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作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谈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作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09-07 11:11:46
谈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作文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谈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我在教学过程中把几何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利用在墙上钉木条的事例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利用测量跳远成绩理解“垂线段最短”,利用木工师傅做门框时钉斜条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等等。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初中几何入门教学应不拘一格,每位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帮助和引导学生转变旧的思维方式为主线,以培养推理论证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强初中几何入门的教学工作。

谈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二】

“大伯,你算错了吧?只要给160元。”

大伯说: “没错啊!一直都是这个价啊!”

“对呀,一定是你算错了。”送煤的商贩笑着说。

我没有作声,心里纳闷极了: “10厘米的煤球每个0.8元,20厘米的煤球不就是每个1.6元吗?怎么会是3.2元呢?

我将疑问告诉妈妈,妈妈说: “煤球的价格和它的面积是相关的.。”

圆的面积怎么算呢?回到家,我打开数学书,找到了圆的面积公式:S=兀r2。

妈妈告诉我,这个公式的意思是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圆的半径的平方。

弄清楚公式的意思就简单了。先算直径是20厘米的煤球的面积,月=20÷2=10,S=rrr2:3. 14×l02,结果是314平方厘米。再算直径为10厘米的煤球的面积,r=10÷2=5,。S= 兀r2:3.14×52=78.5(平方厘米)。

我仔细观察这两个结果,发现314是78.5的倍数。3.2是0.8的4倍,看来他们没有搞错价格,是我弄错了。在高度一样的情况下,直径为20厘米的煤球的面积是直径为10厘米的煤球的面积的4倍,价格自然也是它的4倍啊!

谈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三】

古诗文的创新教学可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呢?我们来看几个创新的成功案例,在案例中去探寻创新的方法。

这是学生对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望岳》的改译:

改译一:

望岳

望,峰峦如聚。

越境连绵,惟有岱宗独秀。

天地之旖旎,一山凝结聚绕。

判若黄昏晨晓。

群峰迭起,胸中荡涤波涛。

日暮西山,倦鸟归林。

他日定登顶,

群山尽为眼底收。

改译二:

何处为泰山,齐鲁翠山境。

天地奇秀景,一山两天色。

层云荡胸心,睁眼望归鸟。

待临绝山顶,一目扫千山。

这两首都是学生的改译习作,八年级学生的写作难免有些生涩,但我们可以从改译文字中看出学生的用功与用心。所以,古诗文创新教学的一个方法就是“改译”。学生在学懂古诗文的基础之上,用自己的语言把原有文本再写一遍,这个“写”当然带有学生的认知,但也不能脱离文本太多。我们看上面两段译文就可以看出,学生对《望岳》这首诗已经烂熟于心,虽然改写文字比较简单,但也可以读出另一番滋味。再摘一则学生对《钱塘湖春行》的改译:

钱塘湖春行

暖雨轻风初春至,

碧云微袭,新水初平。

莺黄树暖,几欲争春。

轻燕细啄泥,

只身信马游春,

群花迷乱,如茵绿草没马蹄。

已觉春心动。

惟爱湖东佳景,

绿杨阴,白沙提。

上面是原文改译,还有一种就是“套用格式”的改写。

谈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四】

中国将面对不可阻挡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必须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语文教育更是责无旁贷的担当起这一重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谈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五】

首先要生掌握基本图形的画法,如画直线、射线、线段、角。然后学习几个基本作图,如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角的平分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观察图形时,指导学生对图形进行拆分,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成几个简单的图形来处理,从而提高识图能力。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特点:量一量、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填一填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谈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六】

首先,结合图形让学生掌握直线、射线、线段、角的多种表示方法,认真理解数学定义、定理、公理、判定、性质,用简单的符号表达出因果关系,然后用到综合问题中,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并描述出来,教师再加以指导,以此克服学生“怕几何”的心理。

谈作文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七】

要解决几何的证明问题,就要学会逻辑推理。几何证明过程的描述,是初学几何的学生很难入门的事情。我在教学时着重于方法的指导,重点介绍了“执果索因”的分析方法,让学生从结果入手,逐层剥笋,寻找原因,找到源头,明白已知条件的用处,然后再由条件到结论,把过程写出来。学生在学习中强调“一看、二悟、三对照”,一看,看课本例题,看老师的板书;二悟,通过对例题和教师板书的观察,悟出其中的道理,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三对照,就是写出解题过程后与他人对照,请老师指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