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友情如酒,经历的岁月愈久便愈香。还有人说友情是茶,那味淡而不浓,但却泌人心脾,令人久久难忘。的确,友情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小的时候,有情同手足的伙伴,长大了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挚友。正是这些知心朋友,在自己成长的路上会给自己以莫大的鼓舞和奋发向上的力量,使自己不畏艰辛,跋山涉水,最终达到预定的目标。
曾记否,当我们点燃生日蜡烛的时候,远方的朋友寄来了饱含深情的贺卡的时候?曾记否,在寒风凛冽雪花飘飞的冬日里,仍在紧张忙碌的朋友也没忘记送来洋溢着温暖的问候?每当此时此刻,我们又怎能感受不到那如水晶般纯洁,比桃花潭水还深千尺的友情呢?
一曲阳光三叠,飘出缕缕情愫;一支高山流水,奏出悠悠心曲。人生难得一知己,自古以来知音难觅,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这难得的缘分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相聚、相识和相知,古人一如是,今人也应如此。
真正的朋友之间不需要太多的客套,更容不得半点虚假,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真正的友情不在乎它的外在形式是否华丽。
也许你与好友不一定能长久的共处一地,但你与好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却永远不会因为对方的暂时分别而有所该改变。古人不是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依依不舍的挥手相送,悲伤的离别,与挚友含泪拥抱,这都是友情至纯至真的明证。虽然有时会:“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虽然有时会“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虽然有时会“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但是我们只要怀揣朋友的祝福,怎会愁前路无知己?不必因为暂时的离别而泪湿衣襟。
真正的友情是一杯绵厚醇香的美酒,酿的岁月愈久,味便愈香。真挚的友情是一杯清香淡雅的茶,泡的日子越久,余味留得时间也越长。
友情,是我们生活中开心的源泉,朋友也是我们永远的财富。网络虽然是虚幻的,可是它和现实中一样,都存在真心让人感动和珍惜的友情。只要我们真心的付出了,就一定会有回报,一定会收获真正的友谊。有些人,可能好久不曾见面,可是心中却依然彼此牵挂,彼此思念。这种温暖的感觉好像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声气,充满了感动。开心时,我们会找朋友分享;不开心时,朋友也会默默地伴着自己走过一程又一程。
那份感动不需要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达,因为真的友情是温馨而又执着的,无言的感激将永远放在彼此的心里。也许很多年以后,我们都忘记了彼此在网络中或现实中曾经怎么样才相遇,相知,而相惜的。可是我们只要偶尔回忆,记忆里会有对方的出现,这样我们真的满足了。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好多人,能够真正相知相惜的并不多。很多人都只是擦身而过,成为生命中匆忙的一个过客。能遇到一份真的让我们值得去珍惜的友情,是多么的不容易。
很幸运地,无论现实或网络中,我都拥有着许多份这样令我感动的友情。纵使我生活中有很多不开心,很多烦恼,可是我面对朋友们时,看到他们的一一留言,所有的烦恼都抛在脑后了。也正因为有了朋友们一路的陪伴和照顾,我才能够好好的一直走到今天!早已记不清以前多少个孤单寂寞的曰子,多少个彷徨失落的曰子里,都是因为有了朋友们的陪伴,静静的陪着我,才让我不再感到失落,才让我不再感到徘徊无措。这份感激我永远会珍藏在内心的最深处,等到有一天我老了,慢慢把放在心里最甜蜜的这一段段回忆,拿出来细细品味,去回味。
很多时候,真正的情感,无论是爱情或友情,都无法用苍白的文字表达出来,所以我只会这样远远地守护着珍惜我的朋友,守望着那些曾经爱过我的人,贪婪地享受着他们给我的关爱。真的真的很感谢缘份能把我们聚到一起!假若真的有传说中的缘份石,我会把朋友你们的名字全部刻上去,永远的记着感动着祝福着。假如真的有来生,那么请让我们的缘分延续下去,凭着缘份石上的记忆,也能在茫茫的人海中与今生的你相遇,相知。相惜。我愿意来世也与你们一起度过,只因为你们是我永远的不悔的选择!
看到这里的人,我们是朋友!对吧!若是的话请留下你对我最想说的话…留下你来过的痕迹…愿我们成为好朋友。
别说是名不见经传的《我们诞生在中国》,即便是像《舌尖上的中国》那种曾经火遍全中国的纪录片,制作的电影版(即年初上映的《舌尖上的新年》最终票房也少得可怜,仅仅不到200万元,和2000万的投资不成比例,更别说投资回报比了。2015年,尽管国内电影票房已经突破440亿大关,然而纪录片的票房还不足5000万元,由纪录片名导傅红星执导、讲述***1979年年初访美的纪录片《旋风九日》和获得多项大奖的《喜马拉雅山天梯》分别以1683万和1050万票房的成绩分列前两名。相对于主打明星、动作、喜剧、玄幻等商业大片来说,纪录片和文艺片一样,一直是院线的小众群体。
不过,不能因为纪录片相对小众,“钱”景不明朗就将其丢弃。中国电影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需要能够拉动票房增长的商业片和大制作,也需要文艺片和纪录片这种小众影片形成点缀。并且,从《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受到无数好评与点赞来看,纪录片的前途还是相当明朗的,虽然是小众影片,照样能成大气候,只不过时机未到而已。而在机会到来之前的现阶段,纪录片制作者所要做的,大概只有两件事,一是好好地做,二是静静地等。
春去秋来,落红满地,你是开在我记忆深处一朵永不衰败的友情之花。
曾记否,一起谈论驰骋疆场,千古传颂的英雄。
曾记否,一起诉说心事,放声歌唱。
曾记否,一起躺在碧绿的草地上,对着湛蓝的天空大喊:“我们永远是好朋友!”
演讲台上激情飞扬的你,教室里刻苦认真的你,舞台上魅力四射的你,都一一刻在了我的心里,让我对你敬佩万分。
在认识你之前,我不知知己为何物;在认识你之前,我不知君子之交淡如水;在认识你之前,我不知上天将送给我一份如此珍贵的礼物。
每每我们走在一起,常会被人指指点点。但时间会维系我们这一段男女之间最纯的友谊,并无过多的文辞藻饰,就像山泉中的水,甘之如饴。
虽相识不久,但我心里的想法你总能感觉得到,这不禁使我想象:你的前世是谁?假若你是伯牙,那我肯定是子期,是世上最好的知己,品味着友情的可贵。
可在深冬的那一天,大雪弥漫,而你却悄悄地离开了我,似乎是永远的离开。我最初以为是你抛弃了我,不想理我了。后来我才意识到你是不想看到我伤心痛哭的样子。
我曾抱怨你为什么不是男孩子,可你却说:来世吧,来世我一定做你的兄弟。当时,我只是淡然一笑,可现在我感觉到那句话对我的意义是多么重大!
现在,一想到你,总能勾起我莫名的惆怅,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幅画面:月光下,清风徐来,有一位女子于月下抚琴,琴声婉转,娓娓道来,因为她知道,在竹影斑斓处有人在倾听。
友情,让你我在人海茫茫中相逢;友情,让你我在时光匆匆中相交;友情,让你我在岁月漫漫中相知。若干年后,这段友情可能会在岁月长河中慢慢被淹没,但风儿会记得它曾伴一对好友度过了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涓涓流水不因石而阻,纯纯友谊不因远而疏。虽你我身处异地,但此刻让你我共同品味这份难能可贵的情谊,共度这美好时光!
可曾有过那样一刻,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可曾有过那样一刻,大脑空白,忘却今生;可曾有过那样一刻,永恒灿烂,回味如新。是的,我有过这样一刻,那是开启了人生新的章节的一刻,那是迈上了新的台阶的一刻。
自信是成功的秘诀。猜透了自信的真谛,就算是已定的事实也有翻身的希望。自信是一种力量。一种潜在的、可贵的、强大的力量,有了它,就可以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来。自信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顺利,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历经多少失败,都要努力去战胜困难,要像那无所畏惧的苍松一样,傲然挺立。自信是一种拥有,一股勇气。就是凭借着这股激情,我们才能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尽情描绘明日的七彩世界。
没有自信,越王勾践怎能砍断吴王的'金戈?没有自信,区区西秦如何东出函谷而一统天下?没有自信,百二秦关怎能更换上刘汉的旗号?没有自信,成吉思汗的铁骑又如何能踏上多瑙河的土地?没有自信,几百十战士为何能战死狡猾的敌人?
自信是失败的支柱,是成功的基奠。自信,它给我以勇气与力量,有了它,失败不再追随我,胜利不再躲避我;有了它,生活更充实有趣,学习更富有生机。自信,是一颗火热的太阳,使我享受了它的温暖;自信,是心底的一颗宝珠,什么时候用它,什么时候就会发光;自信,是征途的导航灯,指引我跨过一道道艰险的门槛;自信,是夜晚的灯光,让自己甩掉黑暗的恐惧。
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表扬自己,把自己的优点、长处、成绩、满意的事情,统统找出来,在心中“炫耀”一番,反复刺激和暗示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真行”,就能逐步摆脱“事事不如人,处处难为己”阴影的困扰,就会感到生命有活力,生活有盼头,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从而保持奋发向上的劲头。“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给自己鼓掌,自己给自己加油,自己给自己戴朵花,自己给自己发锦旗,便能撞击出生命的火花,培养出像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的那种豪迈的自信来!
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是以高昂的斗志、充沛的干劲、迎接生活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是战胜自己、告别自卑、摆脱烦恼的一种灵丹妙药。自信,并非意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成功,而是说战略上要藐视困难,战术上要重视困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动手,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奋斗拼搏,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战胜每一个困难,从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的喜悦中肯定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卑的羁绊,从而创造生命的亮点,成就事业的辉煌。
自信,并不难寻,只看自己用什么方式去寻找。自信就是扬帆远航的船,纵然孤帆远影,也定能乘风破浪;自信就是原野上巍然屹立的劲草,即使疾风瑟瑟,也依然傲然挺立。纵然天地悠悠,每一个生命、每一种事物都有它自己存在的意义和勇气,这就是自信。
大海茫茫,白舸争流,芸芸众生,谁与争锋!朋友,自信吧!相信前面的路,相信自己的能力,奇迹便总像生命的轮回一般,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让自信伴我成长,在生命中绽放光芒!
小时候,国外(主要指西方,大多数优秀的影视作品还很难被我们欣赏到,因为那些有很多所谓的资本主义糟粕。离开了人类,完全的动物题材作品就不一样啦,没有意识形态的障碍,能相对顺利的和国内观众见面。
那时,印象深刻的,电视节目就是“动物世界”,而电影是一部日本的影片《狐狸的故事》。这算是最早的动物题材影片的启蒙教育。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接触动物的影片就越来越多了。但基本上和中国影人是没什么关系的。
而这次,充满中国元素的《我们诞生在中国》终于走进我们的视野时,我是不能错过观看她的机会。
这种影片是不怕剧透的,所以下面说下剧情,我也是看电影前已知剧情的。
《我们诞生在中国》展现了三个动物家庭: 栖于四川竹林的中国国宝--大熊猫丫丫和她的女儿美美;隐居于西藏雪域高原的神秘生灵--雪豹达娃一家;攀缘于秦岭密林的逗趣顽童-- 金丝猴淘淘的故事。主线动物家庭外,穿插介绍了生活在可可西里草原上的神圣生灵--藏羚羊和迁徙于中国南北大陆的自由生灵--丹顶鹤的奇趣故事。
影片以交叉剪辑的方式来讲述他们各自在自己的活动区域中出生、成长的故事,在幽默和欢笑中也隐藏着成长的不舍和感动。严酷的自然环境、天敌的威胁,都无法阻挡这些野生动物从出生伊始就追随自己种群千百年自然进化中形成的生命轨迹和生长发育规律,完成自然的轮回。 好了,下面是关键了,观影后,我对《我们诞生在中国》的评价是:
完美的画面,模糊的定位,幼稚的剧情,可怕的配音。
如果我要推荐,而且是极力推荐的就是,这个电影的摄影。不得不说,电影的外国摄像团队,太敬业,太牛逼啦。影片请来了BBC拍野生动物最好的金牌摄影师。摄影师的水平摆在那呢,再加上顶级专业的摄影设备。拍出的画面,不论是动物,还是风景,都美爆了。很多很多画面,取来就直接可以做电脑桌面背景了。
这个电影的摄影,正像,一首歌中唱到的,“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化。因为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 有了这么优秀的画面素材,可惜,电影的定位并不明确。
首先,是观众的定位。到底影片定位是广大小盆友,还是成年人呢,还是合家欢?如果是小朋友,说实在的,对学龄前儿童,有点难懂。我看电影时,旁边就坐了“十万个为什么”小朋友。从电影开始,就问她妈妈各种问题,一直问到电影结束。
与其这样,迪斯尼还不如拿起最看家的卡通,针对这些小朋友,做个有中国特色的动物题材的动画片,也好与梦工厂的《功夫熊猫》打擂台。
而如果说,影片观众定位是成年人,故事的设定,语言,真的太幼稚啦。据说整个拍摄的素材多达350小时,这里必然有残酷的猎食和捕***,雌雄的交配,这是动物界,自然界的规律,但应该是为了照顾小朋友的感受,影片没有展现。
其次,是影片本身类型的定位。
是做故事片吗?三个故事穿插着讲,这种多线叙事的电影是最体现导演水平的。这种叙事方式也出过很多经典的电影。但这个电影的三个故事,过于简单单薄,关联不够。其实,动物的故事片的榜样是《忠犬八公的故事》(此处应该有眼泪;
是做写实片吗?这类的标杆是《海豚湾》(此处应该有愤怒的拳头;
或者就是做个纯粹的纪录片,反正有了这么好的画面素材。这样的榜样就更多了,《海洋》、《迁徙的鸟》、《微观世界》·······(此处应该有掌声
可惜,《我们诞生在中国》在影片类型定位上有些模糊不清。可能导演陆川也认识到这点,所以他说这部电影是部自然电影。那意思就是,上面的类型都沾点,但都不全是。
还有,再吐槽下影片的旁白配音,周迅。且不说是为这部电影配音。如果说一部电影将由周迅配音,你的第一感觉会是什么······磁性?沙哑?
给这类电影配音,周迅真不合适。但愿不是我一个人声音审美有问题。
No offence, 周迅。
只是好怀念赵忠祥那熟悉的声音: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又到了交配的季节!公海龟趴在了母海龟的身上,发出了酣畅的声音!”
虽然对这个电影有些不满意,小失望,但还是要为导演陆川点赞,给他鼓励。为他自《可可西里》后,仍敢于接受这种动物题材电影的挑战,鼓掌!
我一直相信,中国影人只要用心做电影,不浮躁,还有去掉万恶的电影审查制度,我们能拍出很多优秀的电影。
德沃金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法律理学家之一,在其名著《认真对待权利》问世后再法学界引起巨大震动,也因此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望。浅显地读完这本书后,对其中许多对我而言还比较晦涩深奥的东西目前还理解不透,但对有些论述却让我醍醐灌顶
德沃金作为西方后现代自由主义的代表之一,其思想无不受“自由”之影响。在此基础上他对美国盛行的功利主义给予了理性的批判。而自由理念,从西方哲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自由就是必须承认自然客观规律与社会规律为前提,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受限制的状态。而在社会学意义上的自由是人与人的联系的相互尊重与平等,均衡的状态下的自由。而法律意义上的自由是以前两者为基础,我认为就是个人的权利。自由无论从哪个角来看都是以个人为出发点,是对于个体而言的,就是“把一个人当一个人”,就是使人不断成为自由体。从这个立场出发,权利就是我们为人之不可忽视和脱离的重要东西,我们不是认真而是应该要很严肃地对待,因为它时刻受到限制和干扰。德沃金很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
他在书中指出:“法律并不是统治者强加给弱者的意志,而是社会共存的保证。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法律应该提供必要的基本框架和规范,使这些问题的争论局限在这些规则之内。尽管立法是民主的过程,但名义上是大多数人意志的体现,但立法往往通过功利主义的思路论证限制个人权利的合理性。大部分调整社会。经济和外交政策的那些法律不可能是完全中立的,它必然体现社会大多数人或一些强者关于社会利益的观点,再严格的立法程序也不能确保少数人的权利不受到伤害。因此,权利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多数人对尊重少数人的尊严和平等的许诺。当人群中的这种分裂作为严重时,如果必须执行法律,那么这个许诺必须是最真诚的。”由此可见,功利主义并不是真的如许多法学家那样标榜的“把每一个人当一个人”在不平等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的社会里,为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限制个人权利往往为我们多数人所认同和接受,为了公共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的立法我们到处可见,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我们欣然接受并且在自觉承受这些的同时将其融入了我们的判断的价值观中。为多数人的福利而限制个人权利往往会带来更大的不平等。一个平等的社会应该谨慎注意个体的权利,更应该认真对待之,尤其是社会底层人的权利。德沃金这一论述其实回答为什么要认真对待我们的权利这一必须让我们所有人重视的问题。
那么,继续追问我们该有什么权利呢?显然自由主义者与功利主义者是不同态度。德沃金从对权利的概念分析作为切入点,回答了这些复杂的问题。他认为在不同的背景下权利的内涵是不同的。“当我们说某个人有权利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含义是,如果别人干预他做这件事,那么这种干预是错误的,或者至少表明,如果为了证明干涉的合理性,你必须提出一些特别的理由。”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到,说一个人有权利做什么事情,和说他做这件事情是对的或者是错的,有着明显的区别。德沃金认为,真正的权利必须是能够做某些事情的权利,尽管在社会多数人的眼里这样做事错误的,甚至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使多数人的境况比以前更糟糕时也是如此。即使是为了普遍的社会利益或为了保护多数人希望在其生活的任何一种环境,政府也不能否认这种权利。在以公民的言论自由为例子,他谈到,公民享有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即使政府认为公民要说的话所带来的坏处大于好处,政府阻止他们发言也是错误的。 德沃金这种比较激进的权利含义意在提高人们对政府及公权力的警惕,因为他们是个人权利最大的威胁者。英国思想家洛克的:“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不受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自由主义其实并不否定这一说法,也没有形而上得认为自由就是为无限的。德沃金同样认为权利也不是无限制的,还是要受到必要的国家限制。他认为在一个民主制度下,每一个公民都负有必须遵守全部法律的基本道德义务,即使他不喜欢那些法律并希望它们尽快得到修改。他的这一义务是对他的同胞所负有的,因为大家都在服从同样的法律,可能其他人也对法律存在抱怨,但是稳定的法律秩序,没有人去违背法律。不过接受法律限制和责任并不意味着剥夺公民的反抗政府的权利。
从自由主义的观点来看,德沃金认为个人首先有对抗政府的权利。在作者成书的背景来看,当时越战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而许多美国人认为国家的外交政策不合理导致了遵纪守法的公民的生命的牺牲,而这被誉为为国家利益而战的外交鼓动辞令的背后却是政客滥用了人们赋予国家的权力的后果。从美国历史来看,这个一直崇尚追求自由的国家,在建国一开始就一直对政府的问题保持着无比的小心和警惕,一部美国宪法的起草建立过程,就是当时各州在为保障来之不易的自由和人权护航的准备过程,立宪会议的55位国父们争吵不休,核心争论是政府该怎样建立,为谁建立,以及它的权力该怎么限制。到了后来,最终达成妥协。美国宪法的诞生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实质建立,但是更具深远意义的是这个民主的国度确立了个人自由的权利本位的思想,将对政府的怀疑和警惕深入到国民心中。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它的本质是为人民挑选出来为其服务的机构,而不是干预和限制个人的自由。所以,公民的自由的维护,现实中必须在立法上赋予公民对抗政府的权利,这种对抗不是以一种激进偏激暴力的方式,而是以一种平和的,法律赋予的形式予以制约。从《独立宣言》到《美国宪法》一脉相承地对政府予以理性的警惕和规制,尽最大可能性保障公民权利。作为在有这一传统的国家里的法理学家,更是作为自由主义学者的德沃金自然而然地会在这一基础上加人深入的论述。这这本著作中,也可以在多处得到体现。
其次,德沃金认为应该认真对待的另一重要的权利是平等权和自由权。这是从个体人本位并且是个人最为基本的权利,也是其他的个人权利的基础。德沃金核心的概念并不强调自由而是平等,他认为在政策决策中,自由权的分量不能和平等权相抗衡。同时在其著作中他对自由也作了区分。许可的自由和作为对立性的自由。前者指个人不受社会和法律的限制去做他希望做的事情,而后者则指人作为独立平等的人的自由。他指出:“好的法律,如禁止谋***的法律也以同样的方式限制了它,而坏的法律,如禁止政治性演讲的法律,则更大程度上限制这种自由。”这两个概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受到社会和法律过多的限制,那么,至少这是一个有力证据,表明他在政治上附属于那个向他发号施令并强加诸多限制的集团,就是我们所说的屈从于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从两种自由的区分来看,还是有区别的。对于作为许可的自由来说,每一项法律制度都削减了这种自由,不存在一般的自由。作为自由权只是一种比较弱的意义上作为独立性自由。由于每一项限制自由的法律都会侵犯这种自由,这种自由权在政治争论中不会有太大的说服力,不能与平等权相抗衡,而根本不存在普遍自由权。 而对于平等权,他认为“平等权意味着平等对待每一个人,这是德沃金认为的最高政治准则。如果政府更否定了公众的平等权,就意味着把一个人不当人来对待,或者给予他人的关心少于其他人对的关心。由此看来,政府必须不仅仅关心和尊重人民,而且必须平等地关心和尊重人民。它千万不要根据由于某人值得更多关注从而授予其更多的权利这一理由而不平等地分配利益和机会。它千万不要根据某个公民的某个集团良好生活的概念更高尚或高于另一个公民同样概念而限制自由权。”
有人认为对人的平等保护也不是绝对的,个人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有时候在实践中不能完全行得通,或多或少会与我们的社会政策相冲突,法律就会做出对个人平等保护规范以一定的限制。我觉得,这些限制虽然在功利的角度来看起到了很大的维护法律秩序的稳定的作用,但是对于其合理性我们应当予以怀疑,机会的平等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平等,也并不一定能保证实质的公平正义。法律给予人平等的保护,或许有可能是在平衡一些机会不平等的状态,以求权利人起点的公正,而对于那些被限制的有更大机会优势的人而言,这种的'平衡其实功利地对其权利予以伤害。
从这两种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权利来看,其实是在外和内两个语境将权利和法律联系起来。德沃金的“权利论”在这两个方面出发,很好得批判了百年来西方法学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内在缺陷,确立了权利的地位。同时,对法理的自由和平等的价值位阶作了调整。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法律要想受到尊重,必须寄托着人的一些美好的理想理念,一则我们的政府要认真对待法律,忽视法律就如同忽视其建立的根本,没有区分法律和行政命令,同样是野蛮的行径,否则就无法构建人们对于法律的尊重。同样,政府不重视或不认真对待权利,同样也就意味着没有认真对待法律。二者作为个体的公民要积极为权利而斗争。德国法学家耶林说过,权利的本质是斗争,为自己也为他人。只有理性的斗争,我们的权利才能扩大,我们的就越有我们追求的自由。也许我们只有在斗争的争取中才能明白“法律对我们来说是什么:为了我们想要做的人和我旨在享有的社会。”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