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的中山公园一年景色宜人,是个美丽的地方,也是我最爱去的地方。
春天,轰隆隆的春雷和春雨姑娘,唤醒了中山公园里的动植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小草从地下探出了脑袋。小松鼠一蹦一跳的跳出树洞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小蛇和青蛙从甜甜的梦中醒来。这时,桃花 梨花开了,整个中山公园里充满了香味。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只有少数的阳光能够穿过树梢,照到树林里的地面上,放眼望去中山公园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调皮的知了,在树上不停地叫“知了,知了……”。湖里的荷花虽然极为其少,但每朵都开得粉红粉红的,有的像亭亭玉立的姑娘,有的低下“头”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还有……
秋天,大雁南飞,层林尽染,一阵秋风吹来,落叶就在林间飞舞。树上的果实成熟了,有苹果。有松果。有桃子……香味充满了中山公园。小松鼠正在找松果为冬天准备食物。小青蛙和小蛇正在寻找小洞,准备在冬天舒舒服服地睡大觉……
冬天,像战士一样威武的大树仍笔直地站在那里,严冬并没有让它们屈服。平常默默无语的梅花却在这时欣然怒放,好像在宣誓自己并不怕严寒。地上积满了厚厚的雪,小朋友们在雪地上打雪仗和堆雪人,玩得可开心啦!
中山公园一年四季景色宜人,真是我最爱去的地方之一!
中山公园是一个免费进出的公园,那里的风景也很优美,所以我经常到中山公园里玩。
公园里有动物园。动物园里关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最有趣的就要算猴子了,有的猴子一会儿荡秋千,一会儿爬护栏。有的猴子给其他的猴子挠痒痒,两只猴子在嘻嘻哈哈地逗留着。还有的在吃路人丢过来的东西,只见一个人随手从包里拿出一粒东西丢了出去,便有一群的猴子一拥而上,你争我抢,最后却落在了一只小猴子的手上,但是却被一只老猴子发现了,抢走了小猴子手上的那粒东西。那些猴子们纷纷把路人惹得大笑起来。
中山公园里还有建一些游乐设施,我最喜欢的游乐设施就是“金龙滑车”。我第一次去玩这个项目的时候非常紧张,我一坐上车,只听一声口号,“金龙滑车”立马就开始“跑”起来,我用手紧紧地抓住安全带,生怕摔下来。“金龙滑车”像一只龙飞快地跑着,不一会儿,它停了,我顿时松了口气。中山公园的风景真美丽,我真喜欢它。
夏日的早晨,太阳公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整个大地苏醒了,高大的榕树也舒枝展叶伸起了懒腰。树枝上,许许多多刚睡醒的鸟儿吱吱喳喳地唱起了欢快的歌谣……树荫下,一群又一群早起的老大爷、老奶奶伴随着乐曲打起了行云流水的太极拳。跑道上,有着许多的年轻人正在参加晨练。整个中山公园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像。
中午,太阳火辣辣地挂在了天上,发射出耀眼的阳光,把四周的东西晒得发烫,似乎想把整个中山公园给烤焦了。花草树林全部都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头,狗儿趴在地上不停地吐着红舌头,四周也只有几只鸽子顶着烈日出来觅食,人只要一坐在椅子上就会被烫得跳起来。不过还有几位老人在树荫下手摇起扇子聊天,四周显得一片安静。
傍晚,太阳公公下山了,暑气逐渐消退,月亮妈妈带着星星宝宝出来接班了。一阵阵凉风吹过中山公园,让人感到格外地舒服。现在的中山公园已是一片人山人海,有的正在跳广场舞,有的正在打羽毛球,有的正在放风筝,有的正躺在草地上休息……夏夜的中山公园,可真热闹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最起码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重要的路径?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用下学生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到短期可以见效益的学科上。于是,语文这门需要长期付出,厚积薄发的学科自然就被渐渐冷落。加上繁重的作业致使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阅读教学的低效也磨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教学的实际看,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增加学生课堂的阅读容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含义,简而言之即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这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尽管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十分丰富,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很重要的途径。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举行了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了“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有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注意:只要一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提起俄罗斯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普希金的、托尔斯泰的小说;提起日耳曼民族文化,就会想到歌德、海涅的诗歌、剧作和贝多芬的音乐……由此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一批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经典。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同理,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与时俱进,加强时代性,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实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提高课程的文化含量。
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教育,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包括革命传统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可以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依附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所以民族文化就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它直接与民族感情相联系,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而且弘扬民族文化也不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因为任何一个开放的民族,它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在语文学科,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民族的文字文化和语言文化。语言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大致说来,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即文学和典籍。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文学和典籍方面的修养,这是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但问题又在于人的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是内隐的,不像人的言语交际能力,是外化的,对象化的,可以通过一个外在的表现来进行评价。也正是由于不易检测评价的原因,文学方面修养和典籍方面修养的培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不受重视。而旧有的应试教育体系和语文考试模式,更为“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不断滋长和蔓延推波助澜,它的直接负面作用就是导致学生少读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这对语文教育来说,真是致命的一击。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