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映的热播历史大剧《楚汉传奇》在各大卫视播出后争议不断。在渲染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一场戏之中,儒生们集体朗读三字经,因其违背历史常识,遭到了不少网友的吐槽和诟病:《三字经》成书于宋朝之后,秦汉时期的人物怎么可能朗读此书呢?当网友们开足马力炮轰编剧不够专业时,编剧站了出来,在网上晒出了原剧本。人们这才惊讶地发现:原剧本中并没有儒生朗读《三字经》的情节,这个情节是导演根据自己的理解临时加上去的。而导演在细化这场戏的时候,并没有征求编剧的意见,也没有请示相关的专家,于是闹出了这样的笑话。
在我们的邻国韩国,导演擅自修改剧本的事情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编剧甚至有权力和导演一起参与选角,这就使演员的气质和角色的气质更好地契合在一起。这就保证了《大长今》这样的历史题材电视剧没有史学常识上的错误。但是,也正因为要充分尊重编剧的原意,导演缺乏足够的创作空间,无权修改台词,韩国的电视剧总是拍的非常细腻,情节冗长而拖沓,画面的艺术表现力略显单薄和不足。
所以,无论是导演和演员根据拍摄或演绎的需要修改剧本,还是编剧才有权力修改剧本,这两种做法中,单纯的任意一种都不能使一部电视剧尽善尽美。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只有编剧、导演、演员共同商议,共同参与,才能让这部影视作品在真、善、美各个层面趋于完美。
世事如棋,人生如剧。如果把我们的社会生活看做是一幕大剧,那么剧本就是我们的社会规则。简而言之,世间的社会规则有三类:情、理、法,但最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就是法律、法规。所以,我们的人大代表和行政法规的制定者实际上就是社会这幕大剧剧本的编写者,由他们负责从社会现象中抽取出情和理,形成强制性的法律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而我们的行政者和社会主义公民,正是这幕大戏中的导演和演员:行政者像导演一样,追求的是更好的执行效果;公民像演员一样,希望能在规则的约束下更好地演绎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既然剧本的修改需要由导演、编剧和演员来共同完成,那么社会规则这个大剧本的修改,也必须由立法者、执政者和社会主义公民共同参与,才能保证我们的法律更加完备、更加健全,执行效果才会更好。
而在当今的中国,法律的制定和完善,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是否应该体罚学生”为例,教育专家、法律专家和人大代表作为法律的制定者,多坚持自己的教育价值理念,主张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不主张体罚学生,因此把“教育工作者不允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写入了法律;而在执行的层面上,孩子的天性中都有不符合社会规则的一面,有时候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没有暴力威慑作为后盾,单独讲道理,教育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而一旦进行体罚,教育工作者们就极为容易触及到法律的边缘。这样一来,法律难以约束执行,执行往往不依法律,一旦法律作为显性的社会规则不起作用,那么隐性的潜规则便会甚嚣尘上。
我们再来看看,同样是面对“孩子应不应该面临体罚的问题”,英国人是怎么解决的呢?和中国的专家学者一样,英国的教育专家们最初也坚决主张不实行体罚;可是很快就发现既有的教育理念执行不下去。于是,议员、教育领域和法律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以及来自教学一线的校长和老师们坐在一起,共同探讨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们对体罚进行了更加严格的限制,制定了更加细致的实施细则,比如,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没有权利对学生进行体罚;对学生进行体罚的工具的长度、宽度、材料等等都有严格的限定;每次对学生体罚之前都要通知家长和校长批准。这样一来,既忠于了法律这个社会生活的“剧本”,贯彻了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又使社会成员作为“导演和演员”在执行的层面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较为有效地约束了孩子不符合社会规则的天性。
英国人解决问题的思路对我国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一个现代民主国家,社会规则这个“剧本”的修改,一定不是作为“编剧”的专家学者、法律制定者或者作为“导演”的政策执行者单独就能够说了算的,一定是“编剧”“导演”和“演员”共同协商的结果,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才能既符合价值追求,又具有实际效果,充分照顾到各方的利益,使我们的社会生活这幕剧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时代气息。
乡里进行“最美家庭”的评选,我想这里面也该牵涉到许多繁琐的评价指标吧,诸如夫妻,婆媳,邻里关系是否和谐,家庭成员是否文明守法,儿女教育是否出色,庭院布局是否别具匠心?可是等到评选结果揭晓,在电视台一亮相,我不禁大跌眼镜。我们村的“最美家庭”花落谁家呢?一个给了村里的'计生主任——村里最显赫的女人;另一个给了曾经做过村里首富的儿媳妇。最美的内涵被我们的乡镇干部简单解读了:美和金钱还有权贵站在了一起。(原创投稿
做班主任的时候,每年评选贫困寄宿生,除掉单亲,父母有大病,本人有残疾,父母离异等特殊情况之外,剩下写申请的学生家庭情况往往大同小异,不是“父母务农,上学人口多,”就是“父母年迈,家庭贫困”。谁在前,哪个在后,如何做到不厚此薄彼,做到相对的公平公正,颇费踌躇。学校让成立班级评审小组,调查写申请的学生,排除那些有违纪行为的学生,甚至还要深入村里进行实地走访。我请教一个效率很高,早就搞掂的邻班班主任,他回答得很轻松“费那个劲呢!你把最近一次成绩单拿来,按名次由高到低排队,不就完了。谁没选上,就怪他们成绩差,怨不得别人”。
诸如此类的评选,一旦指标简化到就剩下数字,就剩下名次,再棘手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我的问题是,这样处理问题,我们算不算懒政呢?
前几天发生了一件事,闹得大家很不愉快,我的原因也是不可避免的。
上午第三节课,本该上美术的,但物理老师却早早的站在了讲台上,预示着:美术课被取消了。有人欢喜有人忧。物理老师刚和大家说了几句话,门突然开了,接着美术老师从门外探进头来,许多同学立刻兴奋地抬起头来。美术老师接着说:“这节课不是应该我上么?”许多同学开始鼓掌,我也高兴的拍起手来(真的不是我领的头)。这时,物理老师转过头来,原本喧闹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糟糕,老师好像看见我了。不幸,我的猜想正确了。心底千百个声音同时呼喊“完了”。
老师快步走来,问我叫什么,还没等我回答老师就翻开我眼前的卷子看了姓名处,又问“你刚才鼓掌什么意思?赶我走是不是?你如果不想上物理课可以出去,你以为我愿意给你们上么?……”诸多话语劈头盖脸的向我砸来,真体会到什么叫“不敢出一言以复”了。余光瞥见不远处一同学在身上画着十字架为我祈祷,有些小小的感动。可我怎么看她那表情像是在幸灾乐祸呢?老是回到讲台上,边收拾东西边说了句:"叫张钰洁是吧,我记住你了。"说完转身离去。门外的美术老师也走进来给我们上课,外表上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可我内心却丝毫没有平静。
虽然这节课如愿的上了美术,但我高兴不起来。把刚才发生的事回想了一遍,认识到确实是我的错,自己的罪恶感越来越深重。其实鼓掌只是欢迎美术老师,并没有别的意思,为什么当时不说清楚呢?下课后跑去找老师道歉,在办公楼大厅看见了老师正在慢悠悠的走着(貌似是散步),我说,老师我来给你道歉。老师笑着说,你不用给我道歉。我又说,老师我错了。老师又说,你不用给我道歉啊。说完就走了,留下一头雾水的我,那我找谁去啊?怎么个意思?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虽然有时会做出我们不理解的行为,但无论如何也是为我们好,所以不要去伤害他们。
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希望可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这才是正确的做法。老师,对不起。
“秋天一去,寒冷的冬天马上接踵而来。”这是我曾写过的一句话,而我也渴望2013的冬天能如常年一样寒冷。这时大部分看官会说了:“别人都希望冬天能不要那么寒冷,为什么你却希望这个冬天寒冷呢?”呵呵,看官们请听我一一道来。
一天我走在街上路过两个人,这俩个人的谈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甲:哎,你听说了没,这个冬天可能没有往年一样冷。
乙:我听说了,这个叫什么“暖冬”?
甲:对,是叫“暖冬”,是温室效应引起的。
乙:温室效应?
甲:对,温室效应。
乙:哎,这个温室效应是怎么引起的呢?
甲:哎,我有不是《百科全书》,你老问我干啥。
我听了以后对温室效应起了好奇心,赶紧跑回家上网搜了起来,一搜明白了。
温室效应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汽车尾气的排放、冬天我们的大量使用炉子燃烧煤排放的气体。这些气体中有大量的气体可以造成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可以造成空气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这些现象频繁发生也是暖冬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暖冬的形成也提醒了我,地球这个家园已经受了伤。
在此,我倡导人们保护环境,少开私家车,多骑自行车,少燃放或燃烧对空气有害的气体。
让我们共同携手一起来保护地球。
这个冬天不算冷,我希望2014的冬天能够寒冷,说明温室效应减少了、暖冬现象没有了,地球不会再受伤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