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式分解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横向展开来分解中心论点。
1、内涵法(是什么?)
几个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属性和思想意义的揭示与阐发,是作者对某一论题思索认识的结果。
如话题“自嘲”可以按如下这样分解:
① 自嘲,是机敏的退让;
②自嘲,是面对缺点的勇敢;
② 自嘲,是生存的智慧。
如话题“涵养”的分论点:
①涵养是面对成功时不狂妄、不自傲的谦虚,
②涵养是面对失败时不气馁、不畏惧的冷静,
③涵养是面对邪恶龌龊时,不作无谓愤怒的智慧
例:说意气
中心论点:人要有意气
分论点一:舍我其谁的意气,使人奋起。
分论点二:献身理想的意气,使人勇敢。
分论点三:勇于探索的意气,激发潜能。
练习:
构思话题“读“的分论点。
① 读,是一把可以打开心灵的钥匙;
② 读,是一把可以理解别人的钥匙;
③读,是一把能打开心灵黑暗世界的的神奇的钥匙。
④读,是一把探知未知世界的钥匙。
2、理由法(为什么?)
几个分论点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可以简称为“因”,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如《学会欣赏别人》的分论点:
学会欣赏别人,要求自己有真诚坦荡、虚怀若谷的胸怀。
学会欣赏别人,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习借鉴。
学会欣赏别人,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如《人要有意气》的分论点:
人要有意气,就要坚韧不屈,不畏风霜冷雨。人要有意气,就要勇敢不惧,不怕困难牺牲。人要有意气,就要自信乐观,笑对人生变故。
3、措施法(怎么样?)
要达到某一目的,需要我们怎么做。在论证过程中,我们要阐明具体的方法,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如话题“人生的加减法”可以提出:
①面对人生的加减,要携一颗淡然之心;
②面对人生的加减,要加一点自然的清逸野气;
③面对人生的加减,贵在坚持自我。
又如以“这山望着那山高”为题。
中心论点:这山望着那山高
分论点一: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永不满足;
分论点二: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精益求精;
分论点三: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力争上游。
在议论文写作中,同学们时常犯这样的毛病:一篇文章在亮出观点之后,接下来便是举例,举了一个又一个,看看字数差不多了,便收尾简单照应一下中心论点。结果形成了“论点+论据”的格局,这样的文章,高考时最高只能评三类。
这里借用资深高考专家何永康教授的一句话:
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个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
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有那么一点微光的议论文呢?我们认为,当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之后,能够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
“任务驱动型”作为当前高考应试写作热点,也是教育部中心力推的一种样式,要生完成对材料事件“你怎么看?”“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等任务指令。这种类型的作文特点,材料一般具有争议性,要求学生能够在争议的焦点处辨析关键概念,通过多角度比较论证来说理,强调思辨性。
一直以来,思辨型议论文教与学普遍存在太多的无奈和困惑。主要表现在,教师方面:一是议论文教学思路不明析,随意性大;二是课堂引导不当,缺乏思维训练针对性和指导性,教学成效不明显。学生方面:一是思辨能力差,缺乏逻辑思维,观点武断,非黑即白;二是知识面窄,缺少积累,论据单一趋同,陈旧乏味;三是写作兴致索然,说理乏力,缺乏针对性。
因此,针对目前高中思辨型议论文教学现状,把课堂辩论适当引入思辨型议论文教学中,尤其针对低年级初学入门的学生,不失为一种好思路。
一、思辨型议论文教学引进课堂辩论的意义
何谓“辩论”?辩论就是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而“写作课堂辩论教学”,是指在高中语文思辨型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学生之间在一定的情境下,围绕预设的辩论题目,展开辩论,逻辑思维思辨能力的得到锻炼拓展,从而实现素材的积累共享,丰富写作思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写作教学给材料题目,简单分析提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作文的尴尬局面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作用。
1.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已经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需要我们给予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而课堂辩论方式,通过对其感兴趣的论题的争辩,你来我往,唇枪舌剑,辩手们有取胜的***,课堂气氛活跃,点燃了学生的激情,让学生体验到自豪成功的喜悦。如此,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情绪转而从事议论文写作,岂不乐乎?
2.积累写作素材和论据
熟语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苦于搜肠刮肚也难写出鲜活贴切的论据,即使有论据也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而课堂辩论,体现了“合作探究,资源共享”教学理论,将课前预先精心收集准备的论据素材,在课堂上通过同学们的辩论,阐述的理由呈现出来,有效地弥补了学生由于阅读面不足,事例论据缺少积累的缺陷,积累的素材多了,自然胸有成竹,论据还不是信手拈来?
3.培养写作思辨能力
学生议论文写作,议论平面化,缺乏深刻性,关键原因在于写作思维受限。而课堂辩论,辩的是语言表达,论的却是思维智慧。围绕辩题,自然呈现出正反两个方面观点,辩手必须通过顺向类比、逆向求异、多向发散思维,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才能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各抒己见,逻辑思维,思辨能力得到了训练拓展。落实到具体的写作时,就能够懂得如何取舍论据,深入辩证分析,自然“下笔如有神”。
4.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写作课堂辩论,突出了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是展示学生思想,挖掘潜能的平台。辩论的结果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辩论观点的'冲突碰撞,提高认知能力,促进高中生在今后写作中,可以用更加辩证理性成熟的思想来看待事物,提炼观点,所以说写作课堂辩论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思辨型议论文教学引进课堂辩论的方法
1.选择适合的写作辩论题
是否拟定合适的辩论题,是关系到展开议论文写作课堂辩论是否成功的第一要义。那么,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来拟定辩论题?一般说来,高中三年作文题的拟定,要依据高中语文大纲要求,利用好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结合高一到高三年段写作教学目标和阶段性学习需要来拟定,辩论题选择拟定要遵循四个原则。
(1)辩题具有可辨性
具有矛盾性、争议性并且贴近学生生活,能让学生有不同见解表达。如16 年全国卷漫画作文《掌印与唇印》,取材都来自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考查学生思辨说理能力。比如,随着科技发展,手机的普及影响生活,既让我们享受到高科技带来的便利,但有时又会让我们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手机使用利大还是弊大?》这样的辩题就具有可辨性,学生就能够结合自己感受,畅所欲言。
(2)辩题具有趣味性
是指辩题有吸引性、能够引起广大学生关切兴趣和共鸣,如此才会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辩论,也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动力。如《旧教学楼要不要拆除?》从旧教学楼走出去一批优秀人才,如今,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是保留还是拆除?引发了多方争议。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这样的辩题设计紧扣当前新闻,关注度高并且是最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
(3)辩题具有知识性
根据所学教材课程内容,通过结合教材要掌握的知识点设计辩题,如学习《鸿门宴》分析项羽人物性格时,可以设计辩题《项羽是妇人之人还是君子之度?》这样的辩题让学生感到既陌生又熟悉,学生只要着手对课内外材料进行收集积累归纳,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拥有辩论的论据,既巩固课内知识又得到知识迁移。这样的辩题适合以课后思考题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课堂辩论课后,写成片段小作文。
(4)辩题具有效益性
辩题要围绕高中三年各个不同阶段的写作教学目标来拟定,并且设置审题难度应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如高一初学议论文入门写作,可以选择以顺向和逆向思维一组对立辩题来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改变观念,更辩证看待问题,如辩题《班门弄斧》和《弄斧应到班门》;高二适合选择具有多方观点的辩论题,让学生在多思善想中,能够从不同侧面角度思考;高三适合模仿利用高考作文题,选择不同类型具有一定审题难度的辩论题。
2.组织引导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角色发生转换,在课堂辩论中,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师生共同合作完成辩论。教师需组织引导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才能为写作课堂辩论保驾护航。
(1)提早布置辩题,避免冷场
教师拟定的辩论题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要完成的写作题,为避免学生因没有做好准备而冷场,必须提前布置,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来引导学生思考辩题,对辩题的内涵和外延做剖析界定引导分析,收集整理论据素材,学生正反辨方分组,这样才能做好辩论前的准备工作,为课堂辩论顺利进行提供前提保证。
(2)调控辩论方向,避免跑题
辩论要求双方在开头旗帜鲜明亮出各自的看法和观点,然后紧扣观点,运用论据,摆事实讲道理,以此来否定对方观点,论证自身观点。但是在辩论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争强好胜,只抓住对方论据材料中某个词来反驳,阐述理由,结果就出现跑题现象。比如,“班门弄斧”和“弄斧就要到班门”辩题,学生辩论到后面,变成围绕“学术权威受欺辱,可悲可叹”的观点去纠缠不清。这种辩论中跑题与学生具体写作过程中,存在论证没有扣住论点来分析,导致论据和观点脱节的问题如出一辙。通过课堂辩论中老师的及时调控,也让学生明白议论文分析说理过程必须明确论证目标,围绕论点来展开的写作要点。
(3)引导科学论证,避免空洞
在论辩过程中,学生应用论据材料来证明自己观点时,往往局限于简单地对现象的表层原因的分析说理上,没有很好地深挖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也缺乏条理性或逻辑性和思维,这样的课堂,学生思维火花没有被点燃,只能说是一堂空洞干瘪的论据材料的展示课。如,“老夫妇每天为子女代占公用车位事件,你怎么看?”辩题,持反对老人做法的同学,只会围绕“老人太溺爱子女;自私不懂谦让;公用车位太少”等表层理由来说理,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公用”辨析,指出老人行为折射出中国社会,父母习惯于对子女包办的教育观念,其行为实质上是损害公共利益,是社会意识缺失。这样,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原因归纳揭示,使论证说理更具有深刻性和实效性。如此思维的引导,学生就懂得在实际写作论证过程中,学会运用这种多维度多层面由浅入深,透过现象分析挖掘深层内涵的思维。
(4)鼓励创新思辨,避免教条
任何一种事物都具有矛盾的两面性,有合理的一面,也必然有不合理的一面,一个人身上一定是优缺点并存,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认识都是不对的。所以,对于事物看法不能武断,非黑即白,要训练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思辨思维。如《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别人?》辩题,当辩论双方各自理由陈述完毕后,可以让他们树立反方意识,预设反方立场,学生就会发现:不管是正反“相信自己”还是反方“相信别人”这两个观点,各自都有自己的矛盾性。如果这时候老师提出思考问题:“相信自己”和“相信别人”二者能否并举?综合二者优缺点,学生自然得出“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新观点,这时候,再让学生陈述这个新观点道理,学生的思辨性就体现出来了。
(5)点评总结鼓励,梳理成文
在辩论结束时,教师以评委身份,除了对同学的态度和发言肯定鼓励和指出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辩论中的思维闪光点做点评,对正反双方的陈述的理由论据材料做出梳理筛选归纳,为接下来的学生写作论据的提炼和使用提供帮助,为议论文写作拓展思路,学生就能比较迅速拟写出思路提纲,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教有法而无定法。高中语文思辨型议论文写作教学适当引进课堂辩论,是一种很好的写作综合训练的形式,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综合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值得尝试。
作者单位:福州闽清高级中学。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三段论式”,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那么,设置分论点也可以从这三个角度来进行。
(一)、角度一:阐述内涵。几个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属性和思想意义的揭示与阐发,是作者对某一论题思索认识的结果。主要是回答类别和性质方面的问题。即:是什么? 例1中心论点:舍弃一些东西,人生会更加美好。
分论点:①舍弃,是寄情山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飘逸之风;
(诗仙李白生性自由、寄情山水、不同凡俗、遗风长留的事实)
②舍弃,是悠然心会、自得其乐的和谐之风;
(陶渊明放弃官场、回归田园、寄情山水、自得其乐的经历)
③舍弃,是重振旗鼓的豪迈之风。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挫而弥坚,重整旗鼓,复国雪耻的历程)
(诠释“舍弃”的内涵)
可以使用的句式:
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语+是(就是)??
例2 中心论点:要敢于到班门去弄斧
班门弄斧:在鲁班(古代有名的木匠)门前摆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分论点:① 班门弄斧,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
② 班门弄斧,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③ 班门弄斧,是一种永不言败的激情。
例3 中心论点:人要坚守良知
分论点:①坚守良知,就是坚守自己的一份理想。
(陈晓兰冒着生命危险揭露医药行业潜规则,她代表了这个社会核心价值的方向。② 坚守良知,就是坚守心中的正义,不向恶势力低头。
(中国人战争受害者索赔要求,日本律师团团长尾山宏 )
③坚守良知,就是敢于承担过错,减轻良心上的重负 。 )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首都华沙,于众目睽睽之下,扑通一声下跪,全世界为之大哗。 )
练一练 题目《这山望着那山高新解》
原意:爬上这一座山,觉得那一座山更高。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
中心论点:这山望着那山高
分论点:①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
②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
③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进取开拓的精神;
④这山望着那山高,是一种力争上游的精神。
(阐释内涵)
(二)、角度二:即问一个“为什么” 分析原因,揭示作用、价值、地位。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就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即:为什么?
例1:中心论点:人要有意气
分论点:①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
②人有意气才能摧不垮,压不倒,追求不泯,意志不衰。
③人有意气才能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可用格式:关键词+能(才能、就能)??
练一练中心论点:微笑是最美的符号。
分论点:①笑是最美的符号,它能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
②微笑是最美的符号,它能安抚人受伤的心灵
③微笑是最美的符号,它能给人以自信,激起人们前进的火花。
(分析理由)
主要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通过用“为什么”来设问达成,在论述过程中,阐明几个并列的理由,证明应不应这样做。也可把中心论点作为结论去追溯这个结论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三)、角度三:提出策略。主要是回答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途径。这些具体措施和途径往往就是文章的分论点。 即:怎么样?
可用格式:关键词+需要??
1、 追问办法法
中心论点:学会欣赏别人
提炼:围绕“怎样学会欣赏别人”提出解决问题的三个具体做法(即三个分论点) 分论点: ①学会欣赏别人,需要自己有胸怀坦荡、虚怀若谷的作风;
②学会欣赏别人,需要努力发掘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习并借鉴,不嫉妒贤能; ③学会欣赏别人需要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2、 追问结果法-----即问一个“会怎样”
中心论点:这山望着那山高
分论点:①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永不满足;
②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进取开拓;
③这山望着那山高,人就会力争上游。
小结:从“能带来怎样的结果”入手
可运用:??,才能??;会使??,能够??,可以??等等表示能带来好处或危害的连词。
练一练中心论点:把微笑作为名片
分论点:①把微笑作为名片,你的心情会格外舒畅;
②把微笑作为名片,别人的心情会充满阳光;
③把微笑作为每个人的名片,世界也会因之和谐。
(四)角色分解法(范围、职业、性别、地域)
论证中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展开与说明,是中心论点的具体化,似文章结构中的总分关系。
例如:中心论点:“关注你身边的人”,写三个分论点。
① 学会关注生活中平凡的人,看他们淡泊宁静的处世态度,让他陶冶我们年轻的心。 ② 学会关注生活中贫穷的人,看他们为维护尊严而坚挺的傲骨,我们会变得更坚强。 ③ 学会关注生活中成功的人,看他们为理想而拼搏洒下的汗水,会让我们更有斗志。
将不同人物(生熟、敌友、文武、仕隐、贫富、穷达、贵贱、智愚、成败、好坏、失意得意、悲观乐观)引入思考范围,讨论其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练一练 中心论点:“要懂得赏识”
① 赏识超出你的人,因为他提高你的目标。
②赏识反对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你的智慧。
四、课堂小结
1、分论点拟写的五种方法
类——是什么内涵阐释法
因——为什么 分析理由法
果——会怎样揭示结果法
法——怎么做探寻方法
谁——对象 角色分解法
2、分解中心论点时应注意:
①、分论点不宜过多,两三个、三四个即可,他们的内涵要与中心论点有本质的联系,把分论点内容总合起来要能揭示中心论点的基本方面和基本内涵。
②、分论点应从统一分类标准划分,他们之间在内容上不能重复和交叉。
③、分论点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有时是递进关系,其排列应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不可随意放置。
④、分论点最要好以首括句形式放在段首,首句标目,段意明晰;各个分论点的句式如能一致更好,如不能一致,不必强求。
⑤、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
⑥、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中心论点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⑦、几个分论点应尽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重点解决其中一个问题。
3、分论点的表述注意的问题。
要求:扣得住、分得开、排得顺。
①、扣得住——所列的几个分论点应从同一角度回答同一问题。不能一个从“类”的角度,一个从“因”的角度,造成逻辑混乱。
②、分得开——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不互相交叉重叠,没有包容关系。这样能够使作文内容更充实。
③、排得顺——分论点先后顺序要合乎逻辑,合乎情理。例如:人——集体——国家,物——人。
传统的智能观认为:智能超越人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某种主流文化所重视的能力成为衡量所有人“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议论: “这孩子是从农村转来的,只会爬墙上树,连一首歌都不会唱。”“他爸爸是个体户,成天的不管孩子,这小子光会玩玩具,1+1等于几都不知道。”……教育的公平性往往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破坏了,城市幼儿和农村幼儿由于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他们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多元智能理论尊重个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加德纳的智能定义强调了智能的社会文化性。智能,作为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能力,是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显示价值的,不同的社会文化有不同的价值标准,人们对不同智能具有不同程度的重视,对智能的理解及其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同。就拿“身体运动智能”来说,因为文化教育的关系,在城市幼儿身上,主要表现为舞蹈、体育动作;而在农村幼儿身上,就可能表现为其他形式,如自然的奔跑、跳跃、爬树、上墙等。加德纳说:“人类所有的智能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让来自不同环境的幼儿都能找到自己认同的文化和适合自己发展的条件,获得表现自己智能的机会。在重视主流文化所强调的智能的同时,也要发现、尊重、培养幼儿的其他智能,视每一种智能都同等重要;不要因为幼儿的行为表现不代表主流文化而否定其价值。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来自农村的幼儿的爬墙、上树是运动智能的一种表现,;个体户的孩子只会玩玩具,是因为他的视觉空间智能发展得比较好。再也不要因为这些孩子不善于唱歌跳舞、不会计算便否认其运动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甚至认为他们不聪明。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努力去了解幼儿智能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尊重、理解他们的智能的表现形式,敏锐地发现他们的智能潜力,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和表现的舞台。
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幼儿的智能结构差异,认为幼儿的每一种智能都同等重要。每个孩子在智能上都有独特的表现:有的孩子语言表达不好,但手工相当精巧;有的绘画水平很差,但是身体运动能力非常强;有的阅读、计算让人伤透脑筋,但其操作能力令人惊讶,这种种表现正是智能多元的体现。加德纳强调,虽然人的智能被分成了八种类型,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只有其中的某几种,恰恰相反,每一个人都同时具有这八种智能,只是每种智能在个人智能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智能发展潜力,在不同的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建立在多元智能基础上的教育观,必须高度重视幼儿智能特点的个别差异,“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幼儿园里不会存在所谓的“笨”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师应该视差异为正常,坚信那些连歌都不会唱、1+1等于几都不知道的民工、个体户的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
议论文重在说理。道理贵在深刻而广博。平时习作都只满足于树立明确新颖的中心论点,而缺乏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了观点加论据的简单议论文。语言平淡、苍白,思维缺乏张力。
确定论点固然重要,但展开论点更加重要。要将道理分析得深刻,就应该分解中心论点,得出分论点,在深度与广度上推进,具体而言有以下设置方法: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