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记叙文写作中,我们可以题目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几个生动的、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断,或事件的情节片断,或景物描写片断,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这种构思方法,我们称之为“画面组合法”。用这种方法构思的记人叙事的文章,可以在较短小的篇幅内,立体地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描写景物。运用画面组合法来构思,就可以给作者留有相当广阔的自由创作的天地,使思路开阔,纵横驰骋。这种构思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可以表现更复杂的事件,可以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感情,更为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画面组合法,不一定有一格贯串全文的线索。但这并不等于说,文章的那些“画面”可以随便摄取和组接。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分工而又合作的,独立而又集中集。所谓“分工”,就是各个画面表现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所谓“合作”,就是所有的画面都要共同表现某一个主题思想。
训练题目:《浓浓的母爱》《瞧我这一家子》《-----轶事》
如果把文章比作人体,那么就必须有血脉神经贯穿全身,才能把心脏里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的所有细胞,把大脑的指令传达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彩线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这种联系文章各个部分,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的作用。一篇文章,总有一条贯串全文的主线。写作者只要找准这根“线”,然后就可以很快地珠子串起来,形成一篇井然有序的文章。快速构思的关键就是要在短时间内声带朝气蓬勃准这根彩线。
我们在写作构思的时候,如果能把那些看似互不关联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结合到表达主题的总渠中来,这不失为一种快速构思的好方法。“彩线穿珠”的构思方法在高考作文中也十分管用。
训练题目:《幸福的童年》《伞》《故乡,那一片绿》
《快速阅读》是一本实践应用型的书籍,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块:一是训练快速阅读的四个方面:一、提高阅读速度。二、集中注意力。三、培养理解力。四、增强记忆力。二是整本书的阅读步骤和阅读技巧。在这这两大模块中作者都提供了不少的的练习方法。由于书中的一些练习难度较大,现阶段自己操作起来感觉有些难度,自己只摘取了其中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不妨读一读这本书,相信也会有自己的收获。
首先说一下阅读整本书的阅读步骤和技巧,通过泛读把握文章整体脉络,快读和精读相结合,回顾重点、系统整理收获。
在阅读速度的问题上,作者认为我们之所以读的慢,是因为我们的逐字阅读,无论默读还是朗读都会对阅读速度产生影响。要想提高阅读速度,方法一是使用辅助工具,用笔或是手指引导我们的视线。配套的'练习有3-2-1练习,(读相同的段落依次用3分钟、2分钟、1分钟,2-2-2练习(三个2分钟的时间依次累加一半的阅读章节)。第二个方法不使用辅助工具的1-2-3练习(阅读每行时在心里根据字数的多少默念1、2、3.目的就是打乱我们对文章的默念)。
当我们提升阅读速度以后会发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有所下降。如何做到又快又好的读书呢?作者提供的方法是:可以在找到自己阅读间隔后停下来制作视觉卡片。制作原则有横向排版、主题在中央,顺时针记录、字写在线上、字迹工整、使用颜色、符号、箭头等。大体类似于思维导图。
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增强自己的记忆力,核心是要学会条件反射,即明确阅读目标的条件反射,激活知识储备的条件反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复述文章的条件反射(配合视觉卡片一起练习)。理解和记忆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复述文章的水平。至于注意力的训练就一句话学会放松,快乐阅读。
自己之所以大篇幅写这些阅读方法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通过对本书的的重新整理,形成适合自己的理解框架,加深印象。另一方面本书的许多练习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检验,短期内阅读效果提升不会很明显,自己的也不是很深。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阅读习惯,然后加以改进。自己的阅读习惯概括来说一是读书读得少。二是盲目追求阅读速度,忽视对内容的理解,结果就是搁下书本就忘了读的内容;另一个极端是如果每次读一点,时间又会拖得比较长,往往一本书读几天就束之高阁了。这些都是很不好的阅读习惯,当然这些都无法做好的话,也就无从谈起了。不过好在自己已经认识到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变化,相信群里坚持读书的小伙伴体会更深。希望这会是一个好的开始,也希望自己可以把读书坚持读下去。
本书向我们介绍了如何快速阅读的方法,如“流水式”阅读、“一行采集”等阅读技巧和如何挑选书籍,整理书籍等。当然作为一本介绍阅读方法的工具书,它所阐述的方法并不普适于所有读者。通过作者的自述,快速阅读仅适用于可以快速阅读的书籍,如商务书和时下新书,而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少触及这些类型的书籍,我更偏向于故事性较强的小说和随笔游记等书籍,那么我就不能像作者一样去阅读。因而对我来说,本书的价值有限。对于阅读有着不同需求的读者,本书的价值也因人而异,但我们可以采取其中仍对我们有着普遍价值的方法,如“一行”理论。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本书的某些观点也存在问题。作为职业和兴趣不能像作者一样对书籍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大部分人而言,一年阅读700本亦或是作者所倡导的300本的阅读量是不可越过的门槛,兴趣爱好,阅读需求,生活理念以及时空间的限制,使得每个人的阅读量有所不同。对于作者整理书籍的方式,根据阅读时间的远近和书籍的时效性来决定书籍是否有继续保留的价值,对此我亦不敢苟同。我们不能因为一段时间没有阅读一本书而判断这本书对我们是没有什么用的,由于眼界和当下需求等原因,我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阅读,但这并不代表它对我们的价值有限。
归根结底,本书的价值因人而异。读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个人能力,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心灵愉悦。因而我认为,面对一本书,你想从中获取些什么和你对该书的态度,才是对你阅读速度最大的影响。
所谓“小中见大法”,就是从写“小题材”入手,以小见大,由点及面,见微知著。在这类文章中,作者笔下尽管是一些细微平凡的人与事,但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同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一样,同样可以表现时代风貌。对于这种手法郁达夫曾作过一个形象化的比喻,那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日常生活中细致、平凡的题材,是可以从某一生活侧面、某一生活片断折射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的光辉的。
训练题目:《习惯》《微笑》《我们这里的新鲜事》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