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苏轼的“但是”——阔达
以前,苏轼和章惇dūn是一对朋友。他们曾相约去一座高山游玩。遇见一处险峻的峭壁,章惇叫苏轼过去留字纪念,苏轼不敢。章惇面不改色地爬过去,在峭壁上刻字。苏轼看完心里感叹:能自拼命者能***人!后来,章惇当了宰相,果然心狠手辣,把苏轼贬到惠州。遭朋友的背叛,遭贬官,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都会遇到,我们要学习苏轼的阔达——但是,苏轼在惠州过得逍遥自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就是苏轼的“但是”,面对生活种种的不是,他直接“翻页”,用阔达的“但是”重新书写精彩的人生。
学习温森德的“但是”——善良
罗伯特·德·温森是阿根廷著名的高尔夫球手。在一次比赛后,他前往停车场途中,遇见一个女士。这位女士十分痛苦地哀求温森救救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因为没有足够的手术费无法进行手术,快病死了。温森听后直接将奖金全部给这位年轻的母亲。一周后,温森被告知,那个女人是骗子!
看到这个故事,我们都会开始感慨那个社会的阴暗、狡诈,善良的.廉价。好人似乎没有好报了。但是——温森的反应是:“什么?你说没有一个孩子因手术费不够快病死了?”……“这真是我这周听到最好的消息。”善良,每个人都会有。但是,遭遇欺骗、背叛之后仍保有这份赤诚的善良,就显得难能可贵了。我们要学习温森德这种“但是”,依旧保持善良之心。那样,我们社会在遭遇“小悦悦”事件后,我们就不会对社会感到失望透顶,而是继续善良着,相信“但是”之后的大爱。
学习托马斯的“但是”——平和
肤浅大行其道,深刻成为嘲弄的对象。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带动整个社会躁动——但是,瑞典的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在这样的时代里,依旧,写着自己的诗。当托马斯获得XX年诺贝尔文学奖时,显得是那样的平静。职业是心理学家,今年80高龄,至今仅写了163首诗。多少人一辈子渴望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对托马斯而言:仅仅是采访的记者多了。这就是托马斯的“但是”,在浮躁的社会里,他用平和坚守着自己的生活态度。
生活需要“但是”,需要他们美好的“但是”!让所有美好的“但是”充满我们的世界!
在成长的历程中,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会有很多挫折与坎坷。在成长的漫长岁月里,有晴天也有雨天,有顺境也有逆境,在我们遭受挫折与坎坷的时候,所需要的正是鼓励。
鼓励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是永久的,是不可磨灭的,如果在一个人遭受巨大的挫折时,将要放弃生命时,一句鼓励的话就可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在成长中,我曾亲身体验过一句鼓励的话的巨大力量。那是在我的前一段日子里,我因在初中的学习生活中,成绩不理想,原本小学成绩优异的我,现在,在学校中已算不上什么好学生了,而想过轻生,母亲知道后,给了我一句鼓励,说:“这没有什么,初中你也一定会学好,这才是开始。”虽然这句话异常平淡,但它使我那当时冲动的表现,顿时消除了一半。这足以见鼓励的力量,鼓励在成长中是不可缺少的。
成长——它是步入人生最美丽的时节,咀嚼人生内涵,品味人生的时候,懂得人生艰难的时代,所以在成长中,更需要鼓励。
鼓励的力量是伟大的,它能使我们从坎坷中站起来,使我们在挫折中战胜挫折。在困难中战胜困难,在成长这个时期中,让鼓励陪伴我们走完这个美好而又是坚难的时期吧!
北京为奥运会修建了鸟巢、水立方和国家大剧院,首次在首都修建了标志性的西方文化建筑,虽在当时遭到极力反抗,但如今却正是这些建筑为北京增添了更多的光辉。难道不是创新让北京更加辉耀吗?
有这样一群人,即便前方一片黑暗,他也要勇往直前踏出一路光明。爱迪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当他发现世界需要光明的时候,他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那条毫无足迹的道路。他一次次地寻找合适做灯丝的材料,一次次地实验,却一次次的失败。当时无数人劝他放弃,这是一条没有终点的路。他却继续寻找人们未曾发现的新材料。最终,他成功了,当那一盏耐用碳丝灯泡发出稳定明亮的光时,他为世界带来了光明。那一缕微光穿过时间,越过空间,照了人们的心中。正是他的创新精神让他寻找新的材料,寻找世界的希望。当乌云遮住了阳光,他用肩膀抗起了世界的希望,当灯丝发出光芒,他为世界带来了光明,他的成功源自创新。
“要么赶紧死,要么精神的活着。”一句简单却又锐利的'话语完美的诠释了刘伟内心的强大。本欲大展宏图的他,却因意外而失去了双臂,只剩双腿的他会自甘堕落吗?还是再次站起?他没有放弃。“没有规定钢琴一定要用手弹。”一句表明了他的选择,他要继续他的钢琴梦。经过无数的汗水滑落。一首由脚弹出的钢琴震惊了世界。他开创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弹琴方法。他的成功同样源自于创新。倘若无此创新,即便他在付出更多的汗水,也是在毫无方向地流浪。憨豆先生拥有极为严重的口吃,他清楚自己不可能治好这种怪病,于是他另辟途径,自导自演了一场只有动作的幽默动画,从此闻名世界。假若无此创新的想法,他或许会一生默默无闻,忧郁而终。
只有插上了一双创新的翅膀,成功才能飞向天际,展现撩人的芬芳。
鸟儿为什么能在蔚蓝的天空自由自在的飞翔,那是因为它们跟爸爸妈妈学习的`时候,拥有坚定的毅力,克服了重重困难;花儿为什么能生长得这么美丽,那是因为它用坚定的毅力克服了干旱、涝灾等天然灾害,才长出这般倾国倾城的容颜。人也是一样……
记得有一次,是周末,我正在写堆积如山的作业。嘴里还念念有词:“c=2派r,s=派r的平方……”“唉!好好的一个节假日,又毁了,呜呜……!”从房间里穿出一阵阵悲惨的声音。我叹了叹气,整个上午都泡在书的海洋里,终于,在12点写完了。
唉!一个字“累”我顾不得洗澡,“啪”的一声,躺在床上呼呼大睡起来……
下午三点多钟,我揉着惺忪的睡眼,爬了起来。走到大厅去吃点零食,“嗌!我的那个盼盼薯片,去哪里了?”我疑惑的自言自语。嘿!在糊糊涂涂中,手摸到了电脑开机的电源,我不由自主的按了下来,可是,爸爸说了,这次考试要考得好啊!但是还有一个星期不到。开?不开?这是个问题,但是……
经过n次心理交战,我决定继续复习,考出好的成绩,考完试再玩电脑。
终于,在段考的考场上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考出了好成绩。
成长的道路是坎坷,有些人可以如飞行般顺利,有的人却寸步难行,也许,这就是有坚定毅力的人和没有的人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吧!我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成长需要坚定的毅力!
妈妈死后,无依无靠的他就成为了一个流浪儿,他要过饭、修过自行车、当过搬运工。艰辛孤苦的他遭受了巨大的身心折磨,但是彭清一与其他的流浪儿不一样,他坚忍不拔,乐观向上。他不愿当一辈子的流浪儿,他有更大的理想,他要出人头地。因此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担当大任的信心和意志。古人云:“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意思是说,一个人将来要想有大作为,干一番大事业,那么他必须先吃苦受累,使身心得到艰苦的磨炼。而彭老的人生经历就是如此。如果没有儿时的艰苦磨炼,就没有他今天的辉煌成就。因此,彭老先是上了大学,后来又成了一名舞蹈家。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次舞蹈训练时,彭老的膝盖骨被摔碎,这意味着他的舞蹈生涯的结束。但是不服输的彭老没有灰心,没有绝望,他又有了一个新的理想,他要当一名演讲家。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但彭老用自己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与他铿锵有力的声音证明了自己的不凡。不久他就登上了演讲台,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演讲家。
彭老从一个流浪儿到一位舞蹈家、演讲家,这一传奇般的人生转变,证明了他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而这一精神正是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最缺乏的,我们的命运同样需要这一精神来激励,虽然我们现在都告别了那艰苦的年代,但我们仍然应当向彭老学习,好好念书,好好活下去。
攀枝花市第二小学 余兴梅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语文是什么?我曾经这样千百次地问过自己。曾经以为,语文就是教学生读好课本中的一篇篇文章;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围绕课文读读、议议、写写、练练;曾经以为,语文就是训练学生学习听、说、读、写;曾经以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爱语文的情感,用语文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段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的认识存在困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7年,无数教育工作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中。经过几年新课程的洗礼,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不断涌进课堂。但是,我们发现语文课堂却存在着一些形式化的东西,比如“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明显的提高。我们反思:要真正实现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转变,教师的教学必须站在课程的高度。
第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程。语文是“语言+文字+文章+文化+文学”。叶圣陶先生说过:“平常说的话就叫口头语言,写在纸上就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因此,语文是书面的语言和言语的合称,是语言规律和运用语言规律所形成的言语作品的言语活动过程的总和。
1、语文是把“语言和语言运用”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
2、与语言形式密不可分的“文章或文学也是语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
3、蕴涵在文章、文学中的人文精神、文化内蕴就是文章的精、气、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二,正确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
1、是交流和交际的工具;
2、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3、是构成审美能力的重要工具;
4、是学习知识和增长才***工具。
人文性:
1、人文性,表现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
2、人文性,反映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
3、人文性,促进了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
4、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
第三,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任务。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要丰富语言材料的积累,发展语文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构建和应用必要的语文知识。”
第四,语文教学要真正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服务。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重。其次,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
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牛郎织女》一课后,对如何站在课程的高度教学语文有了肤浅的认识。《牛郎织女》一课选自六年级语文教材,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老师把主题定位对美满爱情的追求,通过《牛郎织女》这堂课较为提前地告诉给这帮马上就要成为“小青年”的小孩儿们,爱情是美好的,值得你为它付出,甚至做出莫大的牺牲。这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深层次的话题。可是老师巧妙地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教学,和学生一起聊故事里面的故事和故事后面的故事。整个课堂的气氛特轻松、特单纯,什么都能说,而且说得明白、说得透彻,就像窦老师预期的那样:说了就要对实际生活产生指导意义——哪怕是跟六年级的小孩们说爱情。
教学分为两课时。上课伊始老师便以聊天的形式问道:“还有几个月同学们就要进入中学了,我知道,六年的语文学习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收获颇丰。比如,就读懂一篇文章来说,无外乎,我们应当去了解什么呢?”学生有答“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还有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什么?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等等。老师补充说:“对!当然,我们还可以了解,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看,读书的过程,也就是这么个简单的过程。今天,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聊聊叶圣陶老先生改编的这篇民间故事。”然后便围绕“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聊故事里面”的故事,分析故事中的人物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人物进行归类;聊故事原因、情节与结局以及悬念、线索等技巧,探讨故事的表现手法。这种聊天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它迫使学生思考,加入到探究学习的行列,从而将教师的个人思想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整个教学始终,窦老师都极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第二节课中,围绕“为什么写和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两个话题,让学生“聊故事背后的故事”。 在这里老师设计了“是人间好还是天上好?为什么故事要写男、女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天上有神仙吗?”等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同学们愉快而坦然地和老师交流爱情这个话题,引出了《白蛇转》《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民间爱情故事。通过学生汇报阅读报告单,比较《牛郎织女》与《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间故事的文本共性,并进而分析民间故事的基本模式;又通过让学生比较《牛郎织女》的不同版本,使学生领会叶圣陶改编意图。无论教学任务还是目标多靠学生自己聊出来,教师起着引导作用,引导的`手段极为隐蔽。从表层来看,教师由传统的中心地位引退,学生变为主角,成为推动课堂教学的动因。从深层来看,风筝尽管飞得很高,但线依然在教师手中。不难看出,在《牛郎织女》示范课中,窦老师始终有意识地让教师从课堂淡出,引导学生主动讨论与探究学习,从而一改传统教师中心论的教学模式。
从窦老师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不仅把握了故事的基本结构与技巧,也初步领悟到其基本模式与改编思路,“从而创编出属于自己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是多么大的飞跃!
语文课不仅要使儿童读书识字,掌握语文的基本技巧与技能,培养其人文情怀,更需要锻炼儿童的创新思维。所以,我们应该像窦桂梅老师一样,站在课程的高度教语文。正如她说的那样:“面对语文教学,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将‘读’进行到底、将感悟渗入骨髓,可以继续在词句训练上花功夫、做文章。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固守一隅、不顾其他,是否是最好且唯一的选择,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得更远点、更快点?儿童的语言学习的确应该‘儿童’一些,简单、清浅、有趣。然而,也有人说儿童就是哲学,儿童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深刻。我们可否在儿童的语言学习中,真正将儿童当作成长中的儿童,而不是当作不变的、长不大的幼稚儿童呢?语文教学应当存在现行模式以外的多种可能性。力求在教学中,以文学的方式呈现语文,从选文、教学预设到最后的课堂呈现,紧紧抓住‘文学’这根主线,力图让我们的教学从理论指导到实际操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脱离文字的束缚,抵达文学的对岸。”
课程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也不等于教学内容。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角度,站在课程高度用好用足教材。如果要发挥教材作为“定篇”的作用,我们可能更关注情景的创设,适度的拓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如果要发挥教材作为“例子”的作用,我们可能更关注教材“例”的局部,指导学生从中习得方法、策略等。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