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诧异于世界上竟会有如此奇妙的变:以为会进球却没想到输了;面对如此的惨象,以为脆弱的你会哭,你却坚强地挺住了;滑铁卢战役上,生死关头,拿破仑以为等候到的是格鲁奇,却没想到居然是布吕歇,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未来吗?不,我更愿称之为“下一刻”。
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谁都难以准确地猜测,不要那么“自以为是”,生命中也不允许那么多的“自以为是”,谦虚一点,多听听别人怎么说。
我畅想未来。
也许未来比天空更深远,比天气更多变,比分叉路更难以想象。
未来是漂浮在现实之上的天使,每个人的未来都可以美好。
而现实则是一种过渡。有这样一句精妙的言论:过去的是一个梦,未来的是一个希望。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就算紧紧地握着不放开,时常地回忆,那泛黄的书页也经不起一点点破坏了。怀念未尝不美,但只要人还在,更多地就当立足于现在。何以立足?去争取,去创造。创造,多美!上帝成就的一番事业,人类何不去继承呢?“我也可以!”这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能力。只要你相信,你就是精卫,大海也终会拜倒在你的脚下。未来,也会因你而自信地一塌糊涂。
但没有那么光明的世界,这不过是一种理想化而已。
人生若陷入黑暗的泥淖,未来会因此而糟蹋地一塌糊涂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因为所有一切在我们前面的就是未来。那个未知的过度因人而异。不是有这样一句格言吗?人生上半场打不好不要紧,下半场还可以再努力。重新再来,过个有意义的后半生。什么是有意义?在没有意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就是有意义。没有意义就如同一片黑暗,看不清,摸不着边际。没有意义的人生,未来是黑黢黢的。然而黑暗并不就意味着绝境,你可以去摸索一丝希望的火光,试图去有意义地度过后半生。你通过努力与拼搏为未来插上了一双翅膀,未来便载着你冲破黑暗,驶向光明。
未来等待选择。面对千变万化的未来,我们却只能选择其一,然后靠向更遥远的未来。未来的未来,我们都已苍老憔悴,值垂暮之际,而未来却仍连绵不断。当有限化作土灰,未来是否又在等待着下个轮回?
上帝赐予人有限的生命,而人却创造了无限的未来。未来的尾巴随着我们而逝,可头却伸向无穷远,永无止尽。
不必惊叹于未来。现在决定未来。用现在打造未来,这是最佳方式。谁都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但未来的轮廓会因此而更加了然。未来就在每个人的手中!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强势的妈妈,我问他女儿:“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她女儿三岁的样子,看看我,看看妈妈,想说话但是有点害羞。这时候,她妈妈就抢话了:他叫某某某。然后就转过头来对孩子说:“叔叔问你话呢,你怎么不回答啊?”我怕妈妈吓着小孩,就又轻轻问了一句:你喜欢吃巧克力吗?小女孩这次又是看看我,再看着妈妈,还是没有开口,她妈妈又抢着说:可喜欢吃巧克力,在家里每天至少吃一块!然后跟我道歉说:哎呀,真是不好意思,这孩子太害羞了!
我赶紧把这位妈妈拉到一边,悄悄跟他说:你得让宝宝自己说话,给他点时间。刚才您一个人把两个人的戏份都抢了,他当然没机会说话了。而且,这次谈话交流的经历,可能变成他的一个负面经历,将来他会更害怕和陌生人交流。这个妈妈的行为就是过度干预的例子。
再来说说作者魏坤琳,人称Dr。魏、“叨叨魏”,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运动控制学博士,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人脑的工作方式。关注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的人都知道,他是连续四季的科学判官,经典台词是“科学是我判断的唯一标准”,因此被大众称为“科学男神”。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科学男神怎么会跳转成科学奶爸呢?
据说,这主要缘起于7年前他大女儿的.出生。像我等父母一样,宝宝的到来,让魏教授开始密切关注各种。结果他发现,很多在科学界已被批判多年的概念理论,仍打着“脑科学”的旗号在市面上大行其道,比如“右脑开发”“大脑只开发了10%”等错误观点。还有些商家出于商业目的,对科学理论进行了曲解、篡改或恶意夸大。
作为一个脑科学工作者,魏教授对这种现状很无奈,也很痛心。在他看来,伪科学育儿观点的流行不但让家长白花冤枉钱,更是浪费了孩子的成长时间和机遇。于是,两年前,他跟多位从事儿童脑科学、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家好友们共同发起了早教平台爱贝睿,通过写文章、公开课、开专栏等形式,给家长普及靠谱的科学养育知识,旨在让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的宝宝。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这本书就是这些努力的结晶,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全书不发鸡汤,也没有纯粹基于个人经验的方法,而是立足脑认知科学和儿童心理学,提供可靠的科学。这本书不仅能给家长们带来了最新脑科学研究的理念和工具,还提供具体的育儿方法,扫除了很多伪科学误区,让家长少走弯路,可以算得上是一本干货满满的科学育儿指南。
如今大家都在提倡鼓励性教育,那么如何对孩子赞美才能起到正面的作用呢?
《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这本书建议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1、表扬努力,而不是表扬聪明。
2、表扬过程,而不是表扬结果。
3、表扬成长,而不是表扬表现。
经过心理学家长期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秉持的观点会对以后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你告诉孩子"你真棒""你真聪明"的时候,表面是在鼓励孩子,实际是在潜移默化的帮孩子塑造成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觉得事情做得好是因为自己有天赋,做的不好则是没有天赋,所以面对困难时就选择知难而退。这样表扬孩子的方法不对,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反而可能妨碍他将来的发展。
这在我们的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我们的校长就常常鼓励我们表扬学生要具体,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在表扬时对学生较吃力的同学经常说:"老师相信你经过努力一定能行!"对有奇特想法的学生说:"你很有创造力,但是还要继续努力。"对说话声音小的同学说:"你的声音真好听,能再大点声吗?"对于从不发言的同学说:"你今天的表现让我感到骄傲。"今天成长型的表扬方法正跟我们平时学到的具体表扬方法相吻合,所以只要这样表扬孩子才会让孩子对自己建立起自信心,提高学习、思考、积极表达的兴趣。
孩子做得好时,要用成长型的表扬方法,同样在批评孩子的错误时,也要用成长型心智模式来看孩子的品质。
批评孩子的错误时,《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这本书建议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1、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
2、不要放大错误行为,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3、要告诉他如何改正。
批评孩子的真正目的是要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发泄你的情绪,所以当孩子做错时,老师跟家长一样都应该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这样孩子才能改进,才能成长。如果我们不告诉孩子错在哪里,只顾自己发泄情绪,这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只会使他越来越讨厌我们的批评。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只讲他这件事错在哪儿,千万不能翻旧账,不要把他一次的错误无限放大。无理由的扩大批评的范围会造成失焦,也给不了孩子具体的指导,而且很容易激起孩子的抗拒和反感情绪。
所以,孩子犯错不是不可以批评,而是要用正确的方法批评。用成长型的批评,孩子会成长;固定型的批评,既不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也不告诉孩子该怎么办,那不是批评,而是发泄情绪。这样批评出来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没有个性,缺乏自尊和自信。我们老师和家长在这方面也应该注意批评的方式,让孩子明确改正错误的方向,这样对孩子的终身成长才会有益。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