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绚烂夏花变作片片飞红,落在校园各处,看见抑或看不见的,都静静告别着。唯有一花,盛放如初,永不凋零。
“文明”就是她的名字,由她的名追溯至圣贤之言,我撷取“文质彬彬”“在明明德”两句。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贵在行君子之风,《论语·雍也》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君子,乃是文雅有德之人,而校园便是培育君子花的一方沃土,但君子花并非天然而生,它需要时时观照,去黑存白,方能绽放。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扫去尘埃污垢,可换得屋室洁净敞亮。教室,也正要人人值日,日日清扫,方能整齐洁净。可再细想,作为一个读书人若自身沾染污秽,不扫不掸,又怎能有洁净的教室与校园呢?因而真正的“净”并非在于物,而在于人。父母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品德的人,老师也时刻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人。但是只要你稍微留心身边的事物,便会叹息不已。
你看,有人走在校园干净的路上,却随手丢下了纸屑;有人在课间打闹追逐,有人在寝室嬉笑喧哗,有人见到老师漠然而过……这些看似寻常,却是从我们身上抖落的刺眼尘埃,一旦让丑陋司空见惯,尘埃随处飞扬,哪里还有文明之美?
由此可见,文明其实是一言一行的细小之举,只要我们能够时刻在胸前别一枚文明的徽章,那么你所见到的会是另一番风景。
当你来到学校恭敬地道一声“老师好”,友善地问候一句“同学好”,你会即刻感受到空气里散发着一种甜美的气息,一早迎着天边暖暖的旭日光芒,耳畔享受着婉转的乐音,一声声、一句句问候洋溢在整个校园里,文明之花便绽放在彼此相视的眼眸里。
走廊上有同学在打扫卫生,你快步疾行,不小心把一旁的垃圾桶打翻了,你一声“对不起”,他一句“没关系”,微微一笑,你俯身捡起垃圾,一起把卫生打扫好。干净不仅仅是走廊的地面,更是自己的美行,内心都会觉得明亮!
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整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熏陶,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那我们学再多的知识也不过是装进一个废弃的垃圾桶内,毫无意义。我们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成为举手投足皆有香气的君子。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在《劝学》中阐述的便是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善假于物,便是要善于利用外界条件。牵牛花便是自然界中最懂得利用外界条件的“聪明人”。它会借助周围一切可以攀爬的东西,不断向上生长。不动声色地将柔软的枝条缠绕于结实的藤蔓篱笆之上,抵御风雨的摇摆,让舒展的芽儿和花苞都浸润在阳光和雨露之中。善于借助外部条件,使它克服了自身的柔弱的缺陷,拥有了比其他花朵更坚韧的生命,更烂漫多姿的花期。
自然界是如此,人类亦然。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不就是最“善假于物”的人么?夜观天象,他掐指一算便借准了那漫天的大雾,一出“草船借箭”便搬回了十万支救急的箭,扭转了败局;熟习气象,他羽扇一挥又借定了那注定的东风,一把火烧的曹操败走华容,给赤壁又添一份传奇。能够做到如此得心应手地运用外部条件为自己创造机会的人,才是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因此,不仅要“假于物”。更要“善假于物。”
牛顿曾说:“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更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牛顿所说的巨人便是科学界的另一位泰斗——伽利略。牛顿的众多科学研究成果都是于基这位伟人提出的理论和设想而取得的。牛顿不同于同一时期一些其他科学家“闭门造车”的做法,而是大胆借用前人的理论,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改进,最终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科学成果,完善了经典力学体系,成为世界科学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如果牛顿不懂得“善假于物”,那么科学的进步恐怕还要向后数十甚至数百年。
因此,善假于物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人借助外力弥补自身的不足,还可以为成功创造更便利的条件。如果说成功真的有捷径可走,那么,善于借助外物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便是唯一也是最为可靠的一条。
寄居蟹依靠坚硬外壳保护自己,才得以在复杂的海底繁衍生息。
月亮借助反射太阳的光芒流照,才得以皎洁如练。
潜游的渔人借助于脚蹼来游动,才得以在水下浮沉自如。
“得风好借力,助我上青天。”没有无所不能的人,却有取之不尽的外部条件。“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只有懂得善假于物的人,才能体会到智慧人生的真谛,才能如振翅的鲲鹏,扶摇而上九万里,凌空碧霄。
而刚柔并济,往往才是真正的不败者。
狂风可以折大树,却不能撼小草;铁蹄可以践小草,却不能及大树。刚毅是大树的灵魂,撑起一片青天。而一味的刚毅却让大树在狂风中倒下。柔韧是小草的品质,泛起绿波粼粼。一味的柔韧却让小草永远无法达到阳光的高度,怎堪与青天试比高?
大丈夫能屈能伸,有刚柔双刃,才能屹立于狂风中不倒。
刚,是火一般的刚。是浮华尘世里的一腔热血,是激昂向上的一番斗志,是迎难而上的一怀决心。不管世事如何低沉,不管环境如何萧条,仍不失那刚正与不阿,仍清高自洁笑对风风雨雨,这便是大丈夫。如那陶潜之刚不为五斗米折腰,如那唐寅之刚无意仕途浮沉,大丈夫之为,正是不论顺境或逆境,永远散发着不泯的阳刚之气。
柔,是水一般的柔。是嚣杂浮躁世间的低调谦逊,是低头反思的智慧,是适可而止、知难而退的勇气。这固然比迎难而上更需要勇气,迎难而上往往只是一时的头脑发热,一旦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没有理想那般有意义,便要学会急流勇退、适可而止,否则越陷越深,终遭失败。这柔是顺逆境中的从容冷静,而其中的妥协。
水火不容,而刚柔可济。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拼搏着,正需要这种刚与柔的智慧,为人处世方面,亦需要这种刚与柔的结合,遇到困难挫折,更少不了刚与柔的协调。这种智慧与协调正是内在心理素质的彰显。刚使我们有力量支撑自己于激流中不倒,柔使我们不在此间被冲昏头脑。刚是坚持不懈的前行动力,柔是理性分析后的前进方向。二者结合,方能走到最远。
面对困难,我们敢于挑战,但从不轻视它。面对失败,我们敢于承认,但从不妥协。面对人生随处的乘除,都不应过于轻视或重视,这样才是最淡然的人生。
说到底,刚柔之间,其实就是热情前进与冷静思考的结合。
竹,当是兼具刚柔之美的植物,所以古人以它喻君子。
真正的君子当同竹,刚柔并济,审时度势。如此便能,“任尔东西南北风”,笑傲人生。
一棹碧涛游尽了春水路,看那蜻蜓立上小荷尖角。我想,七月流火过后,该有金菊傲霜;西风卷帘时,该为疏窗梅影,年年如此,领略四时胜景,不同的风情却是和谐化于宇宙运动之中。那么人也是这样吗?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圣人发出感慨。“和”,是一种扭转,建立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可各抒己见,却不会因意见相左而不择手段的打压对方。“同”是一种状态,是群体中的人整齐划一,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本质上相同,不会有思想的碰撞火花。
当我站在“和”与“同”的立场上,看先秦谐子的种种交锋,的确体味到了“和”之绚烂。礼崩乐坏,各家开出“救世良方”,儒、墨、道、法,阴阳等或用神奇精僻的寓言、诙谐深刻的故事,谨慎严密的辩答宣传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思维是不同的,行为也是不同的,却创造了一个和谐的,充满书卷意味的、高雅的思想变革时代。何曾听过为推行自己主张而***害他派人士的诸子?他们的争论,不会使阴谋诡计,血刃相加,是极风雅的。而看看那些自古乱政之人,本质为“同”,他们的出发点为“利”,他们的手段为阴毒之术,这便成了“不和”。?往小说,是各集团斗争;往大说,埋下社稷覆灭的隐患。“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面对同而不和的小人,无怪乎屈子如此叹恨。
面对“和”与“同”,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选择错误之路,沉沦腐化?
这便源于思维的局限性,我所说的局限性并非行为处事的不变通,是眼光不够高远,是心志不够纯熟,这集中表现为思考的狭隘。君子不同而和,源于他们广博。每一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不会拘泥于自己的观点,会发现、讨论、多层次多角度的审视论证,在坚持“主心骨”的同时吸收吸纳,使自己趋于完美,由此也不会引发血腥相斗。小人不和而同,正是思考狭隘,在追求、探寻事理之时,必然会有冲突,面对不同意见,“同”的小人思考方式是一致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事物的答案一定是他们所认为的,他们无法考虑其它答案的合理性,由此便兵戎相见。
“和而不同”是社会的追求,在这个大氛围下,人们不仅会越趋明智,社会也会越趋美好。而做到“和而不同”,需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论证事物,这样我们便能接受“不同”,做到“和”了。
“君子坦坦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必是坦荡之人。但若仅是坦荡,那又过于“个人化”,除此之外,君子还应该忠诚并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他辅佐势单力孤的刘备南征北战,建立了蜀汉基业,只为信守那白帝城刘备临终托孤的诺言。他六出祁连,七擒孟获,殚精竭虑,将一生心血付之于蜀汉。多年的鞍马劳顿,他事无巨细皆亲理之,以致积劳成疾,将遗恨留在了五丈原的秋风之中。这不正是君子重义守信的典范?
君子当如诸葛亮。
“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君子不仅能静心少欲,而且能和睦家庭,才能为修身之典范。
他年少有为,志向远大、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拔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反省自己,不约束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僚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的信念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
君子当如曾文正。
他不甘心国家贫弱、受人宰割,振臂高呼,与其他仁人志士一道,为变法奔走呼号。变法失败后,他没有选择逃走,而是大义凛然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同始。”在狱中,他坦然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千古绝句。押赴刑场之时,他不畏不惧,高呼“有心***贼,无为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赴死。
君子当如谭嗣同。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君子,必是傲岸之人,是民族不屈的脊梁。
他才华横溢,儒雅博学,写下《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不朽名篇,在其晚年却穷困潦倒,不仅无法穿稍微体面点的衣服,甚至连维持温饱也成了问题。然而,在国家利益面前,在抗议“美国救济面粉”的声明上,他毅然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个人生死事小,民族气节事大”,文人能有此等傲骨,不得不令人钦佩!
君子当如朱自清。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君子不在于已欲,在于仁爱。
做一个君子,就应做如诸葛亮、曾国藩、谭嗣同、朱自清等似的人。
窗外细雨蒙蒙,手中清茶温热,翻阅一本书,让浓厚的墨香沁入肺腑,让白纸黑字映入眼帘,跳跃在心间,别有一番情趣。
冥冥之中注定, 我在“缘”字牵引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诗走进了我的生活。在一读,二诵,三品中,我与你相识、相知、相融。
如梦锦莲
读,是幼时在榕树下月光的剪影中。母亲偶然间翻出一本诗词集,怀抱着我,舒缓而柔声地读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不解其意,却对这优美动听的诗句动了情。明月高照,在母亲的循循善诱下,我囫囵吞枣,脑海中浮现出静谧的荷塘月色图,洁白的莲花在远处静静凝视着我,它周围的污浊丝毫掩盖不住它的宁静淡雅,宛如天仙立在水中央,倾国倾城。是月亮,见证了我们相识。
亭亭雅莲
诵,是秋夜桂花树旁星光的碎片中。摆一把竹椅,我倚坐在桂花树旁,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相看两不厌。夜的宁静将我包围,这一字一句如明灯将我的世界照得通明。一瞬间,我仿佛置身于莲花池畔,远远地遥望那亭亭净植的“君子”,远处的莲花仿佛收到了我满是钦佩的目光,伴着微风对我微微点头,淡雅的沁香弥散开来,我的心中顿时荡漾着别样的欢喜。我诵出了周敦颐对莲花的赞赏与钟爱,诵出了莲花的不随世俗与洁身自好。是星星,见证了我们相知。
秉直清莲
品,是课上书本中你的闪亮登场。在老师的撮合下,我们成了好友。我屡屡品你,品出不同的意境,你的清丽与秉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烙印。莲花,你的纤尘不染与污浊的环境相衬,难能可贵,其定力不是常言可喻,深深地感染了我,教会了我:在逆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坚定自己的信念,哪怕遗世独立,也决不随波逐流;莲花,你的品行端正,有“君子”风范,使我领会:人应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抬起头,堂堂正正地做自己,问心无愧;莲花,你的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使我明白:人的一生要活得真,活得畅快,不要掩饰,不要做作,这样人生才能无憾,这样的人才能称君子!你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将努力地去实践它。是墨香,见证了我们相融。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就是我的黄金屋,你就是我的颜如玉。你伴我成长,丰富我的生活,成长路上有你,有书,不再孤单。在书的搭桥铺路下,我结交了你,我会努力做一个优雅清正的人,让我的生命中充满你的气息。
莲,梦幻,优雅,秉直。爱着你的品性,念着你的君子风。
子言曰:“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读了《朝读经典。君子之表》一文后,我对孔子说的这两句话感触很深,也懂得了其意思:
孔子说:“还是回去吧!君子隐逸不出但德行昭显,不自我夸耀而受人尊敬,不疾言厉色而有威严,不必说话就能取信于人。”“君子不在人面前失去进退的节度,不失去庄严的表情,不丧失说话的分寸。所以君子的外貌足以让人敬服,神色足以令人敬畏,言语足以使人信任。”
君子的容貌举止,言行风度,其实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一个人外在的仪容举止需要符合一定的‘礼’;其二,一个人的仪容千姿百态,也有凸显个性、呈现美感的一面。
这使我想起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一个四岁的孩童是如此地懂礼貌,言行举止又是如此地恭敬?这一流传千古的故事,不是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吗?礼貌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和谐。古代的孔融,堪称君子,小小年纪就已经知道且懂得了礼数,知道谦让,知道尊重,他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中华上下五千年,“礼”一词,让我们明白了懂礼貌、有涵养的重要性。“礼”在我心中,“礼”伴我成长。世界有了“礼”,世人才会有良好甚至优秀的言行举止,世人才称得上君子,“礼”才会流传。
一个人,为人处世,得“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我们要做一个内心温和、举止庄重、严于律己,外表威仪却并不咄咄逼人的好学生好公民,时刻保持谦恭有礼、安详自适的品质与精神状态。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