正常’,用统一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结果只能令个性萎缩,变得浅薄而苍白。”而且心理健康也并非总是阳光活泼,毫无阴影。事实上,“抑郁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年龄的增长和衰老,可以促使我们关注心灵;死亡让人更强烈的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深刻体会眼前生活的空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让我们失去一部分的纯真,这对心灵也是有好处的。”
哈哈,说起来他的太多话我都觉得凝炼得很好,很有道理。比如“信仰并不仅仅来源于高远的精神境界,也来源于心灵的深渊——每个人心底最私密的地方。”——就如同《上海的金枝玉叶》中的戴西“原来一个人没有信仰,也可以非常坚韧。一个人不是为了大众而吃苦,也可以保持顽强的尊严”。关键还是在于,你究竟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然而,放弃对外界的依附,而回到自己的心灵,是相当困难的。就好像佛教说,佛不在外界,佛只在自己心里,可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要发掘出自己心中的佛性实在也是太难了。“坠入情网,意味着自我界限的一部分突然崩溃,使我们的‘自我’和他人的‘自我’合而为一,我们突然冲出了自我界限,寂寞消失了,代之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感,仿佛体会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我们又变得强大有力。”正因为爱情如此狂热激动,所以很长时期我们会以为爱情无所不能,可以帮我们排除万难,对方就是我们仅需的一切,然而,“这种因为机遇和缘分,不请自来,让我们暂时失去自我,无法做出理智选择的爱情,只是真爱伟大而神奇的布局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提前品尝到爱的滋味。因为它并非真爱,所以它最终可能因为种种原因而消褪崩塌,事实上我们想要获得持续的狂喜,达到涅磐和永生的境界,获得神性的启发,我们就必须体验到真爱是什么,爱的感觉是什么,并且要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这里派克提到了很多次的“神性”,不接受宗教的朋友或许会觉得反感,但是其实派克其并不是那种狭隘排他的教徒,他称自己为“离经叛道”的天主教徒,却一直担负着关怀他人心灵的.“心灵牧师”的工作。他所指的神性是我们心灵中的神性,绝不局限于宗教。看起来要想获得真爱也是让人倍感压力的一件事,男女间直接的相吸。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