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立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读完100本书,就要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从一个主题入手,或谈谈读书所得,或谈谈阅读技巧,最后还要为这100本书评选出一个前10名的最佳榜单。已是历史系博士二年级的他已经完成了第17个100本读书计划,仔细算一下,相当于一年读200多本书,平均三天读两本。这样的速度,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是望尘莫及的,更别提长期的坚持了。
在想象中,这样一个读书大神不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还有可能有些“呆气”。然而在咖啡馆见面时,他与所有普通的清华同学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有些胖,笑眯眯的,若非要说有什么不同,大概是他身上有一种少见的自信,有点像老北京的侃爷,仿佛见惯一切随时都能说个不停。他几乎可以轻快流畅地回答所有抛出的问题,对人名非常敏感,对读书时间和数量有着精准的记忆,对陌生人的好奇也早有准备,唯独在提及女朋友的时候才从一个分享会的模式中走出来。“我和我女朋友就是在甘阳老师办的一个学术夏令营上认识的”,这是他第一次露出腼腆而放松的笑容,提醒着大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男生。
谈及读书的缘起,也似乎有些普通。只是觉得大学过了一年有些荒废,想看看能读多少书,冯立很轻松地说,没想到大四上学期就提前完成了三年读完300本书的目标,一读就停不下来了。
花开花谢,春去秋来,现已到了隆冬时节,不知那薄如蝉翼的.紫色的木槿花可曾来过,现又去了哪里?读完宗璞的《好一朵木谨花》,我好像看到在木槿树下徘徊的身影,我也期待着自己能有一日去寻找那株震撼了我的木槿花。
“这座小园几经洗劫,曾经这里堆满了泥土、砖块、钢筋……就连植物也难逃此劫。可在这凌乱不堪的土堆中,竟窜出一株紫花——一朵紫色的木槿花!它那娇嫩的身姿,缀在如此凌乱的工地上,不畏艰险,依然顽强挺立着,伫立在寒风之中……”行走在荒草没膝的小园中,只见那紫色的木槿花孤单地绽放着。她曾经历过多少磨难,克服了几重困难才挣扎着从土堆中钻出来,她的绿枝虽然被埋了大半截,却依然坚强地绽放出花朵——这是一朵多么奇特的勇气之花!她开得那样俏皮,那样悠然自得,她的内心蕴藏着多么强大的力量,能够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顽强生长,令人惊叹不已。
在生命旅途中,我们也能像这朵木槿花一样顽强努力吗?想到平日里赖在被窝里抱怨天气的寒冷、走在回家的路上咒骂书包的沉重,遇到难题便牢***满腹地打退堂鼓,考试考砸了便一蹶不振……困难来了,我害怕了吗?我逃避了吗?我尽全力与它殊死搏斗了吗?此时,我的回答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而那用生命绽放的木槿花确释放出了不可阻挡的能量,用她的行动证明了她的勇气与坚强。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我的心也震颤起来。
如果在历史的行程中注定要遭遇各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和不幸,花开花谢连着命运的沉浮与漂泊,那我们就勇敢地面对它,拿出自己的勇气与决心接受挑战,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不要因为遇到挫折而放弃目标,放弃理想,最终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小小的木槿花带给我们内心的不止是震撼,更多的是感动。我为她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生命所鼓舞,她促使我更加拼搏进取,不管在学习上,在生活中,都有着一颗上进的心,就像那株美丽的木槿花,让美好的梦想充实着我们的生活,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下。
虽然读书、思考甚多,冯立却坦言自己不算是一个成绩好的学生。中学时代,他一度不被看好,但超常发挥的高考和自招还是让他幸运地进了人大国学实验班,学了自己最感兴趣的专业。凡是感兴趣的东西就去学,本科期间他在人大、北大、北师大等学校旁听了20门课,“是像选课一样听课写作业的”,他补充,“比起为了名气去听课,可能真正教得好的老师反而帮助更大”。本科期间对他影响最大的三位老师——讲授社会调研方法的潘绥铭老师、讲授文学阅读的王以培老师和指引音乐赏析的毕明辉老师——都是在旁听课时认识的。
“除了与学习有关的奖学金,其他的奖学金我都拿了”,他带着一点自豪,特别说起自己本科时期参加的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这个项目他带着两个同学一起,写了八万四千多字的报告,获得了全校人文组的第一名。课题与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有关,初时没人愿意参加,他只好拉来好友与下铺的哥们儿,三个人一起回到他的老家湖北黄冈做调研。“很多名人啊,李贽、闻一多、黄侃、熊十力……”一连串被写在中国历史上的人名从他的嘴里冒出来,“这些人的故居和讲学之地我们全都跑遍了”,“不过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呼吁复建了黄侃夫妻的合葬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必是很多人的梦想,对冯立来说,这也是他正身体力行的东西。
2015年是冯立在清华历史系读博士的第二年。从人大搬到清华,问到清华有哪些不一样的资源值得同学们珍视,他最先称赞的不是大家引以为傲的食堂和宿舍,而是仿佛挖到宝藏一样得意扬扬地说,清华图书馆能提供的服务超出一般同学想象,比如说可以办北大图书馆的借书证,这一点很多人都不知道,而且清华图书馆的借书期限为8周,远远长于一般学校,特别是还能借很多台版书,这都是其他学校所没有的资源。这样的口袋一旦被打开,话题就一个接一个被倒出来,他仿佛是对自己的玩具了如指掌的小男孩,坐拥数座自己无比熟悉的图书馆,大到历数全国能够外借台版书的高校,小到一个博士生一个月最多能借59本书,侃侃而谈,显得异常满足。他在文章里写阅读速度时说,“没有100本的阅读量无从谈技巧,没有300本的阅读量无从谈速度”,而认识他的人则戏称,他有时候让人觉得“没有读过几百本书无从与之交谈”。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相继而来的是雨季,每至夏季,南方最不缺的便是雨季,多雨使人厌烦,然而没雨却又使人觉得少了些什么。
每次放学下雨,回家的路瞬间变得有些陌生,雾气没过了路边高楼的上半身,放眼一望,那些高楼仿佛与我平起平坐,没了些压迫感,在雾与雨的`过滤下,一切的颜色下降了好几个色度,商店的广告幕布,汽车的颜色以及汽车的尾灯,绿化带,都像被画家的画笔给轻轻淡化了,也同时给视觉带来一次温和饱满的冲击。
广东有一种雨名为风时雨,开始晴空万里,一不留神,瞬息间乌云密布,手拉着手聚成一片,犹如一顶鸭舌帽,死死的按在头上。不仅仅是压迫感,而且不禁全身打着寒颤,刚想着抱怨几句,一颗一颗逐渐淋淋沥沥,躲在路旁小店门口,拿起手机刷了刷朋友圈,等当再次抬头,天已变,云去散。雨也不知怎么离去,一出店口,细细嗅嗅,清清爽爽,爽爽清清,带有些点点薄荷的香味,雨更大时,雨水打破了土壤,使其传出特有淡淡的土腥味,也许是地底下那些正在萌发的种子新生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雨不但可观,可嗅,更可听。书房窗户外旁有一大机箱,在夏季里,真的是对它又爱又恨。酷热之下,给予最渴望的冷气,与其同时也给正在写作业的我带来哄闹,永远不曾想过他给我带来冷气外,又还能带来其他的什么好处。但后来我才渐渐有了答案,一天下午,大雨来得猝不及防,刚放下笔准备走向窗外望去,突然一种声音喝止住我的行动,那便是雨打落在空调机房的声音,那不仅是纯粹的水与铁的冲击,更是刚与柔的合奏。这难道也是雨的声音吗?也是,雨本来就是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岸响起。
这雨声仿佛给人带来回忆,回忆起以前西南联大大学生与老师为了躲避战乱,曾辗转多地,最终落户滇西南,当时甚至在铁皮屋里上课,每当下雨,雨声太大,一位物理老师从容地在黑板写下“静坐听雨”,他们的雨声与我的雨声也是同一种情感吗?他们在战乱中静坐乐观地享受雨,与我处于和平年代悠闲听雨,差别也太大了。
观雨,让人重新审视起眼前的世界,嗅雨,引领人们去与万物融为一体,听雨,勾起两代人在听雨中相互沟通的思绪。雨便不仅仅是雨。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