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和变通的作文(以变通为题的作文800字)

关于坚持和变通的作文(以变通为题的作文800字)

首页笔记更新时间:2024-11-24 08:56:08
关于坚持和变通的作文(以变通为题的作文800字)

关于坚持和变通的作文【一】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李白正是因为看到了老婆婆磨针的一幕,受到了启发,最终发奋读书,成为唐朝的著名诗人。

《百喻经》中也有类似的故事。一个人日夜不停地磨一块大石头。坚持不懈、风雨无阻。不知过了几个春秋,终于将它磨成了一个小小的玩具牛。

两则故事都在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坚持不懈,便可滴水穿石。只是,粗壮的铁杆,巨大的石块,何止只能成就一个细细的绣花针,一只小小的玩具牛呢?

坚持固然是好事,只是若没有选对方向,再如磐石般坚定不移也只是徒劳无功。最终落得黯然神伤的结局。

要去南方的楚国人,自信于马好,路费充足,车夫驾车技术高超,便向北而驰,背道而驰,便使旅行条件再优越,也只能越行越远,或许在行走数月,甚至数年后,他依旧坚信相北而驰可以到达南地,年复一年,最终只能带着“为什么到不了目的地”的困惑,消失在世界之中。

持之以恒本没有错,可若选错了目标,你就会走入歧途。目标是坚持的前提,选对了目标再坚持,才是成功的钥匙。

夕阳很美,可你若只盯着东方,你永远看不到夕阳之美;花开很美,可花若一心向地下生长,它永远得不到应有的赞誉;昙花很美,可若只在白日等待,你永远看不到那一瞬的倾城之美。

在正确的方向的指导下,你定能走一条准确无误的人生路。李易峰数年之前只是一个歌手,名声不大,关注度很小。那时的他,就好似生长在水中的浮萍,无依无靠。后来,他发现了自己所坚持的方向是错误的。他换了目标,换了方向,他改做演员。他用了几年时间坚持这一条正确的路。最终,他获得了成功。从20xx年《古剑奇谭》的轰动一时,到如今《活色生香》《盗墓笔记》《栀子花开》等一系列电视剧男主角。人气一直居高不下。那个当年被说成“靠脸吃饭”的“国名校草”在正确的目标和对的坚持下,终是在娱乐圈占有了一席之地。

成功,不可能是只靠一个方面就可以做到的。人生之路的正确与否,首先在于你是否选对目标。其次,才是坚持不懈,切莫在错误的领域坚持,让自己落个黯然神伤的结局。

关于坚持和变通的作文【二】

回忆起往事,许多人,许多事,许多话都已经淡忘了,唯独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那就是“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

周末,我和爸爸去爬清源山。高高的清源山山峰,好像一个插入云天的巨人,在向我猖狂地吼叫:“来吧!看你飞上来吧!”

开始爬山了,我一马当先,一溜烟,就把爸爸远远地抛在了后面。周围人烟稀少,我不禁洋洋自得起来:“连爸爸都不及我的速度快,那征服清源山岂不是易如反掌?”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我之前的得意忘形,所以只爬到半山腰,就体力俱减,气喘如牛,腿跟绑了铅块一般重,根本提不起劲,见路边有块大石头,就忍不住瘫坐下去,呼!呼!的喘着大气。看着不断从我身边经过,超过我继续向前的游人,仰头望着前边曲曲折折见不到头的羊肠小道,我不禁叹了一口气,:“四肢无力,这要爬到猴年马月才能到达巅峰呀!

这时爸爸赶了上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关切地问:“怎么了?我丧气地说:“好累啊!爬不动了!看来今天是到不了山顶了。”爸爸一听这消极的话,皱起了眉头,严肃地看着我说:“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轻言放弃,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该放弃的是自己的杂念。这是从古至今都不变的金科玉律,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看到无限的风光!”

爸爸的一席话鼓舞了我的士气,使我忽然浑身好像迸发出使不完,用不尽的劲,埋头前进。慢慢地接近山顶了,我的脑海里想着:““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山路陡峭极了。经过最后拼搏,我们终于登上了清源山的山顶了。

站在清源山顶,心旷神怡,小鸟高声唱着欢哥,仿佛在说:“恭喜你到达了山顶!”阳光穿过树枝星星点点地撒在地面了,斑斑驳驳地,像铺了一层碎金。极目远眺,家乡泉州的风光尽收眼底:东西古塔像一个守望者饱经沧桑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洛阳桥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洛阳江上,高楼大厦变成了侏儒,汽车变成了小昆虫……,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

“不要放弃自己的信念”这句话我将铭刻在心直到永远!

关于坚持和变通的作文【三】

达尔文着《物种起源》用了27年,司马光编《资治通鉴》用了19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歌德的《浮士德》写了60年……透过这一座座丰碑,我们仿佛看见了这些伟人毅力坚韧、百折不挠的高大身影。我们要从中吸取巨大的精神力量,去开拓自己事业的新天地。

无数事实证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忍耐精神。忍耐困难、忍耐折磨、忍耐压力、忍耐打击、忍耐嫉妒、忍耐讥笑、忍耐一切应该忍耐的痛苦。只有这样,咬紧牙关,往前走,不后退半步,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你才能做到。拿破仑说过:“胜利属于最坚忍之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犹豫,我终于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第三届运动会。在离运动会还有几天的时间里,同学们为了为班里争光,都进入了紧张的训练中去。我也不例外!我参加的是800米和1500米的赛跑。因为我是第一次参加,所以心里很紧张。心里常常暗暗鼓励自己,要为班里争光!

这天终于来到了,该我上场了,我心里紧张极了!我参加的是800米的比赛。啪!发令枪响了,我和其他5名选手一起像离弦之箭一般离开了跑线,全力向终点冲去!可我不知是太紧张了、还是本来体力就不足,跑到一半就快跑不动了。更要命的是,当时我穿的是厚厚的长裤,跑起来的时候,就像有什么东西拉住了我的后腿,眼前有些发黑,气也喘得厉害,身体也开始摇晃起来。使我每跑一步都感到异常地吃力和难受。这时一个念头向我袭来,“算了,还是放弃吧!”在我的脚步就要停下来的那一瞬间,我的耳边突然响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欢呼声“加油!加油!……”这山呼海啸般的鼓劲声,使我的头脑一下变得清醒起来。仿佛有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回响“不要放弃!不要放弃!做人一定要有骨气!”我一下振作起来,用尽力气向终点冲去。虽然我只获得了最后一名,但我对自己说:我胜利了!

坚持就是胜利!这是我的一次亲身经历,使它成为了我的一个信念。再接下来有12个人参加的1500米比赛中,在同样困难的情况下,我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终于获得了第五名!这成绩对别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对我来说却是十分的宝贵!

坚持就是胜利。这句我亲身体验的座右铭,将永远成为鼓舞我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动力!

关于坚持和变通的作文【四】

人要回到人自身,回到本真的家园,这个目标不是科学理性能够实现的,重返家园只有诗歌才能靠近。海德格尔用了“靠近”而不是用“抵达”进行描述,也就是表明永远都处于“在途中”的状态。叶世斌的诗集也叫《在途中》,这本诗集站在存在主义的哲学起点上,以诗歌的方式对人的存在方式及存在的可能性意义进行了一次个人化的追问与探索,并完成了由存在主义到人道主义诗性哲学的嬗变,从而确立了一种不愿放弃终极的诗歌品质。

海德格尔把诗人看成是“人和神之间的使者”,站在人和神之间的诗人,虽然看不到神,但能看到天空,诗歌是对天的仰望,在仰望中捕捉到了神的信息,概括地说来,由于诗是以个人化而非公众化的情感体验领悟着生存赋予人的痛苦、欢乐、收获、幻灭、光荣、耻辱等种种事实,由于诗的“非他人化”、“反推理性”、“拒绝真理过滤”,是一种真实可靠的吟咏,因而聆听到了神的声音,感悟到了神的喻示,呈现了本真的存在。康德认为人的隐藏的判断力是超越纯粹理性和实验理性之后的审美和艺术经验,海德格尔的进一步总结认为就是诗。所以真正的“诗性”就是一种“神性”。

叶世斌的诗集《在途中》对生命、人格、尊严、价值、意义的追问和探索与存在主义哲学最先形成的是内在结构上的对称,这不是诗人选择的结果,而是精神上的默契。诗中的悬空、无根、沦陷、沉没、失踪、幻灭的意象密集地埋伏在稿纸上,反复引爆,开山凿石般地炸开前行的路。叶世斌“在途中”不只是为了抵达,而且是在途中不断寻找“路途”,在途中的自我批判、反省、救赎中一路跋涉,最终立足于人道主义的城垛上眺望家园和神的居所。

人之“在世”是因为“站出了自身”,“站出了自身”就是站出了动物性生存,于是就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选择,就有了意义和终极的要求,这是人的自由,也是人的灾难。人之“在世”的方式注定了人必须面对两种存在可能:一个是本真的存在,一个是非本真的存在。然而人在本真和非本真的夹缝中却被剥夺了选择权,人的悲剧就在于你根本就不能超越力量强大的非本真生存,比如公众意志、日常行为、传统方式、流行观念是根本不让你超越的,而且是集体认同的真理。所以“此在”的人把“自己”交给了别人,把自己交给了“日常”,自己不再是自己,日常的自己是假冒的自己,是名誉的自己,海德格尔称做“日常自己”,或“他人化”的自己,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买衣服逛商场并不是逛自己,而是逛别人能够接受的自己,说话做事的合理性是别人认为的合理性,而不是你自己的合理性,所以诗人为什么要眺望童年、湎怀丢失的时光与风景,因为那里保留着没有异化没有被分裂的本真,那里有着神性的光辉。

叶世斌的《在途中》与前两部诗集《门神》和《倾听与言说》有了很大的不同。高强度的情感爆发力和尖锐的感觉穿透力是叶世斌诗歌最显著的特质,而其诗歌的视点前后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前期的诗歌气质中流敞着尼采、叔本华的血脉,用焦虑、绝望的内心体验着荒诞和荒谬的存在如何将“自己”挤压、异化、分裂,是由内向外的透视和撕裂,是内心演绎的存在,更多是臆想、放大、虚拟的存在;而《在途中》的相当一部分诗中,虽继续坚持着早期既有的对生命、对存在的性质认定,而视点却转换成由外向内的递进,即由客体的事实引发内心的自省与审判,“由我而事物”到“由事物而我”,这种转变在诗歌形式层面上几乎很难看出来,但它在另一个意义上昭示了诗人和诗歌更逼近形而下的存在,更强化了内心的质感和体验的具象,通俗地说,是具体的生活在诗歌中下沉,而不是用诗歌发酵一种臆想的生活。这样阐释是要说明叶世斌的《在途中》与荷尔德林的《归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诗歌的哲学,一个是哲学的诗歌。从阅读对诗的期待来说,人们愿意读到诗歌中的哲学,而不愿意读到哲学中的诗歌。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诗歌抒情的高贵性在于高端体验中翻译了不可言说的生存真相,唯有诗才能逼近本真的生命,这是诗人骄傲的根据所在。在全面技术化和物质化的时代,人被挤压到存在的边缘,人注解着物的存在,物是人的尺度,物本主义消解了人本主义,就像《鸽子一直传输和跟踪我》一样,物化了的手机屏上的“鸽子由来已久/一直传输跟踪我/悉知我的快乐,愤怒,恐惧/和鲜为人知的秘密”,“我不时地望着它,感到惶惶不可终日”,不只是传输和跟踪,还有隐形的警告和随时发生的出卖。在《我是一个被雷击的人》中,“我”已被电控制了全部的行为,电成了另一种生存血液,“电流,这个世界和我的血液/输入我的每个细胞,纠缠/和捆缚我。”叶世斌以诗阐释了“人被物控制和制造”的悖反与荒谬,在人们集体被物征服之后,人们已经失去了对自身的认知能力,不知道人实际上已成了“电源”的目的,人成了电源使用价值的一个目标,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科技意志一天天地在瓦解我们自身的意义,删除人的本真的天性,电源接通的时候,“现代物质温暖和照耀着我们/如同这个夜晚,被白炽灯/和取暖器瓦解,构建/生活对我们的改变。”“我们迎着光亮,成为/夜晚的一种温度”,那么我们的温度在哪里呢?叶世斌以诗歌隐喻和象征的叙事体验呈现了人的下沉和主体的失踪,不谋而合了存在主义哲学中“人是有待被制造的人料”这一颠覆性的人的定义。人被逐渐纳入到科技体系内,科技的力量就重新塑造了人,人的自然性(本真性)遭遇了根本上的破坏,人异化成了物的零件。叶世斌有不少诗歌揭示了这种混淆和异化以及目的的被篡改,《花摊》一诗中,“这些争相购花的人/早已被花朵收购”,在不停追问与领悟中的诗人,极其准确地为当下的人进行了定位,这就是“客居”,当“自己”和“本真”消失的时候,人与“在世”的关系就是租赁关系,《城市和宾馆大厅的一盆竹子》中我和这个城市以及一盆竹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客居者,是租赁在这块有限土地上的客居者,这里不是对生存形态的一种探究,而是对生存事实的确认。没有家园而在途中,没有本真而被悬空,所以城市、我、竹子“盘根错节/被堂皇的钢铁和水泥笼罩/被客居的虚伪和倦怠伤害”。正如《我不知道所有的租金是否偿还》中所说的,“租赁的事物令人疑心/所有成果变得沉重而残忍”,当生命和生活的全部过程建立在一种租借程序中时,“客居的虚伪把我熄灭”就是不可避免的。

“异化”之后人的存在状态表现为“客居”和“租赁”,“客居”、“租赁”下的是本真生存的“虚悬”和“失踪”,《手执火把的人》无法照亮夜晚,只能照见黑暗,“手执火把的人/被自己举着”,却“无法执掌/自己。风在火焰上摇摆/给他火势,那就是他忽然/被吹熄,或被火卷走的时候”,手执火把的`姿势成为一种虚悬和危险,就像《坐在院子里的女人》,与椅子、桂花、阳光甚至院子毫不相干,人在失去本真后成为院子里的被抽象出来的符号,亦如高天《流云》,“天空回到它的本义/还有什么比流云更缺乏根据/这悲壮的一刻不停的流云呵/匆促的无可挽回的流云/不是一场风鞭子似的/跟在它的后面,而是隐蔽在/天空深处的虚无,那永恒的/虚无驱赶着它们!已来的/未来的都将带着我们的/泪光,赶向虚无”。《找不到落点的蜻蜓一直飘着》中,蜻蜓触碰的都是“不踏实的事物”,“三十个夏天/过去,池塘和垂柳都已/枯死。那只张着翅膀的/蜻蜓,找不到落点。”没有“落点”的“虚悬”是追求终极和还原本真全面失败后的人类的共同的隐喻。现代物质挤压下的“无根”性是人类的集体困境,病毒一样的四处漫延。存在主义哲学在尼采和叔本华那里是极其悲观的,叔本华把人生过程看成是一次自***的慢动作演示,叶世斌的诗歌在另一个层面上将“自***”与“他***”纠缠着解释和体验异化与分裂所造成的生存伤害,所以他的诗中反复出现“活埋”的意象。在一首《这条临时的即将的闪电》的诗中,“摇摆的槐花,宿命的槐花/一生完成一次下落一生都在/一刻不停一去不回地抵达”,人的一生就是一次一去不回的抵达,所有的美丽与喧哗都是瞬间的闪电,如同死亡不可替代一样。在叶世斌早期的诗中,他计较着精神和灵魂失踪后的“敌人”和“对手”,并表现出了死不瞑目的愤怒与抗议,而《在途中》的存在体验虽然有着类似的哲学背景,却在诗的形态上已经表现为沧桑际遇后的从容和淡定,并且冷静地审视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压迫与窒息,在《平静和亮得看不见的玻璃》、《这个夏天被堵得严严实实》等诗中已经表现出了诗人强大的承受力和直面的勇气。这一系列诗中,诗人的表达与言说不是为了算账,而是为了领悟。诗的境界明显得到了强力提升。诗歌之于哲学正在于体验和领悟,是体验领悟后的呈现,而不是实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性。应该说,《在途中》更逼近诗性的哲学,而不是定义的哲学。

人最难解决的就是孤独,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个体,在罪过与信仰,绝望与激情,生存与死亡,教堂和墓地之间,人的最大的孤独在于精神的孤独,心灵的孤独,那就是“失踪”与“虚悬”后的无话可说与无处可说,即丧家之犬的事实。存在哲学之父克尔凯郭尔在《恐惧与颤栗》一书告诉人们,并不是所有的孤独和绝望都有力量决定着你视线的方向,重要的是在路上你将何为。二十世纪神学家卡尔。巴尔特说“人类被拯救的时刻是这一时刻,只有被逼到悬崖上走投无路不得不跳下无底的深渊,这瞬间他才获得了拯救,上帝托住了他。”叶世斌《在途中》一直顽强地表现出拯救的愿望与意志,因为他知道一个诗人真正的精神***是在绝望中放弃自我拯救。上帝拯救的是那些一路餐风露宿风雨兼程的朝圣者。

存在的失真造成了距离神圣越来越远,表现在《我们因为看不清自己而美丽》这首诗中是人与雾的关系,世界是一个迷惘无边的雾境,“历史和未来,所有的事物/被雾裹着。一部分文字/拂去雾,把我们带进/更深的雾里。我们的目光/被雾围困,目光敏锐而收缩”,雾里事实是不可翻译和言说的事实,是接近了最本真的事实,用诗来表达就是“美丽”的事实。日常的生存被公众理性、传统世俗、集体规则反复过滤和篡改,这使我们遗忘了自身的由来和出处,“因为什么,我把/绝世的真情/谋***?遗忘抽象着往昔/橡皮一样慢慢擦去/疼痛,罪恶和灾难”(《遗忘是一种精神还是一种能力》)遗忘的过程是失真的过程,也是自***的过程,诗人不能容忍底线失守,于是自省、自审、自救就成了叶世斌诗歌的重要方向。

“走近上帝的是/是哪一种鞋码?它怎样/错开车辆,蚁虫和自己”(《父亲和我正陷在途中》),面对这不可救药的生存事实,叶世斌以诗的方式表达着找回本真,重返家园的努力。这是一次蜕化变质后的出发,是一次诗性哲学的转向。叶世斌以宗教的情怀,以人道主义的立场,开始了他的灵魂救亡的诗歌之旅,用笃定、沉稳的视角反省人被异化的灾情,以一种强烈的忏悔与救赎的态度表示了自己被异化分裂的苦痛,以及必须承担的责任。“自我”本真的丧失,除了物质和世俗力量的摧残,人自身的妥协甚至是合作加快了灵魂异化与精神分裂的速度和效率,《在生命形态的完成》中石头被塑造和雕凿的过程,就是石头被异已化的过程,“我就是一条河豚,以毒性?和自虐为生,不可救药”(《自虐的河豚》),人在很多时候,是靠繁衍毒素为生的,而不是靠信仰和神圣活着的,比如以毒攻毒,以恶制恶,以血还血,以牙还牙,仇恨和敌意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精神质地,这使得人不仅自己远离了神圣,而且还制造了“在世”的焦虑与恐惧。物化的世界里,我们不仅对神是有罪的,对自己也是有罪的。叶世斌诗中以“故居”的意象表达了原初纯净的家园,表达了失落和丢失“故居”的愧悔,那不只是追忆,而是在追忆中的精神重返。“故居”保留着岁月的真相,“故居的石阶知道我的鞋码/不知道我出门后的走向”,出门后的人注定了像兔子一样穿行,焦虑、恐惧、紧张、分裂、异化不属于故居台阶上的“我们”,我们努力地与这个虚假的世界进行合作,同台表演,当我们被雕塑成形的时候,那就是本真之我的“活埋”。叶世斌当意识到客居在世的时候,便无法宽恕自己的合作和自我出卖,于是他痛心疾首地反省自己。“一些丧失把我们变成神/正如一些获得把我们变成鬼”,“我们获得很多,是因为失去更多”,在《这是木鱼》的声音中,诗人开始忏悔,“我的一生多少罪孽/如同我的心里多少泪泣/垂直的雷霆在我耳际沉默/我连自己的哭声都无法听见”,如同一只焦虑的兔子,“多少年,我面不改色/在心里流汗,在原地逃窜/偷取的自由到底多大面积/是否一片蓖叶就能覆盖我的安全”,(《穿行的兔子如同黄昏的一根白发》),诗人在忏悔与自审中决绝而坦诚,公开承认“我的命运人迹罕至”。在巨大的孤独和遥遥无期的途中,诗人内心压抑着一场揪心的泪水,如芭蕉上的雨,足以使整个夜晚泪流满面,而在归家的途中,不必倾诉与宣泄,重要的是内心修炼与皈依,修炼神性,皈依神圣,那样才会让内心安静详和。在第二辑《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中,诗人的宗教情结和人道主义理想旗帜鲜明,并成为《在途中》诗性哲学的终点。这一辑中对生命的关怀、对脆弱的悲悯、对死亡的宽容、对亲情的珍惜,都已经超越了世俗层面的形而下的情感,而上升为一种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立场,《千佛洞》、《济南的佛》、《这是木鱼》、《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是《在途中》真正能够打动人、震撼人的诗作,诗人的忏悔、悲悯、拯救、普渡众生的情感虔诚而洁净,毫无杂质,只有聆听了神的声音,才会有与神交流的可能,这不是权力,而是心力。“我跪拜而来,满含泪水/佛呵,我的心早已千刀万剐/我的一生罪孽无数。请将绝世的/磨难累赐于我以至万劫不复/但我的祈祷声声啼血:请你饶恕”(《济南的佛》),“香炷的火向下走,接近/人间。香炷的烟向上升/指向天堂。我的手抓住他的/体香,一次次被灼痛”,“必须有个地方让我低着头/长跪不起。这就是为什么/我随烟升起,在天外/把人世的真相撕破/一生跋山涉水,拯救救星/当我满含热泪,我知道/我救回了苦难和慈悲/我坐在天堂最后一级台阶上/瞑目悔悟,像在瞌睡”(《必须有个地方让我长跪不起》),至此诗人已经完成了他对人生、对生命、对意义的最后的领悟与体验。在“救我”和“救世”的双重理想中抵达到了人道主义中心高地。

保罗蒂利希说,“人对宗教的追求并非出自天性,一开始出自于困境,追求宗教信仰的前提是人生的无意义”,叶世斌的诗性哲学并不奔向宗教神学,而是弥漫着宗教情结,真正构成叶世斌诗性哲学基础的证据是,诗人从没有停止过意义追问和终极梦想。存在主义哲学是他的追问与思索的精神视点,更多的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真正契合叶世斌精神内核的是人道主义诗性哲学,悲悯、恻隐、忏悔、赎罪的精神指向直接抵达其诗歌的核心价值区域。即使诗歌呈现出的是“救世”的徒劳,但灵魂“自救”的愿望最起码在诗歌中表达或实现了,况且诗人一直还在途中,一生的努力和修炼足以使本真的家园越来越近。

关于坚持和变通的作文【五】

世事瞬息万变,难以莫测,也许,几亿年后,沧海即为桑田。一滴水,生存的形式有多种,它可以汇入无尽的江海之中;可以变成雨露滋润着大地,也可以变成飞雪,飘洒飞扬在万物之间……但永不变的,是它的晶莹,它的纯洁……

最近听到了一句话,“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坚持的人不多”,颇有感触。坚持,这两字并不陌生,似乎常常就有人在我们耳边说起,可扪心自问,又有几人能做到呢。如果让我说一人,最先浮现在脑海的便是邓亚萍了吧。她小时受父亲影响,做一名乒乓球运动员,但身高仅为1。55米的她并不是乒乓球运动员的料,被所有的体校拒之门外。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训练中的受伤,她从来不会去抱怨,而是自己默默的承受。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十岁那年,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后来,她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先后获得了18个世界冠军。成为名副其实的“乒乓皇后”。

在我们身边,类似的人还有许多,患高位截瘫,通过坚持,创学,任命为第五届残联主席的张海迪;因病,而盲聋,但通过自己的坚持,写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著作的海伦 凯勒;还有双腿瘫痪,用生命在写作的史铁生;还有……

他们追梦,他们勇敢,他们在用生命为我们诠释着什么是坚持。在追梦,成长这条漫漫长路中,会有很多的委屈,不甘,忍耐。我们会想到过放弃,因为这比那日复一日的努力与忍耐简单多了。可是,我们不会甘心,即使我们认识到失败的恐怖,放弃中的挣扎,也不会轻言放手,因为,一无所有往往比失败更恐怖。所以,这种现实逼迫着我们坚持下去,没有退路,只能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可能,路途中的美好会将你吸引,可那并不值得留恋,那些只是昙花一现的美丽;可能,路途中的荆棘会将你划伤,但这些小伤小痛又算什么呢,忍忍也就过去了。真正的风景,永久的美好在终点等待着我们……

生活是一叶小舟,坚持是助它前行的双桨,朝着梦想的彼岸无畏地奔去。

关于坚持和变通的作文【六】

人的'成长中有无数的第一次: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第一次帮妈妈做家务、第一次自己独立生活……然而,令我难忘并且印象深刻的要数我第一次练毛笔字。

记得那是上三年级的一天,妈妈说给我报了学校的书法班,每天下午第三节上课开始练。我想:书法班一定会提高我的写字水平,我的字迹十分难看,没少挨妈妈的训,我得好好学。

上课了,老师先教我们如何拿毛笔:什么头要正、身要直、肩要平、足要稳,不是说的坐姿嘛。“今天的任务是写‘一’字”,这个太简单了吧,哈哈真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别说一年级,学前班大家都会。

于是我便拿起毛笔,蘸饱墨汁,信心十足地开始写了,从左到右,一道又长、又黑、又粗、又弯的“一”字跃然纸上。抬头和黑板上老师写出的“一”字一比,真是天壤之别啊。老师写的“一”既清秀又钢劲,像个美术作品,而我写的,如同黑色的蚯蚓,好灰心啊!老师看到我垂头丧气的样子,鼓励我们说:“大家写的不错,要多练习,手要稳,腕要硬。”老师说的对,多练我就不信写不出一个像样的“一”字。一节课我写了又写,足足写了三张宣纸,还是没写出像样的“一”字,看起来,这毛笔字还真不好写,我有点想放弃。

这时老师好像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刷刷刷”几下,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一首《登鹳雀楼》,那字迹一个字——“美”,真令我又吃惊又羡慕。老师说:“大家只要努力,多练,都能成为书法家。”我下定决心要跟着老师好好学习,争取自己也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随后的课堂上,老师谆谆教导,让我们学会了“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

我们也先后练习了“横、撇、竖、捺、钩、提……”,也写了“大、小、木、水……”等独体字,以及较为复杂的汉字,我们也懂得了什么叫“永”字八法。最令人高兴的是,我竟然参加了学校的书画大赛,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写了“伟大时代”竖幅作品。老师的评价是“苍劲有力、缩放自如”,我的这幅作品还被收录到学校的书画作品集中,我兴奋极了。

由此,我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我也懂得了人生就像练毛笔字,即便坎坎坷坷,跌跌撞撞,都在所难免,但不论跌了多少次都要勇敢、坚强地站起来,这样多做几次,坚持不懈,总会成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xuexicn.net,All Rights Reserved.