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宽宏的最最基础就是“包容”。实际上每一个生命体,都是一个依赖“包容”创建起来的和谐的、有机的组织。包容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为人处世我们最需要的不就是包容么?现在的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别人不小心踩了他一下,他不依不饶;别人说了一句他不喜欢听的话,他便记在心里,时刻找时机说回去;别人有地方比他好,他便嫉妒不已,看到人家有什么困难了,便幸灾乐祸;还有很多事情,锱铢必较,看起来他好像什么都不吃亏,什么都占上风。可是转念想想,他这样活着不累么?化干戈为玉帛需要包容,互相理解需要包容,合作需要包容,生活无处不需要包容啊,包容不只是为了更好的对待他人,也可以让自己的心情更加舒畅,让自己生活的更舒心,使自己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得到意想不到的更多东西。因此,学会包容吧,包容的人包纳万物,因而也拥有万物。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思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比赛时,先互相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互相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像是比赛的争斗是很正常的,但是比赛第二,友谊第一。比赛时用尽全力,但下了比赛场地,就不再争斗。但是人是不知足的,不知足便会有欲,有欲就有争。有些人为了谋得一官半职或是为了利益,争得不亦乐乎,甚至为了争得一点薄利丧尽天良,害人不浅。可是利欲熏心又给争斗的人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呢?物质上得到了,但精神上却失去了。同时也就是因为有争斗,礼义被弃之不见。不管什么时候,有礼的人是始终被人所喜爱的。但是这里的礼不是外表的虚伪样式,而是人们内心的美好德行。对别人有礼,别人也自然而然的会尊敬你,爱戴你。保持淡泊人生、乐趣知足的心态,心中始终有美好的礼义,才能出人生无尽的快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话是《论语》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也觉得是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对于一件事,懂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如今有些人做事,只是当做任务来做,纵然做得再好也是没有乐趣的。快乐是人与世界合二为一,做事情只有以它为乐才会成功。结合我们的实际想一想:一件事,我们如果真的他当成爱好,真正留心、细心的做,还能有做不好的事么?如今有许多人说自己学习难,可是究竟难在哪里?还不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没有在学习上么。今天想着上网,明天想着去KTV,学习怎么能不难呢?如是真正把心思放在了上面,那么难也是暂时的。由此我认为这里的“乐之”不只是对事也是对人。如果一个人乐于做一个好人,那么他就会不断地完善自己,以仁待人;相反,如一个人不乐于做好人,那么他就会自暴自弃,危害社会。因此我们必须乐于做一个完善的人,做一个有仁德的人,只有乐于做了,才能真正做好。所以乐之才是做人最不易的境界,正因为这样“乐之”者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只有乐于做人的人才会成功。
做人无非就是这样的过程:学习——知己——知人——宽容——知礼——淡薄——仁爱——乐之,一步步的变得更加困难,但也一步步变得更加完善。其实做人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在《论语》中,孔子的每一处言论,都蕴含了他个人对于人生、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孔子也有,但是孔子能不断地完善自己,能做到做“人”的最高境界才是《论语》留给我们现代人的最宝贵财富。从学习开始,让我们不断地努力并乐于去完善自己的人生吧,我相信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也能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学会做人,学会让自己更好,让自己更加完善,对他人对社会更加有价值,《论语》便没有白读。
今天,我看完唐山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后,心中有了许多感悟。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大部分中的考前准备工作。之前我每次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总是抱着“背一句,是一句”的心态大量复习,一直背到深夜,结果每次都是适得其反,不但没有多大的收获,反而导致睡眠不足。第二天上考场后哈欠连天,昏昏欲睡,考试的时候总是想趴下来,美美地睡上一觉。结果成绩很不理想。
看了节目之后,我明白了,考试之前可以大量复习,但是当考试前两天的时候就不要复习了,因为前几天的复习会使大脑十分疲劳,如果继续复习,复习过的东西不但不会记得更牢固,而且之前复习过的内容也会忘记。多休息会使大脑更清醒,考试时的精力会十分充沛。
看了这个节目以后,我明白了许多东西,这个节目真有意义。
家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专题节目观后感
按照学校的通知,今天早上,我和孩子一起认真收看了大连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 (电视上显示的是“学习方法”专题节目。节目里,赖老师找人做测试,强调了记忆的窍门。我感觉此节目与所谓“素质教育”联系不大、不贴边,更像是教人如何提高记忆力的一种方法的老调重弹。
节目中又摆出了十九世纪德国有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其实,艾宾浩斯搞的是遗忘曲线—一种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遗忘是按着怎样的规律来变化的曲线,据此可以看出复习是记忆的捷径方法。我不禁想起曾经阅读过的那本《提高记忆力的奥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该书是翻译的日本能力开发研究所所长坂本保之介的著作。书中介绍的提高记忆力的15个要点,与今天节目中总结的若干方法基本雷同。
从孔老夫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关于学习的诸多警句,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亘古以来,国人们在乐此不疲的研究如何提高记忆,说到底是在琢磨怎么提高考试成绩。好像与素质教育真不沾边。再到今天之节目,有人靠此搞个所谓讲座,实质是推销几本书,卖点光碟谋生吃饭,这种老调重弹的玩意郑重地向家长学生推荐的意义何在?我看更像是电视里常演的药品广告,而且万能的药品广告。
孩子看完节目嚷嚷着要买书。可气,小孩牙子能看懂这大部头书!可悲,我只好拿出花5角钱买的这本《提高记忆力的奥秘》应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是做师长的责任,不要把责任推到家长花几百元去买所推销的书的身上好吗?————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中关于“仁”的言论不计其数,孔子对于仁也是最看重的。仁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做人的根本。仁是什么呢?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爱。爱亲人、朋友、同学、老师、同事、小动物、大自然等等,我们不只能得到快乐,也能得到他人对我们的爱。没有付出过爱心的人是可悲的,满怀爱心的人是幸福的。但是“仁”字说的容易,做起来却是很难的。孔子是如何做到仁的呢?“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另外孔子还提出里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了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的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以算仁了。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